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百家争鸣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辽宁省各地七年级历史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百家争鸣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辽宁省各地七年级历史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2 20:3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8 百家争鸣
1.(2022·辽宁·朝阳市第七中学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主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就是要爱人,理解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
C.主张以“德”教化人民,反对严酷的刑罚
D.主张实行“法治”,制定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
2.(2022·辽宁抚顺·七年级期末)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创始人是( )
A.庄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墨子
3.(2022·辽宁朝阳·七年级期末)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
4.(2022·辽宁鞍山·七年级期末)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孔子的观点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
A.有教无类 B.温故知新 C.因材施教 D.仁者爱人
5.(2022·辽宁铁岭·七年级期末)他打破贵族对文化的垄断,首创私学,实行教育公平;他所创立学派的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他是(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孔子
6.(2022·辽宁营口·七年级期末)“一阴一阳谓之道”,事物都包含对立的两方面,对立的双方又相互转化。这是谁的观点()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墨子
7.(2022·辽宁鞍山·七年级期末)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韩非
8.(2022·辽宁沈阳·七年级期末)“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的是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提出“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
9.(2022·辽宁抚顺·七年级期末)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是
A.孙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10.(2022·辽宁沈阳·七年级期末)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A.分封制的崩溃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
11.(2022·辽宁大连·七年级期末)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其理由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的城市景观
12.(2022·辽宁盘锦·七年级期末)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不同的治世药方。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药方更“对症”当时的社会形势?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侵略
C.法家:提倡法治,中央集权
D.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13.(2022·辽宁营口·七年级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讲话。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物中的经典名句,用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以中国道理说“中国道路”。下列孔子的典故名句中,对你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是(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14.(2022·辽宁·沈阳市虹桥中学溪湖分校七年级期末)一般认为孔子是中国古代私学的创始人……在孔子的私学里,只要你好学、想学,就“有教”至于你原先和现今的情况怎么样,是不必过问的,那叫“无类”。由此可知孔子的教育主张是
A.兴办私学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温故知新
15.(2022·辽宁沈阳·七年级期末)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孔子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作者认为孔子“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主要是因为孔子( )
A.在鲁国从政 B.周游列国 C.编订《诗经》 D.创办私学
16.(2022·辽宁盘锦·七年级期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蕴含的思想最接近中国古代哪一学派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兵家
17.(2022·辽宁沈阳·七年级期末)他是道家创始人。他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要了解“他”的学说,我们应该看( )
A.《论语》 B.《诗经》 C.《道德经》 D.《韩非子》
18.(2022·辽宁本溪·七年级期末)“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种古代辩证法的思想来自( )
A.《论语》 B.《诗经》 C.《道德经》 D.《孙子兵法》
19.(2022·辽宁大连·七年级期末)下列诸子百家思想对应错误的是( )
A.老子——无为而治 B.墨子——兼爱、非攻
C.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韩非子——礼治
20.(2022·辽宁本溪·七年级期末)历史活动小组在探究活动中梳理如下关键词,据此可以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主题
时期 器物 文字 政治 思想
夏商周 青铜器 甲骨文 春秋争霸 战国战争 战国变法 诸子百家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中国境内的史前文明 D.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化
21.(2022·辽宁葫芦岛·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之为“诸子百家”。下列历史人物与a.《人与自然》b.《致力民生》c.《法制天下》d.《世界需要和平》四档栏目,对应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A.①—d、②—b、③—a、④—c B.①—a、②—b、③—c、④—d
C.①—c、②—a、③—b、④—d D.①—b、②—d、③—c、④—a
22.(2022·辽宁铁岭·七年级期末)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各学派著书立说,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并展开辩论。下列学派与其主张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儒家——仁政、礼治 B.道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墨家——兼爱、非攻 D.法家——依法治国、中央集权
23.(2022·辽宁朝阳·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
材料二 (他)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胡适
材料三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史也。
——《史记》
材料四 2013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指出,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搜狐网新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创立的学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为教育家,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
(3)根据材料三指出“老子”创立的学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学说记录的著作。
(4)分析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的内容与战国时期哪一位思想家的什么观点一致。
24.(2022·辽宁盘锦·七年级期末)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一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局面,对当时和日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材料二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材料三 儒家最终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逐渐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材料四 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它秉承“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截至目前,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
(1)依据材料一写出“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两个因素。材料一中“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局面”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个重要人物的观点?请简要说出这个人物的历史地位。如果我们要了解更多他的思想,可以查阅那本书?
(3)材料三中“仁”的含义是什么?其中儒家所强调的“和”指的是哪两种“和谐”?
(4)结合材料四,指出孔子学院在中外交流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25.(2022·辽宁抚顺·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他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成为知名学者。
(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哪一学派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孔子又是伟大的教育家,请写出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或主张。(任答一点)
(3)孔子的言论被弟子整理成书,其书名是什么?战国时期将他的思想发扬光大的是哪位思想家?
(4)你认为儒家思想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26.(2022·辽宁鞍山·七年级期末)孔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获得了世界人民的敬重。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理国家要以德来感化人民,则人民都将来归附。
——摘自蔡志忠《孔子说 仁者的叮咛》
材料二 孔子的政治获得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一个绝大的影响。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主张?这一主张是孔子儒家思想哪一内容的具体体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两方面对教育事业留下了什么“绝大的影响”?他的言论被记录在哪一部著作中?
(3)有人认为,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应该完全抛弃孔子的思想,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
27.(2022·辽宁大连·七年级期末)请分析材料,探寻精神文明。
材料一相传,清朝末年,河南安阳的农民从地下挖掘出刻有符号的龟甲、兽骨,当作“龙骨”卖给中药店作药材。1899年,王懿荣在达仁堂买药,发现龙骨上刻着符号,认为这是古文字。
统编历史教材七上
(1)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符号是什么?由此,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2)材料二出自谁的言论?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说说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怎样的特征?
28.(2022·辽宁沈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这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2)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观点?
材料二: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 颜渊》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这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4)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他提出了怎样的道德规范?
材料三: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bì)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
——《墨子 尚贤中》
(5)根据材料三回答,墨子提出应该怎样治理国家?
材料四:《墨子》书里有一著名故事:公输班为楚国造云梯准备攻宋。墨子日夜兼程从齐国赶到楚国,说服公输班和楚王不能大国欺侮小国;同时墨子派人去宋国做了防守的准备,结果制止了楚对宋的一次战争。
(6)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墨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什么主张?
材料五: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7)根据材料五回答,这种新体诗歌体裁是什么?
29.(2022·辽宁丹东·七年级期末)某校历史研学小组以“探究诸子百家,研学古代思想成就”为主题,开展一次研学活动。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以下研学任务。
【初识诸子百家一一了解】
材料一
春秋 人物:①____ 学派:道家 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人物:孔子 学派:儒家 主张:②_____、____
战国 人物:墨子 学派:墨家 主张:“兼爱”“非攻” 人物:韩非 学派:法家 主张:依法治国、君主专制
人物:孟子 学派:儒家 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人物:荀子 学派:儒家 主张:“礼治”
百家争鸣的影响: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代新儒学——继承】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古为今用学精粹——弘扬】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研学小组列出了各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其影响,请你帮忙补全研学小组漏掉的内容。
①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哪项措施实现了董仲舒的主张?《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什么内容?
(3)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有哪些积极的方面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选择一个学派作答即可)我们应传承“百家争鸣”中的哪些精神?
30.(2022·辽宁·沈阳市虹桥中学溪湖分校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相互之间展开战争。……
材料二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动荡的表现。(写出两点即可)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方面的变化?(写出两点即可)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中推动社会转型的措施。(经济方面一点即可)
(4)依据材料三,想一想孟子,韩非子各提出了怎样的治国方略(各写出一点即可)
31.(2022·辽宁沈阳·七年级期末)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上古的历史,主要是通过先民们世代的口碑相传及某些神话传说而流传下来。……神话传说只能从某些方面反映历史而对上古历史某些事实客观性的印证,尚须借助考古学等研究成果。……炎黄二帝与帝颛顼时代已进入部落及部落联盟时期,从这时起才有比较可靠的历史传说。
——摘自任崇岳《炎黄二帝与华夏族的形成》
材料二: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用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晋文公重用狐堰、赵衰等人,修明内政,增强战备;又号召诸侯勤王,平定周王室王子带之乱,迎襄王复位,树立了政治威信。他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权局面。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时期 学派 形式主义
战 国 时 期 墨家 启示当今社会要反对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重视人才、构建和谐社会
儒家 为当今以德治国、仁爱和谐、以民为本的政治观念提供了借鉴
道家 启示当今社会要崇尚道德、要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
法家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影响至今,对建立公正、法治社会有借鉴作用
(1)根据材料一回答,了解上古历史的途径有哪些?(写出两种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写出一点即可)
(3)根据材料四你能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32.(2022·辽宁阜新·七年级期末)七年级某班同学以“思辨传承”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某教授曾经说过:“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份爱心;从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从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材料二: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再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
材料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材料四:欣赏图片
(1)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的“爱心”韩非的“冷眼”各体现在什么地方。
(2)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
(3)“热爱学校,爱护校园”是每一位学生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美德。但平时在校园内,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花木被折断、桌椅被破坏、门窗玻璃被打破等。针对校园内破坏公物的行为,请你分别用儒家、法家的思想观点来加以分析,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4)材料三中的“商君”是谁?“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各指什么?
(5)用一个词或成语概括出材料四的图片所反映的内容。
参考答案:
1.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就是要爱人,对人要有同情心,对人要尊重,要理解和体贴别人。他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暴力。“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主张以“德”教化人民,反对严酷的刑罚。D项实行“法治”是韩非子的主张。故本题应选D项。
2.D【解析】根据所以可知,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利互爱,反对各国相互攻伐,D项正确;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排除A项;荀子主张礼治,排除B项;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3.B【解析】孔子倡导“仁”和“礼”的思想,是儒家学派创始人。由其弟子编写的《论语》记述了孔子言论。故B符合题意;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排除A;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排除C;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排除D。故选B。
4.A【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要机会,曾经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庭贫富,广收门徒,正体现了教育要公平,A项正确;BCD项没有体现“教育公平”,排除BCD项。故选A项。
5.D【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私学,不问出身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故选D。
6.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德经》中收录了关于老子的学说,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故选A。
7.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生活于春秋晚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A项正确;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韩非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A项。
8.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B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排除A项;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排除C项;荀子最主要的思想主张是“性恶论”,排除D项。故选B项。
9.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主张无为而治,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D项正确;孙子是军事家,主张兵法,排除A项;孟子主张“仁政”,排除B项;荀子主张是“礼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0.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学术环境相对宽松;面对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局面,各阶级阶层代表人物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因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分封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废除的;选项B商鞅变法,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选项C兼并战争,在题干内容在没有体现,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1.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地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地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秦统一的历史得益于商鞅变法,证明法家的思想更“对症”当时的社会形势,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13.A【解析】根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结合所学可知意思是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这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体现了一种学习态度和方法,对学习有指导意义,A项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孔子提倡的是的“仁”,排除B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由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显然与学习指导无关,排除C项;“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要成就自己,必先成就别人;要想自己通达,顺利,必先帮助别人通达,顺利,是孔子“仁”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4.B【解析】根据材料“在孔子的私学里,只要你好学、想学,就‘有教’至于你原先和现今的情况怎么样,是不必过问的,那叫‘无类’。”可以看出,在孔子的私学里,不问出身,只要您想学,就可以教,不分类,反映的是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兴办私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因材施教 ”,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温故知新”,排除D项。故选B项。
15.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教育,排除AB两项;《诗经》是五经之一,和官学、私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C【解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因此最接近中国古代道家老子提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对立的两面可以相互转化,C项正确;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礼”“德政”等思想,排除A项;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实行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张,排除B项;兵家代表人物孙武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17.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要了解老子的学说,我们应该看《道德经》。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C项正确;《论语》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了解的孔子的学说,排除A项;《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的代表作,排除D项。故选C项。
18.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意思是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思想主张记载在《道德经》里。C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排除A项;《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排除B项;《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
19.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D项符合题意;老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主张无为而治;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主张兼爱、非攻;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此ABC诸子百家思想对应正确,不符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B【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变革时期,因此题干图片描述的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秦汉时期相关,排除A项;中国境内的史前文明,是从发现古人类开始,排除C项;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化,与夏商周时期时期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1.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与《世界需要和平》对应。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与《致力民生》对应。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与《人与自然》对应。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与《法制天下》对应。故①—d、②—b、③—a、④—c符合题意,A项正确;B、C、D项顺序,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B【解析】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B项对应错误,符合题意;ACD项中的对应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23.(1)儒家;仁
(2)创办私学
(3)道家;《道德经》
(4)韩非子(或韩非);以法治国【解析】(1)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理念是“仁”。
(2)根据“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可知,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立了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与灵活性。
(3)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创立了道家学说。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记录老子学说记录的著作是《道德经》 。
(4)根据“习近平强调指出,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可知,习总书记要求加强法制建设,提升法治理念。这一思想和战国的韩非子的思想观点一致。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24.(1)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百家争鸣。
(2)孔子;历史地位: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论语》。
(3)含义:一切美德。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4)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待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泊等。【解析】(1)根据“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得出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局面”指的是百家争鸣。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观点;历史地位: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言行思想都被他的弟子记录在《论语》一书中,所以可以查阅《论语》。
(3)含义:综合材料三内容可知“仁”的含义是指一切美德。根据“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可知“和”指的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4)根据“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可知孔子学院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待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等。
25.(1)儒家学派;仁
(2)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他在教学中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方法。
(3)《论语》;孟子
(4)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解析】(1)
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
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
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言论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过分盘剥人民,这是对孔子治国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4)
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有利于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孔子和孟子的治国思想有利于社会稳定等。
26.(1)以德治国;“仁”。
(2)教育对象: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教育方法: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著作:《论语》。
(3)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是对我们今天来说,其中很多方面如教育思想等都并没有过时,所以,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中的有用成分,而不将它完全抛弃,因此观点不正确。
【解析】(1)
根据材料一“治理国家要以德来感化人民,则人民都将来归附。”结合所学孔子提出了以德治国的主张。根据所学可知这一主张是孔子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
(2)
根据材料二“孔子的政治获得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一个绝大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教育对象方面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教育方法方面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对教育事业留下了“绝大的影响”。他的言论被记录在《论语》中。
(3)
针对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应该完全抛弃孔子的思想的观点,首先要对这个观点提出判断,然后加以论述。结合所学可从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是对我们今天来说,其中很多方面如教育思想等都并没有过时,所以,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中的有用成分,而不将它完全抛弃,进行回答,从而得出这个观点不正确。
27.(1)甲骨文;商朝。
(2)孔子;“仁”
(3)多元一体特征。
【解析】(1)
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2)
根据材料二“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出自孔子的言论。孔子的思想后来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3)
根据以上反映的甲骨文、孔子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8.(1)道家
(2)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儒家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主张尚贤
(6)兼爱、非攻
(7)楚辞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结合所学可知的老子的观点,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2)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老子认为人间的事物都具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
根据材料二“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以及选自《论语》可知是儒家观点。
(4)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提出道德规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意思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5)
根据材料三“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对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尚贤,即选举贤良人才,引领“尚贤”的社会风尚。
(6)
根据材料四“公输班为楚国造云梯准备攻宋。墨子日夜兼程从齐国赶到楚国,说服公输班和楚王不能大国欺侮小国;同时墨子派人去宋国做了防守的准备,结果制止了楚对宋的一次战争。”结合所学可知,墨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兼爱、非攻的的主张。
(7)
根据材料“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结合所学可知诗歌题材是楚辞。
29.(1) 老子 主张:思想方面:核心思想是“仁”; 治国方面:以德治国;
教育方面: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此小题只要答出任意两项主张即可) 影响: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经”主要是指儒学中的忠君守礼思想;
(3)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
例如:①儒家:“仁政”:以德治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
礼治文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全民教育、教育公平;因材施教: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着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旧知识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向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②法家: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③墨家: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④道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环境(环保)(观点正确,符合题意、与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吻合即可)
精神:敢于独立思考;自由讨论;探索创新;勇于变革;追求学术自由、平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等等。(附合题意即可)
【解析】(1)根据“道家”可知①是老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孔子的主张在思想方面的核心思想是“仁”;治国方面的主张是以德治国;教育方面则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百家争鸣的影响主要是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根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指儒学中的忠君守礼思想。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的有:儒家:“仁政”:以德治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礼治文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全民教育、教育公平;因材施教: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着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旧知识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向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法家: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墨家: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道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环境等。应该传承的精神综合所学可知应该有敢于独立思考;自由讨论;探索创新;勇于变革;追求学术自由、平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等等。
30.(1)诸侯王竞相称霸,各国之间战争不断。
(2)经济、思想方面;出现了社会变革。
(3)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4)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解析】(1)依据材料一“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动荡的表现有诸侯王竞相称霸,各国之间战争不断。
(2)材料二“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反映了经济方面的变化。材料三“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出现了社会变革。
(3)依据材料二“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及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推动社会转型的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一措施促进了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4)依据材料三“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孟子提出的治国方略是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根据“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韩非提出的治国方略是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1.(1)先民们世代的口碑相传及某些神话传说。
(2)重用人才;通过改革富国强兵;以“尊王攘夷”为旗号。
(3)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分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我国上古的历史,主要是通过先民们世代的口碑相传及某些神话传说而流传下来”可知,这体现的途径是,先民们世代的口碑相传及某些神话传说。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三“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晋文公重用狐堰、赵衰等人”可知,这体现的是,重用人才;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三“他采用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修明内政,增强战备”可知,这体现的是,通过改革富国强兵;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三“尊天子,攘四夷、又号召诸侯勤王”可知,这体现的是,以“尊王攘夷”为旗号。
(3)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2.(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提倡统治者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韩非: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因材施教。
(3)儒家:采取说服教育为主;法家:进行严厉惩罚措施。
(4)商鞅;分统一度量衡;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5)诚信或城门立木、立木取信、徒木立信、南门立木、言出必行。
【分析】(1)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
依据材料“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可知,孔子主张因材施教。
(3)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主张“仁”,因此会采取说服教育为主;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因此会采取严厉惩罚措施。
(4)
依据所学知识,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并结合材料可知“商君”是商鞅;“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指统一度量衡;“决裂阡陌”指指的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5)
材料四图片反映的是秦孝公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因此材料四的图片反映了诚信或城门立木、立木取信、徒木立信、南门立木、言出必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