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钱塘江秋潮
九月的一天,我来到钱塘江边,观赏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秋潮。
江边,几座山峰突起。山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山顶上,人们正焦急地望着地平线,等待着秋潮到来。
开始,远处的江面( )。突然,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小白点。不一会儿,那白点连成一条细长的白线,侧耳倾听,隐隐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 ),漩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犹如万马奔腾,令人心惊胆战。潮水涌来,( ),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声传数十里,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自然景观所折服!
啊,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1.下面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潮水的,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波涛起伏 水平如镜 汹涌澎湃
2.将文中画“ ”的句子用一个词语概括: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的句子,哪句是描写秋潮的声音?哪句是描写秋潮的形状?请选一选,填序号。
A.写声音 B.写形状
(1)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 )
(2)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 )
4.《观潮》一文是以___结构来写的,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形式先交代了观潮的________、 ______、____。结尾与《观潮》的开头有着异曲同王之妙,都赞美了钱塘江大潮是____。
5.钱塘江秋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登峨眉观日出
“峨眉天下秀”,今天,我来到了以秀丽风光和独特魅力闻名天下的峨眉山观看日出。
为了看到峨眉山四大奇景之一一日出,早晨天还没亮,我便跑出客店,急匆匆地登上万佛顶,向东极目远眺,等待着日出时刻。满天的星星在空中对我眨眼,脚下的云海在翻腾起伏,远处的山峦像海中的岛屿,在云海之中时隐时现。
不一会儿,东方泛起鱼肚白,由低到高慢慢地扩大。接着,天际出现一丝红霞,宛如仙女的丝带,薄而柔。渐渐地,那红霞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红,把天空映得通红,把云海映得通红,把人们的脸映得通红。终于,太阳露出了小脸,并飞快地上升,金光晃得人睁不开眼。等我再睁眼的时候,太阳已整个儿跳出来了,肉眼已经不能直视它了。
太阳给周围的一切都镀上了金光。山谷.的云海也不安分地翻滚着,渐渐往上升随着太阳的升高,人群渐渐散去。峨眉山又恢复了平静。
6.读画“ ”的句子,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
7.短文中画“﹏﹏﹏”的句子,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这句话描写的是日出_____(前 中 后)的景象。
8.日出的过程是怎样的?请填写下来
东方泛起鱼肚白→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整个升起,普照万物。
9.短文与课文《观潮》的相似之处有( )(多选)
A.都采用了“总——分”的结构。
B.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C.都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三、课外阅读: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月迹(节选)
贾平凹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不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 “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 )你愿意,它( )有了哩。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10.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糙——( ) 柔和——( ) 光辉——( )
11.“无边无际”形容________,仿写这样ABAC结构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给文中画线的句子选合适的关联词。( )
A.只要……就…… B.如果……就…… C.只有……才……
13.为什么说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最后一句很美,请你写一个同样精彩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
绿色建筑
近年来,世界各国竞相推出绿色建筑,令人耳目一新。
德国建筑学家制造成功的一种向日葵式旋转房屋,内装如同雷达一样的红外线跟踪器,只要天一亮,房内的马达就会启动,使整座房屋迎着太阳缓缓转动,始终与太阳保持最佳角度,使阳光最大限度地照进屋内。夜幕降临,房屋又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复位。这种房屋既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驱动房屋运动,保证房内的日常供热和用电,又能将明媚的光能储存起来,供阴天和夜晚使用,设计构思十分巧妙,独具匠心。
澳大利亚悉尼市为迎接举世瞩目的2000年奥运会,特意设计了世界第一家跨世纪的绿色体育馆,使人能处处体会到环保的气息:供电由设在馆顶上的1000组太阳能电池完成;座椅90%由废料制造而成;纸张,即盛会期间准备张贴或使用的所有海报、入场券等,全为再生纸。更奇特的是,无论是建筑的造型,还是墙壁上的装饰图案或大厅中的雕塑,均以地球、波浪、年轮、阳光、水草、叶脉、藤蔓或珍稀动物为主,使整个建筑表里如一,内外和谐。它向世界各国的人们发出忠告:热爱大自然,热爱养育我们的地球。
15.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耳目一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具匠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短文内容填空。
(1)德国建筑学家设计了一种______________的建筑,它的功能是___________。
(2)澳大利亚建筑学家设计了一种________的建筑,它的奇特之处体现在______________。
17.短文想要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简短的语言说说你对绿色建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022年北京将举办冬奥会。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会受到启发,请你针对“绿色”“环保”给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两条好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水平如镜 波涛起伏 汹涌澎湃 2.人山人海 3. B A 4. 总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天下奇观 5.钱塘江秋潮十分壮观。
【解析】1.本题考查根据短文内容选词填空。
波涛起伏: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水平如镜:形容水面平静,没有一丝波浪,就象一面镜子镜子。
汹涌澎湃: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根据词义,结合短文内容,刚开始的江面是水平如镜的,然后波涛再波涛起伏,最后水势是汹涌澎湃的。
2.本题考查了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山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体现了人多的情景,可以用“人山人海”来概括。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1)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水墙”是描写浪花的形状的,所以是写形状的。
(2)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的,所以是写声音的。
4.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以及短文内容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观潮》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根据原文可知,“九月的一天”交代了观潮的时间,“我来到钱塘江边”交代了观潮的地点,“人们正焦急地望着地平线”交代了观潮的人物,再根据文章中心可知,该文结尾与《观潮》的开头都赞美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钱塘江秋潮》这篇短文,记叙了作者观赏钱塘江秋潮的所见和所感,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叙述了钱塘江秋潮的壮观景象,表明了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我们可以从钱塘江秋潮的所见谈起。
示例: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6.日出时霞光满天的画面 7. 星星 云海 山峦 前 8. 天际出现一丝红霞 红霞满天 太阳飞快地上升 9.AB
【解析】6.本题考查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能力。
抓住句子中的“通红”这个关键词,感受红霞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红的动态画面,再综合想象天地之间都被红霞晕染的样子,将画面内容概括出来。故是:日出时霞光满天。
7.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满天的星星在空中对我眨眼,脚下的云海在翻腾起伏,远处的山峦像海中的岛屿,在云海之中时隐时现。”中的三个分句各自描写出了一个景物,可直接提取出写的景物是:星星、云海、山峦。结合上文的“等待着日出时刻”这句话可知句子描写的是日出前的景象。所以描写的是日出前的景象。
8.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不一会儿,东方泛起鱼肚白”“接着,天际出现一丝红霞”“那红霞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红,把天空映得通红”“太阳露出了小脸,并飞快地上升”可知,日出的过程是:东方泛起鱼肚白→天际出现一丝红霞→红霞满天→太阳飞快地上升→太阳整个升起,普照万物。
9.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结构的掌握。
短文的第一自然是总起,第2、3、4自然段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写了日出的景象。
课文《观潮》的第一自然段用“天下奇观”总起,然后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的大潮。两篇文章运用的都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虽然载体不同,但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故选:AB。
10. 细致 强硬 暗淡 11. 范围极为广阔 自由自在 毛手毛脚 十全十美 12.A 13.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喻成了印章。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是说“我们”是月亮的主人,是天空的主人。 14.十五的月亮不像一个洁白的大圆盘吗?
【解析】10.本题考查了反义词。
粗糙:指粗笨拙劣;草率马虎。故反义词“细致、精致”等。
柔和,指温和;温柔;柔软。故反义词“强硬、生硬”等。
光辉,闪烁的耀眼的光彩。故反义词“暗淡、阴暗”等。
11.本题考查了理解词语意思并仿写。
无边无际,际:边缘。指无限广阔,没有边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ABAC结构的词语:无依无靠、无法无天、自言自语等。
12.本题考查了关联词。
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关联词。“( )你愿意”和“它( )有了哩”句子之间是假设关系。填“只要……就……”,故选A。
13.本题考查了内容理解。
结合选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从“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可知,把“月亮”比喻成了“印章”,是说“我们”是月亮的主人,是天空的主人。
14.本题考查了仿写句子。
注意分析例句,要与例句一致。“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仿写用上比喻、反问即可。
例:小溪不正是缠在大地身上的丝带吗?
15. 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 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 16. 巧妙利用和储存太阳能 日间利用太阳能驱动房屋运动,保证房内的日常供热和用电,阴天和傍晚利用储存的太阳能供热和用电 环保绿色 100%利用太阳能,90%座椅由废料制造而成,使用再生纸以及用大自然元素进行装饰 17.各国都在大力推出设计新颖的绿色建筑。 18.绿色建筑需要考虑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要多多利用环保及再生材料,考虑绿化与建筑统一。 19.多多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多利用北京特有的绿化植物。
【解析】15.考查词语的理解。耳目一新:听到和看到的都变得很新鲜,与以往大不相同。 独具匠心:在技巧和艺术构思上有创造性。
16.考查对文章的理解。(1)结合“这种房屋既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驱动房屋运动,保证房内的日常供热和用电,又能将明媚的光能储存起来,供阴天和夜晚使用,设计构思十分巧妙,独具匠心。”和“只要天一亮,房内的马达就会启动,使整座房屋迎着太阳缓缓转动,始终与太阳保持最佳角度,使阳光最大限度地照进屋内。夜幕降临,房屋又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复位。”可以看出。(2)结合“澳大利亚悉尼市为迎接举世瞩目的2000年奥运会,特意设计了世界第一家跨世纪的绿色体育馆”和“使人能处处体会到环保的气息:供电由设在馆顶上的1000组太阳能电池完成;座椅90%由废料制造而成;纸张,即盛会期间准备张贴或使用的所有海报、入场券等,全为再生纸。更奇特的是,无论是建筑的造型,还是墙壁上的装饰图案或大厅中的雕塑,均以地球、波浪、年轮、阳光、水草、叶脉、藤蔓或珍稀动物为主,使整个建筑表里如一,内外和谐。”中可以看出。
17.考查对文章的理解。结合“近年来,世界各国竞相推出绿色建筑,令人耳目一新”可以看出。
18.考查对文章的理解。结合“无论是建筑的造型,还是墙壁上的装饰图案或大厅中的雕塑,均以地球、波浪、年轮、阳光、水草、叶脉、藤蔓或珍稀动物为主,使整个建筑表里如一,内外和谐。”和“这种房屋既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驱动房屋运动,保证房内的日常供热和用电,又能将明媚的光能储存起来,供阴天和夜晚使用,设计构思十分巧妙,独具匠心。”可以看出绿色建筑指充分利用再生资源进行建筑构造,打造生态环境的建筑。
19.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开放题,作答时要结合对文章的进行理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合自己的语言作答即可,表达合理,答案不唯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