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长歌怀采薇——伯夷、叔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长歌怀采薇——伯夷、叔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2 22:3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长歌怀采薇——伯夷、叔齐
原文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摘自《伯夷列传》)
实词精注
1.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享有一定参预议论国事权力的人。
2.中(仲)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中子,就是次子。
3.盍:何不。
4.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
5.号:追谥的尊号。
6.叩马:勒紧马缰绳。叩,通“扣”,拉住,牵住。
7.爰:于是就。
8.干戈:古代常用兵器。干,盾。戈,戟。此处引申为战争。
9.弑:古代下杀上称之为弑。如子女杀死父母,臣杀死君。
10.左右:身旁的随从人员。
11.兵之:用武器杀掉他们。兵,名词用作动词
12.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
13.耻之:以之为耻。认为武王平暴,天下宗周是耻辱的事情。
14.义:坚持仁义、气节。
14.薇: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
16.暴:前一“暴”指暴臣,后一“暴”指暴君。易:换。
17.适:往。到……去。
18.于嗟:叹词,表示惊异。
19.徂(cú):通“殂”,死亡。
本义:往;去。例:自我徂尔。《诗·卫风·氓》
引申义:①及,至。例: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②往。例:自西徂东。。
③去,过去。例:岁月其徂。
④开始。例: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⑤死亡。例:徂谢易永久,松柏森已行。
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陽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陽山。
孔子说:“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他又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得另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轻吗?“君子感到痛心的是到死而名声不被大家所称颂。”贾谊说:“贪得无厌的人为追求钱财而不惜一死,胸怀大志的人为追求名节而不惜一死,作威作福的人为追求权势而不惜一死,芸芸众生只顾惜自己的生命。”“同是明灯,方能相互辉照;同是一类,方能相互亲近。”“飞龙腾空而起,总有祥云相随;猛虎纵身一跃,总有狂风相随;圣人一出现,万物的本来面目便都被揭示得清清楚楚。”伯夷、叔齐虽然贤明,由于得到了孔子的赞扬,名声才更加响亮;颜渊虽然好学,由于追随孔子,品德的高尚才更加明显。那些居住在深山洞穴之中的隐士们,他们出仕与退隐也都很注重原则,有一定的时机,而他们的名字(由于没有圣人的表彰),就大都被埋没了,不被人们所传颂,真可悲啊!一个下层的平民,要想磨练品行,成名成家,如果不依靠德高望重的贤人,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名声流传于后世呢?
文化趣谈
1.古代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以百变善恶叫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可以分为三类:
(1)表扬。如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经纬天地称文,威强睿德称武,辟土服远称桓,柔质慈民称惠,圣善闻周称宣,布德执义称穆,临照四方称明,圣闻周达称昭。高考新课标Ⅲ卷卷“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2)批评。如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杀戮无辜称厉,好内远礼称炀。
(3)同情。恭仁短折称衰,在国遭忧称愍,仁慈短折称怀。
此外还有私谥: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门人亲友所加的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
除了谥号外还有庙号
2.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了以后,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都是什么祖(一般是开国皇帝称祖,以后历代称宗)、什么宗。比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宋仁宗、明太祖、明世宗等。高考安徽卷“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
思维进阶(历史镜鉴)
中国人历来认为“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为餐,最终饿死于首阳山,以其视死如归、不事二朝的节操而为人所称道;陶渊明归隐田园,种豆南山,采菊东篱,也成为了在乱世之中洁身自好的文人典范。这样的人是不是真正的有“仁德”的人呢?我认为,舍小节,存大义,建功立业,造福百姓,才是真正的仁德。
仁者不必拘于小节。司马迁委曲求全,苟且偷生,甘受宫刑之耻,为天下人观笑,是因为他的心中自有一片海阔天空——欲以史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发愤著书,留下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煌煌巨著——《史记》。国民党的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身负“背叛”的骂名,面临“处决”的危险,坚守民族之大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著名爱国将领高树勋,不愿看到生灵涂炭和民族危亡,毅然举起“反叛”的大旗,率部在邯郸前线起义,弃蒋氏之器重而不顾,顺应了民心之所向。他们的身上,无不体现出弃小节而存大义的胆识,无不体现出舍小我而为大众的胸襟。
于右任先生说:“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那些为民族之大义、为人民之福祉而不计私利、甘背骂名的人,才是真正的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