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1.《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尝试借助拼音自主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会写生字。
3.概述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小蝌蚪的变化,先后遇到谁。
教学重难点
1.概述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小蝌蚪的变化,先后遇到谁。
2.尝试借助拼音自主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要把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生:毛主席!刘胡兰!(看来暑假红色故事你们听的不错。)
师:这个人你们都认识,再想一想。
生:妈妈!
师:对,这个人就是妈妈,(板书 妈妈),有一群小蝌蚪把自己的妈妈丢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去找妈妈吗?
揭题:《小蝌蚪找妈妈》
二、初步感知
师:读了课题,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小蝌蚪去哪儿找妈妈?她的妈妈是谁?找到了吗……
师: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课文。生带着问题齐读,并回答。
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请你在文中圈出来。
三、品读课文
师:小蝌蚪生活在哪里?
生:池塘。随文识字“塘”,并拓展组词“水塘 荷塘 鱼塘”。
师:1.找出描写小蝌蚪外貌的话,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从头到脚”的描写顺序。随文识字“灰”“甩”。
2.通读第二自然段,划出小蝌蚪与鲫鱼阿姨的对话。识记“迎”并演一演。
3.依照相同方法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重点掌握描写动作的词和对青蛙外貌的描
4.对比“迎”和“追”,迎—面对面,追—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5.用“披着”“鼓着”“露着”“甩着”说一句话。
6.体会“蹬”“跳”“蹦”的动作。7.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动物对话,并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以时间顺序口述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并对课后题进行学生练写。
学完文章,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两组,气氛较为活跃。
四、总结拓展
1.一只青蛙一年大约可以吃一万五千只害虫,所以要爱护青蛙
2.蝌蚪也有可能变成癞蛤蟆,南美洲有一种青蛙生下来就是青蛙的模样,只不过它很小
3.学习小蝌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特点
4.蝌蚪长大了,也变成了妈妈。她对自己找妈妈的事记忆深刻,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尽快找到自己,它决定给孩子写一个留言条。如果你是青蛙,你会写怎样的留言条呢?学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反馈不错。
五、生字指导
师:同学们,看这几个字“顶、眼、睛、肚、孩、跳”,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生:他们都是左窄右宽。
师:大家的眼睛都很亮,很快看出了它们共同的特点,那我们把它们拆开来看呢?你肯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仔细观察,同桌汇报交流,代表回答。
生:同学们请注意,“顶”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生:同学们请注意,“眼”的第九笔竖提那个“竖”压在竖中线上。
生:同学们请注意,“睛”的十笔是竖,不是撇。
师范写,生书空。生练写,师巡视并简单指导。
六、总结反思
1.课堂常规需要继续加强,孩子们休息了一个暑假,课堂有所松懈,需要进一步加强。
2.在用“鼓着”“甩着”“露着”“披着”进行造句时,部分学生反应不上来,在学生说出“甩着乌黑的头发”时思路才有所拓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句子练习。
3.课堂在松紧有度的前提下,可以将趣味性增加,尽管采用了 齐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上台表演等合作方式,学生积极性仍需进一步调动。
4.接下来请欣赏我的“魔鬼板书”,实在来不及画腿了,哈哈哈哈,咱们都笑翻了。
总结:课后请同学们复习课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