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2《拿来主义》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2《拿来主义》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3 19:1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12.拿来主义 
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通过学习《拿来主义》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
1
2
学习目标
理解《拿来主义》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观点的写作特色。
3
了解杂文相关知识,厘清文章思路。
4
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教法与学法
学习课时数
小组合作法,探究法,点拨法,读写结合法
2课时
先进的文化伴随的是先进的生产力,与此相伴的是人民的幸福生活水平,几千年中外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一国的软实力。文化外交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内容,而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如何在新时期客观对待中外文化,拥有正确的文化态度和文化意识?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拿来主义》,学习他的文化观,感受思辨的智慧和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了解作者
二、学习活动
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
提示: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2.了解写作背景
提示: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上。“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之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
1.本文题为“拿来主义”,探讨的是什么问题?观点在哪里出现?
提示:
探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
主要观点在第七段提出,接着加以论证。
活动二:整体感知,了解文意
2.观点在行文中间才出现,之前都做了什么?
提示:
在“拿来主义”之前,先谈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听凭送来”几种情况,几种情况都是作者所反对的。
“闭关主义”——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封闭落后。
“送去主义”——子孙们只能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亡国灭种。
“送来”——被“送来”东西吓怕了——毒害侵略。
这说明这几种方式都不可取,所以我们就只有“拿来”。
3.小组合作探究:“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他们什么态度?再读课文,整合信息,绘制表格,区别特点,小组间同学互助、补充。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 拿来主义
特点 自己不去(不送) 别人也不许来(不拿) 先送——还有——还要送(只送不拿) 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实质 惧外:锁国 媚外:卖国 抛给:误国 继承发扬:爱国
态度 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碰了一串钉子 活人替代古董,显出一点进步 不想举出实例 人自成为新人,文艺自成为新文艺
1.了解“比喻论证”。
提示:
比喻论证,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启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使论证效果倍增。比喻论证的本体、喻体双方只是存在关系、道理方面的相似性,两者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因此比喻论证往往是带有缺陷的。要深刻地论证观点,必须在逻辑推论的引领之下,把比喻论证和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发挥出应有作用。
活动三:探究比喻论证
2.阅读第八段,思考“大宅子”指什么?如何对待这所“大宅子”?有哪些人?他们又是怎样的态度和方法?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按照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提示:
大宅子 外国文化整体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孱头 怕给染污 徘徊不敢走进门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昏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3.思考“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按照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填写表格)
提示:
(1)“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
(2)运用了比喻论证: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批判地吸收(使用)
烟枪烟灯 毁掉大部分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各自走散 纯粹的糟粕 坚决摒弃(毁灭)
4.小组合作探究:《拿来主义》与《劝学》都使用了比喻论证,虽然同为比喻论证,但有很大不同,试分析之。
提示:
《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是创设一组形成有机关联的喻体,精密安排。
《劝学》中也大量使用比喻论证,但基本点都是单点设喻,喻体之间横向铺排或纵深演绎,比较简单。
作 业
1.从读过的作品中找出你认为算是比喻论证的一个文段,不限古文、现代文、中国作品、外国作品,分享到班级学习群里。
2.结合写作背景,查阅资料,思考《拿来主义》的针对性。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在当时的文化战线上,他是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只要他的生命不息,他的战斗就决不停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在批驳当时国内各种错误的态度之后,提出了“拿来主义”,在行文过程中也相应运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说结构,结合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二、学习活动
活动一:分析“先破后立”结构
破 清政府 闭关主义 分析:闭关保守 国民党政府 送去主义 分析:和清一脉相承 帝国主义 送来 分析:居心不良 (未来的)子孙 磕头 分析:一无所有 清醒的青年 恐怖,吓怕了 分析:盲目恐惧 立 “大宅子” 错误做法 彻底反对 孱头
昏蛋
全盘接受 废物
正确做法 好的文化 鱼翅、鸦片
无用文化 烟枪和烟灯
腐朽文化 姨太太
1.了解议论的针对性
提示:
议论要有针对性,就要解决好三个问题——怎么了?怎么办?怎么说?
怎么了,就是要关注现实,找出身边存在的问题。
怎么办,就是要明确议论的目的,提出解决的对策。
怎么说,就是在行文结构,论证方式,语言风格上下功夫,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活动二:探究议论文的针对性
2.小组间交流思考:再次阅读《反对党八股(节选)》和《拿来主义》,思考其中的针对性,完成下面表格。
提示:
针对性 《反对党八股(节选)》 《拿来主义》
怎么了 现实与问题 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 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
怎么办 目的与对策 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得以充实、发展,革命事业向前推进;针对“党八股”有八条对策 占有、挑选: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
怎么说 言说对象 延安时期的党员干部 看报纸的文化人
行文结构 总分总 先破后立
论证方式 举例,引用,对比,比喻 举例,对比,比喻
语言风格 讽刺、幽默 温和 犀利
1.《拿来主义》妙语连篇,让人忍俊不禁,回味无穷。据此分析,本篇有什么特点?
提示:
其一,是用富有画面感的构思,借助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比如,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通过青年对大宅子如何占有、挑选的形象描述,把我们对待文化应采取什么态度这样一个常常纠缠不清的重大问题阐述得轻松自然。
其二,用幽默犀利、讽刺性强的语言,鲜明地表达观点态度。例如,“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着”,又“一路的挂过去”,本身就构成了一副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绝妙的漫画。
活动三:赏析语言
2.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自成一体,既富于形象性又富于情感性,语言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杀伤力。此外,用词精当,表现力强。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尝试分析。
示例:
(1)“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分析:在调侃中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2)“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分析:讽刺,反语。捧:表示郑重,勾画出了反动政府媚外的丑态;挂:几张画却郑重的挂过去,显得寒碜又可怜。
(3)“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分析:用“催进”“传道”讽刺“送去主义”的断送遗产和恬不知耻。
(4)“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分析:“进步”是反语,实为后退。讽刺反动当局送尽卖尽的悲哀。
(5)“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是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分析:反语,体现反动政府实际上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深含蔑视、嘲讽之意。
(6)“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分析:“欣欣然”写出得意忘形,沾沾自喜之态。“蹩”字决不能换成“走”和“踱”,“走”字外延过大,适用范围过宽,缺乏形象感;“踱”字过于从容不迫,闲适自得,与“废物”的情感氛围不合;“蹩”是走路不稳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废物”的病弱相和见了鸦片之后的情急相、贪谗相,可憎又可怜。
本文论述了对于外国文化的观点和态度。“拿来主义”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作为一个国家文化实力发展的永恒理念。我们必须知道,“拿来”的最终目的是创新,是使本国文化更加优秀。
当今世界,互联网使得各国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如何在“拿来”的基础上更好地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如何使中国的传统文化焕发活力、接轨世界,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