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中国古代的
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经济 政治 军事
秦朝
汉朝
中央:典客(九卿之一)、典属国等官职。地方: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汉武帝出击匈奴。东汉窦宪出击北匈奴。
中央:大鸿胪(九卿之一)
西域:设立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东北:护乌桓校尉(监管乌桓民族)。
汉对匈奴和亲政策。
活动1:梳理秦汉时期民族之间交往的主要方式。
屯戍政策
活动2:在地图上标记上秦汉时期中央如何管理边疆?
比较秦汉的变化?汉代有何特点?
西域都护府
河西四郡
屯戍政策
护乌桓校尉
大鸿胪
北击匈奴,筑长城
南抚夷越设三郡
典客、典属国
发展:从西南到开拓西北
特点:因俗而治;内外协同军事防御
活动3:概括秦汉时期中央管理边疆的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1、纳入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增强了边疆地区对中央政权的认同。
2、巩固了边防,开发了边疆地区,增强了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艺等交流交往交融。
3、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
材料 汉文帝时," (晁错言) 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 ——《汉书·爰盎晁错传》
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在西域屯田,设置屯田校尉进行管理。
【补充】屯田 戍边政策
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 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商屯之分。戍边汉代农民的徭役之一。
思考2:汉代屯田戍边政策的作用?
解决了军粮问题,促进了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祖国西北边防。有利于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
【补充】河西四郡
前138和前119
张骞两次出使匈奴
前127和 前121
卫青和霍去病分别出击匈奴
前121
匈奴内讧,浑邪王率部归降汉朝
前121
汉朝控制河西,设酒泉郡,武威郡
前119
霍去病深入漠北出击匈奴,匈奴大败
前111、前88年
前111年设立张掖郡,前88年设立敦煌郡
“列四郡据两关”
材料 前60年,汉朝在乌垒城建西域都护府。都护府管理西域最高的军政机构,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以王、侯、将、相、大夫、都尉等官职,受都护府的管辖。
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西域诸国仍派人到中原请求汉朝派遣西域都护。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许多邦国保留汉朝颁发的印信。
思考4:阅读教材历史纵横,概括出促进民族之间交流交往融合的时期?
1、三国的蜀和吴国及东晋、南朝的南方经济开发,有利于南迁中原人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2、东汉至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3、北魏统一北方,汉化政策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经济 政治 军事
隋朝
唐朝
两宋
中央机构:礼部及鸿胪寺。地方:推行郡县制
册封百越首领;加强与流求(台湾)接触
与突厥战争
与突厥战争
中央机构:礼部及鸿胪寺。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与西藏和亲、会盟。加封南诏诸王,南诏遣使入唐学习。
活动1:梳理这一时期民族之间交往的主要方式。
屯戍政策
对峙与战争
边境、榷场
活动2:在地图上标记上唐朝前期中央如何管理边疆?
有何特点?
安南都护府
礼部
鸿胪寺
大都护府
都督府
羁縻州
开明政策:少数民族在接受中央管辖前提下享有较大自治权。
特点:
因俗而治;
边疆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军事防御与教化并重;
天可汗
边境重地设置节度使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不断往来。
【补充】唐后期民族关系
1、多民族政权并立。2、民族融合是历史主流。
3、民族矛盾突出。4、封建制度的拓展。
思考3:两宋的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辽朝的职官分为南、北面官。西夏的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了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蕃号官称。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一套女真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制。——纲要上
朝代 民族政策 治边制度
中央 地方
元朝
明朝
清朝 册封达赖和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办事大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实行改土归流。
在岭北、东北、云南等设行省,西藏受中央宣慰司管辖。
实行汉法与明显的差别对待,招抚西藏当地领袖。
设“九边”,东北设都司、卫、所(军事制度),西北设卫,西南设土司,敕封西藏僧俗为“法王”。设羁縻都司等。
活动1:梳理这一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治理边疆的制度。
满蒙联姻,军事、册封
宣政院
增设提督四夷司
理藩院
修建长城军事防御蒙古、女真族,招抚边疆当地领袖。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思考2:与隋唐相比,元朝边疆地区治理的变化是什么?反映了
什么?
间接的
因俗而治
行省制
直接的
行政统治
中央强化对边疆的治理,边疆与内地逐渐一致化。
思考3:明朝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阻隔长城内外的交流?
历史上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经贸、文化交流一直持续。明朝在边镇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族开展贸易。
思考4:明朝治边的特点是什么?
军事防御控制与招纳羁縻并用
思考5:明清对历代治边的特点是什么?
修长城,设九边
都司
马市
册封法王
茶马互市
土司制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秦汉时期: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
隋唐时期: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元明清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总结: 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1) 如汉朝向北方大量移民;魏晋时期“五胡”的内迁。
(2) 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
(3) 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明朝在边境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
(4)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5) 如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
(6) 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的“澶渊之盟”。
(7) 如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册封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
(8) 如秦朝设立南海三郡;西汉设西域都护。
移民或民族迁徙
民族战争
友好交往
政治改革
和亲与联姻
会盟与和议
进行册封
羁縻政策(主要指设置机构)
1、稳定边疆社会秩序,巩固了国家统一;
2、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
3、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4、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
先秦时期
秦汉
时期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1、概括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趋势、路线、内容、形式)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2、海路并行,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4、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
陆路:和睦四邻
海路:接轨世界
中华文明
多元通和
1、朝贡贸易
(1)存在时间:自公元前3世纪——19世纪末期。
(2)地理范围: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为中心(3)主要目的:传播中国文化,宣扬国威,厚往薄来。
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发生重大转变
《职贡图》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
清朝乾隆时期英国使节来华
开放包容
与时俱进
保守封闭
落伍世界
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的沿海活动日益频繁。清朝初期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有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更在严禁之列。 ——纲要上
2、海禁政策
从“中国”到“世界”:多元文明的底色
中国的中国
亚洲的中国
世界的中国
多元民族 汇聚一体
多元文明 辐射发展
制度一体 经济互利 胡汉互鉴 民心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