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玲玲的画 第二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 玲玲的画 第二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4 10:4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玲玲的画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得意、伤心、满意”三个关键词来讲故事。
2.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能够借助“得意、伤心、满意”三个关键词来讲故事。
2.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同学们看这只手的主人是谁?要干什么?你猜生:要写字了。
师:对呀,拿起毛笔要写字了。谁有不同的猜想
生:要画画了。
师:对呀,笔除了写字还可以画画,我们来看看他到底要干什么?她在干什么呀!
生:画画
师:你觉得她画出来的是什么呀!你说?
生:蝴蝶
师:有点像蝴蝶的花纹对不对?你说得很对这个人啊!用手中的一支笔画了一个美丽的花纹。后来人们看见这个图非常有意思,这就是一个人在画画。你看人拿着笔在画画,然后一步一步变成了汉字,这个字就是?
生:画
出示“画”的字源,上半部分为聿—手执毛笔,下半部分表示勾画的地界,字逐渐演变,就成了今天的“画”。
一起写画,并组词。
观察标题,引导学生发现“玲”是后鼻音、形声字,王字旁的字多和珍宝有关,拓展王字旁的字。
指名读课题,齐读。
师:我们通常说一幅画,请你们关注一下这个幅?你猜猜人们最早把图画画在哪里?请一个同学回答。
生:毛巾上
师:喔,那个时候还没有毛巾,想想我们前面刚刚学过的帆船那个帆也是巾,想想帆是用什么制成的?请一同学回答。
生:布
师:真聪明,最早的画是画在布上的,所以这个一幅画的幅是什么旁?师:快来看这幅画的名字叫?
生:我家的一角师: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呀!
生:玲玲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和玲玲的这幅画有关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玲玲的画。聪明的小朋友和老师做一样的事,老师写到那一笔他也写到那一笔。谁来读课题?你来读?
二、整体感知
听老师读课文,观察三张图片,给图片排序。
自读课文,圈出表示玲玲心情的词语,并找出三幅图片各对应哪个自然段。交流并朗读课文,板书。
三、品读课文
感受玲玲心情的变化,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端详”的意思,感受玲玲的“得意”。
随文识字“幅”,拓展“畐”家族的字。
读第二自然段,从“又”和“催”,体会玲玲看画时间的长,和“催”。
感受拟声词,出示儿歌,引导学生发现拟声词的共同之处,都有“口”,加上了拟声词,句子更生动有趣。
分角色朗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感受爸爸对玲玲的关心、关切。
读“懒洋洋”,拓展和心情有关的ABB词语。
观察玲玲的画前后对比,说一说两幅画给你带来了什么不同的感受,感受“画更好了”。
指导朗读“爸爸”说的话,体会“只要动脑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分享自己生活中有哪些经过思考动脑筋后变成“好事”的“坏事”,这里的“坏事”是不尽如人意的事,不是违法乱纪的事。
出示所有人物对话,感受人物标注可在前、在后,不影响理解。
四、总结全文,作业布置。
由学生总结“动脑筋就可以让坏事变成好事”。
布置作业:
男生扮演“爸爸”, 做“爸爸”的男同学:
①当你看到玲玲巧妙地解决了难题,你还会对玲玲说些什么呢?
②当你得知玲玲的画获得了一等奖你又会对她说什么呢?
女生为“玲玲”,做“玲玲”的女同学:听了爸爸的夸奖和祝贺,你会说什么?
总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先学到这里,下节课会请小组上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