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复活》(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共4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3 10:1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列夫 托尔斯泰
复 活
列夫 · 托尔斯泰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原著,梳理课文情节,把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2. 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 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学习任务
任务一:了解作者,熟悉小说内容。
任务二:把握人物形象,揣摩心理变化。
任务三:研讨小说主题,深刻理解 “复活”的含义。
介绍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中期俄国伟大的批判实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一。
介绍作者
托尔斯泰贵族出身,世袭伯爵;他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尽可能维护农民利益。托尔斯泰对哲学、宗教、伦理道德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最终促成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富有平民思想;他坚持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方式生活;托尔斯泰晚年时期放弃所有财产,弃家出走,最终病逝于一个偏僻的火车站。
介绍作者
《复活》写于1889一1899年,是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剧变之后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评)
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高尔基评)
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
关心人民困苦,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在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贫困。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这时作家的世界观已经发生变化,他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重新审视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俄国社会的真实图景。
《复活》故事梗概
小说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女仆,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玩弄后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小说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从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重新唤醒内心的美德,并且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男女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和批判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本文写的是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祈求得到宽恕的经过。
聂赫留朵夫来到监狱探监,
试图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为自己以前的罪过赎罪。
而玛丝洛娃一开始忘记了他,后来认出了他。
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见面后说出自己的遭遇,
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
她想法子从聂赫留朵夫那里要钱,已经失去了灵魂。

主要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描写手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主要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描写手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隔栏相见
长凳交谈
卢布插曲
结束会面

主要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描写手法
开端 隔栏相见 祈求宽恕 认出身份
发展
高潮
结局

主要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描写手法
开端 隔栏相见 祈求宽恕 认出身份
发展 长凳交谈 探问旧事 回避躲闪
高潮
结局

主要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描写手法
开端 隔栏相见 祈求宽恕 认出身份
发展 长凳交谈 探问旧事 回避躲闪
高潮 卢布插曲 动摇犹豫 讨要卢布
结局

主要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描写手法
开端 隔栏相见 祈求宽恕 认出身份
聂赫留朵夫: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玛丝洛娃: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发展 长凳交谈 探问旧事 回避躲闪
高潮 卢布插曲 动摇犹豫 讨要卢布
结局 结束会面 决心救赎 拒之千里
“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
学习任务
任务一:了解作者,熟悉小说内容。
任务二:把握人物形象,揣摩心理变化。
任务三:研讨小说主题,深刻理解 “复活”的含义。
阅读提示
1.聂赫留朵夫去请求玛丝洛娃宽恕,为何一想到“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为何激动?
2.当聂赫留朵夫问起当年旧事,为何玛丝洛娃说“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就完了” ?
3.玛丝洛娃讨要十个卢布时,聂赫留朵夫为何感到“窘迫震惊”?
4.在以两个人对话展开的情节中,为何要插入作者的“画外音”?
1.为什么聂赫留朵夫开始交谈时在“您”和“你”之间犹豫不决?为什么一开始选择了“您”后来又变为“你”?
2.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眼睛和“笑”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3.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贵族享受着优越的待遇,为何聂赫留朵夫愿意放弃特权去追逐人性?
阅读提示
聂赫留朵夫:
“您”和“你”的称谓变化,表现出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场景一:铁栅栏初见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 ,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场景一:铁栅栏初见
场景二:长凳交谈(1)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
“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
“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没有,没有认出来。我没有工夫认人。当时我根本没有看。”玛丝洛娃说。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场景二:长凳交谈(2)
……
“那事早就完了。”她说,“如今我被判决,要去服苦役了。”
她说出这句悲痛的话,嘴唇都哆嗦了。
“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
场景三:讨取卢布
“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
……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
场景四:告别时分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话好像都已说了……”
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小 结——聂赫留朵夫
“您”和“你”的人称变换,其实反映了聂赫留朵夫内心激烈的矛盾震荡,表现了他走向“精神复活”时抉择的艰难。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时,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一个内心矛盾,灵魂痛苦,艰难迈出忏悔第一步的青年贵族形象。
玛丝洛娃:
文中多次描写玛丝洛娃的外貌和神态,尤其关注“笑容”及眼神,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理?
文段赏析一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文段赏析二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文段赏析三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
“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
文段赏析四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
“……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小 结——玛丝洛娃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
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 “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
主要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描写手法
开端 隔栏相见 忐忑激动 意外震惊
发展
高潮
结局
小结——人物心理

主要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描写手法
开端 隔栏相见 忐忑激动 意外震惊
发展 长凳问旧 羞愧悔恨 愤怒悲伤
高潮
结局
小结——人物心理

主要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描写手法
开端 隔栏相见 忐忑激动 意外震惊
发展 长凳问旧 羞愧悔恨 愤怒悲伤
高潮 卢布插曲 意外吃惊 讨好利用
结局 结束会面
小结——人物心理
主要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描写手法
开端 隔栏相见 忐忑激动 意外震惊 聂赫留朵夫: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玛丝洛娃:
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发展 长凳问旧 羞愧悔恨 愤怒悲伤
高潮 卢布插曲 意外吃惊 讨好利用
结局 结束会面 同情自省 心凉意冷
小结——人物心理
全知视角的内心独白
人物心理刻画手法
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内心独白来刻画聂赫留朵夫矛盾的内心世界。
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来刻画玛丝洛娃的精神状态。
1. 阅读普希金为昔日恋人写的诗《我曾经爱过你》,比较诗人的情感与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情感有何不同?
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
另一个人也会像我爱你一样。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课上的交流意见,写一篇关于玛丝洛娃或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心理赏析。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