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生物的进化选择题专练
(共45题 单项选择30题 多项选择15题)
姓名 班级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一个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B.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显性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D.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会随着种群中一代一代的死亡而消减和灭亡
2.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图所示,①~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a~d表示进化的不同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地理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B.b过程只表示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c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
D.d环节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
3.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多方面的,其中能作为直接证据的是( )
A.比较解剖学证据 B.胚胎学证据 C.化石证据 D.分子生物学证据
4.人类培育的动植物品种数量十分繁多,如目前世界上狗的品种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约400余种,这体现了( )
A.生态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 D.生境多样性
5.人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会导致药效下降。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细菌基因库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B.人基因库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C.细菌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抗药性基因 D.人对抗生素的适应
6.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呵护自然,人人有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是指生物种类多样性
B.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C.分类单位越小,所含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越多
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7.假设某昆虫种群非常大,对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影响的是( )
A.自然选择 B.随机交配 C.迁出或迁入 D.基因突变
8.Discula属的蜗牛发源于加利那群岛中的一个岛,它的祖先最早是由漂浮的原木和鸟带到这个岛上的,这个属现在因生活环境的长期差异分成两个亚属,如图所示。物种C和D已被岛上山脉分隔成两种定居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A和物种B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物种B和物种C之间存在地理隔离
B.物种C和物种D可能通过交配产生后代,但其后代不能再产生下一代
C.环境资源越匮乏,物种A和B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食物的斗争就越激烈
D.物种A、B、C、D的形成经过了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基本过程
9.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中的毒蛇与生物多样性没有直接关系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共同进化历程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D.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0.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B.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D.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11.经DNA检测发现,中美洲东海岸与西海岸的两种海龟曾经是同一物种。因火山爆发导致它们被分隔成两个地区的不同种群,现已进化成两个不同物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海龟的进化方向相同
B.两种海龟产生地理隔离后,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
C.两种海龟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
D.DNA检测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12.使用有机磷杀虫剂对某害虫防治一段时间后,其抗药性快速增强。研究发现其常染色体上抗性相关基因a可突变为a1、a2对该害虫的基因型及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某害虫的基因型及比例
基因型 aa aa1 aa2 a1a1 a1a2 a2a2
比例% 20 18 24 1 15 22
A.a1、a2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为该害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在抗药性快速增强的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该种群中a1、a2基因频率分别为21.9%和51.9%
D.该害虫与被捕食的植物及无机环境等共同进化
13.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如下表。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该褐鼠种群中( )
基因型 rr Rr RR
对灭鼠灵的抗性 敏感 抗性 抗性
对维生素K依赖性 无 中度 高度
A.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 B.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
C.抗性个体RR:Rr=1:1 D.基因型为RR的个体数量增加,rr的个体数量减少
14.“番茄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是由于人们在选育番茄时更注重品相而忽略了风味所导致的。如一个与番茄风味相关的基因t可在90%以上的野生番茄中检测到,但仅有不到7%的栽培番茄含有此基因。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工选育番茄( )
A.为番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改变了番茄的进化方向
C.扩大了番茄的基因库 D.加快了新物种的形成
15.某生态小组向某地区引入某外来物种,引入时该外来物种仅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引入该外来物种后其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表所示,已知该外来物种通过随机交配产生后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引入初期 引入后五年 引入后十年
AA 50% 64% 81%
aa 50% 16% 1%
A.十五年后,a基因会定向突变为A基因
B.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种群中的a基因会彻底消失
C.该现象说明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引入后五年,该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74%
16.近年来,人们滥用抗生素,使细菌的耐药性明显增强甚至产生抗药性,降低了治疗效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细菌进化的基本单位
B.细菌通过定向突变产生抗药性是进化的一种体现
C.抗药性基因可以通过遗传实现积累
D.抗生素起到了选择作用,决定了细菌进化的方向
17.日常生活中,抗生素成功使用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病菌的耐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就会下降,目前这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病菌进化并形成新的物种
B.病菌变异主要是基因突变,对病菌都是有害的
C.抗生素诱发病菌基因突变,导致产生抗性基因
D.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18.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共同进化发生于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形成生殖隔离必须经过地理隔离
19.研究发现某种生物体内存在一种“自私基因”,该基因可通过一定的手段杀死含其等位基因的配子来提高自己的基因频率。若E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体内的含e基因的雄配子。某基因型为Ee的亲本植株自交获得F1,F1随机受粉获得F2,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e基因的频率随着随机交配代数的增加逐渐减小
B.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为EE:Ee:ee=3:4:1
C.F2中基因型为ee的基因型频率约为
D.从亲本→F1→F2,Ee的比例会逐代降低
20.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下表为2005一2008年,该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 0.074 0.12 0.14 0.19
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 2.66 6.11 10.9 25.5
A.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强属于协同进化
B.细菌进化的实质是细菌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使细菌向着不同方向发生进化
C.可通过更换新的抗生素,将细菌对原抗生素的耐药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D.耐药率的升高是耐药性基因在细菌种群中的基因频率上升的结果
21.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C.图②表示地理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D.图③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2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描述及其所属层次相符的是( )
选项 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描述 层次
A 班上同学中,有人是双眼皮,有人是单眼皮 遗传多样性
B 美国纽约市的居民中有白人、黑人和黄种人 物种多样性
C 一个树林中有猴子,还有麻雀、黄莺等 生态系统多样性
D 校园中既有开黄花的菊花,也有开红花的玫瑰等 遗传多样性
A.A B.B C.C D.D
23.如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A′基因突然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重组
B.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C.由图可推测,种群1所处地区工业污染较为严重
D.若干年后,若此地环境无变化,这两个种群可能具有生殖隔离
24.东北虎生活在俄罗斯西伯利亚、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华南虎广泛分布在华南西南等地区,二者在体型体色等多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自然状态下不会相遇交配繁殖,但是在动物园里两者可以交配繁殖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东北虎和华南虎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不是生殖隔离
B.东北虎和华南虎各自存在的环境诱发产生了适应各自不同环境的变异
C.东北虎和华南虎进化的实质都是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D.东北虎和华南虎的进化是长期定向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25.为了生存,某动物种群迁入新的环境,该初始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在这里,该种群得以随机交配,但基因型为aa的个体会胚胎致死,请问在第几代种群的存活个体中,a基因频率为.( )
A.2 B.3 C.4 D.5
26.如图表示M时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后,某种群中B、b基因频率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存在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就能发生作用
B.M→N的变化,是该种群产生了适应性变异
C.N时种群中可能不存在基因型为bb的个体
D.两条曲线相交时,该种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
27.玉米的高杆(H)对矮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子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0<p<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子
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子
C.p=a时,在F1中纯合子:杂合子为5:4
D.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杂合子比例为
28.某果蝇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依次占10%、20%、70%.改变饲养条件后,含a基因的精子活力下降,仅有50%的精子具有受精能力,其他配子不受影响。是从理论分析,个体间随机交配产生的下一代种群中( )
A.a的基因频率为44% B.雌雄个体的比例发生变化
C.Aa基因型的个体占50% D.上述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比例为1:6:8
29.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一个种群中64%为BB的个体,16%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的基因频率是( )
A.25% B.32% C.50% D.72%
30.环食指的长度是由单基因决定的从性遗传性状,且食指比环指短在男性中为显性性状,而在女性中则为隐性性状。在一个理想群体中,男性食指比环指短所占比例为51%,则在女性中该性状的比例为( )
A.9% B.49% C.51% D.91%
二、多项选择题
31.加拉帕格斯群岛上地雀的喙大小不一,某种地雀喙的种群基因频率会随着气候变化发生改变。当气候恶劣时,喙小的地雀死亡率较高;当气候良好时,喙大的地雀死亡率较高。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喙小的地雀和喙大的地雀存在生殖隔离
B.地雀喙的大小属于可遗传的性状
C.气候变化导致地雀的喙发生了不定向的变异
D.在气候的影响下,地雀的喙会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2.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B.②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③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④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33.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图所示,①~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a~d表示进化的不同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B.b过程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c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
D.任何新物种的形成过程,都需要d环节
34.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引入天敌,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
B.天敌将诱发鱼身斑点数量更少的变异个体产生
C.孔雀鱼和天敌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
D.斑点数量的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体现了适应的相对性
3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相应的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C.造成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形态功能差异的原因是生存环境不同
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
3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是修改内容( )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37.某野生型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而用x射线照射后的该细菌却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突变型)。如表是野生型细菌与突变型细菌的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 )
某细菌 在基本培养基上的存活率(%) 核糖体S12蛋白的部分氨基酸序列 在添加了某种维生素的基本培养基上的存活率(%)
野生型 100 …P﹣K﹣K﹣Y… 100
突变型 0 …P﹣R﹣K﹣Y… 100
(注:P、K、R、Y分别代表不同的氨基酸)
A.该突变型细菌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所致
B.突变型细菌不能合成该种维生素,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C.可以利用野生型菌获得突变体,也可以利用突变体获得野生型菌
D.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其中有利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3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C.“精明的捕食者”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抗生素被列为处方药的原因是滥用抗生素会诱导细菌基因突变
39.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是引起细菌抗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如图是细菌抗药性形成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易感菌群中出现具有一定抗药性的细菌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抗药性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产生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C.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就会通过人工选择产生耐该抗生素的菌群
D.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耐药菌群的出现或造成体内菌群失调
40.下列各项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
A.绵羊和山羊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马和驴交配产生的骡子是一个新物种 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属于同一物种
41.果蝇第Ⅱ染色体上隐性突变基因a纯合时能导致雌蝇不育(成体无繁殖能力).某处于遗传平衡的果蝇大种群中,该基因的频率为0.4.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一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果蝇种群中,基因型共有2种 B.该果蝇种群中,不育果蝇占8%
C.子代果蝇种群中,雌蝇比例下降 D.子代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不变
42.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最早提出了完整的生物进化理论 B.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C.能科学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D.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武器
43.地球上的生物界绚丽多彩,表现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下面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是( )
A.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 B.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C.受精作用过程中配子结合的随机性 D.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种类的多样性
44.关于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也认同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生物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无机环境对生物的不断选择来完成的
C.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意味着生物进化,但不一定就形成新物种
D.捕食者的存在往往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45.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用现代进化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
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的地雀物种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
C.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群岛,出现不同的变异和基因重组
D.自然选择对不同的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没有差别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
A、种群基因库是由一个种群中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的,A错误;
B、由A可知,B错误;
C、由A分析可知,C正确;
D、一个群的基因库不会随着种群中一代一代的死亡而消减和灭亡,D错误。
2.C
A、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地理隔离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A错误;
B、b过程表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c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C正确;
D、d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能杂交不能产生后代或杂交产生不育后代,D错误。
3.C
结合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
4.B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目前世界上狗的品种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约400余种,这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5.A
AB、由于基因突变,细菌种群中有各种变异,某种抗生素的使用起到了选择作用,使细菌基因库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加,从而使细菌抗药性增强,A正确;B错误;
C、细菌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C错误;
D、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适应,而不是人对抗生素产生了适应,D错误。
6.C
A、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是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
B、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总和称为基因库,B错误;
C、分类单位越小,所含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越多,C正确;
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D错误。
7.B
ACD、自然选择、迁出或迁入、基因突变等都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CD错误;
B、随机交配不会对种群的基因频率产生影响,B正确。
8.C
A、物种A和物种B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物种B和物种C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A正确;
B、物种C和物种D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之间可能通过交配产生后代,但其后代不能再产生下一代,B正确;
C、物种A和B生存空间和食物相同时,环境资源越匮乏,物种A和B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食物的斗争就越激烈,C错误;
D、物种A、B、C、D的形成经过了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基本过程,D正确。
9.A
A、森林中的毒蛇丰富了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有直接关系,A错误;
B、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共同进化历程,B正确;
C、由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正确;
D、无机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保护了生态环境,因而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D正确。
10.B
A、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
C、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正确;
D、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D正确。
11.D
A、两种海龟曾经是同一物种,在地理隔离的情况下,已进化成两个不同物种,说明两种海龟的进化方向不相同,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两种海龟地理隔离后,基因频率仍发生了改变,B错误;
C、两种海龟属于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DNA检测的结果为进化提供了生物化学证据,D正确。
12.C
A、a1、a2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突变为该害虫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正确;
B、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所以在抗药性快速增强的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
C、a1基因频率=(18+1×2+15)÷(100×2)×100%=17.5%,a2基因频率=(24+15+22×2)÷(100×2)×100%=41.5%,C错误;
D、该害虫与被捕食的植物及无机环境等共同进化,D正确。
13.B
A、由于Rr生存力最强,所以r的基因频率最终接近50%,不会变为0,A错误;
B、由于在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不同基因型的小鼠的生存能力是rr>Rr>RR,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后不同基因型的小鼠的生存能力是rr<RR=Rr,因此在生活在维生素K含量不足且使用灭鼠灵的环境中,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B正确;
C、基因型为RR因为缺少维生素K而逐渐下降,Rr数量会逐渐增加,C错误;
D、RR个体对维生素K高度依赖,因此在维生素K缺乏的环境中,基因型为RR个体逐渐减少,D错误。
14.B
人类活动能够改变一些生物的进化方向和途径,物种不再完全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从进化角度来看,人工选育番茄改变了番茄的进化方向。
15.D
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
B、a的基因频率下降,并未消失,杂合子携带目的基因,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引入后5年,Aa的比例为1﹣64%﹣16%=20%,A的基因频率为64%+1/2×20%=74%,D正确。
16.B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抗药性基因可以通过遗传实现积累,C正确;
D、抗生素在细菌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选择的作用,使细菌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细菌进化的方向,D正确。
17.D
A、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使病菌抗药性增强,但不一定导致病菌形成新的物种,A错误;
B、病菌的变异对病菌本身大多数是有害的,少数使有利的,例如:细菌产生的耐药性变异,对细菌使有利的,B错误;
C、抗性基因的变异发生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抗生素的使用起到了选择作用,不能提高了病菌的基因突变率,C错误;
D、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D正确。
18.D
A、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A正确;
B、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正确;
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的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故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诱导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
19.C
A、由题干可知:这种自私基因能杀死体内不含该基因的雄配子,故e基因的频率随着随机交配代数的增加逐渐减小,A正确;
B、亲本产生的雌配子中,E:e=1:1,故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例应为EE:Ee:ee=3:(3+1):1=3:4:1,B正确;
C、F1产生的雌配子中,E:e=5:3,F1中产生的雄配子中,E:e=(6+4):(+)=5:1,故F2中基因型ee的个体所占比例应为×=,C错误;
D、从亲本→F1→F2,基因e的频率逐代降低,Ee的比例会逐代降低,D正确。
20.B
A、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强属于共同进化,A正确;
B、细菌进化的实质是细菌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细菌向着基因频率提高的方向发生进化,B错误;
C、耐药率过高预示着此细菌将不受控制的繁殖,因此可通过更换新的抗生素将细菌对原抗生素的耐药率控制在较低水平,C正确;
D、随着抗生素人均使用量的增加,不耐药的细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减少,耐药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增加,耐药性基因在细菌种群中的基因频率上升,导致耐药率升高,D正确。
21.B
A、图中①表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只有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才能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所以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B正确;
C、图中②表示地理隔离,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只是地理隔离,C错误;
D、图中③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能杂交不能产生后代或杂交产生不育后代,D错误。
22.A
A、双眼皮和单眼皮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遗传多样性,A正确;
B、白人、黑人和黄种人属于同一物种,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物种多样性,B错误;
C、一个树林中有猴子,还有麻雀、黄莺等,构成物种多样性,C错误;
D、开黄花的菊花和红花的玫瑰属于不同物种,属于物种多样性,D错误。
23.C
A、A′基因是A基因的等位基因,最可能是基因突变产生的。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B错误;
C、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Ⅰ,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选择作用,C正确;
D、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由此可知,种群Ⅰ和种群Ⅱ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24.B
A、东北虎和华南虎属于不同亚种,它们之间存在地理隔离,没有形成生殖隔离,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B错误;
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C正确;
D、东北虎和华南虎的进化是长期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25.C
按照公式,假定n次,淘汰掉隐性个体纯合子AA占,杂合子Aa占,a的基因频率是×==,解得n=4。
26.C
A、自然选择对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变异具有选择作用,A错误;
B、M→N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变异在选择之前就存在,B错误;
C、由曲线可知,b控制的性状在不适应环境,在自然选择中更容易被淘汰,N时b基因频率很低,可能不存在bb个体,C正确;
D、遗传平衡定律适用于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因此MN段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D错误。
27.D
A、当H的基因频率大于0、小于1时,亲本都可能只含有纯合子,A正确;
B、如果亲代只含有杂合子,基因型是Hh,自由交配子一代的基因型是HH、Hh、hh,比例是1:2:1,P=b时符合该比例关系,B正确;
C、当H的基因频率为a时,Hh与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得2a(1﹣a)=(1﹣a)2,解得a=,在F1中纯合子×,纯合子:杂合子为5:4,C正确;
D、由题图可知,当H的基因频率为c时,Hh与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得2c(1﹣c)=(c)2,解得c=,F1的基因型及比例是:HH=,hh=,Hh=2×,子一代自交,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1﹣=,子代中杂合子比例为,D错误。
28.D
A、由分析可知,亲本产生的雌配子为20%A、80%a,雄配子的比例为A,a,因此产生的后代为AA、Aa、aa,因此a的基因频率=,A错误;
B、精子活力下降不影响雌雄个体的比例,B错误;
C、由A项分析可知,Aa基因型的个体占,C错误;
D、AA、Aa与aa基因型的个体比例为1:6:8,D正确。
29.D
由题意可知,该种群中BB=64%,bb=20%,Bb=16%,利用公式: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64%+×16%=72%。
30.B
如果该基因用A(a)表示,男性中食指比环指短为显性性状,基因型是AA、Aa,男性食指比环指短所占比例为51%,即AA+Aa=51%,aa=49%,而女性食指比环指短为隐性性状,基因型为aa,由于男性、女性中基因型频率是相同的,因此女性中食指比环指短的比例是49%。
31.BD
A、由题意可知,喙小的地雀和喙大的地雀属于同一物种,不存着生殖隔离,A错误;
B、地雀的喙大和喙小属于可遗传的生物性状,B正确;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气候改变对地雀进行了自然选择,C错误;
D、在气候的影响,即自然选择下,地雀的喙会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D正确。
32.AD
A、由分析可知,①是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
B、②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
C、③表示新物种形成,生物的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C正确;
D、④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
33.ACD
A、由题意“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用、乙两个种群”并分析图示可知,a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时,最终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因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A正确;
B、b过程表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c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C正确;
D、d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因此渐变式和爆发式形成新物种,都需要d环节,D正确。
34.ACD
A、斑点数量多的雄鱼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故引入天敌,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A正确;
B、先有变异个体的产生,后有天敌的选择作用,B错误;
C、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故孔雀鱼和天敌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C正确;
D、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这说明斑点数量的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体现了适应的相对性,D正确。
35.BC
A、变异是不定向的,自发产生的,与环境无关,环境只是对生物的变异起到了选择的作用,A错误;
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
C、造成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形态功能差异的原因是生存环境不同,C正确;
D、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D错误。
36.ACD
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研究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种群为单位进行研究的,A正确;
B、自然选择是因为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B错误;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提出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C正确;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环节,D正确。
37.AD
A、与野生型相比,突变型细菌只是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因此该突变型细菌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所致,A错误;
B、突变型细菌不能合成该种维生素,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B正确;
C、可以利用野生型菌获得突变体,也可以利用突变体获得野生型菌,C正确;
D、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有利突变和不利突变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
38.AC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相互选择实现的,B错误;
C、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正确;
D、因为抗生素的滥用对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菌进行了选择,没有耐药基因的细菌死掉,而具有耐药基因的细菌可以存活下来并不断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剩下的几乎全是具有耐药基因的细菌,即抗药性增强,D错误。
39.ABD
A、感菌群中出现具有一定抗药性的细菌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正确;
B、抗药性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使其它细菌转化为具有抗药菌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
C、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由于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产生了耐该抗生素的菌群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
D、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耐药菌群的出现造成体内菌群失调,D正确。
40.AB
A、绵羊和山羊是两种生物,存在着生殖隔离,因此绵羊和山羊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马和驴交配产生的骡子不可育,因此骡子不是一个新物种,C错误;
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交配后产生的三倍体西瓜不可育,因此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不属于同一物种,D错误。
41.AB
A、由题意知,基因型为aa的该果蝇雌性不育,但可以存在雌果蝇为aa的个体,因此该种群基因型是AA、Aa、aa三种基因型,A错误;
B、该种群中aa=16%,其中雌果蝇占,因此该种群果蝇中不育个体的比例是8%,B正确;
C、由题意知,该种群中aa的雌果蝇不育,不是胚胎致死,因此繁殖一代,子代雌果蝇的比例不下降,C错误;
D、由于基因型为aa的雌果蝇不育,因此繁殖一代后,a的基因频率下降,D错误。
42.BCD
A、最早提出了完整的生物进化理论的是拉马克,A错误;
B、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进化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B正确;
C、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多样性和适应性是不同的环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自然选择学说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武器,D正确。
43.ABC
A、DNA分子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A正确;
B、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导致后代具有多样性,B正确;
C、受精作用过程中配子结合的随机性也是后代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之一,C正确;
D、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种类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无关,D错误。
44.CD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者生存,研究的对象是个体,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生物的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生物进化了,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但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只有当两个种群基因库产生较大的差异时,存在了生殖隔离,才会产生新物种,C正确;
D、生物的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所以捕食者的存在往往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D正确;
45.AC
A、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后形成的,A正确;
B、往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形成生殖隔离,B错误;
C、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分布在不同的群岛(地理隔离)后出现不同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经过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C正确;
D、自然选择能够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增大,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