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5 16:3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
目录
2

三国与西晋

东晋与南朝
3

三国与西晋
4
1、三国的建立

建 立 者:曹丕
都 城:洛阳
起止时间:220-265
蜀汉
建 立 者:刘备
都 城:成都
起止时间:221-263

建 立 者:孙权
都 城:建业
起止时间:222-280
5
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你知道哪些?
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胜袁绍
赤壁之战 208年孙刘联军胜曹操
夷陵之战 221年孙权胜刘备
6
2、西晋的统一
280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63 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 年,司马炎(晋武帝)称帝,灭掉曹魏,国号晋,史称西晋。
7
3、少数民族的内迁

农耕民族
(汉人)
游牧民族
(胡人)
中原
鲜卑
匈奴



8
4、西晋的灭亡
原因:
a.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史称八王之乱。(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b.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局势
结果:公元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影响: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9
B
课堂检测
1.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A.阶级矛盾的尖锐 B.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和斗争C.民族矛盾的激化 D.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大
10

东晋与南朝
11
1、东晋的建立
(1)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灭亡:
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东晋政权灭亡。
12
2、士族阶层的出现(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使得一些显赫的士大夫世代把持政权,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从而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即“士族”。
乌衣巷的传奇
13
3、南朝---六朝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四个王朝与吴和东晋,统称为六朝。
建业与建康
南京在秦代被称为“秣(mo)陵”,东汉末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意谓将在此“建帝王之大业”。西晋改“建业”为“建邺(ye)”,西晋末又改“建邺”为“建康”,东晋与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
14
鲜卑
匈奴



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15
材料一 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况频仍。衣冠土族,往往举族南迁。他们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人口。
材料二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那时候,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金秩序比较安定。经过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轻济迅速发展起来。
北方战乱
先进技术
环境优越
增加劳力
辛勤劳动
4、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很多水利。农业技术也有很大改进。
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
魏晋南北朝大袖衫、间色条纹裙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东晋南朝时青瓷发展到成熟阶段
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pān yú]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19
4、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意义:
①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缩小了南北经济水平的差距,经济重心趋向南移。
②江南的开发促进了许多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20
2、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  )A.东晋士族阶层的发展 B.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皇权与相权实现了合理制衡
A
课堂检测
东汉



三国
(220—280)
西晋(266——316)
十六国时期;
前秦
统一
北方
东晋
(317—420)
北魏
东魏
宋、齐、梁、陈
南朝(420—589)
西魏
北齐
北周

383年淝水之战
课堂小结
祝愿:
一路过关斩将
完成知识系统的融汇
2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