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三、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理解铺垫这一写法在本课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了解了段落大意并为文章记性了分层。从文本和搜集的资料中,让你心中有一个怎样的圆明园?请在圆明园前面填一个词。
_____________的圆明园。
(学生自由回答:金碧辉煌、诗情画意、万园之园……)
2、同学们印象中的圆明园都好美,大作家雨果也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这些举世闻名的建筑奇迹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
圆明园为何受到如此的赞美?我们引以为傲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竟然变成了如今的废墟?首先就让我们一同去直面圆明园的毁灭现场。(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
二、直面“毁灭”
小组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
(一)要求:
1、自读文段,感知文段主要内容。
(1)侵略者是谁?圈注他们在圆明园的动作描写。
(2)注意时间点的变化。
2、小组合作学习:你从文段中得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受?
3、组长组织,注意顺序,每人都要发言。
(二)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1、联系上下文,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2、第5自然段中出现的时间是1860年10月6日和10月18日、19日。10月6日讲述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10月18日、19日写侵略者火烧圆明园。这两个时间点揭示了侵略者所犯罪行,令人发指。
3、有感情地读一读让你感到愤慨、痛恨、痛惜的句子。
4、重点感悟:
(1)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加线的词语体现出了什么?(体会侵略者的贪婪、残暴、无耻)
教师适时点拨:出示原文,采用去词法(把“凡是、统统”去掉),原文好在哪里?体会用词的准确,同时体会英法联军的可耻!有感情地朗读朗读。
(3)大火连烧了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板书:惋惜、痛心)
①思考:圆明园中化成灰烬的是什么?
(建筑艺术的精华 文化艺术的瑰宝 中华民族的尊严)
②圆明园就这样在三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让我们熄灭这场火,穿越时空,走近盛景中的圆明园。
三、再现“辉煌”
(一)毁灭前的圆明园什么样子?
1、学习2-4自然段,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辉煌。
2、先把“有……有……有……”标红,让学生介绍圆明园里有什么。
然后让学生联想和想象。如,说说在“山乡村野”里你看到了什么?在“热闹的街市”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充分感受到圆明园的壮美。
(1)针对第2自然段。
①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举世闻名: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这个词说明了圆明园是一座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的皇家园林。
②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弄清楚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和分布情况,进一步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清哪里是“月”,哪里是“星”。)
(2)针对第3自然段。
细读第3自然段,在网上搜集资料,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
(板书:建筑风格)
①圆明园中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边读边想象画面。
A总写:板书:……有……也有……有……也有……
B举例:板书:如,海宁的……,苏州的……,杭州的……
②园中不仅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代表我们民族特色的建筑,课文列举了哪些?
(3)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欣赏、赞美、自豪之情。
3、在此基础上,对于“雷峰夕照”等学生不易想象的,难以理解的,可放图片,增强感受。
4、最后指导学生读出辉煌。(板书:赞叹、赞美)
四、回归“现实”:
圆明园布局巧吗?建筑美吗?收藏多吗?但是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被侵略者野蛮毁灭了。本课标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却用那么多笔墨来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1、体会铺垫的作用。
既然写毁灭,为何大篇幅写辉煌?如果去掉2-4自然段,好不好?为什么?(体会“对比”表达的作用:进一步衬托……)
2、说一说,议一议:
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就是运用了铺垫的手法,引起读者共鸣,激发读者情感。匠心独运。课文以大量的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明园为骄傲。而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傲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肆意掠夺、践踏,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热爱。
五、小结作业
面对帝国主义的欺凌,面对风雨中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振兴中华,自强不息,我们责无旁贷。
板书设计:
损失巨大
圆明园的毁灭 布局---精巧
价值 建筑---宏伟 赞叹 赞美
文物---珍贵
毁灭 惋惜 痛心
教学反思:
1.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通过抓重点句子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让学生用不同方式的阅读,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恨、对祖国的热爱,以及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学来解决生字词、来把握课文的内容。同学们又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了整合,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 美中不足的是在学生课堂展示收集的资料的过程中,我的引导有不到位的地方,对部分应该深化的内容,没有深化到位。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因而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作者介绍】
王英琦:安徽寿县人。作家。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散文集《守望灵魂》《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热土》等17部,短篇小说集《爱之厦》《遥远而切近的爱》,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等。散文《我遗失了什么》获1987年全国优秀散文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园林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