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时练习
选择题
1. 歌曲《十送红军》中唱道:“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双双拉着长茧的手,心像黄连,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早日传捷报。”歌词反映的背景是( )
A. 北伐胜利进军 B. 南昌起义受挫
C. 秋收起义受挫 D.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创作《忆秦娥 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寓意遵义会议( )
A. 使今后的前途更渺茫 B. 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
C. 否定此前的革命斗争 D. 使革命从此一帆风顺
3. 根据红军长征的经过,下列史实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遵义会议 ②过雪山草地 ③吴起镇会师
④飞夺泸定桥 ⑤强渡大渡河
A. ①⑤④②③ B. ①②⑤③④
C. ②①④⑤③ D. ①③④②⑤
4. 红军长征过程中,四渡赤水被称为“重兵围困下的绝地反击,必杀之局中的一线生机”,是因为它( )
A. 跳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
B. 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地位
C. 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剿计划
D. 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5. 毛泽东感慨地说:“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 )
A. 瑞金 B. 遵义 C. 会宁 D. 吴起镇
6. “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达到了目的,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上述材料主要说明长征( )
A. 体现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和曲折
B.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C.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D. 为国共合作抗战奠定了基础
7. 长征的胜利,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所表现出来的必胜信念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可见长征精神是( )
A. 实现了战略大转移
B.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 必胜信念,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D. 团结一致、抵抗外敌
8. 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道:“回顾历史,遵义会议必须被看成是一次政治会议而非一场军事会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B. 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D. 遵义会议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9. 英国学者迪克 威尔逊在《一九三五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争的史诗》一书中写道:“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评价是基于( )
A. 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战略转移
B. 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
C. 长征保存了中国革命的基干力量
D. 英勇无畏的长征精神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10. 1934年到1936年,红军长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转战11个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是人类近现代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材料主要论述的是( )
A.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
B. 长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1.与前四次反“围剿”相比,红军在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在军队数量上占优势
B.中共临时中央推行“左”倾错误主张
C.革命根据地力量弱小
D.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好
12.某学生做了一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探索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甲乙空白处应为( )
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B.南昌起义、长征的胜利
C.秋收起义、遵义会议 D.秋收起义、古田会议
三次变化 开始于
革命方式的变化 甲
革命道路的变化 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央领导的变化 乙
13.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重要会议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下图所示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的会址。这次会议( )
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③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④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下列四幅图片记录了红军长征的经过。按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④②①③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②④③①
15.“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歌词中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
A.四渡赤水 B.巧渡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爬雪山、过草地
16.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
A.遵义会议 B.会宁会师
C.井冈山会师 D.吴起镇会师
17.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某校学生编排课本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 )
甲:长征,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爬雪山、过草地。
丙:叶挺独立团攻克汀泗桥、贺胜桥,直逼武昌。
丁: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18下图是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上升,1934—1937年又大幅下降。导致这种上升和下降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分别是( )
A.红色政权的建立 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
B.五四运动的发生 红色政权的建立
C.中国共产党成立 北伐胜利进军
D.五四运动的发生 国民革命失败
19.“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遵义会议,这是党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据此判断,遵义会议的主要目的是( )
A.全力纠正党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的错误
B.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C.确立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D.为长征寻找新的路线
20.有学者评价:“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请你以长征进程为序,将下面这首顺序颠倒的诗歌恢复原貌( )
①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②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
③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④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
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④①②③ D.②④①③
21.毛泽东曾说:因为困难的时候不动摇,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毛泽东强调的是( )
A.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
B.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决策
C.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D.红军三大主力得以胜利会师
二、非选择题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 长征》
材料二 如下图
材料三 一路走来,我们没想到沿途群众的长征情结是那样浓厚。江西瑞金有遍地的“红都”;路上遇到数不胜数的长征路、长征桥;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长征网吧”,也像“红军路”“成武路”一样述说着当年的光荣与梦想。对红军走过的地方,各地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纪念。
(1)结合所学知识,以上材料与红军长征有关,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在红军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什么重要会议?该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红军能够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红军克服了诸多困难,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铸就了长征精神,说说什么是长征精神。
22、红军将士铸就的长征精神在人们的心中永生。某同学计划在暑假期间追寻前辈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下图为某同学根据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所画的示意草图(A为出发地)。
(1)写出图中字母标注的长征途中的四个地点。
(2)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长征的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
(3)请你向他推荐最值得参观的某一个历史遗址,并谈谈你推荐的理由。在追寻前辈足迹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其中有些参加了红军),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官僚、地主、税吏)的财产,把他们的财产分配给穷人。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军,听到了他们讲话,不再感到害怕了。红军解释了土地革命的目的,他们的抗日政策。他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使南京军队从此疲于奔命。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以上材料摘自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1)材料一中斯诺是怎样看待长征的?
材料二 蒋介石发给刘湘、潘文华的电文称,红军“……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又到叙永时,捉获团总四人,仅就内中贪污者一人杀毙,余均释放”。
(2)材料二中蒋介石的电文反映出什么问题?
(3)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说:“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请说明他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
1-5DBACC 6-10BCCDA 11-15BABCD 16-21DCAADC
22、(1)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遵义会议的召开;红军将士同甘共苦、直面困难、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4)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23、(1)A.瑞金;B.遵义;C.吴起镇;D.会宁。
(2)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示例一:参观遵义会议遗址。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示例二:参观甘肃会宁城。在这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精神财富: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乐观向上、紧密团结的精神;爱国、革命的精神等。
24、(1)长征是红军的战略转移,保存了红军的核心力量,密切了红军与群众的联系,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壮大了革命力量。
(2)蒋介石承认了红军纪律严明,对人民的利益秋毫无犯。
(3)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为抗日战争胜利和解放战争胜利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