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同步课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同步课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7 19:00:1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同步课时作业
一、基础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鸟臀(tún) 褶皱(zhě) 两栖(xī)
B.潮汐(xī) 劫难(jié) 衍射(yǎn)
C.追溯(sù) 遗骸(hái) 陨石(xǔn)
D.蟾蜍(yú) 驮着(tuó) 地壳(qiào)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A项,栖qī。C项,陨yǔn。D项,蜍ch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所有陆地__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2)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3)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
4)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 常常 可 肯定
B.似乎 一直 可 应该
C.几乎 常常 可能 应该
D.几乎 一直 可能 肯定
【答案】B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可根据词义及语境辨析近义词,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似乎”是“仿佛;好像”的意思。“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根据句意,(1)句选“似乎”。“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一直”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根据句意,(2)句选“一直”。“可”表示可能或能够。“可能”表示估计,不很确定。根据句意,(3)句选“可”。“肯定”指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应该”表示理所当然;估计情况必然如此。根据句意,(4)句选“应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
A.大约经历(经过)了一亿年。
B.随着时间的流逝(消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
C.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悲壮)得多。
D.这一地区的战争对平民来说是一场无法躲过的劫难(灾难)。
【答案】C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悲惨”形容处境或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悲壮”指悲哀而雄壮。悲壮含有褒义,而悲惨为中性词,不能互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4.选出下列句子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  )
A.《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英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著作《新疆域》,这两篇短文都谈到恐龙灭绝,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B.“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
C.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简明的特点。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敬称的区别,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称别人的母亲为“令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
【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著作《新疆域》。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B.“泛大陆”是指板块将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
C.斯石英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紧密,不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
D.在一些受到巨大陨石撞击的地方发现斯石英,可以证明斯石英的形成需要具备巨大压力。
【答案】C
【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阅读课文,由“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可知,C项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6.(2020·福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无法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经历过劳动造成的。
B.能否在公众场所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是巩固防疫成果的重要前提。
C.参加庆功会的老科学家们欢聚一堂,兴致勃勃地畅谈祖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D.通过搭建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平台,使我市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掌握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辨析。尤其要注意否定词误用这种病句,结合句意,然后分析其修改方法。
A.有误,句式杂糅,删去“造成的”;
B.有误;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
D.有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使”。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原创节目能否获得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契合点。
B.前不久,“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举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产品的魅力。
C.面对停车难的问题,多管齐下的治理方式,让青岛的停车现状大为提升。
D.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后,可以捕捉到用户心情、体温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
选项 分析
A 两面对一面,可以删去“否”,或将“能从”改为“能否从”。
B 正确。
C 搭配不当,应将“提升”改为“改善”。
D 缺少主语,可删去“在”和“实现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找出病因。
8.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B.他之所以未能及时完成工作报表的原因,是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这项工作。
C.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对象是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
【答案】B
【知识点】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B句式杂糅:把“之所以……是因为……”和“……的原因,是……”两种句式用在了同一个句子中,可去掉“之所以”,或去掉“的原因”并在“是”后加“因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找出病因。
9.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B.“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C.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D.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和“等等”重复,删去省略号。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10.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jié(   )难
yǔn(   )石
yǎn(   )射
huì(   )星
【答案】劫;陨;衍;彗
【知识点】音近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jié难 ”应写作“劫难”;“ yǔn石 ”应写作“陨石”;“ yǎn射 ”应写作“衍射”;“ huì星 ”应写作“彗星”。
故答案为:劫;陨;衍;彗。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字形。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1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潮汐(   )
两栖(   )
撞击(   )
数吨(   )
追溯(   )
遗骸(   )
【答案】xī;qī;zhuàng;dūn;sù;hái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 潮汐 ”中的“汐”应读“xī ”;“ 两栖 ”中的“栖”应读“ qī ”;“ 撞击 ”中的“ 撞击”应读“ zhuàng ”;“ 数吨 ”中的“ 吨 ”应读“ dūn ”;“ 追溯 ”中的“ 溯 ”应读“sù”;“ 遗骸 ”中的“ 骸 ”应读“ hái ”。
故答案为:xī;qī;zhuàng;dūn;sù;hái。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1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   (迁移 漂移 移动)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   (分割 分裂 分离)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3)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   (密闭 周密 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答案】(1)漂移
(2)分裂
(3)致密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1)“漂移”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迁移”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移动”指改换原来的位置。这句的主体是大陆,它在大洋上运动,用“漂移”更恰当。2)“分裂”指整体的事物分开。“分割”指把整体或有联系的东西分开。“分离”指分开,别离。这里陈述“泛大陆”,运用“分裂”更恰当。3)“致密”指细而密,细致精密。“密闭”指严密封闭。“周密”指周到而细密。这里形容原子之间的结合,用“致密”更恰当。
故答案为:⑴ 漂移 ⑵ 分裂 ⑶ 致密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二、综合表达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随着时间的流誓,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xié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1)给加粗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碰撞(   ) xié(   )带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天衣无缝”的意思是:   。
(4)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答案】(1)zhuàng;携
(2)流誓;流逝
(3)形容事物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4)拟人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释;拟人
【解析】【分析】(1) (2)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字形的能力。第(2)题,注意结合词义辨识词语的正误。“流逝”指像流水一样消逝。这里形容时间消逝。(3)本题考查识记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天衣无缝”指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4)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陈述的对象是“大陆”,用“携带”一词进行描述,把大陆拟人化,很容易判断出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⑴1、zhuàng2、携 ⑵1、流誓2、流逝 ⑶ 形容事物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⑷ 拟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⑷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14.学习了课文之后,班级举行了“走近恐龙”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请你为本次实践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你能说出几种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3)给下面一段文字补写一个结论。
古生物学家告诉我们,恐龙的祖先原本都是小个子,经过亿万年的不断发福,它们最终变成生命史上最庞大的一类动物,从而走上穷途末路。今日世界上的大象、长颈鹿、大熊猫,当初都曾有灵活小巧的身躯,随着一代代自我膨胀,渐次沦为珍稀的自然保护动物。可见   。
(4)目前有一些恐龙化石被不法分子偷运出境,请你为保护恐龙化石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答案】(1)(示例)探寻恐龙奥秘,增进科学兴趣。
(2)(示例)撞击说:行星撞击地球,尘埃遮住太阳,动植物大量死亡。寒冷说:地球变得十分寒冷,恐龙耐不住严寒。偷吃说:哺乳动物越来越多,偷吃恐龙蛋。传染说:突然流行传染病,恐龙染病身亡。(任答两种即可)
(3)躯体增大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4)(示例)①加强出入境管理,严格把关,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②带动群众监督,依靠人民的力量尽量避免化石的遗失。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广告标语;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能紧扣活动主题,简洁生动且有一定鼓动性即可。(2)查阅有关资料,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言简意赅地阐述即可。(3)读懂文字内容,抓住文段中的“小个子”“庞大”“穷途末路”“灵活小巧”“自我膨胀”“沦为”等词语即可归纳出结论。(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建议合理、对保护恐龙化石有一定作用即可。
故答案为:⑴ 探寻恐龙奥秘,增进科学兴趣。
⑵ (示例)撞击说:行星撞击地球,尘埃遮住太阳,动植物大量死亡。寒冷说:地球变得十分寒冷,恐龙耐不住严寒。偷吃说:哺乳动物越来越多,偷吃恐龙蛋。传染说:突然流行传染病,恐龙染病身亡。(任答两种即可) ⑶ 躯体增大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⑷ ①加强出入境管理,严格把关,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②带动群众监督,依靠人民的力量尽量避免化石的遗失。
【点评】⑴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⑶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⑷本题考查提建议的。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所提建议针对的问题是什么,所提出的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
三、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15.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说说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16.“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17.画线的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
【答案】15.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相碰撞、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16.不能。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大陆”与“漂移”、“孔龙”与“迁移”一一对应,互换后不能准确表达句子的意思。
17.画线的语句是为了说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是吻合的,以此佐证它们很早以前可能是一整块陆地,从而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可能性。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内容找到对应的段落,然后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需分析词义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应用哪个词语即可。
(3)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分析。阅读括号中句子,可以看出其是对括号前的内容进行一个补充说明的作用。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结合关键句“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即可概括作答。
16.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时需分析两个词语的不同含义,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应用哪个词语即可。首先表明观点,不能,因为“漂移”与“迁移”两者虽都有移动的意思,漂移意思在水中移动;迁移:是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可知此处应用漂移,而不是迁移。
17.“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这是地球大陆板块的“漂移说”,对于读者来说可能不好理解,但是括号里的文字就很通俗易懂,让人很容易理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同步课时作业
一、基础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鸟臀(tún) 褶皱(zhě) 两栖(xī)
B.潮汐(xī) 劫难(jié) 衍射(yǎn)
C.追溯(sù) 遗骸(hái) 陨石(xǔn)
D.蟾蜍(yú) 驮着(tuó) 地壳(qiào)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所有陆地__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2)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3)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
4)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 常常 可 肯定
B.似乎 一直 可 应该
C.几乎 常常 可能 应该
D.几乎 一直 可能 肯定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
A.大约经历(经过)了一亿年。
B.随着时间的流逝(消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
C.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悲壮)得多。
D.这一地区的战争对平民来说是一场无法躲过的劫难(灾难)。
4.选出下列句子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  )
A.《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英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著作《新疆域》,这两篇短文都谈到恐龙灭绝,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B.“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
C.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简明的特点。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敬称的区别,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称别人的母亲为“令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B.“泛大陆”是指板块将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
C.斯石英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紧密,不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
D.在一些受到巨大陨石撞击的地方发现斯石英,可以证明斯石英的形成需要具备巨大压力。
6.(2020·福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无法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经历过劳动造成的。
B.能否在公众场所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是巩固防疫成果的重要前提。
C.参加庆功会的老科学家们欢聚一堂,兴致勃勃地畅谈祖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D.通过搭建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平台,使我市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原创节目能否获得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契合点。
B.前不久,“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举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产品的魅力。
C.面对停车难的问题,多管齐下的治理方式,让青岛的停车现状大为提升。
D.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后,可以捕捉到用户心情、体温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8.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B.他之所以未能及时完成工作报表的原因,是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这项工作。
C.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对象是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
9.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B.“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C.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D.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10.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jié(   )难
yǔn(   )石
yǎn(   )射
huì(   )星
1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潮汐(   )
两栖(   )
撞击(   )
数吨(   )
追溯(   )
遗骸(   )
1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   (迁移 漂移 移动)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   (分割 分裂 分离)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3)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   (密闭 周密 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二、综合表达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随着时间的流誓,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xié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1)给加粗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碰撞(   ) xié(   )带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天衣无缝”的意思是:   。
(4)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14.学习了课文之后,班级举行了“走近恐龙”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请你为本次实践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你能说出几种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3)给下面一段文字补写一个结论。
古生物学家告诉我们,恐龙的祖先原本都是小个子,经过亿万年的不断发福,它们最终变成生命史上最庞大的一类动物,从而走上穷途末路。今日世界上的大象、长颈鹿、大熊猫,当初都曾有灵活小巧的身躯,随着一代代自我膨胀,渐次沦为珍稀的自然保护动物。可见   。
(4)目前有一些恐龙化石被不法分子偷运出境,请你为保护恐龙化石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三、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15.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说说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16.“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17.画线的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A项,栖qī。C项,陨yǔn。D项,蜍ch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B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可根据词义及语境辨析近义词,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似乎”是“仿佛;好像”的意思。“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根据句意,(1)句选“似乎”。“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一直”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根据句意,(2)句选“一直”。“可”表示可能或能够。“可能”表示估计,不很确定。根据句意,(3)句选“可”。“肯定”指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应该”表示理所当然;估计情况必然如此。根据句意,(4)句选“应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3.【答案】C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悲惨”形容处境或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悲壮”指悲哀而雄壮。悲壮含有褒义,而悲惨为中性词,不能互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4.【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著作《新疆域》。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5.【答案】C
【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阅读课文,由“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可知,C项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6.【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掌握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辨析。尤其要注意否定词误用这种病句,结合句意,然后分析其修改方法。
A.有误,句式杂糅,删去“造成的”;
B.有误;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
D.有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使”。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7.【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
选项 分析
A 两面对一面,可以删去“否”,或将“能从”改为“能否从”。
B 正确。
C 搭配不当,应将“提升”改为“改善”。
D 缺少主语,可删去“在”和“实现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找出病因。
8.【答案】B
【知识点】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B句式杂糅:把“之所以……是因为……”和“……的原因,是……”两种句式用在了同一个句子中,可去掉“之所以”,或去掉“的原因”并在“是”后加“因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找出病因。
9.【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和“等等”重复,删去省略号。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10.【答案】劫;陨;衍;彗
【知识点】音近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jié难 ”应写作“劫难”;“ yǔn石 ”应写作“陨石”;“ yǎn射 ”应写作“衍射”;“ huì星 ”应写作“彗星”。
故答案为:劫;陨;衍;彗。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字形。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11.【答案】xī;qī;zhuàng;dūn;sù;hái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 潮汐 ”中的“汐”应读“xī ”;“ 两栖 ”中的“栖”应读“ qī ”;“ 撞击 ”中的“ 撞击”应读“ zhuàng ”;“ 数吨 ”中的“ 吨 ”应读“ dūn ”;“ 追溯 ”中的“ 溯 ”应读“sù”;“ 遗骸 ”中的“ 骸 ”应读“ hái ”。
故答案为:xī;qī;zhuàng;dūn;sù;hái。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12.【答案】(1)漂移
(2)分裂
(3)致密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1)“漂移”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迁移”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移动”指改换原来的位置。这句的主体是大陆,它在大洋上运动,用“漂移”更恰当。2)“分裂”指整体的事物分开。“分割”指把整体或有联系的东西分开。“分离”指分开,别离。这里陈述“泛大陆”,运用“分裂”更恰当。3)“致密”指细而密,细致精密。“密闭”指严密封闭。“周密”指周到而细密。这里形容原子之间的结合,用“致密”更恰当。
故答案为:⑴ 漂移 ⑵ 分裂 ⑶ 致密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13.【答案】(1)zhuàng;携
(2)流誓;流逝
(3)形容事物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4)拟人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释;拟人
【解析】【分析】(1) (2)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字形的能力。第(2)题,注意结合词义辨识词语的正误。“流逝”指像流水一样消逝。这里形容时间消逝。(3)本题考查识记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天衣无缝”指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4)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陈述的对象是“大陆”,用“携带”一词进行描述,把大陆拟人化,很容易判断出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⑴1、zhuàng2、携 ⑵1、流誓2、流逝 ⑶ 形容事物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⑷ 拟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⑷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14.【答案】(1)(示例)探寻恐龙奥秘,增进科学兴趣。
(2)(示例)撞击说:行星撞击地球,尘埃遮住太阳,动植物大量死亡。寒冷说:地球变得十分寒冷,恐龙耐不住严寒。偷吃说:哺乳动物越来越多,偷吃恐龙蛋。传染说:突然流行传染病,恐龙染病身亡。(任答两种即可)
(3)躯体增大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4)(示例)①加强出入境管理,严格把关,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②带动群众监督,依靠人民的力量尽量避免化石的遗失。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广告标语;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能紧扣活动主题,简洁生动且有一定鼓动性即可。(2)查阅有关资料,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言简意赅地阐述即可。(3)读懂文字内容,抓住文段中的“小个子”“庞大”“穷途末路”“灵活小巧”“自我膨胀”“沦为”等词语即可归纳出结论。(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建议合理、对保护恐龙化石有一定作用即可。
故答案为:⑴ 探寻恐龙奥秘,增进科学兴趣。
⑵ (示例)撞击说:行星撞击地球,尘埃遮住太阳,动植物大量死亡。寒冷说:地球变得十分寒冷,恐龙耐不住严寒。偷吃说:哺乳动物越来越多,偷吃恐龙蛋。传染说:突然流行传染病,恐龙染病身亡。(任答两种即可) ⑶ 躯体增大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⑷ ①加强出入境管理,严格把关,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②带动群众监督,依靠人民的力量尽量避免化石的遗失。
【点评】⑴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⑶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⑷本题考查提建议的。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所提建议针对的问题是什么,所提出的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
【答案】15.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相碰撞、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16.不能。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大陆”与“漂移”、“孔龙”与“迁移”一一对应,互换后不能准确表达句子的意思。
17.画线的语句是为了说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是吻合的,以此佐证它们很早以前可能是一整块陆地,从而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可能性。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内容找到对应的段落,然后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需分析词义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应用哪个词语即可。
(3)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分析。阅读括号中句子,可以看出其是对括号前的内容进行一个补充说明的作用。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结合关键句“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即可概括作答。
16.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时需分析两个词语的不同含义,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应用哪个词语即可。首先表明观点,不能,因为“漂移”与“迁移”两者虽都有移动的意思,漂移意思在水中移动;迁移:是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可知此处应用漂移,而不是迁移。
17.“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这是地球大陆板块的“漂移说”,对于读者来说可能不好理解,但是括号里的文字就很通俗易懂,让人很容易理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