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6.将相和 第二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6.将相和 第二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3 15:3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语言应用: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思维能力:提高默读速度,在默读中思考。通过课文的学习,体验、感受文章描绘的场景、形象、意境、故事,并在阅读、感受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审美创造:从三个小故事中感受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廉颇勇于改过的好品质,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2.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语言应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思维能力:通过课文的学习,体验、感受文章描绘的场景、形象、意境、故事,并在阅读、感受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审美创造:通过课文的学习,体验、感受文章描绘的场景、形象、意境、故事。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一、导入
1.按照上节课所学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再次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下表。
故事 起因 经过 结果
完璧归赵 赵王得到一块和氏璧,秦王想据为己有。赵王无奈,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识破秦王没有诚意,偷偷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秦王无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渑池会面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秦王要赵王鼓瑟,之后命人记录了下来。 蔺相如也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肯。蔺相如要和秦王拼命,秦王只好照办,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了下来。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位列廉颇之上。
负荆请罪 廉颇对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满意。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廉颇计较,处处避让廉颇。 廉颇番然醒悟,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
2.根据表格提示,复述课文内容(说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讲。)
1)课文主要内容
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一块和氏璧。秦王也想得到这个无价之宝,就假意说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他不辱使命将和氏璧带回赵国。过了几年,蔺相如陪同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见,其间,蔺相如不畏强暴,据理力争,使赵王免受侮辱。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位列老将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处处主动避让。后来廉颇终于醒悟,脱下战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最后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同心协力保卫国家。
2)小结:课文的三个故事,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最后一个故事的起因。讲故事时不能颠倒顺序。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分别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冲突?你是怎么看待这些矛盾的?
表面上看,三个故事写的是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个人矛盾,实际上写的是秦国与赵国的矛盾,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
2.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快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结合具体事例,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在小组内交流。
完璧归赵
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机智)
2)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勇敢)
3)语言:“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
4)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5)语言:“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5)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渑池会面
1)语言:“希望您能击缶助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大义凛然不顾个人安危)
2)行动:他向前走了几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大义凛然不顾个人安危)
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
维护国家的荣誉、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
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负荆请罪
1)语言:“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2)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3)语言:“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让他下不来台!”(居功自傲、狭隘率真)
4)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5)请你设计一段“负荆请罪”廉颇和蔺相如的对话吧。
例子:
廉颇背上绑着荆条,跪在蔺相如门前,惭愧得不敢抬头,拱着手说: “蔺上卿,罪臣知错了,请蔺上卿降罪责罚!”
蔺相如吃惊地说:“廉将军这是为何?快快请起!”
“不!”廉颇坚定地说,“往日罪臣嫉妒蔺上卿,为了自己的名誉不顾国家安危,罪当万死!请蔺上卿责罚!”
“既然将军知错了,改正就行,何必这般请罪?你为赵国堂堂上卿大将军,当街施跪,成何体统?”蔺相如一边说一边扶廉颇起来。
“蔺上卿,你深明大义,为了国家的安危而不顾自身名誉,实乃舍小家而顾大家的英雄,罪臣佩服!”
“既然将军今天来我这里负荆请罪,说明将军也是深明大义之人,不如我们以后就和睦相处,共同辅佐赵王,保卫赵国。”
“蔺上卿说得好!我们只要和睦相处,赵国就如虎添翼!”
小结: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廉颇冲突;廉颇之所以负荆请罪,也是认识到自己不应该不顾国家利益。这是“将相和”的真正原因,也是他们共有的可贵品质。
板书设计:
将相和
以国为重
蔺相如:智勇双全 不畏强暴
廉颇:威震朝野 知错就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