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辽宁省各地七年级历史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辽宁省各地七年级历史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2 20:3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4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2022·辽宁鞍山·七年级期末)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那么,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秦朝的咸阳 B.西汉的长安
C.东汉的洛阳 D.宋朝的东京
2.(2022·辽宁·朝阳市第七中学七年级期末)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哪一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 )
A.西藏 B.新疆 C.宁夏 D.广西
3.(2022·辽宁鞍山·七年级期末)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 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古时称(  )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4.(2022·辽宁盘锦·七年级期末)后人在对张骞的评价中说:“骞始开通西域道也.”这里所说的“西域道”的起点是(  )
A.洛阳 B.成都 C.长安 D.酒泉
5.(2022·辽宁营口·七年级期末)“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大大促进了汉朝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
A.地中海沿岸 B.孟加拉湾沿岸 C.马来半岛 D.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6.(2022·辽宁大连·七年级期末)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里的“他”是
A.汉武帝 B.董仲舒 C.卫青 D.张骞
7.(2022·辽宁葫芦岛·七年级期末)《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张骞的“凿空”之举
A.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B.建立了对西域有效的管辖
C.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D.促进了汉与西域友好往来
8.(2022·辽宁本溪·七年级期末)古典诗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汉代西出“玉门关”“阳关”所指的地域是( )
A.长安 B.大秦 C.西域 D.匈奴
9.(2022·辽宁盘锦·七年级期末)翦伯赞曾说:他发现西域,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一样。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他”是( )
A.蒙恬 B.卫青 C.张骞 D.班超
10.(2022·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贞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宣政院的设置 D.西域都护的设置
11.(2022·辽宁沈阳·七年级期末)“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诗中描述的历史现象的意义是( )
A.开始对西域的行政管辖 B.实现了与大月氏的联合
C.开辟了“丝绸之路” D.密切与匈奴的友好关系
12.(2022·辽宁沈阳·七年级期末)这位2000多年前致力于民族团结的使者,以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开拓精神,为加强我国各族人民的联系、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以及发展中外友好往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死后,葱岭以东的我国各族人民,与中原地区汉族人民的来往与日俱增。这位使者是
A.张骞 B.蒙恬 C.班超 D.卫青
13.(2022·辽宁·沈阳市虹桥中学溪湖分校七年级期末)比较下面秦汉形势图,西汉开始进行有效管辖的地区是
A.新疆 B.西藏 C.陕西 D.山东
14.(2022·辽宁阜新·七年级期末)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是( )
A.沟通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B.沟通了中国同西亚、欧洲的联系
C.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D.奠定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管辖的基础
15.(2022·辽宁营口·七年级期末)某校准备编辑出版一期题为《谈古论今话“丝路”》的板报,历史文博小组的同学,共同拟定了以下内容,其中符合主题的是(  )
①张骞通西域 ②开通陆上丝绸之路 ③汉武帝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④西汉对匈奴实行“和亲” ⑤习近平主席倡议“一带一路” ⑥开放、合作、共赢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⑥
16.(2022·辽宁铁岭·七年级期末)西汉时开通了丝绸之路如图,这条商路从中国通往
A.西亚和欧洲 B.朝鲜 C.东南亚 D.日本
17.(2022·辽宁丹东·七年级期末)“汉唐帝国的首都,是你的故乡,你穿过河西走廊,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的绿洲,越过帕米尔高原,中亚草原,到地中海东岸的罗马帝国,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你滋润了东方,滋润着西方。”从材料中可以获得有关丝绸之路的信息有
①起始点②路线③影响④运输物品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8.(2022·辽宁朝阳·七年级期末)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最近,西山区某校七年级同学对“一带一路”相关历史进行了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一 丝绸之路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____ (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的地点是
材料二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先人”肩负友好和平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即西域),开启了中国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摘自习近平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的“先人”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二,说一说“先人”两次出使中亚(西域)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管理西域的机构,管理西域36国,这一机构负责颁行汉朝的号令,调建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管辖。它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客什湖以、以南的广大地区。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汉政府设立哪一机构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根据材料三所述,该机构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材料四 2019年4月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遇,特别是在发展政策对接、基础设施投资、经济走廊、经贸合作区、产业园区、金融和贸易合作、创新和技术、海上合作、商业联系、人文交流等领域取得的合作成果。这些合作为经济增长开辟了新动力,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了新潜力,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贡献。
(4)根据材料四回答,“一带一路”建设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19.(2022·辽宁铁岭·七年级期末)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虽然也有过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摘编自七年级上册部编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
图一:秦朝形势图 图二:西汉形势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3)材料三反映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材料四比较秦、西汉形势图,西汉疆域与秦朝疆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
(5)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
20.(2022·辽宁抚顺·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丝绸之路东边的起点是什么地方?开通这条道路贡献最大的使者是谁?
(2)我们今天生活中有哪些物产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举出两种即可)
(3)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集权是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的什么?
(4)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21.(2022·辽宁朝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材料中“张骞”分别在什么时间出使西域?他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
(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符合题意即可)
22.(2022·辽宁沈阳·七年级期末)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巩固的重要时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他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发达的中央管理体系。
材料二:
材料三:西汉研学儒学的儒士的数量统计表。
统治时期 汉武帝 汉昭帝 汉宜帝 汉元帝 汉成帝
人数 50 100 200 1000 2000
材料四: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商品的流通,而在于丝绸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全球史。——《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秦朝的地方制度和施行这一制度的目的。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着什么问题?汉武帝又是如何解决的?
(3)材料三的数据变化与汉朝的哪一项政策相关?
(4)根据所学写出与丝绸之路的开辟相关的历史事件并依据材料四分析丝绸之路的作用。
23.(2022·辽宁朝阳·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重要时期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
材料二: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对于一些王公和战争功臣,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能够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1)根据图一回答,《秦始皇传》里的这套在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名称是什么?他在哪一年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
(2)根据图二回答,图中所示我国古代著名要道的名称是什么?为这条道路的开辟做出重要贡献的西汉外交家是谁?该通道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什么影响?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消除这个影响?
(4)秦始皇和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在思想控制和军事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和重大军事行动?
参考答案:
1.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各国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至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由此可见,我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2.B【分析】试题分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所以答案选B。
3.B【解析】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故A不符合题意。汉代以来将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称为西域,故B符合题意。安息一般是指亚洲西部伊朗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帝国,故C不符合题意。汉代以来将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称为西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经过七个地方:陕西长安(今西安)、甘肃河西走廊、甘肃敦煌、新疆、中亚、西亚、大秦(即古罗马)经过的国家有:意大利、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等。地形区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等,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5.D【解析】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是 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锡兰(斯里兰卡),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6.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丝绸之路开辟后,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这里的他指的是张骞。A项张骞出使西域是在汉武帝时期;B项董仲舒为汉武帝提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C项卫青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对打破匈奴做出巨大贡献。D项符合题意,故选D。
7.D【解析】根据材料“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可得出,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友好往来,D项正确;张骞通西域没有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排除A项;西域都护的设置建立了对西域有效的管辖,排除B项;张骞通西域没有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
8.C【解析】两汉时期西域是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9.C【解析】依据题干关键词“他发现西域、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38年,为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没达到联络大月氏的目的,但是,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率领使团出使西域,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故C符合题意;蒙恬、卫青北击匈奴,故AB选项不符合题意;东汉班超经营西域,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D【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地区。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正确;A排除;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往来的商道,B排除;宣政院的设置管辖西藏地区,C排除;故选D。
11.C【解析】西汉时期,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族和西域文化经济的交流,故C符合题意;开始对西域进行行政管理的是设立西域都护,排除A;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并没有实现与大月氏的联合,也不是密切与匈奴的友好关系,排除B和D。故选C。
12.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以后,我国葱岭以东西域各族人民,与中原汉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包括冶铁、凿井术等,相继在西域得到推广。同时,西域盛产的葡萄、苜蓿、胡葱、胡萝卜,以及骆驼、西域良马等,也先后传入内地。A项正确;蒙恬是秦朝抵御匈奴的人物,排除B项;班超经营西域,排除C项;卫青大败匈奴,排除D项。故选A项。
13.A【解析】通过材料中的“秦、西汉疆域图”的比较可知,西汉开始对西域(今新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B【解析】依据题干中关键词语“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可知,沟通了中国同西亚、欧洲的联系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B项正确;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的管辖,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因此沟通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不是对世界的贡献,排除A项;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说法错误,排除C项;奠定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管辖的基础也不是对世界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5.D【解析】根据材料“某校准备编辑出版一期题为《谈古论今话‘丝路’》的板报”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等作物传入汉朝,汉武帝时期又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在新时代又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精神,夯实全人类共同利益基础与主题内容相符,①②③⑤⑥符合题意。西汉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与丝绸之路无关,④错误。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16.A【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路线反映的是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帝国),因此是通往西亚和欧洲,A项正确;朝鲜和日本都位于中国东部,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BD项;图示反映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和东南亚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
17.C【解析】根据“汉唐帝国的首都”、“罗马帝国”可获得丝绸之路的起始点;根据“穿过河西走廊,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的绿洲,越过帕米尔高原,中亚草原,到地中海东岸”可获得丝绸之路的路线;根据“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你滋润了东方,滋润着西方”可获得丝绸之路的影响,①②③正确,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丝绸之路的运输物品,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8.(1)长安,大秦或者古罗马。
(2)①张骞 ②开启了中国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3)①西域都护②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以南的广大地区。
(4)“一带一路”建设为经济增长开辟了新动力,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了新潜力,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贡献。【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最远到达的地点是大秦或者古罗马。
(2)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而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意义有:开启了中国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3)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管理西域的机构是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以南的广大地区。
(4)根据材料“特别是在发展政策对接、基础设施投资、经济走廊、经贸合作区、产业园区、金融和贸易合作、创新和技术、海上合作、商业联系、人文交流等领域取得的合作成果。这些合作为经济增长开辟了新动力,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了新潜力,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贡献。”可见,“一带一路”建设为经济增长开辟了新动力,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了新潜力,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贡献。
19.(1)秦统一中国或秦始皇统一中国。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的宽窄、统一文字。
(3)推恩令。作用:解决了诸侯王问题,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西汉比秦朝多出了西域这一大片区域。因为: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解析】(1)根据“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可知反映的是秦统一中国。意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根据“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可知包括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的宽窄、统一文字等。
(3)根据“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可知是推恩令。作用主要是解决了诸侯王问题,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西汉比秦朝多出了西域这一大片区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因为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5)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的特征主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0.(1)长安;张骞
(2)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写出其中两个即可)。
(3)西域都护。
(4)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决策;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它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等。
【解析】(1)
根据地图可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都城长安。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所以贡献最大的使者是张骞。
(2)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的物产有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
(3)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
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汉朝的兴盛。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决策;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它对于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等。
21.(1)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
(2)丝绸之路。
(3)答题思路:主要回答出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如: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只要言之有理、叙之有据、符合史实,即可得分。
【解析】(1)
根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2)
由材料“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丝绸之路。汉朝的是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向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最后到达欧洲大秦。
(3)
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交流,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1)郡县制;目的:防止再次分裂,加强中央集权。
(2)诸侯王(封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实行“推恩令”。
(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4)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作用: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分析】(1)
根据“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可知是郡县制;目的:根据“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得出防止再次分裂,加强中央集权。
(2)
材料二柱状图表明西汉初期诸侯王(封国)实力强大,超过了中央,威胁中央统治;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的势力。
(3)
材料三表明西汉研学儒学的儒士的数量不断增长,这和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相关。
(4)
事件:根据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作用:根据“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商品的流通,而在于丝绸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根据所学,概括得出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3.(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21年。
(2)丝绸之路;张骞;作用:促进了中外(或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
(3)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颁布“推恩令”。
(4)秦始皇: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开凿灵渠;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举一即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漠北战役(举一即可)。
【解析】(1)
根据材料可知,图一为秦始皇创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所学可知,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到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2)
根据图二可知,西汉时期从长安到欧洲大秦的陆上交通线被称为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和发展。
(3)
根据材料可知,“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能够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表明诸侯王权力过大严重威胁中央的统治;针对此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实施“推恩令”,下诏规定诸侯王处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资产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就导致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4)
根据所学可知,在思想上,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措施,汉武帝采取“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在军事上,秦始皇命蒙恬出击匈奴,修筑长城;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汉武帝时,大举反击匈奴,命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