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六国论
苏 洵
复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点,准确翻译重点词句。
2.熟练背诵全文,准确默写重点句子。
3.学习本文的说理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增强自己表达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4.积极思考,学会提炼、运用课内的写作素材。
默写句子
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______ ,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 ,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暴霜露 斩荆棘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2.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 ,______ ’”。
3.苏洵在《六国论》中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的句子
是“ , , ”。
4. 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评论刺秦事件的句子
是: ,________。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则必有我师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
是: , , 。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 , 。
7.本文的中心论点
是: , , , 。
分论点一是: , 。
分论点二是: 。
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8. , ,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六国祖先开辟疆土的艰辛。
9. , , 。讽刺六国的后代只顾眼前利益,轻易地把先辈辛勤开辟的土地割让给秦国。
10.苏洵《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四个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
弊在赂秦
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暴霜露 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
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翻译下列句子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贪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可是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决定了。
译文:到了灭亡的结局,从道理上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符合上面的道理。
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译:回想他们去世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看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来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5.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终(后)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却不帮助五国啊。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译: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消灭六国几乎(要)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力量,孤立危险(急),战败然后灭亡,实在是不得已(能够停止)。
7.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以前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行刺(秦王),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能够与秦国相互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8.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土地一天天地被削减,一月月地被割让,以致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9.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却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然后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通假字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C、当与秦相较
“暴”同“曝”。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厌”同“餍”,满足。
“当”通“倘”,如果
⑴ 其实百倍
⑵ 思厥先祖父
⑶ 始速祸焉
⑷ 可谓智力孤危
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⑹ 至于颠覆
⑺ 后秦击赵者再
(8)率赂秦耶?
(9)然后得一夕安寝
那实际情况/实际上
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
招致/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到…结局/表示另提一事
两次/表示又一次
副词,都/动词,率领
这样以后/连词,表顺承
⑴ 不能独完
⑵ 盖失强援
⑶ 以地事秦
⑷ 义不赂秦
⑸ 始速祸焉
⑹ 李牧连却之
⑺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⑻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⑼ 日削月割
(10)理固宜然
名→状,一天天地 / 一月月地
名→动,侍奉
名→动,坚持正义
形→动,保全
使动,使……退却
名→动,礼遇,礼待
副→动,坚持到底
形→动,招致
动→名,援助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名作状,按道理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而秦兵又至矣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丧失,丢失,动词
灭亡,动词。
灭亡,动词
熄灭,动词
名词,军队
动词,好象
副词,还
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名词,兵器,武器
名词,战争,战术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作为,动词
成为,动词
被,介词
治理,动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如果,连词
朝着,动词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起初,副词
才,副词
或曰:六国互丧……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有人,不定代词
有时,偶或
有的……有的……
或许,也许
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
秦以攻取之外
赂秦而力亏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侣鱼虾而友麋鹿
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助词,的
代词,土地
代词,秦军;代诸侯国
介词,因为
副词,才
连词,来
连词,表因果,因而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递进
连词,表并列
介词,凭借
(1)二败而三胜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6)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表转折
表转折
表转折
表并列
表顺承
表承接
而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此言得之
(3)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苟以天下之大
代词,指上文说的道理
助词,的
代指“秦”;助词,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
奉秦之物,赂秦的各国
之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赵尝五战于秦
(7)苟以天下之大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省略宾语
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判断句
知识归纳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定语后置
议论文之典范
————
《六国论》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
第1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2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
第1层:总结历史教训。
第2层:讽谏北宋王朝。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分)
(第1段)
(总分)
(第2段)
(总分)
(第3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4段)
(借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5段)
(讽今)
(并 列)
不战胜负判
智力孤危败亡
中心论点
分论点
事 实
论 断
结 论
(分 总)
并 列
(过渡)
对比论证: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小结: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假设论证:就是就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主旨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切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借古讽今
抚今追昔,以史为鉴
历史和事实表明,有的国家想当人权教师爷,但他们根本不配。他们既非圣人,更无实力。希望他们明白,今天的中国不是伊拉克、利比亚,也不是叙利亚,更不是120年前的中国。外国列强架起几门大炮就能打开中国大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几个所谓学者和媒体同官方勾结就能肆无忌惮抹黑攻击中国而不受任何惩罚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奉劝他们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的坚定意志。来而不往非礼也,他们终将为他们的愚蠢和傲慢付出代价。
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华春莹
美、加、英和欧盟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以人权为由对中国新疆有关人员和机构实施制裁,中方予以强烈谴责。中国外交部负责人已分别召见欧盟、英国驻华大使,提出严正交涉。中方已第一时间表明严正立场并宣布对欧方有关机构和人员实施制裁。中方也已向美方和加方提出严正交涉。
现实启迪
不要畏惧强国,不要屈服于霸权主义、强权外交;
不要屈从于强权政治;
不要为权威所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