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生物 4.4.2物质运输的管道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生物 4.4.2物质运输的管道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03 09:2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物质运输的管道
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
本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非常重要,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获取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完成这个实验时,学生往往比较快地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并容易满足于这一点而不再深入比较不同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前必需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本实验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
关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可以结合练习第1题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展示挂图、幻灯或录像带,还可以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看一看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等,增强学生对动脉和静脉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医生在给病人打点滴时针头插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是这种血管等,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动静脉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学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通过对血液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液的能力。
4.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5.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难点: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课前准备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2)三种血管的CAI课件。
教学法
观察法、类比法、推理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 在我们的人体内有一条迷宫,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思考、回答问题。 有趣的比喻方式的提问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
二、分享回顾旧知:引入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尝试讲解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组织学生观看实验观察中拍摄的视频,让学生感知一下血液的流速变化从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初步感知三种血管的同时思考它们的不同,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鼓励。 学生代表回答实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观看小鱼尾鳍实验结果的视频,带动学生积极性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判断血管的种类。 通过直接地展示学生自己完成的实验结果视频,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完成实验后收获结果,从中获得成就感
三、动脉 学生代表来谈谈某一种血管的感受,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同时引用医生的“望闻问切”引导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加深感知。展示动脉横切面图引导学生区别管壁厚薄。列举展示动脉出血的图片。 感受动脉的所在位置。说出动脉的结构特点。关爱生命。 扩展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描述能力。从而逐步完善学生对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与区分。强化学生对血管知识的建构
四、毛细血管 通过动脉的学习衔接性引入毛细血管,同时引导学生尝试说一说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以及功能,鼓励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播放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动画。更形象地明确氧气至少通过几层细胞到达组织细胞? 学生积极主动地描述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观看动画,思考问题,加深对物质交换的理解,总结出毛细血管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分析能力,同时形象具体地让学生掌握物质是如何交换的,既巩固了毛细血管的结构,又延伸了知识。
四、静脉 指导学生观察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展示三种血管的图片,强化学生对血管管壁的理解,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会通过管壁来判断三种血管。小组活动:用胶皮管模拟医生捆扎手腕,指导握拳,观察手背突出的“小包”,说明静脉瓣的作用。 感受静脉的所在位置。说出静脉的结构特点,学会判断三种血管。理解静脉瓣的作用。 扩展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描述能力。利用管壁特点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血管判断依据的理解,完善本节课的知道建构理念,为后面的思维导图设计做好知识的储备。
六、总结三种血管的判断依据 利用导学案中课前完成的列表对比三种血管,同时把三种血管图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三个图有什么不同,从而总结出判断的依据。 师生共同完善表格,学生利用简单明了的表格进一步观察思考,通过对比,学生立刻明白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 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七、小组合作,拓展探究出血 安排活动:由小组合作完成的情景剧,引发学生思考,不同的血管出血状况不同,那么紧急情况下该如何进行有效地止血呢? 学生欣赏自制的情景剧,同时思考回答问题,由学生加以补充,教师进一步引申拓展性理解 利用学生表演的情景剧,活跃班级气氛,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和好奇心,拓展延伸了紧急情况下,对于出血状况的急救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八、合作交流,制作思维导图,总结提升生物观建构 1、巡视过程中,给学生一些建议,引导他们完善思维导图,并选择1-2组的给予展示分享2、展示教师制作的思维导图,强调新课改下生物理念中结构与功能观 1、合作讨论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并进行展示。2、通过学习思维导图,加强生物观的理解 鼓励引导学生设计血管的思维导图,加强学生的逻辑性知识体系建构 以及对生物结构和功能观的理解
九、作业 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导学案的基础训练和拓展提升。 完成基础训练,同时思考导学案中的拓展提升。 基础训练巩固知识,拓展探究引发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并强化提升本节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2节 物质运输的管道
一、比较血管的结构功能
血管名称 概念 分布 管壁特点 管腔大小 血流速度 功能
静脉 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身体的各部分 较薄 大 较慢 将血液送回心脏
动脉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送回身体各部分的血管。 厚 较大 快 由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极薄 极小 最慢 物质交换
2、血管的判断依据
1、管壁的特点:厚薄不同
2、血流的方向: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大→小→大)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红细胞单行通过)
3、紧急情况下止血口诀:动近结合,远静相宜
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在编排上仍然从学生的感性认识人手。学生在生活中都有过因创伤而出血的经历,因此对于出血的现象是熟悉的,但是学生对于不同的创伤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现象则认识比较模糊。因此结合“想一想,议一议”提出这个问题,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思维活动。,特别设计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分组描述来回顾实验,对血管的类型有一个直接的初识。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研读教材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的表格填写,强化对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与血管辨别。进一步鼓励引导学生设计血管的思维导图,加强和完善学生对这一节课学习内容的逻辑性知识体系建构。
通过对三种血管知识的学习和理论建构,学生可以区分不同的血管以及血管内血流的差异,从而直观地认识到高等动物体内有不同的血管,不同血管中血流情况不同。再结合安排小组合作表演情景剧,演示某一种血管出血的伤口包扎,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学习根据出血状况来判定血管类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同时强化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启迪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