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绪言 第一单元课题1-2课时作业(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绪言 第一单元课题1-2课时作业(word版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9-03 18:4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
A.道尔顿 B.阿伏加德罗 C.门捷列夫 D.拉瓦锡
2.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的是(  )
A.火的发现和利用 B.化学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C.元素周期表的编制 D.“绿色化学”的提出
3.围绕“天问一号”的“绕、落、巡”三大任务,与化学研究领域无关的是(  )
A.开发制造探测器的材料 B.调控探测器的着陆点
C.研究运载火箭所用燃料 D.研究火星表面的矿物组成
4.下列对于化学的认识不恰当的是(  )
A.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学科
B.化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C.要学好化学,必须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D.学习化学,只需死记硬背即可
5.(2021济南模拟)为办成一届安全、绿色的冬奥会,采取的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废弃口罩集中处理 B.室内场馆保持通风
C.运动器械适时消毒 D.厨余垃圾就地掩埋
6. 人类认识化学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物质的排列顺序能反映这一过程的是(  )
①石器 ②陶器 ③青铜器 ④塑料 ⑤铁器
A.①②③⑤④ B.①②⑤④③
C.②①③④⑤ D.②①④③⑤
7.某校中学生为家乡的发展提出了下列建议,其中不合理的是(  )
A.建设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安全
B.发展培育资源节约、低碳环保型产业
C.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可再生资源
D.大量开采矿产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8.我们学化学、用化学、爱化学。下列有关化学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实验室中的化学药品
B.利用化学可以根据需要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C.“绿色化学”使更多的化学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D.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9.有人说:“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在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某班同学对此问题展开讨论,甲方认为:“化学造福于人类。”乙方认为:“化学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请你也搜集一些信息、资料,加入其中,你愿意加入______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三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劳育)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家务劳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消毒 B.湿衣晾干 C.清水淘米 D.垃圾分类
2.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下列典故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火烧赤壁 B.刻舟求剑 C.煮豆燃萁 D.隔岸观火
3.(2021秋徐州期中)实验室中仪器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滤纸:“我被划破了” B.量筒:“我被摔碎了”
C.试管:“我身上一滴水都没有” D.铁架台:“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4.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农家肥料腐熟 B.太阳能取暖
C.用氯气和氢气生产盐酸 D.合成抗病毒药物
5.(2021秋茂名期末)2021年10月16日,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下列操作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火箭转运 B.总装调试 C.燃料注入 D.点火发射
6.《礼记》记载中国秦代酿酒古法:“秫稻必齐……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上述步骤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秫稻必齐——备好优质粮食 B.水泉必香——选择优良水质
C.陶器必良——挑选精良容器 D.火齐必得——适宜温度下发酵
7.(2021秋凉山州期末)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动物呼吸 水果榨汁 B.矿石粉碎 气球升空
C.铁水铸锅 米饭煮熟 D.牛奶变酸 烟花绽放
8.下列关于物质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没有联系 B.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一定是化学变化
C.人类通过化学变化获得新物质 D.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有颜色改变
9.人类的照明方式经历了如下演变过程。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蜡烛燃烧的过程并不简单,主要包含以下变化:①石蜡先熔化成液态,②再汽化成气态,③石蜡蒸气再燃烧,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由此说明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会发生物理变化。
(2)上述照明方法中都发光、放热,小明认为都发生了化学变化,写出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2021广西中考)下列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银白色 B.导热性 C.延展性 D.易锈蚀
2.下列常见物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高粱能酿酒 B.氨水显碱性 C.浓盐酸易挥发 D.汽油易燃烧
3.(2021镇江中考)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石墨作电池电极 B.用大理石作建筑材料
C.用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除铁锈 D.用干冰升华吸热进行人工降雨
4.性质决定用途。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中,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用氢气作高能清洁燃料 B.用黄金制作首饰
C.用氮气制造硝酸和氮肥 D.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5.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的性质 用途
A 水可凝结成冰 灭火
B 金刚石的硬度大 切割玻璃
C 氯化钠有咸味 配制生理盐水
D 一氧化碳有毒 炼铁
6.(2021秋重庆期末)某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后,抢险人员在疏散群众的同时,用喷雾水枪对现场喷射稀氢氧化钠溶液,隔日后已闻不到氯气的刺激性气味,也看不到氯气的黄绿色了。根据信息分析,下列不属于氯气物理性质的是(  )
A.呈黄绿色 B.有刺激性气味
C.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D.通常状况下是气体
7.①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金属放入盛水的烧杯中;②与水剧烈反应,并放出热量;③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④浮在水面上。以上描述能反映出该金属物理性质的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8.请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纯净的臭氧在常温下是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臭味,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的装置。
材料2:大气中的臭氧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但目前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一个原因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氯氟烷烃、溴氟烷烃进入平流层后,会释放出能破坏臭氧分子的游离氯原子或溴原子。
材料3: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发生反应,常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消毒。
(1)写出臭氧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氧气制得臭氧是____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用臭氧处理饮用水时,利用了臭氧的____________(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4)请提出一个缩小臭氧空洞的设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2021秋莱州期中)研究和发展化学学科最基本的手段是(  )
A.逻辑推理 B.大气探测 C.化学实验 D.精确运算
2.(2021秋保定期中)将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会观察到(  )
A.石灰水被烤干了,没有留下痕迹 B.石灰水变成了白色固体
C.石灰水没有发生变化 D.玻璃片上有雾出现
3.将彩漂液倒在地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小刚认为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氧气。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形成假设 B.设计并实施实验 C.形成结论 D.反思评价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泪”是指蜡烛燃烧产生的水 B.蜡烛燃烧是石蜡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C.蜡烛燃烧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D.“灰”是指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炭粒等
5.(2021秋徐州期中)化学小组对蜡烛的燃烧进行探究。
(1)火焰结构特点探究:点燃蜡烛,小粤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于火焰中,约1 s后抽出,观察到的现象如图1所示,证明了焰心____________。
(2)焰心气体所含物质探究:点燃蜡烛,用注射器在烛芯附近抽取气体物质(如图2)。
【作出猜想】同学们对该气体的主要成分作出三种猜想:①含有二氧化碳;②含有水蒸气;③含有石蜡蒸气。猜想①②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猜想③的依据是石蜡先受热熔化成液态后再汽化才能燃烧。
【设计并进行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a.立即将注射器内气体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①成立
b.立即将注射器内气体注入一个干冷的烧杯中 烧杯内壁没有出现水雾,而是出现白色固体物质 猜想②不成立
c.立即将注射器靠近火焰,推动活塞 注射器口产生火焰,气体燃烧 猜想③________
【实验反思】经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①不一定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实验】将蜡烛熄灭,瞬间可观察到一缕“白烟”缓缓升起,立即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白烟”,“白烟”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燃烧。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是固态石蜡受热熔化,然后在烛芯处汽化形成气态石蜡后才燃烧。
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向下列气体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的是(  )
A.人体呼出的气体 B.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
C.二氧化碳 D.氧气
2.(2021秋本溪期中)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相比:①水蒸气含量升高;②氧气含量降低;③二氧化碳含量降低;④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上述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③
3.将燃着的蜡烛分别放入如图三个集气瓶中,a、b、c中依次出现的现象是(  )
A.熄灭、更旺、不变 B.更旺、熄灭、不变
C.更旺、更旺、熄灭 D.更旺、熄灭、熄灭
4.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注射器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没有明显变化。接下来该同学应该(  )
A.得出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的结论 B.得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C.继续用注射器向澄清石灰水中压入空气 D.撤去注射器,用嘴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5.根据我们做过的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的实验,完成下列任务。
(1)给你一块玻璃片、一个集气瓶,写出收集一瓶学校操场的空气样品的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小组用排水法收集了呼出气体,通过以下实验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__________________
②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空气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无色液滴,放置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
(3)小明指出实验①不能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还需补充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进后的实验可证明呼吸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参考答案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C 2.B 3.B 4.D 5.D 6.A 7.D 8.A
9.甲 ①利用化学可以合成新物质,使人类的衣、食、住、行更先进;②利用化学可以合成药物,保障人体健康;③利用化学知识可以保护我们的环境;④利用化学可以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⑤利用化学可以生产化肥和农药,增加粮食的产量(任选三条,合理即可)(或乙 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污染水资源;②废旧电池随意丢弃会污染土壤和水资源;③废弃塑料制品会造成“白色污染”;④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污染空气等)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A 2.B 3.D 4.B 5.D 6.D 7.C 8.C 
9.(1)①② 一定 
(2)白炽灯、节能灯照明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发光、放热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等)
第2课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D 2.C 3.C 4.B 5.B 6.C 7.A
8.(1)天蓝色气体,有难闻的鱼腥臭味 (2)化学变化
(3)化学性质 (4)减少使用氯氟烷烃和溴氟烷烃(合理即可)
9.(1)①② 一定 
(2)白炽灯、节能灯照明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发光、放热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C 2.B 3.A 4.A
5.(1)温度最低
(2)【做出猜想】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设计并进行试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成立 
【实验反思】石蜡蒸气遇冷也会凝结成固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补充实验】能
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D 2.B 3.B 4.C
5.(1)将集气瓶内盛满水,盖好玻璃片,走到操场后将水倒掉,敞口放置一段时间,盖好玻璃片
(2)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3)向等体积的空气中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