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曹冲称象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13个生字,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称”字
师:同学们喜欢玩比一比的游戏吗?
生:喜欢。(出示两条鱼,一条长,一条胖。)
师:今天课前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瞧,老师这里有两条鱼,第一个问题:哪条鱼长?请你说。
生:第一条鱼长。
师:第一条鱼长得长。第二个问题:哪条鱼胖?请你说。
生:第二条鱼胖。
师:第二条鱼长得更胖一些。第三个问题:哪条鱼重?请你说。
生:第二条鱼重。
师追问:为什么呀?
生:因为第二条鱼胖,所以第二条鱼重。
师:长得胖,所以它的分量不轻。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小朋友?我和他想得不一样,请你说。
生:我觉得第一条鱼重,因为它是长的。
师:哦,因为它长得长,所以分量也不轻。同学们,这两条鱼用眼睛看,谁长谁胖,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可是当大家讨论到谁更重的时候,就各有各的想法了,有没有一个具体的办法可以知道它们俩谁更重呢?看老师做一个动作——(图片出示人手拎鱼的图片)诶,我做了个什么动作呀?请你说。生:你拎着鱼。
师:我把鱼给拿起来了,我就能感受到这条鱼的重量,这个字呀慢慢地演变,就变成了一个汉字,一起读——称。后鼻韵母读得真好,再读一次。所以成最早的时候就是一个会意字,表示用手去拎一拎这个物体,感受一下它的重量,所以称最早的意思就是——称重(出示词语:称重)小朋友们听课可太认真了,身板做得笔直,眼睛在发光,老师忍不住要称赞你们(出示词语:称赞)这里的“称”就是说赞美的话。可是啊,我用手去拎一拎,只能大致地感受到这条鱼有多重,我想要准确地知道它的重量,你能给我介绍一个工具吗?你给我介绍一个什么工具?
生:我给你介绍秤杆这个工具,它可以帮你帮你称一称。
师:太厉害了,你给我送了一条秤杆,我把它做成了一杆秤。(出示一杆各部分都配备齐全的秤)古时候,在技术不是很发达的时候称东西,人们最常用的是——秤,这种秤叫——杆秤。你看一看它的组成部分,告诉我它为什么叫“杆秤”呢?听你说。
生:因为它是杆状的。
师:它有一条很长很长的——秤杆(一起读),所以我们把这样的秤,成为“杆秤”。(出示:一杆秤)齐读放东西的地方,我们称为——秤盘(图上标注,出示词语:秤盘)计算重量的东西,我们称为——秤砣(图上标注,出示词语:秤砣)睁大眼睛,看老师开始称重啦。我把鱼放进秤盘,挪动秤砣,当秤杆平衡的时候,我就能称出这条鱼有多重。所以“秤”里面有一个什么字?——“平”表示平衡的意思。今天,我们一上课就学了这两个字(PPT出示:秤 称)左边的读——秤,表示一个工具。右边的读——称,表示一个动作。哎呀,粗心的老师,把课题里的一个字给丢了,(出示板贴:曹冲 象)。你看看我应该把哪个字填进去,为什么呢?请你说。
生:你应该把“称”给放进去,因为课文说的是曹冲称象。
师:这里的“称”就表示称重量。一起伸出右手,把这个重要的字,送进田字格。指导书写“称”:左边的禾字窄窄的,右边的尔字宽,尤其是这笔撇要穿插到禾字边上。一起读课题——4.曹冲称象
师点评:读得真响亮。在这篇课文里,曹冲要称谁的重量?
生:大象的重量。
二、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师:曹冲要称大象的重量了。请同学们自由地去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之后想一想:这篇课文里都出现了哪些人物呢?开始吧。(学生自由朗读)
师:小朋友读书可太认真了,眼睛看着书本,声音非常响亮,读完以后也能坐端正,等待其他小朋友读完,真是耐心的孩子。在这篇课文里,主人公不用说就是——曹冲课文里还有一个和他同姓的人,他是——曹操听过曹操的名字吗?
生:听过。
师:东汉末年,天下三分,曹操就是当时魏国的一个领袖人物,他不仅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留下了很多著名的文章。曹操和曹冲是什么关系呀?请你说。
生:父子关系。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读课文的时候读到了这一句……
师追问:在哪个小节?
生:在第一小节“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曹冲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师:真会把握关键信息。这个自然段就告诉我们,他们俩是父子关系。一起读。(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除了曹冲和曹操,课文里还有谁?请你说。
生:还有官员。
师:真棒,还有官员。(出示曹操带领曹冲和官员们看大象的图片)这次出行,曹操不仅带了官员,还带了一些其他的人,我们把他们统称为——随行人员。(出示词语:随行人员)有负责牵出大象的,饲养大象的,我们称之为——饲养员(出示词语:饲养员)课文里有还有一艘大船呢,在船上工作的人,我们称之为——船员(出示词语:船员)“员”就表示有特殊身份的一类人。这些人,他们都藏在句子里呢!一起再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围绕“称”字,理清文脉
师:越读越流利。这些人物围绕一个“称”字,展开了一段有趣的故事。下面啊,请同学们在课文里去找一找带有“称”字的句子,用直尺画出来,然后请你想一想,在这篇课文里都先后称了什么?开始。(学生自由寻找、圈画)
师:带有“称”字的句子可不止一处呢,你都找全了吗?
师:很多的小手举起来了。小朋友们刚才都选择了不出音、不出声的读书方法这样安静的课堂更容易帮助我们去深入地思考。你找到的第一处在第几自然段?
生:第三自然段。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师:读得真好,请你告诉我,在这句话里曹操要称什么呀?
生:大象。
师:曹操要称大象(板贴:称大象)你找的第二处在哪里?请你说。
生:我找到的第二处在第四自然段。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师:你的声音可真响亮,请你告诉我他们要称什么?
生:要称石头的重量。
师:他们要去称石头了。(板贴:称石头)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请你说。
生:我找到的在第五自然段。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师:读得准确。在这句话里,他们称出了什么?
生:他们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师:真棒!他们称出了重量。(板贴:称出重量)(出示词语:重量)
师:读好这个词语,我们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一起读。
师:这两个字重有一个部分长得特别像,你找到了吗?
生:“重”和“量”下面都有一个“里”。
师:你的眼睛可真亮,这两个字都藏着一个“里”字,可是这两个“里”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请你说。
生:第一个“里”中的竖是要出头,第二个“里”竖不用出头。(标红“重”和“量”中的竖)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一个竖是从上贯穿到下的,一个里是独立存在的。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词语——重量。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曹冲明明是要去称象,他为什么不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而要去称石头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读一读课文的二到三自然段,然后讨论讨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同桌合作读并进行讨论)
师:大家头挨着头,在热烈地讨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不直接称大象呢?请你说。
生:因为造了很大的秤,没人提得起,所以得把大象赶上船。
师总结:同学们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这节课先学到这里,下节课继续了解曹冲是如何机智地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