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Ⅰ卷 选择题(满分48分)
每小题2分,共24小题,共48分。每小题仅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与洪秀全齐名的太平天国首领杨秀清,出身广西,世代以烧炭种山为业,父母去世后,离家流浪,与人结夥护送洋货,交结不少两广江湖豪客。后来因失业回到家乡,仍作烧炭工人。杨秀清此时的“失业”,与某一城市的开港有关。这一城市应是∶
????A.广州? B.上海 C.天津? D.南京
2.日本在一份文告中宣示:“为帝国之存于东亚之安宁,我们必须对该两国宣战。”而一本历史著作提到:“日本为了快速跨出南进步伐,控制南太平洋,声称不惜与两国一战。这两份资料中所指的两国是:
A.中、美 B.中、苏 C.美、英 D.美、苏
3.某年,中国发生重大事件,引起苏联关切;《消息报》指出该事件将打击中国反日力量的
团结;《真理报》更认为该事件将造成中国分裂,使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此一重大事件
为何?
A.甲午战争,日本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
B.袁世凯称帝,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作为交换
C.五四运动,学生认为政府对日软弱,主张抗日
D .西安事变,张学良要求停止剿共,以共同抗日
4.“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该诗中的“去年”是指( )
A.1840年 B.1900年 C.1937年 D.1895年
5.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 )
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
C.同意拆毁大沽炮台 D.惩办反帝爱国官吏
6.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祀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7.东北民歌《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皆在关内流浪。”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8.“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的观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 )
①未认识到殖民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残酷性 ②只看到了“船坚炮利”和科技文明 ③夸大了殖民主义传播文明的作用 ④贬低了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9.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1840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21年
10.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的,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11.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右图是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它所承载的历史事件( )
①发生在鸦片战争结束时
②充分地利用了自然条件重创侵略者
③以抵抗列强侵略为目标
④体现了不畏强暴等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
A.三元里抗英中 B.黄海海战中
C.威海卫战役中 D.反割台斗争中
14.1938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创办了《新华日报》。当日,人们从该报了解到的新闻可能有( )
A.南京大屠杀 B.中共七大召开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七七事变
15. 童谣也能证史。现年80岁的杨老先生年少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中写道:“新年到,放鞭炮,嘣嘣,嘣嘣,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枪炮价格高,只要万众心一条,莫看轻,省下是丝毫,千门万户数目就不小!救国不靠空口号,实地工作最重要!”这首童谣写的时期是( )
A.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6.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这次会战
①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 ②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③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 ④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2008年上映的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了:一次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此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华北事变后的华北地区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的西北地区 D.七·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
18.德国《共和报》曾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此处所言战事
A.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C.切断了日本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
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应映出《时代》周刊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20.2003年12月13日,由旅日华侨捐资50万元铸造的重6.6吨的“和平大钟”,在南京撞响66声。对此举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①纪念66前南京大屠杀中30多万遇难同胞 ②痛斥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 ③警示世人铭记历史、深思历史④抗议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掩盖暴行的行径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21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坚实的基础”是 ( )
中共在政治上更加成熟
②国民政府的性质已发生重大变化
③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
④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⑤国共两党在建国问题上达成共识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
22.1895年4月,俄国财政大臣表示,“假使日本占领南满(今东北南部),对我们将是威胁”,为保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应“采取适当措施”。此措施是 ( )
A.阻止签订《马关条约》 B.联合德、法干涉还辽
C.租占旅顺、大连 D.修建满洲铁路
23.史载,道光时(1820—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它反映的是
A.因“海禁”政策,湖丝只能从广东、上海出口
B.道光年间,湖丝先从广东后自上海出口
C.鸦片战争后,湖丝方出口海外
D.道光年间,湖丝仅在上海出口
24.有人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是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被东方小国打败”是在下列那场战争中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三大题,满分52分)
25.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
材料二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虐同群。
――《义和团档案史料》
材料三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分别指什么事件?(2分)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6分)
(3)材料三反映了义和团运动什么样的历史作用 ?(4分)
26.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工业革命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新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清朝统治集团虚骄自大,不愿意了解西方情况,所以到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统治集团对敌情的无知达到惊人地步,道光皇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什么地方。他派人审问英俘,竟然提出了“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材料三——英国人眼中的中国:英国外交官马嘎尔尼:中国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1)根据材料回答近代西方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6分)
(2)结合教材相关史实,说明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哪些方式侵略中国?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何影响。(8分)
(3)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说明近代以来西方西方列强侵华方式上有何阶段变化?(6分)
材料四:美国总统麦金莱对国会的咨文说:“对中华帝国沿海省份的一些地方被几个欧洲强国所控制的非常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袖手旁观者。”
(4)根据材料四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美国为什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得到了列强的赞同?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有何影响?(8分)
27.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一八八一年后北洋海军未增船,舰炮皆旧,而日舰有九艘购造于一八八0年以后,舰炮皆新
——据《李鸿章奏稿》卷七十八 材料二:赫德说:“北洋舰队克虏伯炮有药无弹,阿姆斯特朗炮有弹无药。汉那根想要凑集够打几个钟头的炮弹以备一次海战,迄今无法到手。”
——《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
材料三:“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在签定《马关条约》时,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对话:
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臣(李鸿章)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革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
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自己的愿望行事。
伊藤:“除对善良的人外,天意没有任何影响。”如果贵国愿意努力行动,上天无疑会帮助贵国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上天对地上的人们一视同仁。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S.腾和费正清:《中国对西方的反映》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史实,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12分)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
第Ⅰ卷 选择题(满分48分)
1——5BCDDA 6——10BAACA 11——15 BDBAB 16——20ADBDD 21——24CBBC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三大题,满分52分)
25.(1)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又实行卖国政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26(1)、①根本原因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②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市场广阔成为列强侵略的理想目标。③中国封建统治的腐朽,内部危机严重,国力衰退,提供可乘之机;
(2). 列强侵华:①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②政治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领土、司法、领海主权;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④瓜分狂潮: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⑤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⑥制造屠杀惨案
侵略影响:①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整;②经济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经济因依赖列强而丧失了独立地位。③剥夺了无数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疯狂掠夺中国人民财产和国家财富;④客观上冲击了“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3)、①工业革命时期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
③《辛丑条约》重在对清政府的政治和军事控制,反映列强“以华制华”的侵略策略,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工具
(4)、原因:①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美因忙于美西战争错过过分盛宴
②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③美国整体实力不及欧洲列强
实质:缓和列强间的争夺、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为什么赞同:承认了列强侵华的既得利益,有利于列强进一步扩张缓和了列强在华争夺的矛盾
影响:①对中国:名义上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与完整,实际上是列强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对列强,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③对美国,列强各国开放了其“势力范围”让美国能“利益均沾”。实际上美国是该政策最大的赢家,它以“机会均等”为手段,利用其经济上的优势,为美国参与侵略中国并取得侵华优势创造了条件。表明美国在侵华问题上从此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美国的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7.(1)中国落后、实力较弱,日本先进,实力较强:①日本开放、改革进取,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政府的腐败、固守封建制度;②日本领导者重视发展军事力量,而中国的皇室则贪图享受;③日本的战船武器比中国先进。
(2)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