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第一单元政治体制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礼记·礼运》
思 考:两段材料反映了领袖产生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夏朝的政治体制——王位世袭制
夏朝的政治体制——王位世袭制
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后母戊鼎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这件文物就是商代时期用于祭祀的用具,被认为是中国青铜史上的典范。
商朝还用占卜来决定国家大事,商王是在什么制度下决定国家大事的呢?
商朝政治制度 – 内外服制
内 服
商王直接统治
王畿的地区
外 服
商王间接控制
的方国和部落
商朝政治制度 – 内外服制
铭文载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认为文王、武王得以卓越的业绩立国,主要是由于其臣属从不酗酒,每逢祭祀,认真、恭敬,而商王的亡国教训就在于沉迷于酒。由此告诫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
大盂鼎
西周政治制度 – 分封制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钱 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礼记·北山》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西周政治制度 – 分封制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儒效篇》
西周政治制度 – 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思考:分封有哪几种类型(对象)
同姓:亲族
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钱 穆
直接:对殷商遗民的防范,对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根本:进行有效统治,强化王权,巩固西周统治
由此判断,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出发点(目的)是什么?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一、先秦的政治体制
1.分封制
(三)西周
毛公鼎
西周青铜器,作器者毛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铭文约500字,主要是毛公歌颂自己为国服务的政绩,以此铸鼎传后世。
西周王臣在青铜器铭文中追念祖先功绩、告祭自己荣誉,是为了加强其在宗族体系中的地位。
西周政治制度 – 宗法制
宗法制
(1)目的: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2)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一、先秦的政治制度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大宗
(宗主)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小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
嫡长子继承制
一、先秦的政治体制
思考: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是维系分封制顺利实行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西周政治制度 – 宗法制
1、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D
王位世袭制
夏朝
内外服;中央:设相、卿士
地方:封侯、伯
商朝
分封制
宗法制
西周
特点:“家国同构”,等级森严,尚未形成高度集权
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一)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逐渐解体
2、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逐渐产生
3、秦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混乱局面
(二)内容:
1、皇帝制度
(1)皇权至上;(2)皇帝独尊;(3)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
①丞相:百官之长,分左、右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秉承皇帝旨意,统领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②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但是秦朝的太尉是虚职,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③御史大夫:副丞相,协助国政,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掌管图籍、文书,并负责监察百官。
(1)内容
(二)内容:
1、皇帝制度
(1)皇权至上;(2)皇帝独尊;(3)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
(1)内容
(2)作用
①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终集权于皇帝(以皇权为中心)
②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决策失误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皇 帝
太 尉
丞 相
御史大夫
奉
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三公 丞 相 百官之长,统领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御史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
太 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
九卿 奉 常 宗庙礼仪教化
郎 中 令 宫中警卫
卫 尉 宫门警卫
太 仆 宫廷车马
廷 尉 司法、首都警卫
典 客 少数民族
宗 正 皇室宗族
治粟内史 租税、 财政
少 府 皇家财政、官府手工业
3、全国推行郡县制
(1)内容:
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 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专司辅佐郡守)和郡尉(执掌军事), 另设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 丞、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中央)直接任命。
①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地方长官直接由皇帝(中央)任免,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2)作用:
贵族政治:
政治权力都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实行“世卿世禄制”,所有的官员都是贵族,有封地而无薪俸,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用族权维护王权。
官僚政治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点:
类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建立基础
传承制度
官吏权利
与中央关系
官员职责范围
影响
血缘关系
按地域划分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不世袭,有任期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前期巩固统治,中后期易导致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相同点:
(1)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政治行政制度
(3)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4、文书制度
(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
(2)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送到全国各地
(3)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
三、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1、有利于增强国力,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积极性
2、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3、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
4、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局限性
1、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特点,易造成决策失误
2、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发生暴政与腐败现象
3、不利于调动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
4、封建社会晚期,封建专制制度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参与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东汉政论家仲长统总结的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
尚书台—新的行政中枢
中外朝
三、从汉至明清的君主专制
(一)汉朝君主专制:内(中)外朝制度
(二)隋唐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参与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共同议政的地方称之为政事堂。
(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处理具体事务。
1、内容
(1)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
(2)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3)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2、作用
易错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皇 帝
三司
枢密院
财政
中书门下(政事堂)
三司使
御前会议
台谏
同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行政
军政
监察
(三)宋朝君主专制:二府三司制
(四)元朝君主专制:中书省
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是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汉到元君主专制的演变特点
(1)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但总体而言,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2)分散相权,使之相互牵制,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重要手段 。
(3)转移相权至其他机构也是强化君主专制的重要手段。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向内廷转移,即由远及近,非法定机构逐渐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
(五)明朝的君主专制: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
1、废除丞相制度
(1)背景
②胡惟庸骄恣擅权
③相权加强,威胁皇权的独尊(根本原因)
(2)过程
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下令不许再立丞相,秦汉以来延续千年的宰相制度宣告终结;
①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
②易造成皇权过分集中,致使明中期以后太监乱政(宦官专权)
(3)影响
①明太祖基于历史教训得出的认识
2、内阁的设立
(1)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2)过程:
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内阁正式形成
③明宣宗:授予阁臣票拟权(太监取得批红权)
④明英宗:票拟制度化,票拟权成为阁臣专职
⑤明神宗: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下属机构
非法定机构,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权力来自皇帝个人支持与信任,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性质: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之处
不同 之处 权力 来源
职权
对皇权作用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宰相制度赋权
非法定,皇帝个人支持与信任
决策机构(一级行政机构)
无决策权(内侍机构 )
一定程度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六)清朝的君主专制: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时间:
2、原因:
3、职权
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4、影响
(1)提高了行政效率
(2)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雍正皇帝时期
办理西北军务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趋势
两汉
魏晋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内)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中书省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内阁
军机处
相权
不断
削弱
皇权
不断
加强
秦汉到明清的君主专制——课堂小结
图示构史 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
四、从汉至明清的中央集权
(一)汉朝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汉初) 推恩令、刺史制度(汉武帝时期)
1、郡国并行制
汉朝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实行郡国并行制。在郡国并行制之下,诸侯王“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郡国并行制的实施严重削弱了汉初的中央集权。
2、颁布推恩令
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成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刺史制度
刺史制度是汉代的地方监察制度。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汉武帝在公元前106年把全国除了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为六百石官员,秩位不高,出巡却代表着朝廷,可监察地方两千石的官僚及诸侯。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了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二)唐朝中央集权: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制度
1、节度使制度
唐朝中期,地方上设置诸多节度使,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容易发展为分裂割据势力。唐朝中期安史之乱(755—763年)之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唐朝的中央集权。
(三)宋朝中央集权:路、州(府)、县三级制;中央集权加强
1、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1)行政方面:
(2)财政方面:
(3)军事方面:
(4)治国思想方面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设置诸路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中央,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
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锐部队充实中央禁军;统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更戍法
重文轻武
2、辩证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1)积极性: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局限性:集中行政权、军事权与财政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日益严重,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导致统治危机加深
(四)元朝中央集权:实施行省制;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1、行省制度内容:
除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之外,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除此之外,吐蕃地区设直属于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强化对西域的管理;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2、行省制度意义:
(1)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3)有利于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推动民族融合;(4)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机构和官员设置有玄机,从制度设计层面防割据。元代的行省是中央政府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
(2)分权更集权。中央赋予行省更多的权力,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例如: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为什么说行省制度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3)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中央比较容易控制。
(五)明朝中央集权
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行政)、按察使司(军政)、都指挥使司(监察)分割,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明朝实施省、府、县三级制
(六)清朝中央集权
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清朝实施省、府、县三级制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趋势
两汉
魏晋
隋朝
唐朝
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刺史制度;州、郡、县三级制
地方分权不断
削弱
中央集权
不断
加强
秦汉到明清的中央集权——课堂小结
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制度
路、州(府)、县三级制;行政、财政、军事、治国思想
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行省制
省、府、县三级制;设巡抚、总督
省、府、县三级制;“三司”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王朝建立初期,一般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纵观中国2000多年历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隋
唐
两宋
元
明
清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制度
郡县制
中外朝制度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刺史制度 ;州、郡、县三级制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中书省(一省制)
行省制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军机处(雍正)
省、府、县三级制
课
堂
小
结
1.(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实战演练
B
D
3、(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4.(2020·黑龙江哈三中四模·27)清朝继承发展明朝督抚制度的同时,在东北、外蒙和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内蒙古设立盟旗。以上这些措施( )
A.比元代行省制更先进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推动朝贡体系的发展 D.说明国家治理方式灵活多元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