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4 11:1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还有一个怪人,更甚柳宗元,他喜欢独自夜晚去湖上赏雪。
12.湖心亭看雪
张岱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重点实词、虚词,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本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赏析白描手法的作用。(难点)
3.了解背景,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怀。
凡是短篇杂记一类的文章,均可称之为小品文。
小品文体制较为短小精炼,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记、论、跋、碑、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
晚明小品文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况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尚。
小品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走近作者
崇祯( 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预习检测——字音节奏
听朗读课文,注意课文朗读的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 西湖。 大雪三日, 湖中人
崇祯五年十二月,
鸟 声 俱绝。
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
是日 更定矣,
余拏 一小舟,
我划着一叶扁舟,
拥毳衣
穿着毛皮衣服、
炉火,
带着火炉,
独 往 湖心亭看雪。
雾 凇 沆 砀,
独自前往湖心亭 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

穿着
消失

火炉
撑(船)。
湖中行人、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
我住在西湖。
翻译课文
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影子,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
惟 长堤一痕、
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
湖心亭一点、
一点湖心亭的轮廓,
与余舟一芥、
和我的一叶小舟,
只有
小草,形容船小
痕迹
1、作者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作者是如何写西湖雪景的?
(更定矣)
晚上八时左右。指夜深人静之后,作者独舟去看雪.
从三个角度写西湖雪景
未游西湖时( )
游西湖时(
概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具体描写: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
游西湖时
(总写: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特写
渺小
整体感知
2、文中描写雪景的语句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整体感知
含义: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白描手法
特点:它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简练朴素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作用:使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且语言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白描与渲染
2、文中描写雪景的语句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写作手法: 白描手法
作用:突出西湖雪后湖上最具代表性的景物,言简洁明了,语言简洁明了,却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整体感知
“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而且与旷远的大自然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茫然无奈感。
3、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痕” “点”“芥”“粒”等量词用的好在哪?
整体感知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有什么表达作用?
“独”指“独自”,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埋伏笔。
整体感知
到 亭 上,
到了亭子上,
有两人 铺 毡 对 坐,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
一 童子 烧酒炉 正 沸。
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见 余
。(他们)看见我,
大喜 曰:“湖中 焉得更有 此人?”
非常高兴地说:
非常高兴
哪里能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趣)的人呢!”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问他们的姓氏,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拉余同饮。
拉着我一同饮酒。
余强饮三大白 而 别。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船夫嘟囔道:  
及 下船,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

不要
勉强
等到
客居,名词作动词
酒杯
“不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5、作者为何要在开篇点明“崇祯”年号呢?在此又为何点出客是金陵人呢?这样写有什么深意吗?
 提示:金陵是南京,明朝开国之都。
明确:作者在文中除了表达出自己的孤傲高洁,也含蓄地表达了故国之思。
整体感知
6、文章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将相公的“痴”与“客”的“痴”相比较,似贬实褒,包含了对作者闲情雅致的肯定与赞赏,是画龙点睛之笔,突出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也用这份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心中的愁绪。
整体感知
7、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 他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作者的“痴”表现在:①“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了他的特立独行与率性而为。②“痴景”,于雪夜出门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表现他有世俗之外的高雅志趣。③“痴情”,从“崇祯五年”与金陵人”的记述中,可以看出他痴心于故国,眷念故国。
整体感知
8、概括文章的中心主旨
这篇游记描写了湖心亭的雪景,叙写了雪天奇遇,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以及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痴行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痴景
(奇景)
(白描)
湖心亭看雪
痴人
痴情
(雅趣)
大雪独行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既有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的高兴;又有对故国幽深的眷念与感伤。
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 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
课堂总结
描写雪后西湖全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听觉,写出雪的威严:___________
写雪下时间长___________
3.通过舟子的话点明文章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别人的话写出天涯遇知音的欣喜:
____________________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三日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课堂检测
比一比,谁说得多。
西湖诗句大比拼

痴行
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不忘故国之淡淡愁绪和沧桑感
醉情自然天人合一的闲情逸致
痴景
湖心亭看雪
痴情
夜独行湖心看雪
内心孤独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时间,去这样的地方赏雪,这种怪异的行为表现他是个怎样的人?
明明有舟子,为什么说“独往湖心亭”看雪?
超凡脱俗
全景广漠
近景渺小
张岱的“痴”还表现在他的写景上,特别的独特。找出写景的句子,说说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运用何种描写手法?
(白描)
有人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是他人对张岱的评价,那张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讨论:采用明的年号“崇祯”,其中有什么深意?
“客”不答姓名答籍贯。是作者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