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2017秋) 六年级上册1.1 种豆得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人版(2017秋) 六年级上册1.1 种豆得豆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人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03 12:5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种豆得豆
本课概述
该课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了“观察豌豆的相似与差异”的活动,目的是通过观察、阅读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豌豆及其他植物亲代与后代的相似与差异。应用与拓展“比较太空椒和普通青椒的相似与差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等活动,认识太空椒与普通青椒有许多不同之处,说明科技进步可以影响植物的遗传性。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植物亲代与后代存在相似与差异现象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豌豆亲代与后代的相似与差异。
学习背景
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如植株的高度、种子的形态、花的颜色、果实的形状等,同样动物也同样具有许多特征,如狗的毛色、人的血型等。生物体的这些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叫做性状。生物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会由亲代产生子一代,再由子一代产生子二代……产生后一代生物的生物,对后一代生物来说是亲代,所产生的后一代,称为后代。
人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对这种性状遗传的形象描述。遗传保证了物种的传递,比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如果将高茎和矮茎进行杂交,子一代全部会是高茎,子二代会出现矮茎。像豌豆这样繁殖的新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和自己的亲代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
当然子代无论与亲代怎么像,但总会有些区别,这就是变异。变异使物种产生一些新的性状,这些新性状如果不适合生存就会被淘汰,如果能适合环境就被保留下来,因此,变异为生物的进化、创造新品种提供了基本条件。
学生在中年级已经认识了植物能通过种子、根、茎、叶等繁殖后代,这为他们进一步认识植物的亲代与后代之间存在着相似与差异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说出豌豆或其他植物亲代和后代之间的相似与差异。
科学探究
1.能根据植物亲代与后代的联系性,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能设计观察植物亲代与后代相似与差异的活动计划。
3.能按照活动计划进行观察和记录。
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豌豆亲代与后代的相似与差异产生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吸取大家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
能说出科学技术使植物后代发生突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豌豆植株、豆荚、种子或豌豆亲代与后代的图片、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豌豆亲代与后代的的资料、放大镜、尺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材说明
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情境与问题
教材利用成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创设情景,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植物生长的过程,初步感知植物亲代与后代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从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豌豆在生长过程中与原来的植株相比,高矮、花色、结出的果实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与发现
该部分安排了“观察豌豆的相似和差异”一个的活动。
活动:观察豌豆的相似和差异
该活动呈现了两方面的内容:
1.观察豌豆亲代与后代的相似与差异。该内容设计了两个层次:
(1)观察豌豆(后代)的相似与差异。教材利用活动题目交代了活动目的,即“观察豌豆的相似与差异”;利用图文形式说明观察的内容和方法,即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从豌豆植株的高矮、花的颜色和位置等方面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利用图标引领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2)比较豌豆亲代与后代的相似与差异。教材利用“提示”说明什么是亲代和后代;利用图片呈现了两株亲代的豌豆,目的是引领学生在观察豌豆后代的基础上,与亲代进行比较,以此发现豌豆亲代与后代的相似和差异,使学生初步从整体上体会到植物在生命延续过程中出现的相似与差异。
在教学中,可以出示后代和亲代的豌豆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也可以到豌豆种植园实地观察,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加直观的、丰富的科学事实。
2.观察同一代植物的相似与差异。该内容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了三个层次:
(1)提出问题。教材利用小鼠标提出问题:比较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的果实、种子或茎等有什么相似和差异。
(2)设计方案。教材呈现的第二小组的研究方案,其中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材料和工具、记录方式、研究结果等内容。意在给学生提供设计方案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利用“提示”引导学生还可以研究更多的植物,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学生学习的需要,体现教材的开放性。
(3)得出结论。教材利用“交流”形式,引领学生把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与同学分享,在此基础上综合得出活动结论。
(三)应用与拓展
“比较太空椒和普通青椒的相似与差异”是一个观察活动。教材先利用活动题目交代了观察目的;再利用图文形式呈现了观察内容,即比较太空椒和普通青椒在植株、果实等方面有哪些相似与差异。其目的是体现人类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改变植物繁殖条件,使其发生有利的变异现象。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科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最后利用小鼠标的话引领学生比较更多太空植物与普通植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多样性。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意思的?
2.提问:豌豆在生长过程中与原来的植株相比,高矮、花色、果实、种子等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探究豌豆亲代与后代的相似与差异。
(1)掌握方法。
①出示观察方法:A.从植株的高矮、花的颜色和位置、豆荚的形状等方面观察图片中豌豆后代的特点;B.观察豌豆亲代高矮、花的颜色和位置、豆荚的形状等方面的特点;C.观察时可以借助放大镜、尺子等工具,并及时记录。
②出示注意事项: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可以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注意不要损伤豌豆植株。
(2)观察记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3)得出结论。
①汇报:说说你们观察到豌豆后代有什么特点,亲代有什么特点?
②讨论:比较豌豆亲代与后代有哪些相似与差异。
③小结:豌豆的亲代与后代在花的颜色,叶的颜色、大小与形状等方面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2.观察其他同代植物的相似与差异。
(1)提出问题。
提问: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之间在果实、种子或茎等方面有什么相似和差异呢?
(2)设计方案。
①引导:同学们,大家可以参考“第二小组的研究方案”,设计自己小组的研究方案。注意选择小组内准备的材料(如大蒜、玉米等)进行设计。
②设计: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设计,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3)观察记录。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4)得出结论。
①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②小结:同种植物不同个体之间的果实、种子或茎非常相似,但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3.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①提问:通过我们观察豌豆亲代与后代之间、同代植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②总结:植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或同代之间都会存在一些相似和差异,这种相似体现了植物在繁殖过程中物种的延续性,而这种差异则体现了植物在繁殖过程中物种的差异性,这就是遗传和变异。
(三)实践运用,延伸拓展
1.引导:(出示普通青椒和太空椒的图片)图中有两种青椒,一种青椒叫太空椒,是用遨游过太空的青椒种子培育而成的。另一种是普通青椒。你们知道这两种青椒在植株、果实等方面有哪些形似与差异吗?
2.阅读:学生先阅读资料,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
3.讲解:将普通植物种子搭载于宇宙飞船,经过太空失重、缺氧等特殊环境变化,就形成了太空植物种子。太空植物种子多数都发生了遗传基因突变,返回地面后,经过农业专家多年培养就长成了太空植物。你还知道哪些太空植物与普通植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呢?课下继续搜集资料进行探究吧。
课程资源
孟德尔的实验
19世纪中期,一位名叫乔治·孟德尔发现豌豆植株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形态特征,有些豌豆长得高,有些长得矮;有些结出的豌豆是绿色的,有些是黄色的,他对此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以后孟德尔先后种植了上千株豌豆做实验,探索豌豆在遗传过程中有什么样的规律产生。孟德尔先将纯种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进行了异花授粉,这使得有两种不同性状的豌豆进行了杂交,结果发现子一代的豌豆全部都是高茎。他又让子一代自花授粉,结果发现子二代豌豆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因此可以推断,在子一代中的每个高茎杂种植株中,既有高茎性状,也有矮茎性状。高茎是显性性状,矮茎是隐性性状。孟德尔又对豌豆的其他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证明了种子形状、花的颜色和位置、植株高度、豆荚颜色等方面,都存在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遗传与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遗传变异的原理在育种上应用很广泛。
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对生物进行处理,使生物体内的染色体或基因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变异个体,再从中选择对人们有用的变异类型进行培育,从而获得新的品种。例如:无子西瓜就是利用染色体数目改变培育出的新品种。
另一方面,空间技术育种方面,我国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利用返回式卫星、宇宙飞船等,将种子送入太空,种子会直接受到来自宇宙空间的各种辐射,种子内的遗传物质很容易发生改变,产生变异,然后在地面种植,从中选育新品种,这就是作物空间技术。例如:太空南瓜、太空彩椒等。
教学札记
课后小记(经验、体会)_______年_____月________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