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学案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两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学案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两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5 16:4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学案(时空坐标+知识梳理+重难突破+模拟测试)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时空坐标 】
【知识梳理 】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1)背景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②军事:兼并战争不断。③政治: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2)表现: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2.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变法与改革3.北宋时期的变法与改革(1)背景:①中央集权: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②内忧外患: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4.明朝时期的改革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1)背景 ①统治危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优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救亡图存: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③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④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措施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结果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影响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清末新政(1)开始时间:1901年初(2)目的: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3)措施: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4)影响:①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3.民国时期的改革(1)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影响::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改革(1949—1956年)目的: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2)内容: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3)结果: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改革(1956-1966年)(1)开端: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召开。(2)结果①曲折: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②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1978年以来)(1)重大决策(2)改革开放的内容与认识 【图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图解】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方面看商鞅变法与封建制度确立的关系【图解】穿着汉服的孝文帝【图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图解】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图解】一条鞭法示意图【图解】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图解】1949-1952年恢复经济巩固政权的措施【图解】土地改革【图解】三大改造【图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图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图解】深圳速度【图解】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课时)
【重难突破】
重点1 全面认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具有必然性,但也充满艰巨性、曲折性。
1.改革的分类
(1)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清末新政等;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等。
(2)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等。
(3)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社会的改革(管仲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改革开放)。
2.改革的原因
改革的发生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内生产力或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具体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旧的生产关系、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
(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3.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可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分析。
(3)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
(6)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4历史上的改革对当今的启示
(1)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要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要具备坚决斗争的精神。
(3)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
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合本国国情。
典例1[天津河西2022三模]北宋王安石变法虽与秦国商鞅变法有诸多相同点,但两者也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最本质的差异在于是否
A.推动社会转型 B.增加政府收入
C.得到统治者支持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社会转型,而王安石变法失败,没有你手动社会转型,A项正确;BCD项都不是主要区别,排除B、C、D项。
重点2 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比较
典例2[福建厦门2022四模]孝文帝于497年颁布《代人定姓族诏》,将功勋突出,地位显赫的八个鲜卑贵族家族定为一流高门,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并在铨选入仕时优待八姓子弟。此举
A.确立了皇室的独尊地位 B.消弭了民族之间的冲突
C.肯定了既有的政治秩序 D.迟滞了汉化改革的进程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将功勋突出,地位显赫的八个鲜卑贵族家族定为一流高门,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并在铨选入仕时优待八姓子弟”,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颁布的《代人定姓族诏》,既维护了鲜卑贵族的利益,又笼络了汉族高门望族,此举肯定了既有的政治秩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室独尊地位的确立,排除A项;“消弭了民族之间的冲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孝文帝此举推进了汉化改革的进程,排除D项。
重点3 维新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
典例3[天津部分区2022二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识之士求新求变。特别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极大的触动下,世纪之交的中国先后经历了戊戌变法与新政。有关上述变法改革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B.起到了一定思想启蒙作用
C.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进行的 D.有利于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虽然都失败了,但二者都学习西方,一定程度上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A项正确;B、C项是戊戌变法,排除B、C项;二者都失败,并没有巩固清王朝,排除D项。
【模拟测试】
1.[安徽蚌埠2022四模]商鞅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上世是“天地设而民生”的时代,“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中世是“上贤而悦仁”的时代,这是说推选贤者来主事;下世是“贵贵而尊官”的时代,国家建立,君主、职官和禁令也都有了。据此可知,商鞅认为
A.生产力发展推动了文明产生 B.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C.应当尽快建立血缘等级制度 D.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
2.[湖南岳阳2022考前冲刺卷(一)]北魏时,朝廷专门在洛阳设归正里接收南朝人,设归德里接收北方各族人,设慕化里接收"东夷"来人,设慕义里接收"西夷"来人。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
C.北魏正统地位得以确认 D.北方经济水平仍超过南方
3.[广东江门开平2022考前热身]王安石在《上五事札子》中指出,“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今一旦变之,使行什伍相维,邻里相属,察奸而显诸仁,宿兵而藏诸用”。这一论断旨在
A.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 B.宣扬法家思想 C.抨击反对派的保守性 D.强调以民为本
4.[山东潍坊2022模拟(二)]1903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基本上照搬了当时的日本学制,只是将学科名称作了改换,如将“理科”改称“格致科”,“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经济学”改称“理财学”等等。这反映了晚清政府是在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B.坚守传统教育,抗拒制度变革
C.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D.顺应世界潮流,追求全盘西化
5.[黑龙江哈尔滨2022一模]李鸿章在戊戍之后,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启超,要他“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实境遇,遽灰初心”。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洋务派和维新派有相通之处 B.君主立宪是中国发展的方向
C.李鸿章支持维新派制度变革 D.抵制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6.[辽宁鞍山2022六模]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他指出,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开展土地改革、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少数民族等举措,“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这一讲话旨在
A.团结党外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B.调整方针政策,加强城乡治理
C.肃清官僚资本,推动经济复苏 D.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
7.[河北2022模拟(四)]毛泽东曾说“从1953起,我们就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立起来,为了完成重工业,必须发展农业并完成农业社会化。”这反映出
A.新中国工业化照搬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B.党和国家对农业和工业的理性认识
C.发展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迫切任务
D.“一五”计划的制定适合中国国情
8.[陕西宝鸡2022模拟(七)]下图是一张宣传“团体人身保险”的广告画,广告语为“提高劳动人民福利,加强抗美援朝力量”。可看出这一时期
A.存在多种资源调配方式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C.已经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9.[湖北2022冲刺(二)]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除了向苏联学习,还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表明当时中国
A.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 B.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面临复杂的国内环境 D.意图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
10.[河南部分重点高中2022模拟]1956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由于自由市场的开放,“手工业个体户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的需要,增加了市场的商品供应;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城市的就业人数。这是对国家有利而无害的事情”。这反映了当时( )
A.发展自由市场的正确性 B.计划经济弊端不断凸显
C.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D.对苏联模式的正确反思
11.[西南名校联盟“3 3 3”2022质量诊断性联考(三)]1978年,中国政府派出以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考察团赴西欧、日本、新加坡等国考察,回国后的考察报告说明了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的可能性,提供了考察国经济发展和管理经济的经验。这一做法
A.导致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推动改革开放基本政策的确立
C.有利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标志我国推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12.[河北部分学校2022冲刺压轴(一)]在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上,许多经济学家批评了要求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左”倾观点,提出应更多地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例如,孙冶方重提“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薛暮桥提出应当为长途贩运平反,要利用市场活跃流通等。这些观点意在
A.重新估计市场的主导作用 B.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C.推动改革向更深领域前进 D.引入市场调节计划经济体制
13.[江西赣州2022适应考]如图是著名漫画家廖冰兄1979年创作的作品《自嘲》,其意在说明
A.人们对农村改革滞后于城市的不满
B.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之后面临的困境
C.党的政治路线应该进一步拨乱反正
D.改革开放需要更大的勇气解放思想
14.[重庆2022十质检]号称“中国第一商顺”的年广久干1979年12月注册了“傻子瓜子”商标。《邓小平文选》中这样解释“傻子瓜子”:“指安徽省芜湖市的一家个体户,他雇工经营,制作和销售瓜子,称为傻子瓜子’,得以致富。”“傻子瓜子”的成功经营表明当时
A.商标品牌意识已经普及 B.城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承认
15.[山东济南2022二模]下表为中国共产党两次会议公报的内容节编,这反映出两次会议都( )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决不允许损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应该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A.主张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强调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决定作用
C.发出了根本性体制变革的时代强音 D.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6.[江苏睢宁2022三模]如图是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这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D.国家工作重心和经济政策的影响
【模拟测试】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鞅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并认为这三个阶段是不断进化的,其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力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改革的作用,排除D项。
2.【答案】B
【详解】政府在首都分区安置、接收各族人民,体现了德政与民本,反映出当时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B项正确;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与专门划定区域接收流民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北魏正统地位得到了被统治者的确认,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南北方经济水平的比较,排除D项。3.【答案】A
【详解】根据“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要得出王安石强调保甲法起源早,前人已经有实行过,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A项正确;其指导思想不是法家,排除B项;CD项不是其主旨,排除CD项。
4.【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基本采用日本学制,并用格致、金石、理财等传统概念命名新学科,反映了晚清政府在回应社会改革诉求的同时,兼顾文化尊严,C项正确;复兴传统教育与“照搬了当时的日本学制”不符,排除A项;“癸卯学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坚守”,清末“新政”整体上是对形势的顺应,“预备立宪”等体现的是回应潮流并非抗拒制度变革,排除B项;追求全盘西化与“将学科名称作了改换”,设立“金石文字学”等不符,排除D项。
5.【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身为地主阶级的李鸿章寄意逃亡日本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实境遇,遽灰初心”,是因为两人在主张上是一致的,即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A项正确;材料未表明君主立宪是中国发展的方向,排除B项;李鸿章是地主阶级官僚,不会支持维新派制度变革,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抵制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排除D项。
6.【答案】D
【详解】根据“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开展土地改革、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少数民族等举措,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可得出,毛泽东强调在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调整的过程中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D项正确;社会主义还没有建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要治理城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农业、手工业等,并不是针对 官僚资本,排除C项。
7.【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立起来,为了完成重工业,必须发展农业并完成农业社会化”,可以得出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理性探索,即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B项正确;中国在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了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并非完全对苏联工业化的照抄照搬,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迫切任务是采取各种措施巩固政权,排除C项;材料是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并非制定“一五”计划,排除D项。
8.【答案】A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当时出现了团体人民保险作为劳动人民的福利以保障劳动人民利益的现象,说明在正常的劳动分配之外出现了保险这种形式,是存在多种资源调配方式的表现,A项正确;根据“抗美援朝”可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性质尚未发生根本改变;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是在抗美援朝之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D项。
9.【答案】B
【详解】据题意可知,毛泽东不但主张学习苏联,还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国家,说明中国并不是对苏联亦步亦趋,而是在独立探索适合自己 的社会主义道路,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发展道路的探索,并不是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排除AD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国当时的国际环境,排除C项。
10.【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即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背景下,《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肯定开放自由市场的必要性,强调其促进个体手工业发展,有利于民生、市场、就业和国家发展等,反映出当时党和国家认识到了发展自由市场的正确性,A项正确;1956年正是一五计划建设的高潮时期,计划经济的弊端并不明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开放自由市场的必要性,而非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共对苏联模式的反思,排除D项。
11.【答案】B
【详解】题干中“1978年的考察,回国后的考察报告说明了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的可能性,提供了考察国经济发展和管理经济的经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提供了条件,推动改革开放基本政策的确立,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A项;C项是在1992年后,排除C项;材料与外交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D
【详解】结合材料中的“应更多地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第一条”“要利用市场活跃流通”等信息可知,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家,主张使用市场经济,为计划经济注入活力,D项正确;材料只是意在引入市场调节计划经济,并未重新估计市场的主导作用,排除A项;扩大企业自主权属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内容,排除B项;1978年改革开放还未正式开始,因而不存在改革向更深领域前进,排除C项。
13.【答案】D
【详解】作品绘制于1979年,图中禁锢人们思想的“坛罐”已打破,寓意党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拨乱反正,但图中人物仍卷缩成坛罐状,说明人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D项正确;农村改革先于且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排除C项。
14.【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傻子瓜子”之所以能够成功经营主要得益于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允许个体经济的出现,即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承认,D项正确;“已经普及”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在国有企业中,与傻子瓜子关系不大,排除B项;我国到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
15.【答案】D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强调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给予地方和工农业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意在进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项正确;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张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告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只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告中强调了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决定作用,排除B项;发出根本性体制变革时代强音的说法仅适用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C项。
16.【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979年之后,我国进出口总额不断上升,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现了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D项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也是因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导致,排除C项。
附:教师版
(第一课时)
【时空坐标 】
【知识梳理 】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1)背景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②军事:兼并战争不断。③政治: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2)表现: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2.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变法与改革3.北宋时期的变法与改革(1)背景:①中央集权: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②内忧外患: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4.明朝时期的改革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1)背景 ①统治危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优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救亡图存: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③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④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 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措施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结果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影响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清末新政(1)开始时间:1901年初(2)目的: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3)措施: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4)影响:①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3.民国时期的改革(1)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影响::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改革(1949—1956年)目的: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2)内容: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3)结果: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改革(1956-1966年)(1)开端: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召开。(2)结果①曲折: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②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1978年以来)(1)重大决策(2)改革开放的内容与认识 【图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图解】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方面看商鞅变法与封建制度确立的关系【图解】穿着汉服的孝文帝【图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图解】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图解】一条鞭法示意图【图解】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图解】1949-1952年恢复经济巩固政权的措施【图解】土地改革【图解】三大改造【图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图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图解】深圳速度【图解】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课时)
【重难突破】
重点1 全面认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具有必然性,但也充满艰巨性、曲折性。
1.改革的分类
(1)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清末新政等;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等。
(2)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等。
(3)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社会的改革(管仲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改革开放)。
2.改革的原因
改革的发生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内生产力或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具体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旧的生产关系、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
(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3.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可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分析。
(3)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
(6)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4历史上的改革对当今的启示
(1)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要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要具备坚决斗争的精神。
(3)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
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合本国国情。
典例1[天津河西2022三模]北宋王安石变法虽与秦国商鞅变法有诸多相同点,但两者也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最本质的差异在于是否
A.推动社会转型 B.增加政府收入
C.得到统治者支持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社会转型,而王安石变法失败,没有你手动社会转型,A项正确;BCD项都不是主要区别,排除B、C、D项。
重点2 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比较
典例2[福建厦门2022四模]孝文帝于497年颁布《代人定姓族诏》,将功勋突出,地位显赫的八个鲜卑贵族家族定为一流高门,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并在铨选入仕时优待八姓子弟。此举
A.确立了皇室的独尊地位 B.消弭了民族之间的冲突
C.肯定了既有的政治秩序 D.迟滞了汉化改革的进程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将功勋突出,地位显赫的八个鲜卑贵族家族定为一流高门,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并在铨选入仕时优待八姓子弟”,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颁布的《代人定姓族诏》,既维护了鲜卑贵族的利益,又笼络了汉族高门望族,此举肯定了既有的政治秩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室独尊地位的确立,排除A项;“消弭了民族之间的冲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孝文帝此举推进了汉化改革的进程,排除D项。
重点3 维新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
典例3[天津部分区2022二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识之士求新求变。特别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极大的触动下,世纪之交的中国先后经历了戊戌变法与新政。有关上述变法改革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B.起到了一定思想启蒙作用
C.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进行的 D.有利于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虽然都失败了,但二者都学习西方,一定程度上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A项正确;B、C项是戊戌变法,排除B、C项;二者都失败,并没有巩固清王朝,排除D项。
【模拟测试】
1.[安徽蚌埠2022四模]商鞅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上世是“天地设而民生”的时代,“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中世是“上贤而悦仁”的时代,这是说推选贤者来主事;下世是“贵贵而尊官”的时代,国家建立,君主、职官和禁令也都有了。据此可知,商鞅认为
A.生产力发展推动了文明产生 B.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C.应当尽快建立血缘等级制度 D.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鞅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并认为这三个阶段是不断进化的,其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力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改革的作用,排除D项。
2.[湖南岳阳2022考前冲刺卷(一)]北魏时,朝廷专门在洛阳设归正里接收南朝人,设归德里接收北方各族人,设慕化里接收"东夷"来人,设慕义里接收"西夷"来人。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
C.北魏正统地位得以确认 D.北方经济水平仍超过南方
【答案】B
【详解】政府在首都分区安置、接收各族人民,体现了德政与民本,反映出当时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B项正确;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与专门划定区域接收流民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北魏正统地位得到了被统治者的确认,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南北方经济水平的比较,排除D项。3.[广东江门开平2022考前热身]王安石在《上五事札子》中指出,“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今一旦变之,使行什伍相维,邻里相属,察奸而显诸仁,宿兵而藏诸用”。这一论断旨在
A.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 B.宣扬法家思想 C.抨击反对派的保守性 D.强调以民为本
【答案】A
【详解】根据“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要得出王安石强调保甲法起源早,前人已经有实行过,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A项正确;其指导思想不是法家,排除B项;CD项不是其主旨,排除CD项。
4.[山东潍坊2022模拟(二)]1903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基本上照搬了当时的日本学制,只是将学科名称作了改换,如将“理科”改称“格致科”,“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经济学”改称“理财学”等等。这反映了晚清政府是在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B.坚守传统教育,抗拒制度变革
C.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D.顺应世界潮流,追求全盘西化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基本采用日本学制,并用格致、金石、理财等传统概念命名新学科,反映了晚清政府在回应社会改革诉求的同时,兼顾文化尊严,C项正确;复兴传统教育与“照搬了当时的日本学制”不符,排除A项;“癸卯学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坚守”,清末“新政”整体上是对形势的顺应,“预备立宪”等体现的是回应潮流并非抗拒制度变革,排除B项;追求全盘西化与“将学科名称作了改换”,设立“金石文字学”等不符,排除D项。
5.[黑龙江哈尔滨2022一模]李鸿章在戊戍之后,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启超,要他“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实境遇,遽灰初心”。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洋务派和维新派有相通之处 B.君主立宪是中国发展的方向
C.李鸿章支持维新派制度变革 D.抵制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身为地主阶级的李鸿章寄意逃亡日本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实境遇,遽灰初心”,是因为两人在主张上是一致的,即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A项正确;材料未表明君主立宪是中国发展的方向,排除B项;李鸿章是地主阶级官僚,不会支持维新派制度变革,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抵制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排除D项。
6.[辽宁鞍山2022六模]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他指出,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开展土地改革、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少数民族等举措,“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这一讲话旨在
A.团结党外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B.调整方针政策,加强城乡治理
C.肃清官僚资本,推动经济复苏 D.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
【答案】D
【详解】根据“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开展土地改革、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少数民族等举措,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可得出,毛泽东强调在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调整的过程中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D项正确;社会主义还没有建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要治理城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农业、手工业等,并不是针对 官僚资本,排除C项。
7.[河北2022模拟(四)]毛泽东曾说“从1953起,我们就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立起来,为了完成重工业,必须发展农业并完成农业社会化。”这反映出
A.新中国工业化照搬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B.党和国家对农业和工业的理性认识
C.发展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迫切任务
D.“一五”计划的制定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立起来,为了完成重工业,必须发展农业并完成农业社会化”,可以得出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理性探索,即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B项正确;中国在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了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并非完全对苏联工业化的照抄照搬,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迫切任务是采取各种措施巩固政权,排除C项;材料是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并非制定“一五”计划,排除D项。
8.[陕西宝鸡2022模拟(七)]下图是一张宣传“团体人身保险”的广告画,广告语为“提高劳动人民福利,加强抗美援朝力量”。可看出这一时期
A.存在多种资源调配方式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C.已经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答案】A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当时出现了团体人民保险作为劳动人民的福利以保障劳动人民利益的现象,说明在正常的劳动分配之外出现了保险这种形式,是存在多种资源调配方式的表现,A项正确;根据“抗美援朝”可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性质尚未发生根本改变;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是在抗美援朝之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D项。
9.[湖北2022冲刺(二)]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除了向苏联学习,还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表明当时中国
A.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 B.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面临复杂的国内环境 D.意图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
【答案】B
【详解】据题意可知,毛泽东不但主张学习苏联,还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国家,说明中国并不是对苏联亦步亦趋,而是在独立探索适合自己 的社会主义道路,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发展道路的探索,并不是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排除AD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国当时的国际环境,排除C项。
10.[河南部分重点高中2022模拟]1956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由于自由市场的开放,“手工业个体户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的需要,增加了市场的商品供应;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城市的就业人数。这是对国家有利而无害的事情”。这反映了当时( )
A.发展自由市场的正确性 B.计划经济弊端不断凸显
C.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D.对苏联模式的正确反思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即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背景下,《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肯定开放自由市场的必要性,强调其促进个体手工业发展,有利于民生、市场、就业和国家发展等,反映出当时党和国家认识到了发展自由市场的正确性,A项正确;1956年正是一五计划建设的高潮时期,计划经济的弊端并不明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开放自由市场的必要性,而非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共对苏联模式的反思,排除D项。
11.[西南名校联盟“3 3 3”2022质量诊断性联考(三)]1978年,中国政府派出以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考察团赴西欧、日本、新加坡等国考察,回国后的考察报告说明了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的可能性,提供了考察国经济发展和管理经济的经验。这一做法
A.导致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推动改革开放基本政策的确立
C.有利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标志我国推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答案】B
【详解】题干中“1978年的考察,回国后的考察报告说明了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的可能性,提供了考察国经济发展和管理经济的经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提供了条件,推动改革开放基本政策的确立,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A项;C项是在1992年后,排除C项;材料与外交无关,排除D项。
12.[河北部分学校2022冲刺压轴(一)]在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上,许多经济学家批评了要求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左”倾观点,提出应更多地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例如,孙冶方重提“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薛暮桥提出应当为长途贩运平反,要利用市场活跃流通等。这些观点意在
A.重新估计市场的主导作用 B.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C.推动改革向更深领域前进 D.引入市场调节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详解】结合材料中的“应更多地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第一条”“要利用市场活跃流通”等信息可知,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家,主张使用市场经济,为计划经济注入活力,D项正确;材料只是意在引入市场调节计划经济,并未重新估计市场的主导作用,排除A项;扩大企业自主权属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内容,排除B项;1978年改革开放还未正式开始,因而不存在改革向更深领域前进,排除C项。
13.[江西赣州2022适应考]如图是著名漫画家廖冰兄1979年创作的作品《自嘲》,其意在说明
A.人们对农村改革滞后于城市的不满
B.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之后面临的困境
C.党的政治路线应该进一步拨乱反正
D.改革开放需要更大的勇气解放思想
【答案】D
【详解】作品绘制于1979年,图中禁锢人们思想的“坛罐”已打破,寓意党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拨乱反正,但图中人物仍卷缩成坛罐状,说明人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D项正确;农村改革先于且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排除C项。
14.[重庆2022十质检]号称“中国第一商顺”的年广久干1979年12月注册了“傻子瓜子”商标。《邓小平文选》中这样解释“傻子瓜子”:“指安徽省芜湖市的一家个体户,他雇工经营,制作和销售瓜子,称为傻子瓜子’,得以致富。”“傻子瓜子”的成功经营表明当时
A.商标品牌意识已经普及 B.城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承认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傻子瓜子”之所以能够成功经营主要得益于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允许个体经济的出现,即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承认,D项正确;“已经普及”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在国有企业中,与傻子瓜子关系不大,排除B项;我国到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
15.[山东济南2022二模]下表为中国共产党两次会议公报的内容节编,这反映出两次会议都( )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决不允许损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应该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A.主张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强调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决定作用
C.发出了根本性体制变革的时代强音 D.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答案】D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强调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给予地方和工农业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意在进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项正确;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张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告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只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告中强调了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决定作用,排除B项;发出根本性体制变革时代强音的说法仅适用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C项。
16.[江苏睢宁2022三模]如图是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这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D.国家工作重心和经济政策的影响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979年之后,我国进出口总额不断上升,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现了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D项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也是因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导致,排除C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