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4 20:1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教材分析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 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该文被编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6课。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结构方面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阅读与写作构成主体,在各单元相机安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古诗词诵读等内容。”其中阅读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由“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构成“三位一-体”阅读体系。《散步》就是这个体系中的教读课文。第二单元的编排,从人文主题方面,是让学生感受亲情,不同角度体会亲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语文要素方面,重点是学习朗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学情分析
刚刚进入初中的孩子,同时也刚刚进入青春期。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最大的梦想是离开家庭。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成长,渴望独立。但是,我们知道,飞的再远的风筝也不可能脱离牵引它的线,飞的再高的鸟儿也要有--根栖息的枝头。这根线,这只树枝,就是家庭,就是父母。莫怀戚先生的这篇文章,取材于生活的细节,语言质朴,但是情感真挚,既有独居中国特色的“父慈子孝的和睦的家庭氛围,又有一个成年人对家庭和自己的家庭责任的思考与行动。我试图通过读中悟的方式分析这篇文章,让孩子们明确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成熟不是放纵,而是责任;长大不是抛弃,而是学会珍惜。学会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你才真正收获成熟,学会珍惜身边的人,你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在语文能力学习方面,学生对文章的语言、修辞、构思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大多数学生还仅仅停留在认知的程度,没有达到理解的层次,更谈不上运用。还有的学生在写作上刻意追求所谓的独特的技法和描写,文章用辞铺张,但是情感贫乏,希望学生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了解文字的魅力,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最丰富而厚重的情感,用最简单的构思,描绘生活最复杂的波澜。另外,阅读是语文学习永恒的主题。阅读活动,应该体现课内引导,课外补充的设计理念。从课内学习走进更为广阔的阅读视野,我们的每一篇课文,都能成为我们最有效的导读材料。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品读课文,通过对人物不同角度的分析,提高阅读能力和品评鉴赏能力。
3.诵读课文,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揣摩语句,分析人物,把握文章主旨。
2.加深对亲情的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莫怀戚曾是重庆师范大学的教授,是一位很有名仕风范的才子。他第二天如果要讲座,头天晚上学生就开始抢占教室位置。他讲课舌绽莲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啊!他随手写下一篇小文字,就成了经典。《散步》这篇年轻的、朴素的短文,同时入选大陆、香港、台湾等各地中学教材。获得无数人的喜欢。它已经成为传奇。《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步》。
二、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内容
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同学们思考文章的内容,在文中做标记。本文通过记叙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一生配合老师朗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思考文章内容,做标记)
三、品读课文
1.聊聊“我们”中的每一个人
(1)言为心声,演读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学生读不同人物的语言描写,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
(2)妻子怎么说我说:“走大路。”妻子说:“_______________。(结合文章内容,想象妻子会说些什么?同学们说一说)
2.聊一聊“田野”
朗读课文对田野的描写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朗读文中对田野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悟,小组交流一下)母亲看到了: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思考如果没有这些景物描写会怎么样?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让学生先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师再补充)因有这奇妙的景物描写春天的气息被渲染出来了(渲染...气氛)幸福的心境被衬托出来了(烘托人物心情/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细节被铺垫出来了(推动/预示情节发展)多元深刻的主题被暗示出来了
3.聊一聊“散步”《散步》的文字风格是不是也是“慢慢的,稳稳的”呢?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赏析对称句我的母亲高大, 很瘦,不算重;儿子很胖,幼小,也很轻。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形式对称的句子内容相呼相答形式相似相持情感相融相生再找找其他的对称句,体会其妙处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5.学以致用,自我创作
6七嘴八舌话家人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
  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孝顺,善良的人)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板书:“我”: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
  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板书:母亲:慈爱亲切)
  关于儿子和妻子:
  教师:文中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那,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妻子、儿子的印象又如何呢?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教师:我们再进一步思索,从儿子身上有没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从文中看,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板书:妻子:温柔贤惠)(板书:儿子:聪明乖巧)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板书: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教师:本文就围绕着这三种亲情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学生回答)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段落在文中是重要的线索段落起着过渡作用,使引文自然。在此处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且以小组同学讨论的形式展开汇报,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十年一品温此情(千言万语、一心一意、一呼百应)
四、教师点拨,深化主题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一切还使人想起更多—— ____?责任、爱、传承、温暖、担当......(学生思考后回答)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整个世界就是由老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五、课堂小结,回看单元导读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通、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情感。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六、作业设计完成测评的练习题
《散步》评测练习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步(sǎn)很累(lèi)信服(fú)脚踝(huái)
B.嫩芽(lèn)铺着(pū)煎熬(áo)水泡(pào)
C.领袖(xiù)还小(huán)拆散(chāi)蹲下(dūn)
D.霎时(shà)鱼塘(táng)稳当(wěn)粼粼(lín)
二、课内阅读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朝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1. 文章第④段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三、课堂练笔本文《散步》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日常生活中一家人散步的小事来表现家庭的温暖、幸福,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请你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写自己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写一个 200字左右的片段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发言积极、较为到位,加之理解后再朗读感悟,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在“创新表达”环节,学生生成在预设之内,基本能完成仿写练习,多数同学能围绕主题,通过生活中的小场景的叙述,感受家庭中浓浓的亲情。我认为还有一些遗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朗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教学工作,本节课学生集体朗读情况较好,但缺少朗读技法的指导。如果本节课选用范读,学生朗读技法的欠缺就会突显出来。在分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都动起来了,分工也较为细致,但交流的气氛不够浓烈,小组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在以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与素养并重,关注学生长足发展。作为教师我也需要不断丰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样才会“润物细无声”地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影响学生精神世界,进而让学生有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