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草 原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思维发展与提升:朗读课文,能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审美鉴赏与创造:能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并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抄写下来。
4.文化传承与理解:能说出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
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写草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请同学们读一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草原有关的文章《草原》。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 《龙须沟》 。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8月24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4] 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5]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1961年夏天,我们——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共二十来人,应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同志的邀请,由中央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组织,到内蒙古参观访问了八个星期。
陪同我们的是内蒙古文化局的布赫同志。他给我们安排了很好的参观程序,使我们在不甚长的时间内看到林区、牧区、农区、渔场、风景区和工业基地;也看到了一些古迹、学校和展览馆;并且参加了各处的文艺活动,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到处,我们都受到领导同志们和各族人民的欢迎与帮助,十分感激!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毯( ) ( ) ( )
陈( ) ( ) ( )
裳( ) ( ) ( )
虹( ) ( ) ( )
蹄( ) ( ) ( )
腐( ) ( ) ( )
稍( ) ( ) ( )
微( ) ( ) ( )
tǎn
chén
shang
hóng
tí
fǔ
shāo
wēi
绿毯
陈列
衣裳
彩虹
马蹄
豆腐
稍微
微笑
坦、淡
尘、阵
常
红、江
啼、谛
府、瘸
梢、哨
薇、徽
生字词
多音字
好
勒
乘
裳
蒙
hǎo
hào
友好
好奇
lè
lēi
勾勒
勒紧
衣裳
霓裳
蒙骗
蒙蔽
乘坐
千乘之国
cháng
shang
mēng
chéng
měng
méng
shèng
内蒙古
1.听读课文,说说课文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各写了哪些内容?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1.草原美景
2.远迎客人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草原美丽自然风光
蒙汉同胞情深谊长
1.听读课文,说说课文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各写了哪些内容?
事情发展的顺序
草原风光图
喜迎远客图
主客联欢图
人情美
——
自然美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主要意思:这次,我看到了美丽迷人的草原。(看到草原)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主要意思:主人们盛装远道相迎,非常热情地迎接我们。(热情迎接)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主要意思:主客把酒联欢,场面热烈感人。(把酒联欢)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主要意思:太阳偏西了,我们依依惜别。(依依惜别)
课文研讨
明确:天是可爱的,空气清鲜。小丘是碧绿的线条柔美,羊群洁白。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丘的线条比成了中国画;把草地比成绿毯,把羊群比成绿毯上的白花。【天、小丘、羊群(比喻)】
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草原的句子,思考:草原的美景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来展现草原的美景
明确:我觉得草原是非常辽阔的,充满生机的,真是太美了。作者此时既感叹景色的美丽,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小诗。
画出文中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作家老舍内心又是怎样的
明确:热情好客。第二自然段中在写迎接客人的时候,写了马上的男女老少,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向我们飞过来。一个“飞”字我们感受到草原人民等待客人到来的迫不及待和热情。
默读课文,小组讨论:草原人民有怎样的特点 具体体现在哪里
感受“人情美”
联
欢
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
明确:“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表达作者不忍离去,流连忘返的情感,更表达了蒙汉亲如骨肉,团结友爱的情感。【蒙汉情深】
有感情朗读课文,想一想:在离别之前,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从中表达了什么
明确:本文写了美丽的草原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待
客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这时候鄂温客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明确:课文从草原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远迎款待汉族同胞的人情美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美。
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草原的美?
明确: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天空、草原、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羊群多而自由,骏马、大牛有时静立不动,像陶醉在这美景中一样。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因为写马群,突出一个“快”。“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马疾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些都说明迎接着心情的急迫和愉悦,体现出了蒙汉情深。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把迎接的人群比作彩虹呢?
迎
客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话
别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感受蒙古风情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体现在哪几方面,有关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远迎客人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蒙汉同胞情深谊长
热情好客
这篇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先景后情,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草滩上,镶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这段文字抓住草原的广阔、美丽描写,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举例延伸,进一步理解情景交融法
中心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款待的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起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课文总结
课堂练习
lǜ tǎn xuàn rǎn gōu lè sǎ tuō
( ) ( ) ( ) ( )
yū huí yī shang cǎi hóng mǎ tí
( ) ( ) ( ) ( )
dòu fu jū shù xiū sè wēixiào
( ) ( ) ( ) ( )
chén liè shāo wēi
( ) ( )
绿毯
渲染
勾勒
洒脱
迂回
衣裳
彩虹
马蹄
豆腐
拘束
羞涩
微笑
陈列
稍微
课堂练习
二、画出句中错别字,并改正在括号里。
1.这种竟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 )( )
2.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拔转马头,欢呼着,飞弛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 )( )
境
既
拨
驰
课堂练习
三、阅读课文片段,然后填空。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无边的绿毯”是指_ ___,“白色的大花”是指___ _;写小丘的线条“柔美”,作者联想到了只用绿色__ __,不用墨线__ __的中国画。
草原
羊群
渲染
勾勒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