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4 17:44:5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授课题目 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认读生字,会写“送”和多音字“挑”,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试试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大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请同学们轻声朗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会写“送”和多音字“挑”。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悟诗人叶绍翁的思乡之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复习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1.请读一读古诗题目,请同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说。 2.教师引导归纳:夜表示夜晚,表明时间,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书用作动词,表示书写、记录。你能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吗 古诗题目的意思是:夜晚时在书上写自己所看到的一些景物。 3.教师板书“夜书所见” 4.师生互动。 教师:同学们,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诗人? 学生: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5.教师:表扬学生认真预习,并且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人叶绍翁的主要资料,请学生齐读。复习“注释”含义,“注释”是对古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指导学习,初步感知诗歌。 1.根据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萧、挑、促、 篱的读音。 划分诗歌节奏: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读古诗,请“小老师”评委,说说: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哪里读的不错或者哪里读的不是特别好。 通过教师示范读,同桌合作读,开小火车读等多种方法朗诵古诗,读出诗歌韵味。 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再读诗歌。 朗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 三、整体感知, 把握大意。 1.小组讨论: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小组成员汇报:秋天、“江上秋风动客情” 2.教师逐句讲解古诗大意。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a.萧萧:风声。 b.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c.讲解生字“送”。 诗句翻译: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 念起自己的家乡。(提示:将自己当做 诗人,补充词语意思进行翻译)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a.挑:挑弄、引动。讲解多音字“挑” 挑:tiāo(挑水)(挑选) tiǎo(挑战)(单挑) b.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c.篱落:篱笆。 诗句翻译: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3.请学生尝试翻译,同桌合作,互相检查翻译是否准确。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四、精读古诗,品味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进行小组讨论:诗人通过古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组成员汇报讨论结果:诗人思念家乡的 情感,“江上秋风动客情”。 2.师生互动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写的是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悲戚落寞之情;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捉蟋蟀。 (2)同桌合作分别在古诗中找出动景、静景。 教师归纳总结: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 3.拓展学习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4.教师总结:   这是诗人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思念家乡的诗。 思考并听讲,跟随老师书空课题 借助“注释” 了解题目含义 朗读古诗,圈划出生字、生词 小组思考讨论 教师逐句讲解 教师总结 板书 多媒体课件展示 板书 板书
作业布置 熟读古诗并背诵古诗,向父母汇报今天在课堂上学会的生字和生词。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思乡之情 挑:tiāo(挑水)(挑选) tiǎo (挑战)(单挑)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