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 中国共产党诞生
1.(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八年级期末)兴趣小组若要实地考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他们应去( )
①南京 ②上海 ③广州 ④嘉兴南湖 ⑤武汉
A.①② B.②⑤ C.②④ D.③⑤
2.(2022·黑龙江·虎林市实验中学八年级期末)如图是一部反映中国革命影片的宣传画,你认为以下选项中最符合这一片名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南昌起义
C.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D.红军长征
3.(2022·黑龙江双鸭山·八年级期末)中共一大上确立党的中心工作是
A.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D.实现共产主义
4.(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八年级期末)“上海小楼,南湖游船,开天辟地,谱写新篇”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B.中华民国的建立
C.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八年级期末)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的事件是
A.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B.省港大罢工
C.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D.香港海员大罢工
6.(2022·黑龙江七台河·八年级期末)下列人物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局书记的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周恩来 D.孙中山
7.(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八年级期末)2019年3月习近平曾说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啊!我们的初心是什么?上海石库门、南湖红船,诞生了中国共产党,14年抗战、历史性决战,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诞生的是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14年抗战取得伟大胜利
C.历史性决战取得伟大胜利
D.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8.(2022·黑龙江七台河·八年级期末)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段话表明李大钊的主张是( )
A.建立中国同盟会 B.成立无产阶级政党
C.成立中国国民党 D.实现国共两党合作
9.(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八年级期末)下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的内容,最适合本单元的主题应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0.(2022·黑龙江·桦南县第四中学八年级期末)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1921年,中国迎来的“曙光”是指(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中华民国的成立
11.(2022·黑龙江哈尔滨·八年级期末)2021年2月6日,经过两个多月的拍摄,电影《红船:开天辟地》在上海车墩顺利杀青。这部电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下列哪一史实
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解放战争的胜利
12.(2022·黑龙江·虎林市实验中学八年级期末)中共一大会议选出的中央局书记是毛泽东。( )
13.(2022·黑龙江七台河·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材料二:五月四日下午一时半,十几个学校的学生齐集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头可断,青岛不可失”………第二天,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
六月三日,北京学生在街头演讲时被北洋政府逮捕一百七十八人……第三天,上街演讲的学生达到五千多人,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三: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免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端自《中国头产党的九十年》
(1)材料一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这是哪场运动的口号?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材料说出最能体现事件性质的口号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到“民间去"?这一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其诞生的标志是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改在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举行。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局书记。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共产党的诞生。故选C。
2.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故应选A。
3.C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一大上确立的党的工作重心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故选C;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不是中共一大确立的中心任务,排除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是奋斗目标,但不是中共一大上确立的中心工作,排除BD。
4.D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的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中国同盟会成立于日本东京,排除;BC项都在南京,排除。故选D。
5.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顶峰,虽然被北洋军阀镇压而失败,但它显示了中国工人的伟大力量,A项正确;1925年的省港大罢工、1922年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和香港海员大罢工均不是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的顶峰事件,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6.B
【解析】
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B项正确;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局书记的是陈独秀,排除ACD项。故选B项。
7.D
【解析】
结合所学可以知,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所以D符合题意,ABC均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诞生的标志,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8.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李大钊主张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李大钊所说的“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指的是无产阶级政党。故B符合题意;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建立,与题干的1921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孙中山成立中国国民党,与题干的李大钊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是1924年,与题干的“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目录内容涉及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共的诞生,这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故选A项;目录内容不涉及民族危机,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材料与民国建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一大”有关知识的的识记。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故选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1.C
【解析】
根据所学,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之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以达到最终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主要任务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选举出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荣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C项正确;A项与维新派有关,排除A项;B项与辛亥革命有关,排除B项;D项与红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2.错误,将毛泽东改为陈独秀。
【解析】
1921年中共一大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选举陈独秀担任书记。故题干表述错误,将毛泽东改为陈独秀。
13.(1)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
(2)五四爱国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或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结合所学知识,“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民主、科学。这是新文化运动运动。
(2)根据材料二“五月四日……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头可断,青岛不可失’……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五四运动。根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的性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故最能体现其性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根据材料三“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可知当时的学生领袖要到“民间去"的原因: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根据材料“……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免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可得出这一举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