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李煜(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李煜(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2 20:2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李煜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本应是美景,词人却企盼它能早日“了”结,可见内心悲苦之甚。
B.春风明月之中,词人因故国之思,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之悠长。
C.词人看到眼前精雕细刻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感慨自己朱颜日渐衰老。
D.词尾最后两句以设问和比喻两种修辞,加倍突出一个“愁”字,成为千古绝唱。
2.下列对《虞美人》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可已经沦为阶下囚的李煜见了尤其心烦。
B.“又东风”,一个“又”字表现出李后主在年复一年消逝的时光面前的慨叹,加深了悲凉之感。
C.下片开头写作者想象中的故国,把“雕阑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有物是人非之感。
D.最后两句词人将心中万千感慨凝结为一个“愁” 字,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以“春水” 喻愁,写出了“愁”无穷无尽。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3.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是李后主亡国后,被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时所写的,写的都是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B.这首词上阕所写的全是李后主眼中之景,是纯粹的写景;下阕直抒胸臆,抒发后主难以言说的万般愁绪,可谓情景交融。
C.这首词写情极其自然,语言朴素得如同日常口语,没有一丝刻意修饰的痕迹。
D.这首词中作者创设了西楼、缺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意象,借冷落凄清的深秋景象,抒发亡国之愁。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写出它的本体和喻体,并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乌夜啼①
李煜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注】①这首词写于南唐后主李煜降宋被囚后。
5.下列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以回忆开篇,写“昨夜”风雨交加,风声,雨声等“秋声”阵阵传入帘内,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B.“烛残”句由室外转入帘内。室内残烛摇曳,夜尽更阑时分,主人公还在来回踱步,表明其彻夜未眠。
C.“起”来思绪挥之不去,“坐”下内心也无法平静,两个动作传神地写出了失眠的词人纷乱的心境。
D.“醉乡”二句,表明词人对未来失去信心,在现实中又找不到解脱之路,只好遁入醉乡求得暂时的忘却。
6.“烛残漏断频欹枕”中的“断”别作“滴”,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①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②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注】①柳眼:指早春初生的柳叶。②尊罍(léi):尊,酒杯,罍,酒器。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出“凭栏”所见初春景色:小院里东风回荡,地上小草泛着绿,柳叶随风舒展。
B.“竹声新月”句写傍晚景象:运用视听结合的方法,透露出他对国之不在的痛悔之情。
C.主人公感觉春天来了,但盎然的春意并未驱散他心头的愁云,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D.这首词虽是作者怀旧之作,但其情感的表达并不朦胧,摒弃委婉,做到直接袒露胸臆。
8.清代学者谭献评价李煜这首词时说:“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你认可这一评价吗?请以“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为例,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让作者触景生情,首句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B.“往事知多少”一句中,“往事”是指作者往昔为人君时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D.本词多处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10.请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句中,对“春花秋月”之美好景象,作者却一反常情,期盼它早日“了”却,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B.“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不仅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而且暗示此情此景多次出现,深切表达出词人的欣慰之情。
C.李煜在“应犹在”与“朱颜改”的矛盾旋涡中越陷越深,在物是人非的落差对比中难以自我救赎,亦在此过程中演绎着人生的“突围”之美。
D.“月明中”的“故国”只属于江南的那些较少忧虑的日子,最多也只是浮现在李煜“不堪回首”的记忆中,而且是他不忍心“触碰”的回忆中。
12.请简要赏析尾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下面小题。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李煜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①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②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注】①销魂:同“消魂”,谓灵魂离开肉体,这里用来形容哀愁到极点,好像魂魄离开了形体。②秋晴:晴朗的秋天。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作者感怀亡国的愁恨和梦回故国的痛苦,“销魂”句表现出了作者深切体会到的悲哀和绝望。
B.上片三、四句虚实结合,“故国梦重归”句把前文“愁恨”进一步具体化,作为亡国之君的作者,只能在梦中重回故国。
C.词的下片续写作者深感往事成空、人生如梦的感伤和悲哀。他只能在晴朗的秋日,独上高楼,远望故国,内心无限伤痛。
D.全词以“梦”为中心,集中写“空”。笔意直白,用心真挚。全词明白如话,以歌代哭,不事雕琢,体现了李煜词炉火纯青之功。
14.同样是写“愁”,本词上片前两句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虞美人》,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5.“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16.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乌夜啼
李煜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17.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使用白描手法写秋夜风雨,并借风声、雨声等“秋声”反衬夜之寂静,让人倍觉凄凉。
B.“世事”句言人生如梦,两句中的“漫”“算来”表现出一种空虚、疑惑、迷惘感,细腻传神。
C.“醉乡”二句表明词人对未来已失去信心,在现实中又找不到解脱之路,只好遁入醉乡暂时忘却内心的愁闷。
D.全词鲜明地体现了李煜后期作品的特色,语言绮丽柔靡,情感真挚感人,对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饰。
18.“烛残”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四季更迭,词人面对东风、明月美景,却伤感无限:上片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B.第三句中“又”字加重了前两句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岁月不再、不堪回首、复国无望的感慨。
C.下片后两句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愁情,浓重强烈,悠长深远,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可感。
D.同“大江东去”一样,本词用语豪迈,通过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对比,表达了独特的情感。
20.有人评论此词,说“朱颜”后着一“改”字而悲情三匝。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人们多以为是美好的,但词人厌烦其无尽无休,企盼其早日“了”却;这些意象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悲苦。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描写出明月照耀下夜阑人静的环境,词人触景生情,回忆起过去美好月色下的故国,真是不能忍受。
C.词的下阙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相对比,表达了词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朱颜”一词在这里指的是词人年轻时的美好容颜。
D.这首词采用问答,以问开篇,以问答结,结构严谨;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将词人内心难以抑制的愁思贯穿始终。
22.“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打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3.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人们多以为是美好的,但词人厌烦其无尽无休,企盼其早日了却;这些意象以乐景衬哀情,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悲苦。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描写出明月照耀下夜阑人静的环境,词人触景生情,回忆起过去故国没有这般月色,真是不能忍受。
C.“朱颜”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作者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把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
D.这首词以问开篇,以问答结,结构严谨,将故国之思、往事之恨,亡国之痛心多种愁思贯穿始终。
24.王国维评价末二句时说:“真可谓以血书者也。”这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离的情诗。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也由于交通不便,相隔两地,音信全无是最伤心的事。
B.《涉江采芙蓉》开篇就写了一个雅洁美丽的女子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但这些美好的事物如青春一样易逝,采下后又能鲜活多久,又能遗留给谁呢?
C.《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词人在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痛。
D.《虞美人》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秋月呀,什么时候才能终了呢?”
26.无论是离别之愁,还是亡国之痛,都是让人难以忍受的愁苦滋味。这两首诗表现“愁”情时都有实写,也有虚写,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虞美人
南唐 李煜①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像东流。
【注】①李煜(937-978),字重光,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七日乞巧节,这天李煜命歌伎作乐唱新词《虞美人》,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用牵机药置于酒中,毒死了李煜。本词是他的绝命词。
2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B.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出现多次,这精神上的痛苦让人难以承受。
C.“朱颜”一词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生活的象征。
D.词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具体的本体“愁”,接着以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2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9.“春花秋月”是美景,词人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3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1.这首词笔法起伏跌宕,词人是如何将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①
李煜
樱桃②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本词作于金陵被围之时,写于初夏,当年十月金陵被宋兵攻破。②樱桃:初夏结果,古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3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蝶翻轻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同翔取乐的画面,以乐景写哀情。
B.“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国破家亡的境地。
C.下片“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全词意境由“恨”生,由“恨”止,语言直白浅显,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
E.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33.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李煜的词,回答以下的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美人》:“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说自然之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B.《虞美人》:采用问答成词,以问开篇,以问答结,结构严谨: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将词人内心难以抑制的愁思贯穿始终。
C.《相见欢》:“无言”表现内心的情绪,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加之“独上”塑造了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
D.《相见欢》:“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视听结合,描写登楼所见,新月如钩,桐荫深锁,景中蕴含着词人深深的愁绪。
35.在描写“愁绪”方面,本词与《相见欢》手法相似,而表现愁绪的特点各异,试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乾德四年(966年),后主弟从善入宋不得归。
3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端,点明事由与季节,春意正浓之时,“别来”之阴影笼罩一切,白梅似雪,落英缤纷,使人为之黯然神伤。
B.“砌下”“还满”写出落花之多、伫立之久,此两句描绘的画面冷清静寂,也正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冷寂,表现了词人无限哀伤的情怀。
C.全词语言淡笔勾勒,委婉深沉,撷取身边日常所见之物,营造寂寥苍凉意境,给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结句在句法上一波三折,在语意上一唱三叹。顿挫有致,情韵俱生。与《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一气直下,各有其妙。
37.这首词写离情颇具特色,下片感情抒发尤为缱绻宛转,赏析下片如何实现这种效果的。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赵佶①
裁剪冰结,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限重重,者②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③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④梦也、新来不做。
【注】①此词为宋徽宗赵估于112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时在途中所写。②者:同“这”。③知:不知。④和:连。
38.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煜词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生动形象,引发读者共鸣。
B.徽宗词开头想象奇妙,把杏花之形比成裁剪薄冰,重叠几层,均匀染上淡淡胭脂。
C.徽宗词“愁苦”之下接一“问”字,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相仿佛。
D.徽宗词上闺先以工笔描绘所见的杏花,然后转为名花易零落、红颜多薄命的感叹。
39.《虞美人》与《燕山亭》都抒写故国之思,但相较而言,人们多偏爱前者。请你对“雕栏玉砌”与“杏花”两者进行比较,说明前者更受欢迎的理由。
根据《虞美人》,完成下列题目。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0.下列对《虞美人》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作者是李煜,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南唐后主,词中描写的故国是指南唐故都金陵。
B.一个“又”字,将词人的万端愁情与春花秋月联系起来,国破家亡的苦痛未尽,历尽折磨。
C.词分上下片,“虞美人”是本词的题目,词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词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D.词人写出了沦为阶下囚的苦痛哀思,将伶工之词转为士大夫之词,将愁绪写得意脉相连,无尽无休。
41.《虞美人》的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①
李煜
樱桃②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②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42.上片开头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规啼月的景象,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
43.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渔父(之一)
李煜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①有几人?
渔父(之二)
李煜
一样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注释:①方言,“我”。
44.这两首《渔父》都展现了渔父的生活姿态和追求。前一首着重写渔父的________(填一词语),后一首侧重写渔父的_______(填一词语)。
45.李煜的这两首词,曾经有人嫌它太浅,认为不够含蓄委婉。其实这个“浅”正是李煜词最大的优点。分别赏析这两首词的这一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6.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人们多以为是美好的,但词人厌烦其无尽无休,企盼其早日“了”却;这些意象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悲苦。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描写出明月照耀下夜阑人静的环境,词人触景生情,回忆起过去故国的美好月色,真是不能忍受。
C.“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化抽象为形象,写出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断,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D.这首词采用问答,以问开篇,以问答结,结构严谨;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将词人内心难以抑制的愁思贯穿始终。
47.这首词的下阕运用对比手法,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8.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本令人欣喜,但词人却问“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B.“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表明此情此景是第二次出现,“东风”此处指秋风,所引发的这种对故国的思念让人难以忍受。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指故国的山河仍在,“朱颜改”是指宫中妃嫔已经容颜老去,暗含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D.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49.请自主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①这两首词均作于词人被囚汴京期间。②阑珊:将尽,衰落。
50.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事知多少”一句责问自己做了多少错误的往事,后悔当初未能励精图治。
B.南唐故宫的“雕栏玉砌”应该依旧,而“朱颜”已改,物是人非,对比强烈。
C.“一响贪欢”之“欢”只是梦里的片刻欢愉,有力衬托了梦醒之后的悲情。
D.曾经的无限江山再难见到,即使凭栏远鹏也是徒劳、因此劝自己“莫凭栏”。
51.两首词上阕均借写春景来抒情,但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却有不同。请结合词中的内容分析其不同之处
阅读李煜的《虞美人》,回答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语言明净、清新,全词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他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B.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C.前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之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D.词人将俘囚生活的幽怨、月夜听风的无眠、物是人非的无奈、愁怀难解的悲凉,以及对往日帝王生活的怀想,编织在一起,说尽故国之思。
53.试从手法和情感角度赏析“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个别题。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砌下:即台阶下。
54.从字数看,这首词属于________________
5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统摄全词,“别来”与“断肠”二语,直抒离愁别恨。
B.下片抒情主人公不胜翘首远望之苦的形象隐现于字里行间。
C.全词语言委婉深沉,创造寂寥苍凉之意境,给人审美感受。
D.结句以春草为喻,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56.这首词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一句,对于字的雕琢十分精妙,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7.词中“又东风”写出了_______________,“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
58.赏析这首词中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注:沈腰,沈约因病消瘦,腰带日渐宽松。后因以“沈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潘鬓,潘岳少年美貌,然而三十多岁鬓发已斑白。后因以“潘鬓”谓中年鬓发初白。
5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时间和空间对举,又写楼台高耸、植物繁盛,极言词人眼前所见之盛景。
B.“几曾识”三字不加修饰,直出肺腑,表达了后主此时悔之晚矣的心理状态。
C.下阕前两小句用典,写词人衰老之态;“一旦”则写出由帝王到臣虏的变化之快。
D.全词现实与回忆交织,由立国之繁盛到失国之凄凉乐极而生悲,情感悲壮而缠绵。
60.全词以虚写作结,请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宋]张元干[注]
菊坡九日登高路,往事知何处。陵迁谷变总成空,回首十年秋思吹台东。
西窗一夜萧萧雨,梦绕中原去。觉来依旧画楼钟,不道木犀香撼海山风。
[注]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芦川永福人。金兵围汴,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
6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词写在春天,张词写在秋天;虽都写夜景,但李词描写风,张词描写雨。
B.李词中的两个问句,道尽了词人心中的怅惘,写尽了世间无尽的愁苦之情。
C.张词叙写了白日登高和午夜梦回两个情景,一喜一忧,通过对比抒发衷情。
D.李词和张词都是由眼前的景象引发对往事的追忆,过去和现实交织在一起。
62.两首词抒情的方式和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而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3.下列对这三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诗以水泻地面、四方流滴这一现象起兴,比喻人的命运因门第而不同的现实。
B.鲍诗三、四句看似用人生有命的宿命论自我宽慰,实际上言语间蕴含不平之气。
C.柳诗尾联紧扣“愁”字,进一步抒发自己被贬蛮荒之地、离乡别友的凄楚之情。
D.李词五、六句写词人眼见南唐的宫殿依旧,宫女青春已逝,突出物是人非之感。
64.下列有关这三首诗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诗是一首杂言诗,既有民歌语言质朴的特色,又有文人乐府诗蕴藉的优点。
B.《拟行路难》是鲍照模仿南北朝民间歌谣之作,歌咏人世优患,寄寓悲愤之情。
C.柳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幽思苦语,深得《离骚》精髓,是柳宗元律诗代表作。
D.李煜亡国后,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他的词作改变了五代词狭小的题材空间。
65.柳诗和李词都运用了“江水”这一意象,其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临江仙(1)
李煜
樱桃(2)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1)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2)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6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B.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C.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本词主要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全词语言哀婉,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
67.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各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注] 此词为南唐破国后所作,词作者当时作为“违命侯”被囚于汴京。
68.词中的“锁”用得十分传神,请写出其中寓意。
69.“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的“滋味”具体指:
70.对“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一句展开想象,写一段能体现这首词意境的描述性文字。(60字以内)
阅读《虞美人》,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72.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7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4.词的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5.从全词来看,哪个字最能直接表现词人的感情?这种感情从何而来?请结合词句回答。
76.词的前六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7.下列对《虞美人》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指美好的事物,词人却发出了“何时了”的诘问,可见囚禁的生活是极端悲苦的。
B.“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的是词人昔日的美好时光。
C.“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两句是实写,采用了对比手法。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把抽象的“愁”具体化。
78.《虞美人》有哪几个方面的对比?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词人看到眼前精雕细刻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感慨自己朱颜日渐衰老”错误,“雕栏玉砌”为词人的想象之景,不在眼前;“朱颜”不是指自己,是指故国宫女嫔妃们。
故选C。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虞美人》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D项,“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错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是反问,而是设问,自问自答,作者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和汹涌翻腾。
故选D。
3.B
4.用丝缕比喻愁思,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比喻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而无法摆脱。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上阕所写的全是李后主眼中之景,是纯粹的写景”错误。“无言独上西楼”是对诗人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5.B
6.“断”字更好。“断”表明漏壶里的水已滴尽,从侧面表明词人整夜未眠,突出了词人内心的彷徨、郁闷。其次,“断”字与前面“残”字形成呼应,营造出一个惨淡的氛围。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主人公还在来回踱步”无中生有。原词中是“起坐不能平”,是描写词人一次次地斜靠在枕头上,辗转反侧,躺下又坐起的场景。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断”字更好。
原词中的“断”字是具有作者的主观感受在里面。作者内心焦虑,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起来又坐下,一副坐卧不宁的样子。这个“断”字说明漏壶中水尽漏断,而词人很清楚这个情况,表明他一直没有入睡,所以这个“断”字从侧面表明词人整夜未眠,从中可看出作者内心的彷徨、郁闷之情及心绪难平、痛苦难耐的凄凉悲伤的情感。如果使用“滴”字,则不能取得这样的表达效果。
其次,“断”字与前面“残”字形成呼应,“烛残漏断频欹枕”意思是蜡烛燃烧得所剩无几了,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烧残的蜡烛和已滴尽水的漏壶两个意象,营造出一个异常惨淡忧伤的氛围,呼应了开头“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所营造的晚秋凄清的氛围,更加增添了本词的伤感情绪。这个字更能够突出词人亡国灭家后的痛楚。
7.D
8.答案一:认可。李白与李煜均以“白发”写愁,化无形的愁绪为有形的白发,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鲜明。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用奇妙夸张的手法,通过写白发之长抒发自己内心深藏的愁绪。而李煜词“满鬓青霜残雪”的“满鬓”则主要以白发之多来表现愁恨之多。同时运用比喻,把白发比喻成“霜、雪”,写出了处境的凄凉,接以“思难任”来写愁恨之重。两人各具千秋,诗词可谓“高奇无匹”。
答案二:不认可。虽然李白与李煜都是以“白发”写愁。但李白诗运用奇妙夸张的手法,以白发之长写出了愁的深长,而且把愁绪写得极有气势,有临高呼啸,一吐为快之感。而李煜词“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虽然写出了愁的深重和处境的凄凉,毕竟意境还不够开阔,不能与李白诗相比。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摒弃委婉,做到直接袒露胸臆”错。全诗伤春怀旧,借景抒情,主要是间接抒情。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认可:
“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我已鬓发斑白,年老体衰,难以承受这极度的忧思啊。“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两首诗作均以“白发”写愁,化无形的愁绪为有形的白发,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鲜明。
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用奇妙夸张的手法,通过写白发之长抒发自己内心深藏的愁绪,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而李煜词“满鬓青霜残雪”的“满鬓”则主要以白发之多来表现愁恨之多,东风已解冻,春景生机盎然、勃勃向上,但作者因亡国之痛而深沉怨痛,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也蕴含了作者不堪承受的痛悔之情。同时运用比喻,把白发比喻成“霜、雪”,写出了处境的凄凉,接以“思难任”来写愁恨的深重和处境的凄凉。两人各具千秋,诗词可谓“高奇无匹”。
不认可:
虽然李白与李煜都是以“白发”写愁。但李白诗运用奇妙夸张的手法,“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把愁绪写得极有气势,有临高呼啸,一吐为快之感。
而李煜词“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则用比喻,把白发比喻成霜雪,用白发之多来表现愁恨之多。虽然写出了愁的深重和处境的凄凉,但意境还不够开阔,不能与李白诗相比。
9.A
10.最后两句运用了设问、比喻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化抽象的为形象可感,抒发了作者无休无尽、难以挣脱的亡国愁思。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和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A.“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错误。春花秋风最美,诗人竟问“何时了”,心理很反常。联系李煜当时的生活,可知他回忆越多,就越痛苦,故而有此心理。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之事,但时过境迁,词人已不是那个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现在是阶下囚,那些美景只会激起作者悲痛的回忆,因此,词人希望它结束。而不是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词句的意思: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运用比喻的修辞,本体为“愁思”,喻体为“一江春水”,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写出了愁思涨溢恣肆,绵绵不绝,表达了词人心中无尽的哀思。这句词还运用了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抒发了作者无休无尽、难以挣脱的亡国愁思。
11.B
12.①使用比喻修辞,将忧愁比作江水,化抽象为具体,点出忧愁之多、之深;②使用设问修辞,有问有答,突出情感,引人深思;③以间接抒情作结,表达心中的忧愁;④语言上,生动形象。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 “深切表达出词人的欣慰之情”错误。应该是深切表达出词人的亡国 之痛。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能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但显示了愁恨的悠长长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句不直接言“愁”,却以奔腾的江水比喻,这样以间接抒情结尾,更加含蓄蕴藉,仿佛这愁绪太多、太深也太广,无法用语言表达,只留下百般滋味在心头。
全句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13.C
14.①本词前两句写愁的手法是直接写愁(直抒胸臆),兼用反问,直言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只有自己伤心不已,悲情无限。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写愁。作者自问自答,将自己内心的“愁”比喻成“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C.“他只能在晴朗的秋日,独上高楼,远望故国,内心无限伤痛”分析错误。秋日登楼远望,是作者回忆过去的场景,并非此时的行为。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比较阅读的分析能力。
诗的上片,“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作者首先用反问的手法,提出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的问题,为什么只有自己伤心不已,故国常常出现在在自己的梦中,自己醒来之后忍不住热泪横流。作者此处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直接写出了自己的哀愁,给人以悲情无限的感觉。
而《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中,作者运用设问的手法,提出“愁”有多少,而后自问自答,愁如一江向东流的春水,突出了愁之多,而这里又将自己内心的“愁”比喻成“一江春水”,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词句中设问和比喻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诗句的表现力,让读者真切的体会到作者那绵绵不绝的愁绪。
15.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16.锦衣玉食、后宫佳丽 欢乐、尊严、自由、安全感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结合词人的处境来分析其希望这些美好之物结束的原因。
“春花秋月何时了”意思是“春花年年开放,秋月年年明亮,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春花秋月”是美好之物,但词人现在却是阶下囚的身份,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失去了人身的自由,天差地别的差距让他对人生已经绝望,而这不知“何时了”的“春花秋月”无限轮回,反而能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勾发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所以面对这“春花秋月”的美景反而是无限厌烦。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往事知多少”意思是“在过去的岁月里,有太多令人伤心难过的往事”。这“往事”应是指李煜在南唐为君主时候的生活,如“雕栏玉砌”是故国的建筑物,代表物质生活的优渥;如“朱颜”,即红颜,年轻的容颜,指美人,可知身为南唐国君之时,李煜后宫佳丽三千。
由“故国不堪回首”“朱颜改”可知,国土已经更姓,山河已经变色,自己也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失却了欢乐,失去了尊严、自由,随时面临被侮辱的境遇,生杀予夺决于人手,所以他怀念的气势是曾经的欢乐、自由、尊严和安全感。
17.D
18.这两句描绘了蜡烛燃烧得所剩无几,铜壶滴漏中水已漏尽,词人一次次地斜靠在枕头上,辗转反侧,躺下又坐起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坐立难安、心绪难平、痛苦难耐的凄凉悲伤的情感。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语言绮丽柔靡”错误。本词没有用典,没有精美的名物,语言简洁质朴,明白晓畅。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赏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这两句是说,蜡烛燃烧得所剩无几了,壶中水已漏尽,作者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这两句出现了抒情主人公,这人物给读者的第一个印象便是他过于清醒,他熬到“烛残”,听得“漏断”(更鼓歇),可见是一夜未曾入眠了。这清醒状态的描写,正好逼出下片的感慨。另一个印象便是它方寸烦乱,“频欹枕”的“频”字,表明他在床上是辗转反侧,五内俱热。后来干脆不睡了,但内心仍不平静,表达了作者坐立难安、心绪难平、痛苦难耐的凄凉悲伤的情感。
19.D
20.①物是人非的感慨。②繁华已逝的感慨。③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同‘大江东去’一样,本词用语豪迈”分析错误。这首词是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但无豪迈之感。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首先,“朱颜”代指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着一“改”字,说明她们以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传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其次,“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说旧日金陵城里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都在吧,只不过里面住的人已经换了,暗示曾经的南唐国土已经易主,山河已经变色,自己也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所以这一“改”中暗含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最后,“朱颜”指雕栏玉砌上面的红漆,更能紧承前句,表现宫殿还在,但人去楼空,无人问津。红漆剥落,暗示荒凉,抒发繁华已逝的感慨。
21.C
22.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作者的悔恨之意以及物是人非的愁苦之情。采用了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词人愁思之浓、之深。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
C.“‘朱颜’一词在这里指的是词人年轻时的美好容颜”错误。“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暗含了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所以“问君能有几多愁”中“愁”包含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作者的悔恨之意以及物是人非的愁苦之情。
“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首先采用了设问的形式,有问有答,然后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23.B
24.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实写虚,以水喻愁,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写出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断,写出了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的深广无边、无穷无尽。运用了设问,一问一答,一起一伏,增强语势,既写出愁绪的汹涌奔腾,又写出愁绪的悠长深远。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回忆起过去故国没有这般月色”错误,应为“回忆起过去明月下的故国此时已是物是人非,故不能忍受”。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理解最后两句的意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思是“要问心中的愁恨有多少,大概就像东流的滔滔春水一样,无穷无尽”。这两句是写愁情。
然后结合技巧品味效果。前一句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结合词人亡国之君的身份来看,这“愁”是亡国之愁,是故国之思,以“一江东流的春水”来形容之,凸显出愁绪的多、浓、连绵不断、无穷无尽。
25.B
26.(1)《涉江采芙蓉》前四句写实,从女子的角度写她采集荷花和芳草,然后写她心理的变化,思念远方的男子;五、六句由女子的思念转而从男子的角度写,描写他遥望家乡、孤单愁苦。这是虚写,是女子的想象;诗歌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2)《虞美人》由“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这些美好而又令人伤感的现实意象,引出“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等虚幻已逝之事物,虚实结合,传达出词人内心深处涌动的情思和郁郁忧愤。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但这些美好的事物如青春一样易逝,采下后又能鲜活多久”错,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此句并没有“青春易逝”的伤感。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目提示我们从“虚”“实”角度来鉴赏两首诗。
先看《涉江采芙蓉》。诗歌前四句从女主人公角度写,属于实写。诗歌写一个美丽的女子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接着写她的心理变化,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这是实写。
五、六句是女子的想象,这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方向张望,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诗中的另一主人公,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
诗歌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想象对写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再看《虞美人》,词的开头实写,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 ,秋月呀,什么时候才能终了呢?” 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写出词人内心的愁苦。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是由实到虚的过度,下阕紧承此句,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
“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这些美好而又令人伤感的现实意象,与那些存于作者怀想和回忆中的“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等虚幻已逝之事物形成对比,“朱颜改”又照应“往事”,这既是实与虚的对比,又是冰凉残酷现实与虚幻美好过往的反差。如此对比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内心深处的涌动情思和郁郁忧愤。
27.D
28.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抒发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奔腾不息、连绵不断的特点。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具体的本体‘愁’”错误,应是“抽象的本体‘愁’”。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情感及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滚滚东流的春江之水没有尽头。
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不仅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而且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29.此处以乐景衬哀情,春花秋月虽然是美景,但是词人此时却是亡国之君,阶下之囚,词人看见美景反会忆起往日美好岁月而产生伤怀之感,所以希望眼前的这些美景快点逝去。
30.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
31.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
上片“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词人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
“小楼昨夜又东风”,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词人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
下片一开始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词人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水到渠成,把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
【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此处以乐景衬哀情。
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看见美景反会忆起往日美好岁月而产生伤怀之感,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希望眼前的这些美景快点逝去。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的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向东奔流。“春水”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
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将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需要结合词句分析实写和虚写内容,然后分析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开头就问“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这里写的是眼前景物,是实景。
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这是虚写。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昨夜又东风”,写现实的景物。“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通过“回首”分析,词人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地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虚写。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情形: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再次回到现实的“愁”上来,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就这样,看到眼前实景,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通过今昔对比来抒发惆怅,最后回归现实,“愁”如喷涌的泉水倾泻而出。
32.DE
33.①悔恨之情。“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以粉蝶无知、回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②惆怅之情。“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宋兵自西而来,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③孤苦之情。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纷纷散去,作者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④凄凉哀怨之情。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分析】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D.“直白浅显”错误,词中“樱桃落尽”“蝶翻金粉”描绘生动形象;“别巷寂寥”“残烟”“草低迷”等,感情哀婉。语言应为形象哀婉。
E.“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错误,下片由“别巷”“人散”“烟草”到“炉香”,下片自暮入夜写外景,描写顺序也是由外向内。
故选DE。
3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上片“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借樱桃坠落这一典型景物感伤春怨无归,结合注释 ①②可知,金陵被围之时,帝王难以将樱桃献于宗庙,体现了作者因宗庙难保而产生的危亡之痛。粉蝶双飞,以乐写哀,更加反衬出作者内心的伤感悔恨之意。
上片“子规啼月”句用子规的夜夜泣血悲啼表现作者因即将亡国的内心的悲痛;子规啼叫为听觉,暮烟低垂是视觉,表达了诗人在夜半时分难以入眠,愁思满怀,极其惆怅之情。
下片“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意思是人群渐渐散去,小巷一片冷冷清清,只见袅袅残烟草色不清。以哀景写哀情,通过写寂寥的夜、残烟、乱草描写诗人内心的孤苦。
下片通过写“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写出了美人拿着罗带,愁容满面,回想往事内心充满怨恨。“炉香”依然“闲袅”,没人“娇媚”不见。借此表现了江山危殆之时作者内心的凄凉哀怨之情。
34.D
35.手法:①两词都用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虞美人》借眼前的春花秋月与回忆中明月下故国的美好表达自己亡国的伤痛;而《相见欢》以如钩的月,寂寞的梧桐和深深的庭院表达自己远离故国的愁绪。②两词都用到了比喻手法。《虞美人》用一江滚滚东流的春水比喻自己绵绵不绝的愁绪,写出愁之多之广;而《相见欢》则把愁绪比作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写出愁绪的复杂。
愁绪的特点:《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而《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分析】3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视听结合”错。“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此句只是视觉形象,没有听觉。
故选D。
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相见欢》,词人开头就把自己定格在西楼,抬头远望,一弯新月悬挂苍穹,月都有团团圆圆之时,而自己呢?紧接一个“锁”字,何等沉重,何等哀怨:眼前,落叶满院,到处都是一派残败的景象;想我皇家庭院,亭台楼榭,奇花异草,富丽堂皇。今非昔比,触目伤怀。作者要表达的这种感情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接着下面着重抒发作者心中的“离愁”,这种离愁,不是青年男女的至尊情怀,也不是朋友的赤诚之交,更不是家人的骨肉分离,而是君王的亡国之痛。把这种亡国之痛比作乱麻,比喻之准确、形象,表达之深刻、具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就把他亡国之后那种酸辛苦辣、百感丛生的复杂感受写了出来。
如果说作者的“愁”在《相见欢》中表现得还不够深刻的话,那么他的这种“愁”在《虞美人》里则抒发得淋漓尽致。由文章内容和作品的情感上来看,《虞美人》是《相见欢》的续篇,也是这种“离愁”的进一步升华。如果说《相见欢》的“离愁”还有点淡化、抽象,那么《虞美人》中表现的“离愁”就更加深沉、具体。《虞美人》一词,即以劈空一问开篇,这一问,道出词人的无奈、悔恨和可悲。“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来了,应是繁花似锦、欣欣向荣,可眼前,春天是他人的春天,家园却是他人的家园,怎能不让人伤感呢!故国不复存在,月圆却人不圆啊!“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亭台、楼榭都还存在,可是江山已经异主,只能平添几分忧愁,几许悔恨。而这种忧愁和悔恨凝聚起来,就使这种愁绪具体化、形象化,就汇成了一江春水,源源不断,滚滚东流。
36.C
37.(1)对写法。“雁来”“路遥”两句,词人从对面落笔,雁来信不来,徒增愁恨,路遥梦不成,欲归未能。不直抒胸臆,而是落笔对方,将词人对离人的眷念和怀想含蓄道出,无理而妙,委婉之至。(2)比喻。把离别的愁恨比作远接天涯、绵绵无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正在不断繁衍滋生,触目所及,无法摆脱。满腔愁绪如春草弥漫无边,溢满时空。既形象贴切,又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营造寂寥苍凉的意境”不对。本词写的是春天,白梅似雪、落英缤纷、春草萋萋,所以说营造了“寂寥苍凉”的意境是不准确的。应是冷清、静寂,词人触景生情,抒发了怀人念远、忧思难禁之情。
故选C。
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下片的意思是: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形成。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雁来音讯无凭”是说雁来了,信没来;雁归了,而人未归。“路遥归梦难成”,从对方难成归梦说起,是深一层的写法,含蓄道出了词人对离人的眷念和怀想。“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更行”“更远”“还生”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38.B
39.“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不仅是李煜个人命运哀叹,它还能引发起读者一种家国灭亡的黍离之悲的沧桑感。《燕山亭》以杏花春暮凋零,比喻词人流徙途中的飘泊凄凉。杏花本应是凄冷的物象,但“胭脂匀注”“艳溢香融”等语句充满浓烈的脂粉气。让人难以一下子转入深切的痛苦,词的“愁苦”抒情又显得不协调。(意思对即可。)
【分析】3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B. “把杏花之形比成裁剪薄冰”错,冰绡是指轻而薄的绢。此句是将杏花比喻成剪裁好的白色丝绸。
故选B。
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及情感的能力。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雕栏玉砌”,是故国最句典型意义的意象,不仅是李煜个人的感受,更具深广的代表意义,不仅是李煜个人命运哀叹,它还能引发起读者一种家国灭亡的黍离之悲的沧桑感。
而《燕山亭》以杏花的美丽易得凋零,抒发作者的身世之感。前三句,写花片重叠,红白相间。后三句,写花容艳丽,花气浓郁。“羞杀”一句,总束杏花之美。“胭脂匀注”“艳溢香融”等语句充满浓烈的脂粉气。与想要抒发的“凄凉”之感有距离,让人难以一下子转入深切的痛苦,词的“愁苦”抒情又显得不协调。
40.C
41.这两句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水来比喻作者无穷无尽的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分析】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语言、内容的能力和了解掌握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错在“‘虞美人’是本词的题目”,“虞美人”是本词的词牌名,也就是这首词的调名。
故选C。
4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人感情的能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词的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词人用汪洋恣肆、长流不歇的春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的愁绪,形象而自然第写出了愁之弥漫,愁之深浓,愁之绵长,愁之无尽。同时又呼应了前文“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足见词人愁绪之深重、难以遏制。
以比喻手法写愁,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表达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悲慨之情。
42. 樱桃落尽 蝴蝶飞舞 借代 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用典
43.①悔恨之情。“樱桃落尽春归去”,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以粉蝶无知、回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②惆怅之情。“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宋兵自西而来,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③孤苦之情。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纷纷散去,作者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④凄凉哀怨之情。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分析】4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词的上片写到了樱桃、蝴蝶、杜鹃这些春夏之交的景物。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金粉”是借代,指蝴蝶翅膀;“子规啼月小楼西”有听觉,有视觉;“樱桃落尽”和“子规啼月”都是用典,《南唐二主词全集》中这样解释它的寓意:“用樱桃难献宗庙、杜宇(子规)失国的两个典故,写伤逝之情、亡国的预感,用心良深。”
4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分析诗歌思想情感,一要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背景,此词是李煜亡国前所作;二要抓住词眼,从而确定感情基调,这里“恨”字是全词意境之眼;三要根据词句仔细分析“恨”所包含的多重情感。
上片由景入情,“樱桃落尽”写出春尽无归的氛围,也寄寓宗庙难保的危亡之痛;粉蝶“双飞”以乐景衬哀情,更显作者的孤苦无奈;“子规啼月”写出作者愁思纷扰,深夜仍难以入睡,借此典故加深了伤逝之情及亡国的预感;“惆怅”点出国家朝不保夕的沉重苦痛之情。下片起首即是“寂寥”,人们散去后的小巷冷冷清清,只留凄然面对烟草低迷的作者,孤苦无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呼之欲出;“炉香”由外转内,写暗夜空室的实景,“闲袅”衬“空持”,室内景象比“别巷”更“寂寥”;“回首恨依依”,凄凉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全词意境皆由“恨”生,并由“恨”止。
44. 快活(或“逍遥”“自在”等) 自由
45.①使用的意象浅显明白。前一首“浪花翻滚,桃李竟相怒放”,后一首写“春风拂面,繁华盛开”,用春天的春意盎然来表现渔夫的逍遥自在。②用直白的词句直接抒情。“一壶美酒在手上,一根钓杆在身边,世上像我这样的人有几个呢?”反问句强调了自己的快活:“手举着斟满美酒的瓦瓯,在无边的波浪中我拥有了自由。”直接抒发自己的快活和自由。
【解析】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第一首写这位钓叟,无风波之险,而有自然之乐,在自己的糊口生涯中找到乐趣。他摆脱世俗的羁绊,避开名利的枷锁,自在逍遥,令人羡慕不已。可见第一首着重写渔夫之“快活”;
第二首关键是“万顷波中得自由”,李煜常常自称“隐士”,“后主尝自号钟山隐士,故晦其名谓之钟隐”。这两首渔父正好反映了他向往青山绿水自由生活的思想。可见第二首着重写渔夫的“自由”。
4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
首先理解题干中的“浅”,一般可以从所使用的的意象、所用手法、词语特点等角度分析鉴赏。
比如这两首词都写到“春天”的意象,用春天的春意盎然来表现渔夫的逍遥自在。第一首《渔父》浅白如话,其情调悠扬轻松。起始一拍“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描写了溪流的情况,还有岸边的景色。在这样美好的春景中李煜想要做些什么呢?他愿意“一壶酒,一竿纶”,去做一个“渔父”。还唱着“快活如侬有几人?”这是渔父的话,也是词作者的自我写照。这第二首《渔父》可以认为是第一首渔父的故事情节继续发展。在鱼吹细浪的水面,我荡着一叶扁舟,扑面的是和煦的春风,相伴我的只有一根蚕丝和一个鱼钩,抬眼四望,汀洲上长满了五彩斑斓的野花,自己为自己斟满美酒,举起酒杯,美美地喝上一口,啊,真舒服,在这无边的波浪中,我却如此自由,何等潇洒自在。同样用春景表现渔夫的逍遥自在。
两首诗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使得感情的抒发浅显直白。比如第一首尾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运用反问手法直接表达对打渔生活的自得和满意,这是渔父的话,也是词作者的自我写照。而第二首尾句是“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直抒胸臆,更让人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被他的真诚所打动。这“浅”,在这里却是一种言浅意深的“浅”了,是极高的境界。
46.B
47.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相对比,表达了词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或蕴含着宇宙永恒不变而人生之短暂无常的哲理,将词人心灵上的忧思难平曲折传出)
【解析】4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
B.“回忆起过去故国的美好月色”错,应为“回忆起过去明月下的故国”。
故选B。
4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手法技巧能力。
题目要求学生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阕运用对比手法。题目已经确定了赏析的手法是对比,赏析的范围是下阕。仔细阅读下阕,下阕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意思是说旧日金陵城里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都在吧,只不过里面住的人已经换了。此句中的“犹在”和“改”形成对比。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情景: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住在华丽大殿中的朱颜已改。把“雕栏玉砌”的不变,和住在“雕栏玉砌”中“朱颜”改变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表达了词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雕栏玉砌”的“应犹在”蕴含着宇宙自然的永恒不变,而“朱颜”的改变代表人生的短暂无常,人事沧桑变化,词人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具体作答时,要结合下阕具体内容指出具体的对比是什么,然后指出该对比表达词人什么情感即可。
48.B
49.诗人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
【解析】4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指秋风”错误,东风应为春风;“表明此情此景是第二次出现”错误,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而不是“第二次”出现。
故选B。
4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句的能力。
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50.A
51.①《虞美人》以乐景写哀情,景与情是对立的。上阕中“春花”“东风”本是春天的美景,令人愉悦此处却勾起词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徒增伤感。美好怡人的春景反衬了词人的亡国之痛。②《浪淘沙令》以哀景写哀情,景与情是一致的。上阕 的春雨、春寒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春意阑珊”更是写出美好春景的衰败凋残,衬托出身为异乡之客的悲伤和亡国之痛。
【解析】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 “责问自己做了多少错误的往事,后悔当初未能励精图治”理解错误。“往事”既包括了往昔欢愉的宫廷生活,又包括了亡国惨象。这一桩桩、一幕幕的往事,如今回忆起来,实在是太多了,心中悲苦至极。并没有责问自己做了多少错误的往事,后悔当初未能励精图治的含义。
故选A。
5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词情与景关系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分析两首词上阕借写春景来抒情的不同之处,考生就要分别分析两首词的情景不同之处。
《虞美人》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此词以乐景写哀情,美好怡人的春景反衬了词人的亡国之痛。
《浪淘沙令》“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所有春天都会谢幕,有的人聚散随缘,不悲不喜;有的人心境黯淡,落寞惆怅。人世间,没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春花凋落,秋月无言,总有人凄凄惨惨。其实,人们所感伤的,还是匆匆来去的人生。春天去了还会再来,年华却是去而无声,永不回来。《浪淘沙令》以哀景写哀情,衬托出身为异乡之客的悲伤和亡国之痛。
52.A
53.设问发人深思。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的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设问,比喻,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
【解析】52.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全词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他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错误,本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句说明此词不是含蓄委婉,而是直接表达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故选A。
5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手法上来看,一问一答采用了设问的手法,引人深思“作者因何而愁,愁的是什么”等问题。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好像一江春水向东流去”,将满腔的“愁”比喻成“春水”,把无形的愁化为了有形的江水,写出了愁绪连绵不绝的特点,使愁绪更加形象。
从情感上来看,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和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表达了诗人心中满腔的愁绪。
54.小令
55.C
56.①“乱”字写出了落梅飞舞而下,凌乱地散落在阶下的场景。同时,“乱”字语意双关,既是指落梅之乱,也是指词人此时思绪之乱。②“满”字写出了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的景象,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词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54.本题考查理解记忆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①小令(58字以内);②中调(59字~90字);③长调(91字以上)。《清平乐》是正体双调,共计八句四十六字,从字数上看属于小令。
5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项,“苍凉之意境”说法错误。根据词中选用的意象,“落梅如雪”,描写出了落梅如雪,一片洁白的景象。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如雪乱”,写出了是落梅之多。白梅如雪,尽为冷色,画面冷寂,色调愁惨。“雁来”写出了天空高阔,雁归人远的景象,而“雁”又常于秋季迁徙,秋是万物萧瑟的季节,很容易就成为一种哀伤、凄苦的象征。诗人借“梅”“雁”等意象,主要营造了孤寂的氛围,表达诗人的愁苦之情,而没有创造“苍凉”的意境。
故选C。
56.本题考查古代诗歌炼字的能力。
诗歌的炼字,重点要注意赏析形容词、动词、数词和量词。“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二句中,“乱”用得生动。“乱”的本义是混乱,这里形容落下的白色梅花“如雪乱”,写出了落梅纷纷扬扬,飞舞而下,凌乱地散落阶下的场景。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此外,“乱”字也语意双关,既是指落梅之乱,也是指词人此时思绪之乱。词人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着离家在外的亲人,心头思绪翻涌,难以梳理心中纷扰的情绪。
“拂了一身还满”,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满”字写出了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的景象,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词人独立阶下,落梅纷扬洒落而下,词人的衣服上都沾满了落梅的花瓣;刚刚将身上的落梅拂去,又在不知不觉中仍沾满了一身白梅。词人在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纷飞,拂去又满,洁白如雪,十分纯洁。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词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57.对时光飞逝的留恋与无奈;作者深沉悠长的亡国之痛。
58.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此为实写;回首往昔,南唐的王朝——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心中生出无限悔恨之意,此为虚写。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虚实结合,托出满腹的愁恨,表达了深沉的亡国之痛。
【解析】57.本题考查赏析诗文词句含义和情感的能力。
“又东风”,“东风”即春风,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留恋与无奈,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化抽象为具体,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结合诗人阶下囚的身份,传达出作者深沉悠长的亡国之痛。
58.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均为眼前实景,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往事”“故国”“雕阑玉砌”“朱颜”均为回忆中的美好景象,是虚写,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都一去不复返了,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作者回首往事,感慨今昔,把虚实两者结合起来,使“愁”字跃然纸上,使读者头脑中勾画出一幅画:一位亡国之君,在一个洒满月亮那彻骨清辉的夜晚,凭栏眺望故都。心中不禁升起对往昔繁荣生活的怀念,对现在沦为阶下囚的痛心和忧愁。
59.A
60.从内容上看,仓皇辞别,告别了烙印着无数美好回忆的江南,表达了亡国国君的悔恨之情。面对亡国的情形只能垂泪的无可奈何之感。从结构上看,意蕴深远,由亡国后想到亡国前,繁荣和破败的对比,抒发自己亡国时悲伤欲绝的心情。
【解析】59.本题考查对词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项,“极言词人眼前所见之盛景”错误,楼台高耸、植物繁盛,这是诗人的回忆,属于虚写,并非“眼前所见之盛景”。
故选A。
60.本题考查对词某一手法的作用的能力。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译为“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宫廷里的音乐机关、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从内容上看,“我”仓皇的辞别,说明了当时情形的混乱,李煜率领亲属、随员等四十五人,“肉袒出降”,告别了烙印着无数美好回忆的江南。情感上非常的沉痛惨淡,写出了作为亡国国君的悔恨之情。从结构上看,意蕴深远,借曾经发生的事,由亡国后想到亡国前,繁荣和破败的对比,抒发自己亡国的悲伤欲绝的心情,更显的情感深沉。
61.C
62.相同点:①两首词都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②两首词都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思念。
不同点:李词亦有直抒胸臆,抒发的是亡国之君的哀痛;张词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愿望。
【解析】6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C项,“白日登高和午夜梦回两个情景,一喜一忧,通过对比抒发衷情”错误。“白日登高”并非“喜”,也没有对比。“菊坡九日登高路,往事知何处。陵迁谷变总成空,回首十年秋思吹台东”,这是写白日登高,词中“往事知何处”写出往事无迹可寻的失落,“陵迁谷变总成空,回首十年秋思吹台东”,写出十年世事变迁,让人伤怀。表达的情感也是忧伤,没有“喜”,当然也没有对比。
故选C。
62.本题考查对诗词抒情方式和表达情感的比较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大的方面来答。每个大方面又有抒情方式和表达情感两个小的方面。李词中运用“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雕栏玉砌”等意象借景抒情,“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问君能有几多愁”都是在抒情。因此,在抒情手法上是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抒发的情感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因为李煜是亡国之君,“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不堪回首”等也表达亡国的哀痛。
张词中“菊坡”“台东”“西窗”“雨”“画楼钟”“海山风”等意象借景抒情,“往事知何处”“梦绕中原去”等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见出情景交融。“梦绕中原去”,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思念,结合注解“金兵围汴,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也可见出其收复中原的愿望。
63.D
64.B
65.同:都以具体的“江水”形象喻抽象的愁绪。异:柳诗写江流曲折有如愁肠九转,突出愁绪的缠结难解,表达作者好友难见、抑郁难申的痛苦之情;李词以春水喻愁,突出愁绪的汹涌奔腾、连绵不尽,表达作者强烈的国破家亡之恨。
【解析】6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