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4、增辟通商口岸《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哪些?对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内容: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形势被瓜分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洋务运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希望?怎么办?出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中国说》他是《饮冰室合集》的主人,他是五四运动的始推者,他是我们新会人的骄傲,他被称为“领南神童”他是谁?猜一猜第七课 戊戌变法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戊戌变法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
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课程标准要求自主学习(阅读“公车上书”一目,做1—6小题。)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2、公车上书的时间是 年,当 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 、和 ,邀请各省参加科学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 反对 和请求 。
3、公车上书后, 和 创办 。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 情况,继续宣传 。
4、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
5、维新派组织 ,标志着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6、强学会的机关报是 。
7.强学会属于 阶级政治团体。(阅读“百日维新”一目,做7—12小题)
7、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 次上书 帝,痛切陈述国家处于危亡的时候,惟一出路是任用维新派参预谋划,倡导变法。皇帝也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命他全面筹划变法。
8、戊戌变法的时间是 , 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由于这一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又由于变法历时103天,
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 ”。
9、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以 为首的 派,发动了 。 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 逃往国外,而 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10、“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这句话是 说的。
11、戊戌变法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
12、戊戌政变时,表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维新派人士是 。(三)“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
一系列的变法令,新政共推行了103天。因1898年为戊戌年,
所以也称“戊戌变法”。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马关条约》刺激列强侵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争后,瓜分狂潮,危机严重2、社会条件:1、社会形势:3、经济条件: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重。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当时要闻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 )、( )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他们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你知道该事件在历史上叫作什么?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康
有
为梁
启
超汉代用公家的马车接送被选拔的读书人赴京应试。后来就以“公车”作为进京应试举人的代称,康有为、梁启超当时正是在北京应试的举人,因此这次上书被称为“公车上书”。为什么叫“公车上书”?出处:《史记 ?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维新变法的兴起-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时间人物内容结果作用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各省应度举人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没有达到目的,却轰动全国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万国公报》创办
C.强学会成立 D.戊戌政变
2.康梁组织“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
A. 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 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C.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 《马关条约》的签订AD动动手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有没有为了“请求变法图强”而继续努力呢?
那么,他们都做了哪些努力呢?思考看图辨史创办《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上书光绪帝,
与顽固派论战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继续上书创办报刊办强学会《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定期集会讲演改为维新派的宣传活动:机关报维新政治团体的形成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如果你是康有为,你会如何劝说光绪帝进行维新改革呢?1. 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2. 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3. 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光绪为什么支持变法?维新变法的高潮-百日维新1. 光绪帝同意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明定国是”诏的颁布,不仅表现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也拉开了震惊中外的“百日维新”的序幕。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内容创办报刊,开放言论。1898.6.11-1898.9.21政治上:经济上:文化教育上:思想上:军事上:变法实际上是要中国实行什么制度?3.“光明中学八年级要排演一场《戊戌变法》的历史剧,张军饰演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那么他应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 )
A. 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 训练新式军队
4.戊戌变法过程中,随着一系列变法诏令的颁布,一些地方守旧官僚纷纷反对。变法诏令中对旧官僚影响最大的是( )
A.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 开放言论,创办报刊
C.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
D. 训练新式军队CC 作为一次由皇帝亲自支持、发动的维新变法,又得到那么多读书人的支持,最后能否获得成功呢?想一想维新变法的失败-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发动政变(9.21)戊戌变法失败变法的内容哪项触动顽固派利益?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戊戌政变1898年9月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西太后弄权政变
六君子人头落地戊戌 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林旭同学们,你们认为他的死是否值得呢?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戊戌遗产京师大学堂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议一议,“贼”指谁?为什么“无力回天”? 这次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 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小,变法运动
缺乏群众基础,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所以很难成功说明改良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
通,只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才能摆脱列强的
侵略,使国家富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思考5.“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 )
A. 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 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C. 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稳固
D. 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
6.下列戊戌变法的法令中,与洋务派采取的措施相似的是( )
A.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7.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②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它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革命转向了改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ACB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意义:1、性质:2、意义: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 换我了8.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B. 光绪帝宣布变法
C. 是一场维新派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D. 又称“百日维新”A戊戌变法的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公车上书揭开序幕创办报刊建强学会百日维新实行变法戊戌政变变法失败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小结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①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② 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③ 袁世凯告密,出卖维新派。(三)洋务派和维新派异同点比较: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都
主张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都以失败告终。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维护清朝统治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反对任何政治改革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掌握实权的慈溪太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力,运用政府职能,来
开展洋务运动发动带有一定群众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
良运动和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梁
启
超康
有
为谭
嗣
同 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