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辽宁省各地七年级历史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辽宁省各地七年级历史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2 20:3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7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2022·辽宁·朝阳市第七中学七年级期末)西晋的建立者是
A.司马炎
B.司马昭
C.司马睿
D.司马懿
2.(2022·辽宁大连·七年级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在360多年间,先后有30多个大小政权交替兴灭。其中短暂统一全国的是( )
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北魏
3.(2022·辽宁葫芦岛·七年级期末)西晋时期,手握重兵的宗室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
A.八王之乱 B.诸侯争霸 C.七国之乱 D.黄巾起义
4.(2022·辽宁抚顺·七年级期末)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国人暴动 D.牧野之战
5.(2022·辽宁盘锦·七年级期末)西晋时期,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不包括
A.氐族 B.蒙古族 C.鲜卑族 D.羌族
6.(2022·辽宁朝阳·七年级期末)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下列内迁的游牧民族中一部分迁入辽宁的是哪个民族?
A.羌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羯族
7.(2022·辽宁·沈阳市虹桥中学溪湖分校七年级期末)下列选项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①夏商周时期②秦汉时期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A.①-c②-a③-b B.①-a②-b③-c C.①-b②-c③-a D.①-a②-c③-b
8.(2022·辽宁沈阳·七年级期末)它在历史上存在了半个世纪,真正的统一局面更是如同昙花一现。“它”是(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9.(2022·辽宁本溪·七年级期末)某校历史教师为学生复习提供了关键词表格,下列对该表格分析正确的是( )
时期 关键词
东汉末年 军阀割据
三国时期 三国鼎立
西晋 短暂统一
A.群雄割据愈演愈烈 B.分裂趋势日益明显
C.政权并立局部统一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10.(2022·辽宁朝阳·七年级期末)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司马氏篡魏 B.石崇、王恺斗富 C.七国之乱 D.八王之乱
11.(2022·辽宁沈阳·七年级期末)西晋统治腐朽,奢侈风气盛行。在位的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于316年灭亡了西晋。这段话充分说明了( )
A.西晋灭亡的原因
B.西晋统治时间短暂
C.西晋社会的混乱
D.西晋的民族矛盾
12.(2022·辽宁铁岭·七年级期末)西晋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局面。西晋最后灭掉了哪一政权,实现了统一
A.蜀 B.曹魏 C.吴 D.东晋
13.(2022·辽宁·沈阳市虹桥中学溪湖分校七年级期末)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佛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
A.江南开发 B.经济重心南移 C.政权并立 D.民族交融
14.(2022·辽宁沈阳·七年级期末)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大量少数民族迁入中原,而中原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有的南迁长江流域,有的北迁关外少数民族地区。迁居中原的少数民族受汉族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以上材料说明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民族迁徙和民族交融 B.分裂对峙为主
C.中华民族形成 D.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的国家
15.(2022·辽宁大连·七年级期末)据记载,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逐渐放弃原先的游牧生活,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始过定居的农耕生活。到了北朝,高坐的胡床和椅、凳逐渐取代了汉族原有的坐具。这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全国统一 D.经济发展
16.(2022·辽宁丹东·七年级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的胡服、胡食(胡饼、胡饭)等已经渗入了汉人的日常生活,胡乐、胡歌、胡舞的引入,则进一步丰富了汉族人民的娱乐生活。该段文字反映出这一时期北方地区出现了
A.经济文化的交流 B.各民族的大交融
C.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D.少数民族生活丰富多彩
17.(2022·辽宁沈阳·七年级期末)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封建王朝有
A.秦朝、西晋 B.东汉、西晋
C.西汉、东晋 D.秦朝、北魏
18.(2022·辽宁大连·七年级期末)学习历史的方法多种多样,请你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任务一【梳理时序——明晰历史线索】
(1)上面的图示呈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情况,请分别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
任务二【阅读史料——进行历史解释】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称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任务三【解读地图——提取有效信息】
丝绸之路示意图
(3)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仔细观察如图,请写出这条路线的起点和开辟此路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条路线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
19.(2022·辽宁葫芦岛·七年级期末)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是时孝武因其余财府帑(tǎng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之蓄,始有钩深图远之意,探冒顿(mòdú)之罪,校平城之雠(chóu同“仇”)。遂命票骑,勤任卫青,勇惟鹰扬,军如流星,深入匈奴,割裂王庭,席卷漠北,叩勒祁连,横分单于,屠裂百蛮。
——汉代杜笃《论都赋》
材料三: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四: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
(2)材料二记述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战役?此后西汉王朝如何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3)结合所学并依据材料三,说说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主要北方少数民族除材料中的羯族和匈奴外还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秦汉时期民族间交流的特征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方地区出现的民族交融产生了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
1.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选项A符合题意;司马懿是司马昭之父,司马昭是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司马睿建立东晋;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A【解析】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短暂统一全国的是西晋,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A项正确;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但主要偏安江南,排除B项;前秦和北魏作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曾统一北方,但并没有实现全国统一,排除CD项。故选A项。
3.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手握重兵的宗室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的内乱,A项正确;诸侯争霸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排除B项;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排除C项;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
4.B【解析】 “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主要在洛阳一带),给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故B符合题意;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排除A;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排除C;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朝末年,排除D。故选B。
5.B【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西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在历史上合称“五胡”,因此蒙古族不属于内迁五胡,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6.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C项正确;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排除A项;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排除BD项。故选C项。
7.A【解析】 据所学知,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时期;秦汉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所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8.C【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它在历史上存在了半个世纪,真正的统一局面更是如同昙花一现”,可知“它”是西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C项正确;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史称西汉;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灭亡,排除A项;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覆灭,进入三国割据时期,排除B项;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420年,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9.D【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称帝,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因此材料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项符合题意;群雄割据愈演愈烈、分裂趋势日益明显,与西晋短暂统一史实不符,排除AB项;政权并立局部统一,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亡于最高权力的争夺,八王酣战未休,五胡又揭竿而起,遂演成著名的永嘉之乱,西晋王朝从此覆亡。由此可见,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八王之乱”,故D符合题意;司马氏篡魏,建立了西晋,故A不符合题意;石崇、王恺斗富,体现了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故B不符合题意;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A【解析】 根据题干“奢侈风气盛行。在位的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于316年灭亡了西晋”,可见这段话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故A符合题意。题干的主旨是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而不是说明其统治时间短暂,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社会的混乱只是题干的部分意思,故C不符合题意。题干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的民族矛盾尖锐只是题干的部分意思,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C【解析】 魏国灭了蜀国后,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C项正确;西晋最后灭掉的是吴,而非蜀和曹魏,排除AB项;东晋出现于西晋灭亡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3.D【解析】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认为自己与汉族同族同宗,说明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融合的体现,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江南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B;西晋实现了国家统一,并非政权并立,排除C。故选D。
14.A【解析】 根据材料“有大量少数民族迁入中原,而中原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有的南迁长江流域,有的北迁关外少数民族地区。迁居中原的少数民族受汉族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可得出,这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迁徙和民族交融,A项正确;分裂对峙为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华民族形成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的国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A【解析】 根据材料“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逐渐放弃原先的游牧生活,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始过定居的农耕生活。到了北朝,高坐的胡床和椅、凳逐渐取代了汉族原有的坐具”可知,这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同汉族之间的交融,反映出来民族融合,A项正确;北方少数民族同汉族之间的交融不是对外交往,排除B项;民族融合不能体现国家统一,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6.B【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方式、音乐、舞蹈等,体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通过“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来体现民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少数民族生活丰富多彩”,排除D项。故选B项。
17.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A符合题意;东汉建立在统一的王朝西汉灭亡之后,B排除;东晋统治区域主要在南方地区,C排除;北魏仅统一了黄河流域,D排除。故选择A。
18.(1)①魏;②西晋。
(2)减免田租、减轻徭役、算赋;文景之治。
(3)长安;张骞;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分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示意图可知,魏、蜀、吴三国分立,最终统一于西晋。故①魏;②西晋。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三十税一、丁男徭役减、算赋减为四十钱”可知,这体现的措施是,减免田租,减轻徭役、算赋;于是出现了文景之治。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图片可知,丝绸之路起于长安;张骞是开辟此路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9.(1)抵御匈奴;
(2)漠北之战;设置了西域都护
(3)①鲜卑;②氐;③羌;(任答2点即可)
(4)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回答材料中原文或极其相似的答案亦可);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③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④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1)根据“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可知是为了抵御匈奴。
(2)根据“勇惟鹰扬,军如流星,深入匈奴,割裂王庭,席卷漠北,叩勒祁连,横分单于,屠裂百蛮”可知描述的是漠北之战;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政府后来设置了西域都护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主要北方少数民族除材料中的羯族和匈奴外还有鲜卑、氐、羌等。
(4)根据“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得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带来的影响根据“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