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8月新生入学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8月新生入学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03 12:5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8月新生入学考试
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生活中很多美食的制作离不开微生物,下列食品与所利用的微生物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 豆腐乳——大肠杆菌 B. 酸奶——乳酸菌
C. 葡萄酒——酵母菌 D. 米醋——醋酸菌
2. 蜜桔、脐橙和猕猴桃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经常食用能够防治( )
A. 夜盲症 B. 牙龈出血 C. 佝偻病 D. 贫血
3. 输血或输液时针刺入的血管、中医把脉诊病时手指按压的血管分别是( )
A. 静脉、动脉 B. 静脉、毛细血管 C. 动脉、静脉 D. 动脉、毛细血管
4. 为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试管编号 加入的物质 温度 检测 结果
1号 2毫升淀粉溶液、1毫升唾液 74℃ 8分钟后滴加2滴碘液 ?
2号 2毫升淀粉溶液、1毫升唾液 37℃ ?
3号 2毫升淀粉溶液、1毫升唾液 0℃ ?
A. 2号试管模拟的是淀粉在口腔中的物理性消化过程
B. 三只试管实验的结果都不变蓝
C. 该实验操作可以先加碘液后加唾液
D. 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
5. 在酿制米酒过程中,蒸熟的糯米降温至30℃后才能加入酒曲的原因是( )
A. 防止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B. 防止空气中的杂菌污染
C. 防止糯米变质 D. 防止酒曲中的微生物失活
6. 小明发现蚂蚁排成一队向前爬,问妈妈:“是前面蚂蚁留下了信息吗 ”此句话属于科学探究步骤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作出假设 C. 制定计划 D. 得出结论
7. 一切生物学知识都来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与实验。以下是部分实验活动与观察现象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中,能够放大物像的是目镜和反光镜
B.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C.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通常观察不到细胞膜
D.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时物像在视野左方,应向右方移动玻片
8. 大山雀和蝙蝠都善于飞行。下列关于它们共同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胎生哺乳 B. 用肺呼吸 C. 体温恒定 D. 都有脊柱
9. 外耳道多毛症的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一个患有外耳道多毛症的父亲将该基因传给女儿的概率是( )
A 0% B. 25% C. 50% D. 100%
10. 下列由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
A. 夜盲症和侏儒症 B. 血友病和巨人症 C. 佝偻病和呆小症 D. 呆小症和侏儒症
11.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而在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动的。这主要是靠植物的哪项生理活动实现的( )
A. 蒸腾作用 B. 吸收作用 C. 光合作用 D. 呼吸作用
12. 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做法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
做法 主要原理
A 正其行,通其风 能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B 及时排涝 减少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C 带土移栽花草 保护根毛和幼根,提高成活率
D 及时晾晒收获的小麦 抑制呼吸作用,延长贮藏时间
A. A B. B C. C D. D
13. 下图式子中,①②表示绿色植物体内进行的两项生理活动,a、b代表两种不同的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B. ①②不能同一细胞中进行
C. ①所需的a物质和水都由生理活动②提供
D. ②所释放能量是b物质中储存的能量
14.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选项是( )
A.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B. 牛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
C. 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夏天变为灰色
D. 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15. 玉米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食品,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主要存在于( )
A. 胚 B. 胚乳 C. 子叶 D. 胚芽
16. 如下图是细胞核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缺乏细胞核,不能进行代谢反应
B. 核孔是各种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C. ①含两层磷脂分子,②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D. ③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细胞分裂时可形成杆状结构
17. 如图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示说明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③磷脂双分子层
B. 细胞膜表面部分多糖可以①状态存在,且①有识别作用
C. ②表示蛋白质,活细胞膜中的②都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
D. ②的种类和数量决定膜功能的复杂程度,部分②能参与物质的运输
18. 细菌、真菌、动物和植物四类生物细胞结构中共有的结构是( )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DNA ⑥液泡 ⑦叶绿体 ⑧线粒体
A. ②③⑤ B. ①②⑥ C. ③④⑦ D. ②④⑧
19. 某兴趣小组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了细胞液渗透压相同的一批马铃薯条,一定时间后测定马铃薯条的质量变化百分比:(实验后质量-初始质量)/初始质量×100%,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马铃薯条细胞液的渗透压小于蔗糖溶液的渗透压
B. 实验结束后,的蔗糖溶液中马铃薯的细胞液的渗透压最小
C. 马铃薯条细胞液浓度应介于的蔗糖溶液之间
D. 实验结束后,蔗糖溶液中马铃薯条吸水能力小于实验前
20. 下面是与细胞膜相关的三个图示:
分析图示信息,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图1说明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
B. 图2说明细胞膜允许脂溶性物质通过
C. 图3说明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D. 图1和图2说明细胞可主动吸收所需要的物质
21. 下列关于细胞中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中的无机盐必须转化为相关化合物才可发挥作用,如铁与血红蛋白
B. 活细胞中水含量相对稳定,但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会发生变化
C. 细胞吸收的一些无机盐会参与细胞中有机物的合成,如核酸、磷脂
D. 自由水有较强的流动性,其在无机盐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的生成发生在不同阶段
B. 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合成ATP
C. 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和酒精
D. 细胞生成可通过主动运输运出细胞
23. 某生物兴趣小组通过实验发现,胃蛋白酶能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简单的营养成分,而对淀粉却不起作用。这种现象说明酶具有( )
A. 高效性 B. 专一性 C. 多样性 D. 稳定性
24. 观察发现,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是向上生长的,这可能的原因是植物具有向光性。某同学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基础上,想通过如图所示实验进行验证。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同学提出的假设为“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
B. 实验前4株植物必须进行遮光处理
C. 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线照射的强度
D. 4株植物除变量外其他生长条件应一致
25. 将银边天竺葵(银边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的一片叶用黑色圆纸片两面遮盖(如下图),置于暗处一昼夜后再移至光下数小时,取下此叶经脱色后滴加碘液。对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在暗处放置一昼夜目的是抑制叶片的呼吸作用
B. 滴加碘液后①处变蓝,说明该处产生了淀粉
C. 此装置包含两组对照实验,分别是①与②、①与③
D. 此装置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
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8月新生入学考试
生物试卷 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1. 生活中很多美食的制作离不开微生物,下列食品与所利用的微生物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 豆腐乳——大肠杆菌 B. 酸奶——乳酸菌
C. 葡萄酒——酵母菌 D. 米醋——醋酸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制酱要用到曲霉,制味精要用到棒状杆菌,利用青霉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详解】A、豆腐乳是以大豆为原料,先制成豆腐坯,再将毛霉接种在豆腐坯上经发酵而制成的,因此利用霉菌制作豆腐乳,A错误;
B、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具有甜酸风味,B正确;
C、果酒制作原理: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C正确;
D、参与米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D正确。
故选A。
2. 蜜桔、脐橙和猕猴桃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经常食用能够防治( )
A. 夜盲症 B. 牙龈出血 C. 佝偻病 D. 贫血
【答案】B
【解析】
【分析】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缺乏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人体对维生素需要量小,但维生素的作用很大,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详解】ABCD、夜盲症是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牙龈出血是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经常食用蜜桔、脐橙和猕猴桃等水果,能够防治坏血病和牙龈出血,佝偻病是缺钙或缺维生素D引起的,缺铁会患贫血,与维生素C无关,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 输血或输液时针刺入的血管、中医把脉诊病时手指按压的血管分别是( )
A. 静脉、动脉 B. 静脉、毛细血管 C. 动脉、静脉 D. 动脉、毛细血管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叫做动脉,动脉一般分布较深;静脉是将血液从 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有的分布较浅,有的分布较深;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毛细血管分布最广。
【详解】 日常采血或输血扎针的血管都是静脉,是因为静脉在皮下分布较浅,且管腔大、血流慢、管壁薄且易止血。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这里的切指的是切脉。这里的脉指的是桡动脉。
故选A。
4. 为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试管编号 加入的物质 温度 检测 结果
1号 2毫升淀粉溶液、1毫升唾液 74℃ 8分钟后滴加2滴碘液 ?
2号 2毫升淀粉溶液、1毫升唾液 37℃ ?
3号 2毫升淀粉溶液、1毫升唾液 0℃ ?
A. 2号试管模拟的是淀粉在口腔中的物理性消化过程
B. 三只试管实验的结果都不变蓝
C. 该实验操作可以先加碘液后加唾液
D. 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的方法步骤:确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详解】A、2号试管模拟的是淀粉在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过程,A错误;
B、1、3号温度不适宜淀粉酶的消化作用,1、3号试管内有淀粉,滴加碘液后变蓝,B错误;
C、如果先加碘液,碘液会因为温度高而升华,影响实验效果,因此不能先加碘液,C错误;
D、通过图表可以看出三只试管放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其它都相同,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D正确。
故选D。
5. 在酿制米酒过程中,蒸熟的糯米降温至30℃后才能加入酒曲的原因是( )
A. 防止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B. 防止空气中的杂菌污染
C. 防止糯米变质 D. 防止酒曲中的微生物失活
【答案】D
【解析】
【分析】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酒曲中的菌种主要是酵母菌,酵母菌发酵分解有机物能产生酒精,蒸熟的糯米降温至30℃后才能加入酒曲的原因是防止高温杀死酒曲中的微生物,D符合题意。
故选D。
6. 小明发现蚂蚁排成一队向前爬,问妈妈:“是前面蚂蚁留下了信息吗 ”此句话属于科学探究步骤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作出假设 C. 制定计划 D. 得出结论
【答案】A
【解析】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所以题干中,有同学说:“是前面蚂蚁留下了信息吗 ”,在科学探究步骤中属于提出问题,A正确。
故选A。
7. 一切生物学知识都来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与实验。以下是部分实验活动与观察现象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中,能够放大物像的是目镜和反光镜
B.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C.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通常观察不到细胞膜
D.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时物像在视野左方,应向右方移动玻片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液泡等。
【详解】A、在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中,能够放大物像的是目镜和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A错误;
B、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要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目的是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B错误;
C、细胞膜是紧贴细胞壁内侧的一层膜,非常薄,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清楚。所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通 常观察不到细胞膜,C正确;
D、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观察装片时,发现物像在视野左方,应将装片向 左方移动玻片,物像才向右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D错误。
故选C。
8. 大山雀和蝙蝠都善于飞行。下列关于它们共同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胎生哺乳 B. 用肺呼吸 C. 体温恒定 D. 都有脊柱
【答案】A
【解析】
【分析】大山雀属于鸟类,蝙蝠属于哺乳动物。
【详解】ABCD、蝙蝠属于哺乳动物,生殖为胎生哺乳,大山雀属于鸟类,是卵生,蝙蝠属于哺乳动物,大山雀属于鸟类,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是用肺呼吸,体温恒定,体内都有脊柱,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9. 外耳道多毛症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一个患有外耳道多毛症的父亲将该基因传给女儿的概率是( )
A. 0% B. 25% C. 50% D. 100%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男性的Y染色体一定遗传给男孩,X染色体一定遗传给女孩。因此,“外耳道多毛症是一种存在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该病传给女儿的几率是0,A正确。
故选A。
10. 下列由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
A. 夜盲症和侏儒症 B. 血友病和巨人症 C. 佝偻病和呆小症 D. 呆小症和侏儒症
【答案】D
【解析】
【分析】常见的激素分泌异常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易患侏儒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易患巨人症;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易患甲亢;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
【详解】A、夜盲症是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侏儒症是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A不符合题意;
B、血友病属于遗传病,巨人症是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B不符合题意;
C、佝偻病却是由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呆小症是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C不符合题意;
D、呆小症是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侏儒症是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D符合题意。
故选D。
11.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而在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动的。这主要是靠植物的哪项生理活动实现的( )
A. 蒸腾作用 B. 吸收作用 C. 光合作用 D. 呼吸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的形式由植物体内散失到体外的过程。蒸腾作用能够促进根从土壤在吸收水分,促进水和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
【详解】蒸腾作用能够促进根从土壤在吸收水分,促进水和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植物通过叶片上的气孔不断散失水分,也促进根不断从土壤在吸收水分,并通过茎中的导管源源不断运输的叶,出现了“水往高处流”的现象。
故选A。
12. 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做法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
做法 主要原理
A 正其行,通其风 能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B 及时排涝 减少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C 带土移栽花草 保护根毛和幼根,提高成活率
D 及时晾晒收获的小麦 抑制呼吸作用,延长贮藏时间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其实质是有机物合成,储存能量。 有氧呼吸:细胞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有氧呼吸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详解】A、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含水量以及矿质元素等。“正其行,通其风”可以确保通风透光,为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光照和二氧化碳, 从而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A不符合题意;
B、农田淹水后,如不及时排涝,植物会死亡,原因是水分过多,根无法有氧呼吸。所以农田淹水以后必须及时排涝,是为了让植物的根得到足够的氧气,维持根的正常呼吸,不是减少根对水的吸收,B符合题意;
C、移栽植物的根系或多或少的会有一定的破坏,因此带土移栽花草可以有效保护根毛和幼根,提高成活率,C不符合题意;
D、刚收获的种子里面含有大量的水,呼吸作用强放出大量的热使种子变质,所以晒干主要是使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弱,进而延长贮藏时间,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 下图式子中,①②表示绿色植物体内进行的两项生理活动,a、b代表两种不同的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B. ①②不能在同一细胞中进行
C. ①所需的a物质和水都由生理活动②提供
D. ②所释放的能量是b物质中储存的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图示①表示的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②表示的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有机物。
【详解】A、①光合作用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②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A错误;
B、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能发生在同一个细胞,如叶肉细胞在有光的条件下回同时进行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B错误;
C、光合作用所需的a二氧化碳是由②呼吸作用和外界环境提供的,水是由根吸收的水分提供的,C错误;
D、②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是b有机物中的化学能,D正确。
故选D。
14.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选项是( )
A.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B. 牛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
C. 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夏天变为灰色
D. 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反之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会影响环境。同时环境也会影响生物。因此环境与生物是相互影响的。
【详解】A、沙漠中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少雨的沙漠环境,是生物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
B、牛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是生物影响环境的表现,不属于适应环境的表现,B符合题意;
C、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C不符合题意;
D、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较厚,有利于保持体温,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环境,是生物适应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 玉米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食品,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主要存在于( )
A. 胚 B. 胚乳 C. 子叶 D. 胚芽
【答案】B
【解析】
【分析】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异同点如下:
相同点 不同点
菜豆种子 有种皮和胚 无胚乳,营养物质贮藏在子叶里 子叶两片
玉米种子 有种皮和胚 有胚乳,营养物质贮藏在胚乳里 子叶一片
【详解】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胚乳和胚,胚乳里贮存着营养物质。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因此营养物质主要存在于胚乳中。
故选B。
16. 如下图是细胞核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缺乏细胞核,不能进行代谢反应
B. 核孔是各种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C. ①含两层磷脂分子,②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D. ③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细胞分裂时可形成杆状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细胞核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核膜、②为核仁、③为染色质。
【详解】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但是能进行无氧呼吸等代谢反应,A错误;
B、核孔是实现核质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具有选择性,比如DNA就不能出核孔,B错误;
C、①是核膜,核膜是双层膜,含四层磷脂分子,②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错误;
D、由图知③是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分裂期高度螺旋化形成杆状的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17. 如图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示说明细胞膜基本骨架是③磷脂双分子层
B. 细胞膜表面部分多糖可以①状态存在,且①有识别作用
C. ②表示蛋白质,活细胞膜中的②都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
D. ②的种类和数量决定膜功能的复杂程度,部分②能参与物质的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①是糖蛋白,②蛋白质,③磷脂双分子层。
2、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绝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运动的,因此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保护、识别和润滑的作用。
4、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③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
B、细胞膜表面部分多糖可以①糖蛋白状态存,且有识别作用,B正确;
C、②表示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大多是可以运动的,并不是所有蛋白质都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C错误;
D、②表示蛋白质,细胞膜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与膜的复杂程度相关,细胞膜中有些蛋白质是载体,有运输物质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18. 细菌、真菌、动物和植物四类生物的细胞结构中共有的结构是( )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DNA ⑥液泡 ⑦叶绿体 ⑧线粒体
A. ②③⑤ B. ①②⑥ C. ③④⑦ D. ②④⑧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有些细菌还具有鞭毛、荚膜等结构;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动物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
【详解】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有些细菌还具有鞭毛、荚膜等结构;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动物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故细菌、真菌、动物和植物都具有的结构是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⑤DNA等结构,A正确。
故选A。
19. 某兴趣小组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了细胞液渗透压相同的一批马铃薯条,一定时间后测定马铃薯条的质量变化百分比:(实验后质量-初始质量)/初始质量×100%,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马铃薯条细胞液的渗透压小于蔗糖溶液的渗透压
B. 实验结束后,的蔗糖溶液中马铃薯的细胞液的渗透压最小
C. 马铃薯条细胞液浓度应介于的蔗糖溶液之间
D 实验结束后,蔗糖溶液中马铃薯条吸水能力小于实验前
【答案】C
【解析】
【分析】外界溶液浓度高,细胞失水,外界溶液的质量变多;外界溶液浓度低,细胞吸水,外界溶液的质量减少;外界溶液和细胞液是等浓度溶液,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外界溶液的质量不变。
【详解】A、由图中数据可知,在浓度为0.2mol·L-1 蔗糖溶液中马铃薯条的质量增加,说明马铃薯细胞吸水,即马铃薯条细胞液的渗透压大于0.2mol·L-1 蔗糖溶液渗透压,A错误;
B、图中0.8mol·L-1 蔗糖溶液中的马铃薯的细胞失水最多,其细胞液渗透压最大,B错误;
C、图示说明,质量变化百分比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在0.2mol·L-1 ~0.3mol·L-1 之间,说明马铃薯条细胞液浓度介于此浓度之间,C正确;
D、因在0.6 mol·L-1 蔗糖溶液中马铃薯条失水,所以,实验结束后,0.6mol·L-1 蔗糖溶液中马铃薯条吸水能力大于实验前,D错误。
故选C。
【点睛】
20. 下面是与细胞膜相关的三个图示:
分析图示信息,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图1说明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
B. 图2说明细胞膜允许脂溶性物质通过
C. 图3说明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D. 图1和图2说明细胞可主动吸收所需要的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
细胞膜的功能:作为细胞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详解】A、向变形虫注入伊红后观察发现细胞外不能很快呈红色,说明伊红不能运出细胞膜,这说明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A正确;
B、图2中溶于脂质的物质易进入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能进入进入细胞膜,说明细胞膜允许脂溶性物质通过,B正确;
C、由图可知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C正确;
D、图1和图2没有说明细胞可主动吸收所需要的物质,D错误。
故选D。
21. 下列关于细胞中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中的无机盐必须转化为相关化合物才可发挥作用,如铁与血红蛋白
B. 活细胞中水含量相对稳定,但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会发生变化
C. 细胞吸收的一些无机盐会参与细胞中有机物的合成,如核酸、磷脂
D. 自由水有较强的流动性,其在无机盐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中的水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二者的比例与细胞代谢的强度有关;
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详解】A、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A错误;
B、活细胞中水的含量最高,相对稳定,但自由水和结合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正确;
C、核酸和磷脂的元素组成均为C、H、O、N、P,细胞吸收的无机盐可以参与细胞中有机物的合成,C正确;
D、自由水有较强的流动性,可以参与物质的运输,自由水在无机盐运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A。
22.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的生成发生在不同阶段
B. 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合成ATP
C. 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和酒精
D. 细胞生成的可通过主动运输运出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1、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2、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3、无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的场所都是细胞质基质。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作用下转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详解】A、该细胞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通过丙酮酸和水反应,来生成和[H],第三阶段产生水,A正确;
C、该细胞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发,小部分用于合成ATP,B错误;
C、动物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C错误;
D、细胞生成的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运出细胞,D错误。
故选A。
23. 某生物兴趣小组通过实验发现,胃蛋白酶能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简单的营养成分,而对淀粉却不起作用。这种现象说明酶具有( )
A. 高效性 B. 专一性 C. 多样性 D. 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酶的特性:①专一性:一种特定的酶只能催化一种特定的底物。②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其他无机催化剂要高。③酶有个最适温度(或者范围)。
【详解】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特定的酶只能催化一种特定的底物,胃蛋白酶能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简单的营养成分,而对淀粉却不起作用。这种现象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故选B。
24. 观察发现,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是向上生长的,这可能的原因是植物具有向光性。某同学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基础上,想通过如图所示实验进行验证。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同学提出的假设为“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
B. 实验前4株植物必须进行遮光处理
C. 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线照射的强度
D. 4株植物除变量外其他生长条件应一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如图所示,做出的假设应该是“植物具有向光性”,所以该同学提出的假设为“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时错误的,A错误;
B、实验的目的是实验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在保证植株的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进行遮光处理。所以实验前4株植物必须进行遮光处理是错误的,B错误;
C、实验的目的是实验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只要有光就可以,该实验对光照的强度不做要求,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的角度,所以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线照射的强度,C错误;
D、对照试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所以4株植物除变量外其他生长条件应一致。D正确。
故选D。
25. 将银边天竺葵(银边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的一片叶用黑色圆纸片两面遮盖(如下图),置于暗处一昼夜后再移至光下数小时,取下此叶经脱色后滴加碘液。对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在暗处放置一昼夜目的是抑制叶片的呼吸作用
B. 滴加碘液后①处变蓝,说明该处产生了淀粉
C. 此装置包含两组对照实验,分别是①与②、①与③
D. 此装置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该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遮盖后,光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液→冲洗观察叶色现象。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关键是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详解】A、实验前将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片通过呼吸作用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耗尽,A错误;
B、①绿色部分滴加碘液后①处变蓝,原因①绿色部分在有光的条件下,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B正确;
C、本题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有两组对照实验,非绿色部分②和①绿色部分形成对照,变量是叶绿体,绿色部分①处和遮光部分③处形成对照,变量是光,C正确;
D、叶片①处有叶绿体,在光下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滴加碘液后①处变蓝;②处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滴加碘液后②处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叶片①处在光下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滴加碘液后①处变蓝;③处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滴加碘液后③处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D正确。
故选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