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5 16:3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重点: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4
北洋政府
1912-1928.6
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9.4
1911
10.10
武昌
起义
1911
12
南北
议和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
革命根据地
1931-1945
抗日战争
抗日根据地
1946-1949
解放战争
解放区
中华人民
共和国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确立、完善共和
什么是“共和 Republic”?
源自拉丁文res publica,意为“人民的公共事务”
近现代共和政治
国家和政府应当为公共利益而努力
国家各级政权机关的领导人由自由公正的选举产生
现代共和主义
分权制衡
自由人权
宪政
民主
代议制民主
政党
政治
人民主权
6大发展
一国家是不是“共和国”,并不在于它的国名是否称之为“共和国”,而是在于它的政体是否“行共和之政”。
一、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1912年4月)




(1)中华民国的建立:P14 时间、意义、措施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①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②内容
③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的政党政治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辞职,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接任临时大总统
(1)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后
(2)转折:“宋教仁案”
在1913年参众两院选举中,国民党分别获得123票和269票,占据国会中多数席位。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的政党政治




(2)转折:“宋教仁案”
1912年
8月
①国民党成立;选举获胜,宋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1913年10-11月
④袁就任
正式大总统
解散国民党
1913年

1913年7-8月
②宋教仁
遇刺
③二次
革命
黄兴在挽联中写道: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赵秉钧,我说却是袁世凯。
政党政治
名存实亡
(3)结果:1915年袁世凯复辟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8)
(1)“训政”时期
①背景:P15
【历史纵横】“革命程序”论
训政
宪政
军政
(1914—1928)
“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1928—1948)
(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8)
(1)“训政”时期
②实施
国民大会
国民政府
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代表、领导
指导、监督
行政
立法
司法
考试
监察
总揽五项治权
中国国民党实施总理三民主义,依照建国大纲之训政时期,训练国民使用政权,至宪政开始完成全民政治。
——1928年《训政纲领》
胡汉民:一切权力皆由党集中,由党发施。
实质: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2)“宪政”时期
①概况:
1928年,规定“训政”时间为六年,结束为1935年
1948年,国民党提出“行宪”
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②结果: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中国宪政为何如此艰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
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
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国共对峙时期(1927-1937):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背景:1930年夏
1.国共对峙时期(1927-1937):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2)建立:1931.1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劳动法
土地法
宪法大纲
人事任免
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第一条 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已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老弱残废以及孤寡,不能自己劳动,而且没有家属可依靠的人,应由苏维埃政府实行社会救济,或分配土地后另行处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31年)
反映广大工农的切实利益
评价: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2)措施: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分子各占1/3.
晋察冀边区
唐县选举
第一任
女县长
陈舜玉
P9“学思之窗”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3)评价: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三三制”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1)实践:行政区的建立
①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在继承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新形势下民主制度建设。
②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③意义: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建设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评价: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2)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人民民主专政”是对谁民主?对谁专政?为什么?
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概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1949年9月
1954
1957
1966-1976
1982
《共同纲领》: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①含义
②核心
③意义
1982年宪法
①重要进展
②意义
③1982年宪法的地位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基础
(2)确立
(3)挫折
(4)完善
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选出代表产生)
(选出代表产生)
县、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直接选举选出代表产生)
选民
间接选举
人 民 当 家 作 主
省、市人民代表大会
1949
1956
1978
198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基本内容
八字方针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进一步明确……并提出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政策
②改革开放后
③1982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
(2)发展完善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如今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一切善意地向我们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我们都要团结。……就是那些骂我们的,……我们也要养起来,让他们骂,骂得无理,我们反驳,骂得有理,我们接受。这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比较有利。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
【历史纵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提出
2013年11月
①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9年10月
②十九届四中全会
(2)坚持三个有机结合
(3)总体评价
拓展: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政体
历程:
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未真正
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
认识:
1、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2、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3、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4、在党的领导下民主政治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
在根据地和
解放区的制
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年—1949年)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912年1月-1912年4月)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1912-192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1948)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转折:“宋案”
结果:袁世凯复辟始末
“训政”时期:颁布《训政纲领》
“宪政”时期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国共对峙时期(1927-1937)
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实践:行政区的建立
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缔造
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
共和
确立
完善
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