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选修9《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各组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蓬蒿(gāo) 泠然(líng) 斥鴳(chì yàn) 鼎铛玉石(chēng)
B.追溯(sù) 栏楯(xún) 扃牖(yǒu) 万乘之势(shèng)
C.慰藉(jiè) 桂棹(zhào) 愀然(qiū) 倚歌而和(yǐ)
D.嫔妃(pín) 舂粮(chōng) 辇车(niǎn) 不霁何虹(jì)
2.下面一段文字出自哪部作品( )
东北乡,人万千,阵势列在墨河边。余司令,阵前站,一举手炮声连环,东洋鬼子魂儿散,纷纷落在地平川。女中魁首戴风莲,花容月貌巧机关,调来铁耙摆连环,挡住鬼子不能前。
A.《呼兰河传》 B.《红高粱》
C.《红旗谱》 D.《小二黑结婚》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些出生于农村的作家,作品主要以表现农村或边远城镇生活为主,多数写乡下人的故事,就题材而言,可以归入“乡土小说”行列。
B.“三言”的作品来源有两类,一是宋元时代说书人的底本“话本”,二是明代由文人参与创作的“传奇”,主要反映明代中后期的新兴群体——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C.《儒林外史》涉及的是人生现实中的灰色甚至黑色的一面,它是人们了解社会的一面镜子。
D.《呼兰河传》是萧红对故乡和童年的追忆之作,浸透了她的忧伤,也贯彻着她对历史惰性和国民劣根性的忧患意识。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总经理那样做, 是提高工作效率,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效果不尽如人意。
②解放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 历史博物馆多年。
③鲁迅先生对写出《呼兰河传》的青年作家萧红 很大的希望。
④颁奖会结束,与会者 着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走出会场。
A.本意 蛰居 寄予 簇拥 B.本意 蛰居 寄寓 蜂拥
C.本义 谪居 寄寓 簇拥 D.本义 谪居 寄予 蜂拥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墨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B.《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章回体文言长篇小说,以奇异的故事批判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被誉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C.女作家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是一部追忆童年生活的回忆体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乡土小说。
D.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其代表作《伪君子》揭露了教会的虚伪丑恶,剧中人物答尔丢夫也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
6.下列各项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虽然很年轻,作品也不多,但在漫画创作方面已是头角峥嵘,小有名气,受到同行的普遍赞赏。
B.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C.老舍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国统区的城市,而赵树理则在条件艰苦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过着农村的生活,但两人却成了莫逆之交。
D.近百年来,普利策奖及其影响下的新闻实践,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新闻业的公众信任度和自我认同感,亦将记者这一职业从卑劣的小丑阶层送上无冕之王的高位。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在西汉时期,我们祖先就开始使用仪器进行气象观测了,但那时比较简单。
②要把那些 党纪国法,敢于顶风作案的领导干部,交司法部门处理,尤其不能以纪律处分代替法律制裁。
③刚上任就碰上这样一件棘手的事情,他真不知道该怎样 才好。
A.大约 违反 处治 B.大约 违犯 处置
C.大概 违犯 处治 D.大概 违反 处置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许多国际品牌成为发展中国家消费者追捧的对象,可面对纠纷时采取的“双重标准”让消费者很受伤。
B.众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在社会的大舞台中找到施展才华、创立事业、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
C.他如果天天都熬到下半夜,导致白天上课精力不济,影响学习,那么我们就应该及时提醒他。
D.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9.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同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比较起来,都显得相形见绌。
B.从前他们又要办厂,又要做公债,也居然稳渡了两次险恶的风波,现在他们全力来做公债,自然觉得游刃有余。
C.在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的、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D.他们同样是出租车司机,但思想行为却南辕北辙。
10.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泥沙/泥古 飞镖/剽悍 弄堂/舞文弄墨 歆羡/万马齐喑
B.滇池/嗔怒 拙劣/罢黜绯闻/流言蜚语 古刹/姹紫嫣红
C.贬谪/嫡系 翌日/对弈露宿/凶相毕露契约/锲而不舍
D.炽热/整饬徇私/殉难 模样/模棱两可 蛊惑/怙恶不悛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弯弯的杨柳的 ,却又像是 在荷叶上。
12.桑之落矣, 。女也不爽, 。
13.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
14.苏洵《六国论》的分论点 ; 、 。
15.遂命仆人过湘江, , ,焚茅茷 ,穷山之高而止。
1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17. ,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18.可堪回首,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9. , ,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20.《秋声赋》里,形容“秋气”的一句描写是: , 。
三、古诗文阅读
2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① 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1)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
四、阅读题
2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落红萧萧为哪般
迟子建
①萧红[注] 出生时,呼兰河水是清的。月亮喜欢把垂下的长发,轻轻浸在河里,洗濯它一路走来惹上的尘埃。于是我们在萧红的作品中,看到了呼兰河上摇曳的月光。那样的月光即使沉重,也带着股芬芳之气。萧红在香港辞世时,呼兰河水仍是清的。由于被日军占领,香港市面上骨灰盒紧缺,端木蕻良不得不去一家古玩店,买了一对素雅的花瓶,替代骨灰盒。这个无奈之举,在我看来,是冥冥之中萧红的暗中诉求。因为萧红是一朵盛开了半世的玫瑰,她的灵骨是花泥,回归花瓶,适得其所。
②香港沦陷,为安全计,端木蕻良将萧红的骨灰分装在两只花瓶中,一只埋在浅水湾,如戴望舒所言,卧听着“海涛闲话”;另一只埋在战时临时医院,也就是如今的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的一棵树下,仰看着花开花落。
③我三月来到香港大学做驻校作家时,北国还是一片苍茫。来港后的次日黄昏,我无意中散步到此,见到围栏上悬挂的金字匾额是“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时,心下一惊,难道这就是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难道不期然间,我已与她相逢?
④我没有猜错,萧红就在那里。
⑤萧红1911年出生在呼兰河畔,旧中国的苦难和她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让她饱尝艰辛,一生颠沛流离,可她的笔却始终饱蘸深情,气贯长虹。萧红与萧军在东北相恋,在西安分手。他们的分手,使萧红一度心灰意冷,她远赴日本疗伤。此间,鲁迅先生病逝,这使内心灰暗的她,更失却了一份光明。萧红才情的爆发,恰恰是她在香港的时候,那也是她生命中的最后岁月。《呼兰河传》无疑是萧红的绝唱,茅盾先生称它为“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可谓一语中的。她用这部小说,把故园中春时的花朵和蝴蝶,夏时的火烧云和虫鸣,秋天的月光和寒霜,冬天的飞雪和麻雀,连同那些苦难辛酸而又不乏优美清丽的人间故事,用一根精巧的绣花针,疏朗有致地绣在一起,为中国现代文学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后花园”,生机盎然,经久不衰。
⑥萧红在浅水湾的墓,已经迁移到广州银河公墓,而她在呼兰河畔的墓,埋的不过是端木蕻良珍存下来的她的一缕青丝而已。一个人的青丝,若附着在人体之上,岁月的霜雪和枯竭的心血,会将它逐渐染白;而脱离了人体的青丝,不管经历怎样的凄风苦雨,依然会像婴孩的眼睛一样,乌黑闪亮。
⑦圣士提反,是首位为基督教殉难的教徒,他是被异教徒用石块砸死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女校,有一股说不出的悲壮,更有一股说不出的圣洁。其实萧红也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只不过她信奉的教是文学,并且也是为它而殉难。她在文学史上的光华,与圣士提反在基督教历史上的光华一样,永远不会泯灭。
⑧清明节的那天,香港烟雨蒙蒙。黄昏时分,我启开一瓶红酒,提着它去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祭奠萧红。萧红是黑龙江人,那里的严寒和长夜,使她跟当地人一样,喜欢饮酒吸烟。我多想撒一瓶呼兰河畔生产的白酒给她呀,可是遍寻附近的超市,没有买到故乡的酒。我只能以我偏爱的红酒来代替了。
⑨复活节连着清明,香港的市民都在休长假,圣士提反女校静悄悄的。我在列堤顿道,隔着栏杆,搜寻园内可以撒酒的树。最终,我选择了两棵大树,它们看上去年过百岁,而且与栏杆相距半米,适合我撒酒。一株是高大的石榴树,一棵则是冠盖入云、枝干遒劲的榕树。铁栏杆的缝隙,刚好容我伸进手臂。我举着红酒,慢慢将它送进去,默念着萧红的名字,一半撒在石榴树下,另一半撒在树身如水泥浇筑的大榕树下。红酒渐渐流向树根,渗透到泥土之中。它留下的妖娆的暗红的湿痕,仿佛月亮中桂树的影子,隐隐约约,迷迷离离。
⑩撒完红酒,我来到圣士提反女校旁的城西公园。一双黑色的有金黄斑点的蝴蝶,在棕榈树间相互追逐,它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快乐;而六角亭下的石凳上,坐着一个肤色黝黑的女孩,她举着小镜子,静静地涂着口红。也许,她正要赶赴一场重要的约会。如今的香港,再不像萧红所在之时那般的疏朗了。而圣士提反女校周围,亦被幢幢高楼挤压着。萧红安息之处,也就成了繁华喧闹都市中深藏的一块碧玉。不过,这里还是有她喜欢的蝴蝶,有花朵,有不知名的鸟儿来夜夜歌唱。作为黑龙江人,我们一直热切盼望着能把萧红在广州的墓,迁回故乡,可是如今的呼兰河几近干涸,再无清澈可言,你看不到水面的好月光,更看不到放河灯的情景了。我想萧红一生历经风寒,她的灵骨能留在温暖之地,落地生根,于花城看花,在香港与涂红唇的少女为邻,也是幸事。更何况,萧红临终有言,她最想埋葬在鲁迅先生的身旁。
走出城西公园,我踏上了圣士提反女校外的另一条路——柏道。暮色渐深,清明离我们也就越来越远了。走着走着,我忽然感觉头顶被什么轻抚了一下,跟着,一样东西飘落在地。原来从女校花园栏杆顶端自由伸出的扶桑枝条,送下来一朵扶桑花。没有风,也没有鸟的蹬踏,但看那朵艳红的扶桑,正在盛时,没有理由凋零。我不知道,它为何而落。可是又何必探究一朵花垂落的缘由呢!我拾起那朵柔软而浓艳的扶桑,带回寓所,放在枕畔,和它一起做星星梦。
(选自《2010年中国最佳散文》,有删改)
【注】萧红(1911—1942)中学时代接触了五四以来的新思想和中外文学,1935年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发表了成名作长篇小说《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写有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1年在香港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1)文章开头两段分别从萧红骨灰盒的选择和骨灰的去处写起,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2)作者以“落红萧萧为哪般”为文章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萧红的创作成就和自己平时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的理解。
2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放生鸟
林清玄
泰国清迈“普哪大庙”前,有许多供游客放生的“放生鸟”。到庙里朝拜的游客,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买一对放生鸟,打开鸟笼,两只小鸟咻咻飞向空中,小鸟的飞翔让人感到一种无比的快慰。
可是庙前的小鸟永远不会减少,原因是卖“放生鸟”的人,每天清晨都到树林去捕那些小鸟;我常想,小鸟被放生,又被捕回笼子,笼子和天空的不断来去,对小鸟而言是不是一种轮回呢?
这个景象,使我想起几年前在乡下看到的一幕。一位捕龟人,捕到许多海龟,放在庙前,供应善心人士买海龟放生来“做功德”,善良的人总是觉得,他们将有灵气的龟放进大海,可以添寿。有一次,我看到那位卖龟人所拥有的两只海龟,龟甲的底部已经刻了许多放生者的名字;很显然,它们不幸地落入卖龟者的网中,成为敛财的工具。
这两件类似的事,时常使我想到“放生”,鼓励别人放生的小贩,为什么自己不肯做功德,一定要由别人来做?我们看到放生的场面是很美的,小鸟在空中自由的飞翔,海龟缓缓的在水里遨游,任何人都可以感受那种快乐,唯一不能感受到的恐怕是那些小贩吧?小鸟、海龟不幸,竟成为顽者的生计。
不论小鸟,或是海龟的放生,都只是生的轮回,我却记得有两种生与死放生的轮回。
马来西亚有一种旧俗,就是清明节的时候,在溪边超度亡魂,要放莲花,称为“放生莲”。人人都相信,溪中的亡魂只要攀住一朵莲花,就可以往西方投胎为人。
中国各地,都有放河灯的习俗,在七月鬼节,家家都糊好一个河灯,趁着夜黑“放生”到河里去,传说那些彷徨的河魂,借着灯的照引,能得路重生。
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有一段描述放河灯的景况,我觉得是文学作品里描写放河灯最典丽的一段: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急急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看出了神,一声不响,陶醉在灯光河色之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的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
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才流过来。有的流到半路就死了,有的被冲到了岸边,有些孩子拿着竿子去抓它,有些渔船也顺手取了一两只。到后来河灯越来越稀疏了。
可是这河灯,从上流的远处流来,人们是满心欢喜的,唯独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人们内心里无由的来了空虚:“那河灯,到底是要漂到哪里去呢?”
被放生的小鸟、海龟、莲花、河灯,到底最后去了什么地方?这恐怕是千古的大疑问。许多古老的习俗,都一再显示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着天空和大海的辽阔,对着溪河的绵长,对着一切物的有灵,人是显得多么渺小!
可是我们总是希望借着放生的小鸟和海龟,来和天空与海有所联系;借着漂在河上的莲花与灯,能和未知的世界有所沟通。
我小时候喜欢折纸船,把它放到河里,虽然不知它流往的所在,但心情上却寄望着,它能漂向一个开朗快乐的地方,童年的小纸船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有时候,却代表一种远方的、宽大的、自由的希望。
正如我希望那些被放生的小鸟,能飞入林间,轻快的跳跃;希望那些被放生的海龟,能回到大海的故乡,自在的悠游。可惜这希望是渺小的,因为里面有人的功利,有功利的地方就不能有真正的自由。
我也希望,那些漂流在河溪里的亡魂,真能攀住莲花,托着河灯,去找到西方的光明之路,那条路也许是远的,由于人在河里放下无私的爱,就有可能到达。
(1)文章开头写“放生鸟”有什么作用?
(2)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3)请探究作者在描写放生鸟和龟、放生莲、放河灯等事件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态度。
五、语言文字运用。
24.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
据新华社杭州2月22日电(记者余靖静)珍稀古籍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竹版今天在杭州文澜阁开印,已被预订掉三四十套。
据悉,影印本文澜阁《四库全书》由杭州出版社与浙江图书馆合作整理出版,投入经费约2800万元,其中民资占80%以上。杭州出版社总编辑徐海荣表示,影印本文澜阁《四库全书》将于2007年3月“出炉”,首印500套,每套约1700册,定价42万元。
此次文澜阁《四库全书》重印受到浙江商人及海外华商的青睐。一位在开印现场的华商说:“我起码要带10套去欧洲,让欧洲不仅知道中国文化,也亲眼看看我们的‘国宝’。”
关键词:
25.根据下面表格的内容,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4年河北省语文高考选做题答题情况统计表
题目 分值 选作人数 所占比例 平均分 得分率
小说 25 9032 2.37% 10.05 40.2%
传记 25 352871 97.63% 19.69 78.76%
(1)简要分析2014年河北省高考学生答选考题的特征。
(2)如果从引导学生均衡选课的角度,您对命题人提点建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形似字的分辨;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A项蓬蒿hāo; B项楯shǔn;C项愀qiǎo。
【点评】常用字字音需要平时多加积累,特别注意多音字的读音。特别注意相近字的读音。
2.【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这段文字是《红高梁》中一位九十二的老太太给“我”唱的快板词。唱词中的“戴凤莲”就是“我奶奶”的大号,“调来铁耙摆连环”是用铁耙挡住鬼子汽车退路的计谋;“余司令”也是《红高梁》中的人物。
【点评】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3.【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非传奇,是“拟话本”
【点评】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4.【答案】A
【知识点】近义实词辨析;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本意:原来的意思或意图;本义:词语的本来的意义。蛰居: (书)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谪居:被贬谪之后住在某个地方。寄予:寄托;给予 (同情关怀等);寄寓:(书)寄居;寄托。簇拥: (许多人)紧紧围着;蜂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 (走)
【点评】本题需要对各个词语的意思及各组词语间的区别分辨清楚,然后根据语境及暗示语进行筛选。
5.【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
【点评】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6.【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的环境,多用于贬义。A.比喻青年的 才气、品格等超乎寻常,不平凡;C.指非常要好或情同意和的朋友;D. 指没有权威的名义而影响、作用极大的人。现多指新闻记者。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答成语或熟语题首先要准确掌握成语或熟语的意义,弄清题目所提供的语境特点,特别是意义相近的成语要加以小心。并且要熟悉成语的设误类型,如“对象不合”“褒贬失当”“功能误用”“轻重失当”“望文生义”“敬谦错用”“不合习惯”等。还要关注两用成语,如灯红酒绿、想入非非、不三不四等。
7.【答案】B
【知识点】近义实词辨析;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大约”,较易表示对时间、数量的估计;“大概”,较易表示对情况的估计。违犯:违背和触犯(法规);违反:不遵守,不符合(法则规程等)。处置:处理,安排;处治:处罚,惩办。
【点评】本题需要对各个词语的意思及各组词语间的区别分辨清楚,然后根据语境及暗示语进行筛选。
8.【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解析】A项属于句子成分残缺,“可”后应加上“他们”;C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如果”应放到“他”之前;D 项“碰撞、融合、交流”语序不当,应是“碰撞、交流、融合”。一般而言,语病类型常有以下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需要掌握的应试技巧有: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规律标志法等。
9.【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点拨:A项“相形见绌”指跟另一个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与“显得”重复。C项“不绝如缕”指声音的微细悠长或形势十分危急。对象不当,应为“络绎不绝”。D项“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用在同一人或事物上。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答成语或熟语题首先要准确掌握成语或熟语的意义,弄清题目所提供的语境特点,特别是意义相近的成语要加以小心。并且要熟悉成语的设误类型,如“对象不合”“褒贬失当”“功能误用”“轻重失当”“望文生义”“敬谦错用”“不合习惯”等。还要关注两用成语,如灯红酒绿、想入非非、不三不四等。
10.【答案】A
【知识点】多音字的分辨;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A项ní/nì biāo/piāo lònɡ/nònɡ xīn/yīn; B项diān/chēn zhuō/chù fēi chà;C项zhé/dí yì lù qì/qiè; D项chì xùn mú/mó ɡǔ/hù
【点评】常用字字音需要平时多加积累,特别注意多音字的读音。特别注意相近字的读音。
11.【答案】稀疏的倩影;画
【知识点】名句;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疏”“倩”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答案】其黄而陨;士贰其行
【知识点】名句;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陨”“贰”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答案】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知识点】名句;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霏”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答案】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知识点】名句;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赂”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答案】缘染溪;斫榛莽
【知识点】名句;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榛”“莽”“斫”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答案】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知识点】名句;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鉴”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答案】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知识点】名句;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答案】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知识点】名句;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祠”“佛”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答案】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知识点】名句;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腕”“扼”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答案】其气慄冽;砭人肌骨
【知识点】名句;秋颂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慄”“冽”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1.【答案】(1)①“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 ②“旧帘”是小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③“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词性相对,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④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答到三点即可)
(2)示例:春雨绵绵,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意近即可)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1)阅读全诗,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根据“寻常百姓家”一句,即可理解“旧帘”的意思。再根据“燕子”居人家而巢的习性,说明“旧帘”与燕子寻家而归的关系。最后从词句表达形式方面来判断“旧帘”与“新燕”相对应的作用。(2)描述,即是用生动的语言描写。阅读全诗,了解诗歌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抓住“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关键字词如“湿”“沾”“雨”“香”“落”花,从景物及其特点上加以描绘,使用生动的形容词,运用修辞手法,突出画面感。
【点评】“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之描绘画面,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主要景物或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22.【答案】(1)第①段写萧红的骨灰盒是两只素雅的花瓶,是为了说明她是“盛开了半世的玫瑰”,为后文赞美萧红的才华,肯定她在现代文学史上杰出成就作铺垫;第②段写萧红骨灰盒的去处是后文写作者与“圣士提反女校”不期而遇以及清明节的洒酒祭奠等内容作铺垫。
(2)①表现作者对萧红执着于文学的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肯定;(扣“红”字)②表现作者对萧红悲苦一生的同情,以及对她英年早逝的惋惜;(扣“落”字) ③表现作者对萧红的喜爱和深沉的怀念;(扣“为哪般”) ④标题以花喻人,一语双关,暗示了萧红的生前死后和作者对她的认识、评价。(扣手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①生活的苦造就了文学的美:萧红一生颠沛流离,历经风寒,但惨淡的现实没有冲淡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她的笔下,呼兰河水是那样的清澈,春花、秋月、夏云、冬雪都是那样的美好而富有诗意。 ②文学是生活的沉淀:萧红颠沛流离时期作品并不多,才情的爆发,恰恰是她在香港的时候,那也是她生命中的最后岁月,她用晚霞回光般的激情完成了早年生活的绝唱《呼兰河传》。 ③苦难是文学的催化剂:“文章憎命达”,杜甫一生饱经流离之苦却有了不朽的诗篇,司马迁受宫刑,却创作了“无韵之离骚”,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结合萧红的创作成就和自己的阅读经验)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文段的作用的题目,此类题首先答出文段的内容,此题已经给出,其次注意文段的位置,此题是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统领全文、如是倒叙应该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如是环境描写应该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此题主要是铺垫,答题时要答出为什么铺垫。(2)这是一道标题的作用的题目,标题的作用要结合人物的形象和文章的主旨作答。“红”字表现作者对萧红执着于文学的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肯定;“落”字表现作者对萧红悲苦一生的同情,以及对她英年早逝的惋惜;“为哪般”表现作者对萧红的喜爱和深沉的怀念;标题以花喻人,一语双关,暗示了萧红的生前死后和作者对她的认识、评价。(3)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传主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本题适用于第一种,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注意列举原文事件的基础上,适当的总结、概括“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点评】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①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②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③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④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⑤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23.【答案】(1)引出下文对放生龟、放生莲、放河灯的描写,引起读者兴趣(或激发读者思考)。
(2)场面描写,写了河灯之多和观灯人数之多的壮观场景;动静结合,孩子们的“拍手跳脚”和大人们的“出神”;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把月亮在水中倒影随水波动说成是“跳跃”。
(3)对贩卖“鸟”、“龟”的小贩,自己不愿做功德,甚至将其作为敛财工具,追逐功利的谴责;对善良的人们无私的爱的肯定;对自然辽阔无尽的敬畏和人类渺小的伤感;对童年美好希望的怀念。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1)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A、点题;B、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C、设置悬念;D、增强艺术吸引力;E、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F、与下文形成呼应;H、为下文作铺垫;I与下文形成对比等。本文开头两段写了放生鸟的情形,写放生之后的鸟儿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又写了鸟儿可能还会被捕捉回来,引人深思,同时也引起下文。(2)本题考查的是对艺术手法的分析,画线部分属于场面描写,场面描写常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达方式多个角度分析。从修辞手法看,“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用了拟人的手法;从描写手法看,孩子们的“拍手跳脚”“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属于动景描写,而大人们“出神”,“ 灯光照得河水幽幽的发亮”则是静景描写。考生能把这些要点分析清楚即可。(3)本题需要通读全文,梳理出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段落,然后归纳。由最后两段,“正如我希望那些被放生的小鸟,能飞入林间,轻快的跳跃;希望那些被放生的海龟,能回到大海的故乡,自在的悠游。”“我也希望,那些漂流在河溪里的亡魂,真能攀住莲花,托着河灯,去找到西方的光明之路,那条路也许是远的,由于人在河里放下无私的爱,就有可能到达。”可以判断出表达了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放生行为和放生的美好愿望是肯定和赞美的。而对于那些小贩的行为,作者说“可惜这希望是渺小的,因为里面有人的功利,有功利的地方就不能有真正的自由”可以看出,作者是否定、批判和谴责的。“被放生的小鸟、海龟、莲花、河灯,到底最后去了什么地方?……人是显得多么渺小!”又表达出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类渺小的感伤。
【点评】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24.【答案】杭州、重印、文澜阁、《四库全书》
【知识点】压缩语段;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首先确定本段文字是一则新闻报道,那么先用概括的方法概括文段内容,再加以提取就简单多了。一般的,消息的主要内容是消息的导语部分,由此确定第一小节为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再提取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可以连缀成句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提取出四个关键词:杭州、文澜阁、重印、《四库全书》
【点评】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表达运用能力。所谓关键词,就是最能体现材料内容的词语,这主要应包括材料说明的主要对象或现象、这个对象的特点或现象产生的原因等
25.【答案】(1)选作传记的人远远高于选作小说的人,选作传记的得分率远远高于选作小说的得分率。
(2)降低小说题的难度(或提高传记题目的难度)。
【知识点】图文转换;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表格分析题,分析表格注意数据之间的对比,注意变化的趋势和极值。此题主要注意数据的对比。建议要针对表格的内容。
【点评】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表达题,解答此题,可根据这张统计图的内容,概括出其统计结果,然后用简要的文字概述出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选修9《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各组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蓬蒿(gāo) 泠然(líng) 斥鴳(chì yàn) 鼎铛玉石(chēng)
B.追溯(sù) 栏楯(xún) 扃牖(yǒu) 万乘之势(shèng)
C.慰藉(jiè) 桂棹(zhào) 愀然(qiū) 倚歌而和(yǐ)
D.嫔妃(pín) 舂粮(chōng) 辇车(niǎn) 不霁何虹(jì)
【答案】D
【知识点】形似字的分辨;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A项蓬蒿hāo; B项楯shǔn;C项愀qiǎo。
【点评】常用字字音需要平时多加积累,特别注意多音字的读音。特别注意相近字的读音。
2.下面一段文字出自哪部作品( )
东北乡,人万千,阵势列在墨河边。余司令,阵前站,一举手炮声连环,东洋鬼子魂儿散,纷纷落在地平川。女中魁首戴风莲,花容月貌巧机关,调来铁耙摆连环,挡住鬼子不能前。
A.《呼兰河传》 B.《红高粱》
C.《红旗谱》 D.《小二黑结婚》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这段文字是《红高梁》中一位九十二的老太太给“我”唱的快板词。唱词中的“戴凤莲”就是“我奶奶”的大号,“调来铁耙摆连环”是用铁耙挡住鬼子汽车退路的计谋;“余司令”也是《红高梁》中的人物。
【点评】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些出生于农村的作家,作品主要以表现农村或边远城镇生活为主,多数写乡下人的故事,就题材而言,可以归入“乡土小说”行列。
B.“三言”的作品来源有两类,一是宋元时代说书人的底本“话本”,二是明代由文人参与创作的“传奇”,主要反映明代中后期的新兴群体——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C.《儒林外史》涉及的是人生现实中的灰色甚至黑色的一面,它是人们了解社会的一面镜子。
D.《呼兰河传》是萧红对故乡和童年的追忆之作,浸透了她的忧伤,也贯彻着她对历史惰性和国民劣根性的忧患意识。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非传奇,是“拟话本”
【点评】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总经理那样做, 是提高工作效率,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效果不尽如人意。
②解放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 历史博物馆多年。
③鲁迅先生对写出《呼兰河传》的青年作家萧红 很大的希望。
④颁奖会结束,与会者 着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走出会场。
A.本意 蛰居 寄予 簇拥 B.本意 蛰居 寄寓 蜂拥
C.本义 谪居 寄寓 簇拥 D.本义 谪居 寄予 蜂拥
【答案】A
【知识点】近义实词辨析;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本意:原来的意思或意图;本义:词语的本来的意义。蛰居: (书)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谪居:被贬谪之后住在某个地方。寄予:寄托;给予 (同情关怀等);寄寓:(书)寄居;寄托。簇拥: (许多人)紧紧围着;蜂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 (走)
【点评】本题需要对各个词语的意思及各组词语间的区别分辨清楚,然后根据语境及暗示语进行筛选。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墨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B.《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章回体文言长篇小说,以奇异的故事批判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被誉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C.女作家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是一部追忆童年生活的回忆体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乡土小说。
D.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其代表作《伪君子》揭露了教会的虚伪丑恶,剧中人物答尔丢夫也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
【点评】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6.下列各项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虽然很年轻,作品也不多,但在漫画创作方面已是头角峥嵘,小有名气,受到同行的普遍赞赏。
B.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C.老舍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国统区的城市,而赵树理则在条件艰苦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过着农村的生活,但两人却成了莫逆之交。
D.近百年来,普利策奖及其影响下的新闻实践,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新闻业的公众信任度和自我认同感,亦将记者这一职业从卑劣的小丑阶层送上无冕之王的高位。
【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的环境,多用于贬义。A.比喻青年的 才气、品格等超乎寻常,不平凡;C.指非常要好或情同意和的朋友;D. 指没有权威的名义而影响、作用极大的人。现多指新闻记者。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答成语或熟语题首先要准确掌握成语或熟语的意义,弄清题目所提供的语境特点,特别是意义相近的成语要加以小心。并且要熟悉成语的设误类型,如“对象不合”“褒贬失当”“功能误用”“轻重失当”“望文生义”“敬谦错用”“不合习惯”等。还要关注两用成语,如灯红酒绿、想入非非、不三不四等。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在西汉时期,我们祖先就开始使用仪器进行气象观测了,但那时比较简单。
②要把那些 党纪国法,敢于顶风作案的领导干部,交司法部门处理,尤其不能以纪律处分代替法律制裁。
③刚上任就碰上这样一件棘手的事情,他真不知道该怎样 才好。
A.大约 违反 处治 B.大约 违犯 处置
C.大概 违犯 处治 D.大概 违反 处置
【答案】B
【知识点】近义实词辨析;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大约”,较易表示对时间、数量的估计;“大概”,较易表示对情况的估计。违犯:违背和触犯(法规);违反:不遵守,不符合(法则规程等)。处置:处理,安排;处治:处罚,惩办。
【点评】本题需要对各个词语的意思及各组词语间的区别分辨清楚,然后根据语境及暗示语进行筛选。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许多国际品牌成为发展中国家消费者追捧的对象,可面对纠纷时采取的“双重标准”让消费者很受伤。
B.众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在社会的大舞台中找到施展才华、创立事业、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
C.他如果天天都熬到下半夜,导致白天上课精力不济,影响学习,那么我们就应该及时提醒他。
D.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解析】A项属于句子成分残缺,“可”后应加上“他们”;C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如果”应放到“他”之前;D 项“碰撞、融合、交流”语序不当,应是“碰撞、交流、融合”。一般而言,语病类型常有以下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需要掌握的应试技巧有: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规律标志法等。
9.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同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比较起来,都显得相形见绌。
B.从前他们又要办厂,又要做公债,也居然稳渡了两次险恶的风波,现在他们全力来做公债,自然觉得游刃有余。
C.在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的、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D.他们同样是出租车司机,但思想行为却南辕北辙。
【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点拨:A项“相形见绌”指跟另一个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与“显得”重复。C项“不绝如缕”指声音的微细悠长或形势十分危急。对象不当,应为“络绎不绝”。D项“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用在同一人或事物上。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答成语或熟语题首先要准确掌握成语或熟语的意义,弄清题目所提供的语境特点,特别是意义相近的成语要加以小心。并且要熟悉成语的设误类型,如“对象不合”“褒贬失当”“功能误用”“轻重失当”“望文生义”“敬谦错用”“不合习惯”等。还要关注两用成语,如灯红酒绿、想入非非、不三不四等。
10.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泥沙/泥古 飞镖/剽悍 弄堂/舞文弄墨 歆羡/万马齐喑
B.滇池/嗔怒 拙劣/罢黜绯闻/流言蜚语 古刹/姹紫嫣红
C.贬谪/嫡系 翌日/对弈露宿/凶相毕露契约/锲而不舍
D.炽热/整饬徇私/殉难 模样/模棱两可 蛊惑/怙恶不悛
【答案】A
【知识点】多音字的分辨;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A项ní/nì biāo/piāo lònɡ/nònɡ xīn/yīn; B项diān/chēn zhuō/chù fēi chà;C项zhé/dí yì lù qì/qiè; D项chì xùn mú/mó ɡǔ/hù
【点评】常用字字音需要平时多加积累,特别注意多音字的读音。特别注意相近字的读音。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弯弯的杨柳的 ,却又像是 在荷叶上。
【答案】稀疏的倩影;画
【知识点】名句;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疏”“倩”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桑之落矣, 。女也不爽, 。
【答案】其黄而陨;士贰其行
【知识点】名句;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陨”“贰”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
【答案】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知识点】名句;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霏”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苏洵《六国论》的分论点 ; 、 。
【答案】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知识点】名句;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赂”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遂命仆人过湘江, , ,焚茅茷 ,穷山之高而止。
【答案】缘染溪;斫榛莽
【知识点】名句;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榛”“莽”“斫”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知识点】名句;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鉴”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 ,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答案】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知识点】名句;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可堪回首,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知识点】名句;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祠”“佛”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 , ,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答案】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知识点】名句;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腕”“扼”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秋声赋》里,形容“秋气”的一句描写是: , 。
【答案】其气慄冽;砭人肌骨
【知识点】名句;秋颂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慄”“冽”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古诗文阅读
2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① 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1)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
【答案】(1)①“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 ②“旧帘”是小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③“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词性相对,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④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答到三点即可)
(2)示例:春雨绵绵,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意近即可)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1)阅读全诗,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根据“寻常百姓家”一句,即可理解“旧帘”的意思。再根据“燕子”居人家而巢的习性,说明“旧帘”与燕子寻家而归的关系。最后从词句表达形式方面来判断“旧帘”与“新燕”相对应的作用。(2)描述,即是用生动的语言描写。阅读全诗,了解诗歌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抓住“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关键字词如“湿”“沾”“雨”“香”“落”花,从景物及其特点上加以描绘,使用生动的形容词,运用修辞手法,突出画面感。
【点评】“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之描绘画面,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主要景物或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四、阅读题
2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落红萧萧为哪般
迟子建
①萧红[注] 出生时,呼兰河水是清的。月亮喜欢把垂下的长发,轻轻浸在河里,洗濯它一路走来惹上的尘埃。于是我们在萧红的作品中,看到了呼兰河上摇曳的月光。那样的月光即使沉重,也带着股芬芳之气。萧红在香港辞世时,呼兰河水仍是清的。由于被日军占领,香港市面上骨灰盒紧缺,端木蕻良不得不去一家古玩店,买了一对素雅的花瓶,替代骨灰盒。这个无奈之举,在我看来,是冥冥之中萧红的暗中诉求。因为萧红是一朵盛开了半世的玫瑰,她的灵骨是花泥,回归花瓶,适得其所。
②香港沦陷,为安全计,端木蕻良将萧红的骨灰分装在两只花瓶中,一只埋在浅水湾,如戴望舒所言,卧听着“海涛闲话”;另一只埋在战时临时医院,也就是如今的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的一棵树下,仰看着花开花落。
③我三月来到香港大学做驻校作家时,北国还是一片苍茫。来港后的次日黄昏,我无意中散步到此,见到围栏上悬挂的金字匾额是“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时,心下一惊,难道这就是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难道不期然间,我已与她相逢?
④我没有猜错,萧红就在那里。
⑤萧红1911年出生在呼兰河畔,旧中国的苦难和她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让她饱尝艰辛,一生颠沛流离,可她的笔却始终饱蘸深情,气贯长虹。萧红与萧军在东北相恋,在西安分手。他们的分手,使萧红一度心灰意冷,她远赴日本疗伤。此间,鲁迅先生病逝,这使内心灰暗的她,更失却了一份光明。萧红才情的爆发,恰恰是她在香港的时候,那也是她生命中的最后岁月。《呼兰河传》无疑是萧红的绝唱,茅盾先生称它为“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可谓一语中的。她用这部小说,把故园中春时的花朵和蝴蝶,夏时的火烧云和虫鸣,秋天的月光和寒霜,冬天的飞雪和麻雀,连同那些苦难辛酸而又不乏优美清丽的人间故事,用一根精巧的绣花针,疏朗有致地绣在一起,为中国现代文学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后花园”,生机盎然,经久不衰。
⑥萧红在浅水湾的墓,已经迁移到广州银河公墓,而她在呼兰河畔的墓,埋的不过是端木蕻良珍存下来的她的一缕青丝而已。一个人的青丝,若附着在人体之上,岁月的霜雪和枯竭的心血,会将它逐渐染白;而脱离了人体的青丝,不管经历怎样的凄风苦雨,依然会像婴孩的眼睛一样,乌黑闪亮。
⑦圣士提反,是首位为基督教殉难的教徒,他是被异教徒用石块砸死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女校,有一股说不出的悲壮,更有一股说不出的圣洁。其实萧红也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只不过她信奉的教是文学,并且也是为它而殉难。她在文学史上的光华,与圣士提反在基督教历史上的光华一样,永远不会泯灭。
⑧清明节的那天,香港烟雨蒙蒙。黄昏时分,我启开一瓶红酒,提着它去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祭奠萧红。萧红是黑龙江人,那里的严寒和长夜,使她跟当地人一样,喜欢饮酒吸烟。我多想撒一瓶呼兰河畔生产的白酒给她呀,可是遍寻附近的超市,没有买到故乡的酒。我只能以我偏爱的红酒来代替了。
⑨复活节连着清明,香港的市民都在休长假,圣士提反女校静悄悄的。我在列堤顿道,隔着栏杆,搜寻园内可以撒酒的树。最终,我选择了两棵大树,它们看上去年过百岁,而且与栏杆相距半米,适合我撒酒。一株是高大的石榴树,一棵则是冠盖入云、枝干遒劲的榕树。铁栏杆的缝隙,刚好容我伸进手臂。我举着红酒,慢慢将它送进去,默念着萧红的名字,一半撒在石榴树下,另一半撒在树身如水泥浇筑的大榕树下。红酒渐渐流向树根,渗透到泥土之中。它留下的妖娆的暗红的湿痕,仿佛月亮中桂树的影子,隐隐约约,迷迷离离。
⑩撒完红酒,我来到圣士提反女校旁的城西公园。一双黑色的有金黄斑点的蝴蝶,在棕榈树间相互追逐,它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快乐;而六角亭下的石凳上,坐着一个肤色黝黑的女孩,她举着小镜子,静静地涂着口红。也许,她正要赶赴一场重要的约会。如今的香港,再不像萧红所在之时那般的疏朗了。而圣士提反女校周围,亦被幢幢高楼挤压着。萧红安息之处,也就成了繁华喧闹都市中深藏的一块碧玉。不过,这里还是有她喜欢的蝴蝶,有花朵,有不知名的鸟儿来夜夜歌唱。作为黑龙江人,我们一直热切盼望着能把萧红在广州的墓,迁回故乡,可是如今的呼兰河几近干涸,再无清澈可言,你看不到水面的好月光,更看不到放河灯的情景了。我想萧红一生历经风寒,她的灵骨能留在温暖之地,落地生根,于花城看花,在香港与涂红唇的少女为邻,也是幸事。更何况,萧红临终有言,她最想埋葬在鲁迅先生的身旁。
走出城西公园,我踏上了圣士提反女校外的另一条路——柏道。暮色渐深,清明离我们也就越来越远了。走着走着,我忽然感觉头顶被什么轻抚了一下,跟着,一样东西飘落在地。原来从女校花园栏杆顶端自由伸出的扶桑枝条,送下来一朵扶桑花。没有风,也没有鸟的蹬踏,但看那朵艳红的扶桑,正在盛时,没有理由凋零。我不知道,它为何而落。可是又何必探究一朵花垂落的缘由呢!我拾起那朵柔软而浓艳的扶桑,带回寓所,放在枕畔,和它一起做星星梦。
(选自《2010年中国最佳散文》,有删改)
【注】萧红(1911—1942)中学时代接触了五四以来的新思想和中外文学,1935年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发表了成名作长篇小说《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写有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1年在香港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1)文章开头两段分别从萧红骨灰盒的选择和骨灰的去处写起,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2)作者以“落红萧萧为哪般”为文章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萧红的创作成就和自己平时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的理解。
【答案】(1)第①段写萧红的骨灰盒是两只素雅的花瓶,是为了说明她是“盛开了半世的玫瑰”,为后文赞美萧红的才华,肯定她在现代文学史上杰出成就作铺垫;第②段写萧红骨灰盒的去处是后文写作者与“圣士提反女校”不期而遇以及清明节的洒酒祭奠等内容作铺垫。
(2)①表现作者对萧红执着于文学的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肯定;(扣“红”字)②表现作者对萧红悲苦一生的同情,以及对她英年早逝的惋惜;(扣“落”字) ③表现作者对萧红的喜爱和深沉的怀念;(扣“为哪般”) ④标题以花喻人,一语双关,暗示了萧红的生前死后和作者对她的认识、评价。(扣手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①生活的苦造就了文学的美:萧红一生颠沛流离,历经风寒,但惨淡的现实没有冲淡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她的笔下,呼兰河水是那样的清澈,春花、秋月、夏云、冬雪都是那样的美好而富有诗意。 ②文学是生活的沉淀:萧红颠沛流离时期作品并不多,才情的爆发,恰恰是她在香港的时候,那也是她生命中的最后岁月,她用晚霞回光般的激情完成了早年生活的绝唱《呼兰河传》。 ③苦难是文学的催化剂:“文章憎命达”,杜甫一生饱经流离之苦却有了不朽的诗篇,司马迁受宫刑,却创作了“无韵之离骚”,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结合萧红的创作成就和自己的阅读经验)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文段的作用的题目,此类题首先答出文段的内容,此题已经给出,其次注意文段的位置,此题是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统领全文、如是倒叙应该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如是环境描写应该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此题主要是铺垫,答题时要答出为什么铺垫。(2)这是一道标题的作用的题目,标题的作用要结合人物的形象和文章的主旨作答。“红”字表现作者对萧红执着于文学的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肯定;“落”字表现作者对萧红悲苦一生的同情,以及对她英年早逝的惋惜;“为哪般”表现作者对萧红的喜爱和深沉的怀念;标题以花喻人,一语双关,暗示了萧红的生前死后和作者对她的认识、评价。(3)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传主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本题适用于第一种,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注意列举原文事件的基础上,适当的总结、概括“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点评】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①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②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③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④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⑤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2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放生鸟
林清玄
泰国清迈“普哪大庙”前,有许多供游客放生的“放生鸟”。到庙里朝拜的游客,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买一对放生鸟,打开鸟笼,两只小鸟咻咻飞向空中,小鸟的飞翔让人感到一种无比的快慰。
可是庙前的小鸟永远不会减少,原因是卖“放生鸟”的人,每天清晨都到树林去捕那些小鸟;我常想,小鸟被放生,又被捕回笼子,笼子和天空的不断来去,对小鸟而言是不是一种轮回呢?
这个景象,使我想起几年前在乡下看到的一幕。一位捕龟人,捕到许多海龟,放在庙前,供应善心人士买海龟放生来“做功德”,善良的人总是觉得,他们将有灵气的龟放进大海,可以添寿。有一次,我看到那位卖龟人所拥有的两只海龟,龟甲的底部已经刻了许多放生者的名字;很显然,它们不幸地落入卖龟者的网中,成为敛财的工具。
这两件类似的事,时常使我想到“放生”,鼓励别人放生的小贩,为什么自己不肯做功德,一定要由别人来做?我们看到放生的场面是很美的,小鸟在空中自由的飞翔,海龟缓缓的在水里遨游,任何人都可以感受那种快乐,唯一不能感受到的恐怕是那些小贩吧?小鸟、海龟不幸,竟成为顽者的生计。
不论小鸟,或是海龟的放生,都只是生的轮回,我却记得有两种生与死放生的轮回。
马来西亚有一种旧俗,就是清明节的时候,在溪边超度亡魂,要放莲花,称为“放生莲”。人人都相信,溪中的亡魂只要攀住一朵莲花,就可以往西方投胎为人。
中国各地,都有放河灯的习俗,在七月鬼节,家家都糊好一个河灯,趁着夜黑“放生”到河里去,传说那些彷徨的河魂,借着灯的照引,能得路重生。
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有一段描述放河灯的景况,我觉得是文学作品里描写放河灯最典丽的一段: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急急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看出了神,一声不响,陶醉在灯光河色之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的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
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才流过来。有的流到半路就死了,有的被冲到了岸边,有些孩子拿着竿子去抓它,有些渔船也顺手取了一两只。到后来河灯越来越稀疏了。
可是这河灯,从上流的远处流来,人们是满心欢喜的,唯独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人们内心里无由的来了空虚:“那河灯,到底是要漂到哪里去呢?”
被放生的小鸟、海龟、莲花、河灯,到底最后去了什么地方?这恐怕是千古的大疑问。许多古老的习俗,都一再显示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着天空和大海的辽阔,对着溪河的绵长,对着一切物的有灵,人是显得多么渺小!
可是我们总是希望借着放生的小鸟和海龟,来和天空与海有所联系;借着漂在河上的莲花与灯,能和未知的世界有所沟通。
我小时候喜欢折纸船,把它放到河里,虽然不知它流往的所在,但心情上却寄望着,它能漂向一个开朗快乐的地方,童年的小纸船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有时候,却代表一种远方的、宽大的、自由的希望。
正如我希望那些被放生的小鸟,能飞入林间,轻快的跳跃;希望那些被放生的海龟,能回到大海的故乡,自在的悠游。可惜这希望是渺小的,因为里面有人的功利,有功利的地方就不能有真正的自由。
我也希望,那些漂流在河溪里的亡魂,真能攀住莲花,托着河灯,去找到西方的光明之路,那条路也许是远的,由于人在河里放下无私的爱,就有可能到达。
(1)文章开头写“放生鸟”有什么作用?
(2)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3)请探究作者在描写放生鸟和龟、放生莲、放河灯等事件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态度。
【答案】(1)引出下文对放生龟、放生莲、放河灯的描写,引起读者兴趣(或激发读者思考)。
(2)场面描写,写了河灯之多和观灯人数之多的壮观场景;动静结合,孩子们的“拍手跳脚”和大人们的“出神”;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把月亮在水中倒影随水波动说成是“跳跃”。
(3)对贩卖“鸟”、“龟”的小贩,自己不愿做功德,甚至将其作为敛财工具,追逐功利的谴责;对善良的人们无私的爱的肯定;对自然辽阔无尽的敬畏和人类渺小的伤感;对童年美好希望的怀念。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1)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A、点题;B、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C、设置悬念;D、增强艺术吸引力;E、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F、与下文形成呼应;H、为下文作铺垫;I与下文形成对比等。本文开头两段写了放生鸟的情形,写放生之后的鸟儿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又写了鸟儿可能还会被捕捉回来,引人深思,同时也引起下文。(2)本题考查的是对艺术手法的分析,画线部分属于场面描写,场面描写常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达方式多个角度分析。从修辞手法看,“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用了拟人的手法;从描写手法看,孩子们的“拍手跳脚”“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属于动景描写,而大人们“出神”,“ 灯光照得河水幽幽的发亮”则是静景描写。考生能把这些要点分析清楚即可。(3)本题需要通读全文,梳理出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段落,然后归纳。由最后两段,“正如我希望那些被放生的小鸟,能飞入林间,轻快的跳跃;希望那些被放生的海龟,能回到大海的故乡,自在的悠游。”“我也希望,那些漂流在河溪里的亡魂,真能攀住莲花,托着河灯,去找到西方的光明之路,那条路也许是远的,由于人在河里放下无私的爱,就有可能到达。”可以判断出表达了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放生行为和放生的美好愿望是肯定和赞美的。而对于那些小贩的行为,作者说“可惜这希望是渺小的,因为里面有人的功利,有功利的地方就不能有真正的自由”可以看出,作者是否定、批判和谴责的。“被放生的小鸟、海龟、莲花、河灯,到底最后去了什么地方?……人是显得多么渺小!”又表达出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类渺小的感伤。
【点评】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五、语言文字运用。
24.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
据新华社杭州2月22日电(记者余靖静)珍稀古籍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竹版今天在杭州文澜阁开印,已被预订掉三四十套。
据悉,影印本文澜阁《四库全书》由杭州出版社与浙江图书馆合作整理出版,投入经费约2800万元,其中民资占80%以上。杭州出版社总编辑徐海荣表示,影印本文澜阁《四库全书》将于2007年3月“出炉”,首印500套,每套约1700册,定价42万元。
此次文澜阁《四库全书》重印受到浙江商人及海外华商的青睐。一位在开印现场的华商说:“我起码要带10套去欧洲,让欧洲不仅知道中国文化,也亲眼看看我们的‘国宝’。”
关键词:
【答案】杭州、重印、文澜阁、《四库全书》
【知识点】压缩语段;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首先确定本段文字是一则新闻报道,那么先用概括的方法概括文段内容,再加以提取就简单多了。一般的,消息的主要内容是消息的导语部分,由此确定第一小节为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再提取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可以连缀成句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提取出四个关键词:杭州、文澜阁、重印、《四库全书》
【点评】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表达运用能力。所谓关键词,就是最能体现材料内容的词语,这主要应包括材料说明的主要对象或现象、这个对象的特点或现象产生的原因等
25.根据下面表格的内容,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4年河北省语文高考选做题答题情况统计表
题目 分值 选作人数 所占比例 平均分 得分率
小说 25 9032 2.37% 10.05 40.2%
传记 25 352871 97.63% 19.69 78.76%
(1)简要分析2014年河北省高考学生答选考题的特征。
(2)如果从引导学生均衡选课的角度,您对命题人提点建议。
【答案】(1)选作传记的人远远高于选作小说的人,选作传记的得分率远远高于选作小说的得分率。
(2)降低小说题的难度(或提高传记题目的难度)。
【知识点】图文转换;小团圆媳妇之死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表格分析题,分析表格注意数据之间的对比,注意变化的趋势和极值。此题主要注意数据的对比。建议要针对表格的内容。
【点评】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表达题,解答此题,可根据这张统计图的内容,概括出其统计结果,然后用简要的文字概述出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