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班别 姓名 学号 成绩
1.我国的许多古诗词和谚语中透射着生物学的原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草盛豆苗稀”和“鹬蚌相争”表明了种间竞争可以影响种群数量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出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强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D. “一山难容二虎”体现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规律
2.如图不能用来准确表示哪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
A. 1表示生态系统,2-4分别表示物种、群落、无机环境
B. 1表示生物膜系统,2-4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器膜、细胞核膜
C. 1表示免疫系统,2-4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D. 1表示生态系统信息种类,2-4分别表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3.下图为某牧场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E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E1、E2、E3分别表示流入牲畜、蝗虫、鼠的能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分解者
B.该牧场所有生物体内有机物的总能量为E
C.牲畜能获得E的10%~20%左右
D.蛇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其中草食性动物摄入量为7.50×108J·m-2·a-1,肉食性动物甲同化能量为2.25×107J·m-2·a-1,①和②是生物成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生产者,②是分解者,两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B.X指的是热能,肉食性动物乙的营养级最高,其释放的热能也最多
C.肉食性动物乙属于三级消费者,由草食性动物到甲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
D.肉食性动物甲的数量降低时,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乙的数量也下降
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池塘里所有的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构成了一个种群
B.生态系统结构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其速度但不能改变其方向
6.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错误的是( )
A.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②③④
B.碳元素通过①进入群落的主要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C.②、③和④表示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
7.如右上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不正确的是( )
A.物种丰富度是描述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指标
B.曲线乙的过程表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不断被替换
C.由A→B的深度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小
D.C点后,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基本等于能量输出
8.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CO2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的意思是工厂、企业等团体和个人,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来抵消自身产生的CO2,实现CO2零排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城市生态系统产生的CO2可以被其他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利用
B.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C.CO2的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一过程不属于生态系统碳循环
D.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都可参与生态系统进行基本的碳循环
9.在海底,小丑鱼常以海葵有毒的触手为家,体表的黏液能保护小丑鱼不被海葵蜇伤。小丑鱼能进食海葵的食物残渣,而海葵也能借助小丑鱼吸引其他动物靠近,增加捕食成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海葵的有毒触手可能为小丑鱼逃脱捕食者提供防护
B.海葵能为小丑鱼提供食物,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至20%之间
C.小丑鱼的行为和体表黏液都是适应性特征,是进化形成的
D.小丑鱼配合海葵捕食其他动物过程中有信息的双向传递
10.橘小实蝇侵入我国后,在福建、珠海等地数量剧增,严重影响了橘树的生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橘小实蝇卵的密度
B.入侵初期橘小实蝇种群数量接近“J”型增长
C.橘小实蝇入侵使当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D.可用化学、生物和机械防治控制橘小实蝇的数量
11.北极苔原指北极地区北冰洋与泰加林带之间的永久冻土地和沼泽地带,苔原气候属荒漠气候,年降水量低。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下列关于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食物网相对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B.北极苔原气候条件差,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C.物种特性如抗逆性与抵抗力稳定性有关,与恢复力稳定性无关
D.冰川大量融化会影响北极苔原的现有稳定性
12.新华网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马陆(也叫千足虫)等动物。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肯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
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C.该蜣螂在生态系统中仅作为捕食者(消费者)而存在
D.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13.某地几种常见动物及其食物关系如图所示,去除某样地中所有甲,几个月后,乙逐渐成为优势物种,再过一段时间后,丙成为最终的优势物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丙、丁、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B.去除甲之前,该样地内生物群落中共有4条食物链
C.去除甲以后,该样地生物群落可能发生了初生演替
D.与乙相比,在争夺资源和空间时,丙最终更占优势
14.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数值),其中正确的是( )
A.图中b=h+c+d+e+f+i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C.“草→兔→狼”这一捕食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15.某草原上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所示。研究发现丁中的有机物增加a kg时,从乙获取的能量占其获得全部能量的3/4。下列正确的是( )
A.图中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草原群落
B.同一时期草合成的有机物至少为50a kg
C.若丙数量减少,则甲、乙数量均会增加
D.甲与乙是竞争关系,均属于次级消费者
16.某兴趣小组研究了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后,画出了如图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若图Ⅰ 所示为食物网,则F代表生产者,E、H代表消费者,G代表分解者
B.若图Ⅱ 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甲是组织液,可以出现在突触间隙
C.若图Ⅲ 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代表消费者,B代表生产者,C代表分解者,D代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若图Ⅲ 表示碳循环,B代表大气中的CO2库,C表示消费者
1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等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物群落的相对稳定
B.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
C.性别比例的改变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出未来一段时间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18.葡萄花翅小卷蛾主要以幼虫蛀食葡萄为害,受害后的葡萄更易受到灰霉菌等真菌感染。针对此害虫,除了喷施杀虫剂、利用信息素干扰成虫交尾外,还可摘除葡萄上面的遮挡叶片,使葡萄在光照下温度升高,利用高温降低卵和幼虫的存活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喷施杀虫剂可直接改变小卷蛾种群密度,属于物理防治
B.利用信息素防治可通过改变小卷蛾的性别比例来降低种群出生率
C.通过摘除葡萄上面的遮挡叶片的方法可改变小卷蛾种群的年龄组成
D.小卷蛾种群密度降低后,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提高
19.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 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且所占比例基本相符
C.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a1+b1+c1+d1)×100%
D.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数值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
1.(8分)从2019年底开始,非洲东部的肯尼亚等国家,爆发出了一场严重的蝗虫灾情,截止到2020年的2月份,蝗虫群已经进入亚洲的部分国家。根据媒体报道,当时的蝗虫群数量已经达到4000亿只。
(1)印度和巴基斯坦受到本次蝗灾影响,大量农田受损,现损失已达到百亿卢比,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蝗虫属于______________,与农作物的关系属于____________,当蝗虫数量太多时,就会对当地的生态造成破坏,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控制蝗虫的种群密度是避免蝗灾的重要手段,调查蝗虫幼体跳蝻密度常用的手段是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和微生物农药(微孢子虫类和绿僵菌)等防治措施可快速有效控制蝗灾。从对环境的影响角度分析,微生物农药防治的优势是 。
(4)一个生态系统的修复是否成功,最终主要看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否能够保持长期稳定。
(5)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消灭蝗虫,保证农业和畜牧业良性发展的目的是_ 。
2.(11分)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被称为“地球之肾”。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图1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成分;图2是该人工湿地能量输入、传递和散失的模式图,其中A.B、C、D表示不同的生物。据图回答:
(1)湿地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调查湿地生态系统中野鸭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影响鸟类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包括迁入率和迁出率、 。将不同季节的调查结果转换成坐标曲线,这种曲线模型可以直观地反映出 。
(2)河面水鸟嬉戏交颈,使人联想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诗中“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信息,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湿地中的鱼类在觅食过程中的游动引来了鸟类,鸟类捕食行为逼迫鱼类躲避捕食,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还可以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图1中,碳元素是以___________的形式从丙进入甲的,图2中的生物A属于图1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_。流经图1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该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4)据图2分析可知,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是同化的能量除了流向下一营养级,还有很多能量被自身呼吸消耗和 。按照图中显示的能量数据计算,若要让C增加3kg,需要消耗A _________kg。
3.(7分)某湖泊中的部分食物网如图1所示,DDT在不同生物体内的浓度变化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食物网中,既属于植食动物又属于肉食动物的是______________。在该食物网中,顶位肉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较肉食动物和植食动物少,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导致生物放大现象的发生。
(2)图1中DDT移动和浓缩至水禽的通道有_______条。据图2可知,营养级越高,单位___________DDT的含量越高,同时自身越难通过______________ 。
(3)该湖泊中,水草和藻类固定的能量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流动至鱼类和贝类中,被水草和藻类固定的CO2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返环境被生产者吸收和利用,来完成物质的循环。
4.(7分)下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某一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通过过程①,碳由无机环境中的________转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__________。
(2)若上图1中过程②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_____________。设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上图2所示的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kJ,则A种群的能量至少是___________。
(3)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_。
(4)由上图1可见,碳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图2中A、C、E种群能量多少的关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A D A C D B C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C B D C B C A C D
1、
(1) 消费者 捕食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2) 样方法 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3) 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
(4) 结构与功能
(5) 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
(1) 垂直 标志重捕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数量的变化(波动)
(2) 物理 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调节种间关系
(3) 有机物 乙 大于
(4) 流向分解者 125
3、
(1) 鱼类 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较高
(2) 6 生物量 代谢排出有害物质
(3)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4、
(1) CO2 有机物
(2) 高 3.0×107 kJ
(3) 群落
(4) 具有全球性 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