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人文初祖——黄帝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人文初祖——黄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2 22:2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人文初祖——黄帝
人文初祖——黄帝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三个哲学命题一直引导人们回溯历史,寻找自己的源头。关于华夏的起源历来有很多的神话故事,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等,但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被大众所承认的准确历史是从黄帝时期开始的,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开篇《五帝本纪》,首先讲的是黄帝,把他立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我们也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炎黄子孙就是炎帝和黄帝的子孙,其实还包括九黎族蚩尤的子孙和苗蛮部落子孙,他们相互融合,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华夏民族。
我们就从黄帝的故事开始。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chū)、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注:红字部分可看下面注释)
实词精注
1.神灵:有神异之气。
2.弱:幼弱,这里指出生不久。
3.徇齐:徇,通"迅";疾,敏捷,指智虑敏捷。齐,达到,跟什么一般平,例:见贤思齐。
4.敦:敦厚,诚实。敏:勉,勤勉。
5.聪明:本为听力好,视力好,即耳聪目明之意,后来指见闻广,能明察。 例: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6.世:后嗣,后代。
7.暴虐:侵害,侵侮。
8.习:本义指小鸟反复地试飞。由于"鸟儿练习飞翔"也包含了"学习"的意思,因此由"习"的本义就引申出对文化知识、技能等的"学习"的意思,由于"习"也有"反复"、"多次"的意思,因此又引申出"复习"、"温习"等意思。
有话说:
我们都会想起《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但我想问各位:复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显然不快乐,至少老师上复习课觉得很无聊,所以,孔子这里的“习”翻译成:演习、操练更好,学会了,然后运用到实践中,这才是快乐的事情。在这一段文字中,习也应该解释为:演习、操练。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轩辕就演习、操练军队使用盾牌和长矛,其实就是排练阵法。
9.不享:指不来朝拜的诸侯。诸侯向天子进贡朝拜叫享。
10.宾从:归顺,归从。
11.侵陵:侵犯、欺凌。
12.振:整顿。
13.治:研究。五气:五行之气。古代把五行和四时相配:春为木,夏为火,季夏(夏季的第三个月,即阴历六月)为土,秋为金,冬为水。“治五气”是指研究四时节气变化。
14.艺:种植。 五种:指黍、稷、稻、麦、菽等谷物。
15.度四方:指丈量四方土地,加以规划。“度”,量长短。
16.熊[xióng]、罴[pí]、貔[pí]、貅[xiū]、貙[chū]、虎:都是猛兽名。《索隐》认为这六种猛兽经过训练可以作战,《正义》以为是用来给军队命名的,借以威吓敌人。这里六种猛兽可能是六个氏族的图腾
17.得其志:得,完成、实现;志 ,志愿,心愿。多次战斗后,然后实现(完成)他的志向(心愿)
18.不用帝命:用,听从。用在《说文》解释:可施行也。施行,就是执行之意,执行,含有“服从”的意思。不用帝命可解释为“不执行皇帝的命令(或旨意)。
19.平者:指平服的地方。
20.披:开,打开。
21.宁居:安居。
译文
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清楚。
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而蚩尤在各诸侯中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从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貅、貙、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
文化趣谈
01

“子”的造字本义是:包裹在襁褓中挥动两臂、尚不能独立的幼儿。“子”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婴儿,引申指儿女,又引申特指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女儿、太子等,又泛指人、臣民,还有十二地支的第一位、结果实等含义。
作为称谓,在中国古人中,我们熟知的有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荀子、孙子、老子、庄子等。
其实,一开始不是谁都可称子的。春秋之前,“子”是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微子、箕子;春秋早期,少数诸侯所属的卿的谥号称“子”;春秋中期,诸侯的卿普遍在谥号里都称“子”; 战国之际,“子”作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如孔子、墨子之类。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私人讲学之风的盛行和“士”阶层地位的提升。“子”作为一种称呼就更普遍了,一般学者都可以称为“子”。
再后来,“子”被作为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如:樵子;舟子;游子;小子(年幼的人;晚辈)。再后来,男女都可以用:内子(内人,即妻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02
炎黄子孙与黎民百姓
炎黄子孙:炎帝(神农氏)部落和黄帝(轩辕氏)部落的后裔。
黎民百姓:上古时期,蚩尤的部落名叫“九黎”,当初黄帝和炎帝结盟共同出兵九黎部落,蚩尤大败,之后的族人就被炎帝和黄帝称之为“黎民”,意思就是九黎部落的人。代表的是地位低下的奴隶。
百姓代表的不是百家姓,这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百姓”和蚩尤部落相对,代表的是炎黄部落。百姓在战国以前是对贵族的总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实词精注
1.降居:指被封为诸侯。
2.崩: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崩”。
3.静渊以有谋:静渊,沉静稳练,镇定深沉;以,相当于“而”。
4.疏通而知事:疏通,通达爽朗;知事,指通晓事理。
5.养材以任地:养材,养育材物,如栽培五谷、树木;任地 ,开发利用土地。
6.载时以象天:载,推算,推算天文历法; 象,效法、取法。象天指顺应自然。
7.依鬼神以制义:鬼神,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这里指依循天地阴阳二气的变化,制定尊卑的礼仪。
8.治气以教化:治,指研究;气指四时五行之气。教化,教育感化。
9.絜诚以祭祀:絜(jié,洁),同“洁”,古人祭祀之前要斋戒沐浴,洁净身心,以表示虔敬。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只、人神。天神称祀,地只称祭,宗庙称享。
10.幽陵:亦名幽州。相当今北京市、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11.交趾: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12.流沙:甘肃省张掖市。
13.蟠木:传说中的山名,一说,即扶桑。
14.动静之物:天地万物。动物指鸟兽之类,静物指草木之类。
15.大小之神:据《正义》,大神指五岳(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四渎(江、河、淮、济)之神,小神指小山平地之神。
16.砥(dǐ):本指磨刀石,引申为平,平定之义。
17.属:归属,归附。
本义:特殊动物种类。
引申义:①种类,类属。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 侪辈。指同一类人。例: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③归属;隶属;属于。例: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④连缀。例:冠盖相属;善属文。
⑤属:同"嘱",叮嘱,嘱咐。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译文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国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陽,青陽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陽,高陽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陽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
颛顼帝高陽,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沉静稳练而有机谋,通达而知事理。他养殖各种庄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以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洁净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阯,往西到过流沙,往东到过蟠木。各种动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临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没有不归服的。颛顼帝生的儿子叫穷蝉。颛顼死后,玄嚣的孙子高辛即位,这就是帝喾。
文化趣谈
01
姓氏文化
日常我们常常将姓名称为姓氏的说法。在很多人眼里,一提到姓氏,就会想到古装剧里的张氏、李氏等等。认为“氏”是对女人的一种特定称呼,比如姓张的女人就简称为张氏,姓李的女人就称为李氏。其实,姓和氏到了汉朝才逐渐模糊混用,在秦朝之前,两者有着严格区分。“姓”一开始继承母系。《说文解字》说“姓”从女从生,意思就是“女所生”。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开始于母系社会,以母亲血系确定家族,同姓意味着拥有同一个老祖母,而不是同一个爷爷。
正因为以母系为正统,中国上古八个姓名“姬、姜、姒(sì)、嬴、妘、妫(guī)、姚、姞(jí)”全是女字旁,以女人为尊,继承血统以女为姓。
目前可知中国最早的姓是风,在运城有个地方叫风陵渡,一种说法是:轩辕黄帝和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黄帝部落的将士顿时东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战。这时候,黄帝的贤臣风后及时赶来,献上他制作的指南车,可惜风后在这场战争中被杀,埋葬在这里,后来建有风后陵。还有一种说法是女娲的陵墓,女娲为风姓,故称风陵。
姓从出现之始,就是为了区别不同母系,杜绝同母后代结婚,从而保证后代健康,我们的古人几千年前就发现了“近亲不婚”的优生学原理。而“氏”则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才出现。农耕时代,女性劳动地位被男人替代,父系逐渐成为了社会主体。男性地位上升,首领的氏便成了部族之氏,如轩辕氏、神农氏、伏羲氏等等,构成了最高贵的第一代氏,后来,再次分化,让这些大氏族分裂出若干的小氏族,为了区分势力,这些新生的氏族又根据各种不同,诞生了新的氏名,有了赵,李,孙等等。
所以,我们说:“姓”是别婚“氏”别贵贱。这里所说的“得姓”,大约是指由于人口繁殖,由黄帝氏族又分为若干个氏族。
02
丧葬文化
我国古代一直都有着厚葬的风俗,一直都是“死者为大”的一种观念,因此对私人是极其尊重的,所以在死的叫法上也有着不同。
皇帝死了就不能叫“死”,得叫“驾崩”、“山陵崩”、“归西”、“驾鹤归西”、“驭龙归西”、“殡天”。
诸侯王或后妃死死了,叫做“薨”;
做官的士大夫死,叫做“卒”、不禄。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
一般的老百姓死了才叫做死。
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未成年人死:夭折、殇、弃养、夙殒;
自然之死:寿终、登仙、百年、谢世、长辞、归泉、故去、就木、寿终正寝。
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陵”:专门指皇帝死后的下葬之地。通常都是紧紧挨着高山,最典型的就是秦始皇陵墓和明代的十三陵都是这样的。
为什么用“陵”呢?我们都知道皇帝在古代社会中是军权神授的象征,是管理整个中国土地的最高的统治者,他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他生前用的是最尊贵豪华的东西,那么死后的陵寝自然也应该是最好的。对比“冢、墓、坟”,“陵”不仅是最高的,规模也是最大的。
“冢”:对应的是诸侯王级别的人。“冢”,在古汉语中即有“高大的坟墓”的意思,“冢”的下葬规模自然是比“陵寝”要小得多,但是又比“墓、坟”的规制要高,规模也更大。在我们的印象中应该是听说过诸葛亮的“衣冠冢”,诸葛亮死后谥号为“忠武侯”,所以“冢”“墓”对应的则是在朝为官的士大夫或者说古代社会中的比较有名望的乡绅。
“墓”则是平的坟墓,本义是上古期间掘塘穴葬棺木,盖土推平,不植树者称墓。与“坟”的不同在于:“坟”有土堆的意思,而“墓”没有,且坟高而墓低。《礼记》“古者墓而不坟”一语,郑玄有注:“墓谓兆域,今之封茔也”。墓从莫,莫字意为日在草丛中,引申为黄昏之意;死者随太阳一起隐没,不垒坟包,表示墓主是正常死亡,落叶归根。但这样平平的没有标记,所以会立上木碑,后来为了保存时间更久远也用石碑代替木碑。
“坟”对应的则是普通的老百姓下葬的地方,由于社会地位基本是最低的,所以也比较的简陋,通常人们称之为“坟头都长杂草了”就是指的普通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