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A:学生版(模拟试题+答案解析)
【模拟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福建部分校2022模拟(一)]商鞅认为“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反对官员的“私善”,要求秦国官吏将对百姓的“私善”转变为对君主的“奉公”,将官员的为善行为限定于“自治奉公”,即对君主效忠。这反映出商鞅变法意在
A.否定官员善行 B.强化社会控制 C.首倡官员尽忠 D.轻视民众价值
2.[安徽蚌埠2022四模]商鞅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上世是“天地设而民生”的时代,“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中世是“上贤而悦仁”的时代,这是说推选贤者来主事;下世是“贵贵而尊官”的时代,国家建立,君主、职官和禁令也都有了。据此可知,商鞅认为
A.生产力发展推动了文明产生 B.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C.应当尽快建立血缘等级制度 D.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
3.[辽宁名校2022联考]明堂起源于西周,是对朝堂及太庙的美称。汉武帝曾复原明堂,此后长期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此举意在
A.彰显北魏政权的合法性 B.加大汉化改革的力度
C.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 D.缓和阶级与民族矛盾
4.[湖南岳阳2022考前冲刺卷(一)]北魏时,朝廷专门在洛阳设归正里接收南朝人,设归德里接收北方各族人,设慕化里接收"东夷"来人,设慕义里接收"西夷"来人。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
C.北魏正统地位得以确认 D.北方经济水平仍超过南方
5.[湖北十一校2022二联]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王安石在太学中实行“三舍法”,规定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同时,颁布《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王安石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充实完善儒家思想 B.争夺变法的主导权
C.寻找变法理论依据 D.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6.[广东江门开平2022考前热身]王安石在《上五事札子》中指出,“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今一旦变之,使行什伍相维,邻里相属,察奸而显诸仁,宿兵而藏诸用”。这一论断旨在
A.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 B.宣扬法家思想 C.抨击反对派的保守性 D.强调以民为本
7.[山东2022模拟]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明确指出:“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其知识,练其艺能。”由此可知当时
A.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尊孔复古的思潮已兴起 D.维新思想影响深远
8.[山东实验中学2022一模]如表为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简表。这些规定
名称 规定
《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
《公司律》(1904年)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
A.促进了商业组织的近代化 B.否定了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C.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推动了商人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9.[甘肃兰州2022一模]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为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决议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这表明
A.辛亥革命推动民主建设 B.中央集权开始受到冲击
C.清末新政探索政治改革 D.基层直接民主不断深化
10.[海南海口四校2022联考]1910年8月,《国风报》一篇文章中写道:“十年以来,我国朝野上下莫不奋袂攘臂,嚣然举行新政。兴学堂也,办实业也,治警察也,行征兵也,兼营并举,日不暇给。然而多举一新政,即多增一乱端,事变益以纷,国势益以抢攘。”这揭示出清末新政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B.没有取得实质的成效
C.在多个领域同时并举 D.以加速近代化为目标
11.[河南部分学校2022质检]1911年9月,清末立宪运动的议会准备机构——资政院设立。同年10月3日,资政院召开了第一届常会,会上提出的《剪辫易服与世大同》《剪除发辫改良礼服》两项议案经资政院决议通过。此后,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剪辫运动席卷全国。这说明
A.剪辫易服具有革命色彩 B.清政府对全国失去控制
C.政治变革推动习俗变迁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2.[山东潍坊2022模拟(二)]1903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基本上照搬了当时的日本学制,只是将学科名称作了改换,如将“理科”改称“格致科”,“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经济学”改称“理财学”等等。这反映了晚清政府是在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B.坚守传统教育,抗拒制度变革
C.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D.顺应世界潮流,追求全盘西化
13.[黑龙江哈尔滨2022一模]李鸿章在戊戍之后,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启超,要他“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实境遇,遽灰初心”。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洋务派和维新派有相通之处 B.君主立宪是中国发展的方向
C.李鸿章支持维新派制度变革 D.抵制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14.[河北2022模拟(七)]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A.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具有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C.以农业生产合作社方式进行 D.成为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开端
15.[辽宁鞍山2022六模]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他指出,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开展土地改革、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少数民族等举措,“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这一讲话旨在
A.团结党外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B.调整方针政策,加强城乡治理
C.肃清官僚资本,推动经济复苏 D.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
16.[河北2022模拟(四)]毛泽东曾说“从1953起,我们就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立起来,为了完成重工业,必须发展农业并完成农业社会化。”这反映出
A.新中国工业化照搬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B.党和国家对农业和工业的理性认识
C.发展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迫切任务
D.“一五”计划的制定适合中国国情
17.[甘肃兰州2022一模]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指出:“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他们进行这种试验。”这表明当时
A.改革开放拉开序幕 B.经济特区开始试点
C.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D.积极探索改革之路
18.[福建泉州2022模拟]1978年9月,邓小平视察东北三省工业重镇及大型企业,发表了“北方谈话”,强调“思想僵化,就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我们的上层建筑非改不行”……“北方谈话”立即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激起巨大反响。这
A.完成了思想解放任务 B.启动了国企全面改革
C.指明了改革开放方向 D.宣告了新时期的到来
19.[湖北襄阳五中2022适应考(一)]如图所示为1978年11月11日《贵州日报》刊载的《“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安顺县)顶云公社部分干部座谈会>《“定产到组,超产奖励”行之有效》两篇通讯。这反映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与完善 B.安徽农村改革的深远影响
C.新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D.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
20.[西南名校联盟“3 3 3”2022质量诊断性联考(三)]1978年,中国政府派出以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考察团赴西欧、日本、新加坡等国考察,回国后的考察报告说明了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的可能性,提供了考察国经济发展和管理经济的经验。这一做法
A.导致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推动改革开放基本政策的确立
C.有利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标志我国推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21.[河北部分学校2022冲刺压轴(一)]在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上,许多经济学家批评了要求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左”倾观点,提出应更多地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例如,孙冶方重提“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薛暮桥提出应当为长途贩运平反,要利用市场活跃流通等。这些观点意在
A.重新估计市场的主导作用 B.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C.推动改革向更深领域前进 D.引入市场调节计划经济体制
22.[江西赣州2022适应考]如图是著名漫画家廖冰兄1979年创作的作品《自嘲》,其意在说明
A.人们对农村改革滞后于城市的不满
B.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之后面临的困境
C.党的政治路线应该进一步拨乱反正
D.改革开放需要更大的勇气解放思想
23.[重庆2022十质检]号称“中国第一商顺”的年广久干1979年12月注册了“傻子瓜子”商标。《邓小平文选》中这样解释“傻子瓜子”:“指安徽省芜湖市的一家个体户,他雇工经营,制作和销售瓜子,称为傻子瓜子’,得以致富。”“傻子瓜子”的成功经营表明当时
A.商标品牌意识已经普及 B.城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承认
24.[山东济南2022二模]下表为中国共产党两次会议公报的内容节编,这反映出两次会议都( )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决不允许损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应该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A.主张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强调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决定作用
C.发出了根本性体制变革的时代强音 D.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材料解析题
25.[江苏2022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 ……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于制度创新》
材料二 对孝文帝汉化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 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
观点二 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
——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
材料三 为了解决当时的“积贫”问题,王安石的指导原则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中小工商业者发展,从根本上巩固并扩大税源;强迫逃避税负成性的大地主大商人和特权阶层多交税费,强迫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市民、未成丁、单丁、女户、佛寺道观和官员家庭交纳免役钱。
——摘编自姜锡东《“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
材料四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内外交困的清朝政府对其经济政策作了调整。核心是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清政府在采取措施维持、改造和扩张国家资本的同时,也放宽了对私人资本的限制,鼓励和允许他们在一些领域中的发展,个别的还给予一定的资助与扶持。
——摘编自徐卫国《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改革不合时宜的旧制度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
(3)指出材料三中王安石变法是如何解决“积贫”问题的。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经济政策调整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
26.[贵州黔南2022热身模拟(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戊戌变法。
27.[河北邯郸2022模拟(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决议的内容摘选
时间 会议 内容(摘选)
1956年 八大 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1973年 十大 要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工农联盟,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备战、备荒、为人民
1982年 十二大 工作的重点,是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应当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007年 十七大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摘编自王昭《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模拟测试】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要求秦国官吏将对百姓的“私善”转变为对君主的‘奉公’”“对君主效忠”可知,商鞅反对“私善”,提倡“自治奉公”,即对君主效忠,目的是首倡官员尽忠,加强君主权威,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否定官员善行,而是否定官员的“私善”行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员对君主的效忠,和“强化社会控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官员要对君主效忠,没有体现商鞅对民众价值的看法,排除D项。
2.【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鞅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并认为这三个阶段是不断进化的,其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力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改革的作用,排除D项。
3.【答案】A
【详解】由材料“明堂起源于西周,是对朝堂及太庙的美...此后长期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可知明堂是国家礼制的代表性政治符号,北魏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体现了北魏国家政权正统性、合法性的构建,A项正确;北魏的汉化改革主要指改姓氏、断北语、易服饰等文化建设和以均田制,官僚制为代表的一系列封建化建设,主要目的是促进北魏社会转型与进步。北魏修建明堂是为了彰显对中国统治的合法性、正统性,与汉化改革的出发点不同,排除B项;北魏建明堂主要目的是宣扬统治正统合法性,并非学习借鉴,排除C项;根据材料与史实,阶级与民族矛盾在此处并无体现,排除D项。
4.【答案】B
【详解】政府在首都分区安置、接收各族人民,体现了德政与民本,反映出当时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B项正确;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与专门划定区域接收流民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北魏正统地位得到了被统治者的确认,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南北方经济水平的比较,排除D项。
5.【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颁布《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可分析出王安石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剥夺保守派对儒学的的解读权,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B项正确;充实完善儒家思想不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寻找变法理论依据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王安石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完善科举制度,完善科举制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D项。
6.【答案】A
【详解】根据“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要得出王安石强调保甲法起源早,前人已经有实行过,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A项正确;其指导思想不是法家,排除B项;CD项不是其主旨,排除CD项。
7.【答案】A
【详解】材料“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体现了“中学为体”;材料“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体现了“西学为用”,A项正确;B项中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与《奏定学堂章程》的具体内容无关,排除。尊孔复古思潮出现于民国初年,排除C项;维新思想主要强调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与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8.【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时期颁布的部分商务法规、章程简表,突破了旧式商业组织的束缚,促进了商业组织的近代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重农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的内容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的观点促进了商业组织的近代化,“普遍提高”说法绝对,排除D项。
9.【答案】C
【详解】清末新政中明确了地方自治的大致改革方向,规定设立议事会为决议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这体现了清末新政时期探索政治改革的尝试,C项正确;1911年辛亥革命,排除A项;B项错在“开始”,排除B项;材料只是列举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的内容,尚未落实,因此无法得出基层直接民主不断深化的结论,排除D项。
10.【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多举一新政,即多增一乱端,事变益以纷,国势益以抢攘”,可知清末新政导致了统治的混乱,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新政措施的具体成效,排除B项;在多个领域同时并举只体现了材料“兴学堂也,办实业也,治警察也,行征兵也,兼营并举,日不暇给。”不能反映整个材料意思,排除C项;以加速近代化为目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C
【详解】由材料可知,清末立宪运动中资政院通过了两项剪辫易服议案,推动了群众性剪辫运动的展开,表明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的变迁,C项正确;材料中的剪辫运动是在清政府的指导下开展的,体现不出“革命色彩”,A项错误;剪辫运动的“声势浩大”不足以说明清政府失去对全国的控制,B项错误;当时处于晚清时期,武昌起义尚未爆发,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项错误。
12.【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基本采用日本学制,并用格致、金石、理财等传统概念命名新学科,反映了晚清政府在回应社会改革诉求的同时,兼顾文化尊严,C项正确;复兴传统教育与“照搬了当时的日本学制”不符,排除A项;“癸卯学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坚守”,清末“新政”整体上是对形势的顺应,“预备立宪”等体现的是回应潮流并非抗拒制度变革,排除B项;追求全盘西化与“将学科名称作了改换”,设立“金石文字学”等不符,排除D项。
13.【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身为地主阶级的李鸿章寄意逃亡日本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实境遇,遽灰初心”,是因为两人在主张上是一致的,即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A项正确;材料未表明君主立宪是中国发展的方向,排除B项;李鸿章是地主阶级官僚,不会支持维新派制度变革,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抵制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排除D项。
14.【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土地改革有利于巩固革命胜利果实,发展农村生产力和进行工业化,在当时是必要的,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将土地由地主私有改变为农民私有,私有制并没有改变,排除A项;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三大改造时期,排除C项;三大改造确立了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
15.【答案】D
【详解】根据“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开展土地改革、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少数民族等举措,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可得出,毛泽东强调在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调整的过程中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D项正确;社会主义还没有建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要治理城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农业、手工业等,并不是针对 官僚资本,排除C项。
16.【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立起来,为了完成重工业,必须发展农业并完成农业社会化”,可以得出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理性探索,即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B项正确;中国在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了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并非完全对苏联工业化的照抄照搬,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迫切任务是采取各种措施巩固政权,排除C项;材料是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并非制定“一五”计划,排除D项。
17.【答案】D
【详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主张可以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可以从部分地区进行试点,这表明当时中央积极探索改革之路,D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排除A项;1980年经济特区开始试点,排除B项;C项内容与题无关,排除C项。
18.【答案】C
【详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在东北视察的重要谈话,涉及对未来变革的思考,从实践上看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新时期的到来,C项正确,排除D项;改革开放前掀起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但未彻底根除“左”的错误,排除A项;国企全面改革是从1984年开始的,排除B项。
19.【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两篇通讯是对“定产到组”的肯定,定产到组突破了原来了人民公社体制,所以是新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C项正确;根据题意中的时间可知此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尚未开始推行,因此不能说安徽农村改革影响深远,排除AB项;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实行的,排除D项。
20.【答案】B
【详解】题干中“1978年的考察,回国后的考察报告说明了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的可能性,提供了考察国经济发展和管理经济的经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提供了条件,推动改革开放基本政策的确立,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A项;C项是在1992年后,排除C项;材料与外交无关,排除D项。
21.【答案】D
【详解】结合材料中的“应更多地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第一条”“要利用市场活跃流通”等信息可知,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家,主张使用市场经济,为计划经济注入活力,D项正确;材料只是意在引入市场调节计划经济,并未重新估计市场的主导作用,排除A项;扩大企业自主权属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内容,排除B项;1978年改革开放还未正式开始,因而不存在改革向更深领域前进,排除C项。
22.【答案】D
【详解】作品绘制于1979年,图中禁锢人们思想的“坛罐”已打破,寓意党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拨乱反正,但图中人物仍卷缩成坛罐状,说明人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D项正确;农村改革先于且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排除C项。
23.【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傻子瓜子”之所以能够成功经营主要得益于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允许个体经济的出现,即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承认,D项正确;“已经普及”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在国有企业中,与傻子瓜子关系不大,排除B项;我国到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
24.【答案】D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强调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给予地方和工农业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意在进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项正确;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张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告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只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告中强调了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决定作用,排除B项;发出根本性体制变革时代强音的说法仅适用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C项。
二、材料解析题
25.
【答案】(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奖励耕战,实行按军功授爵;废井田,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
(2)认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了拓跋英勇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全盘汉化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和活力。
(3)措施:发展农业和中小工商业以扩大税源;强迫地主、富商和特权阶层交税;征收免役钱以扩大征税对象。
(4)相似之处:都是为了解决国家财政的严重困难;都采取了放宽私人工商业的政策;都相对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的制度是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奖励耕战,实行按军功授爵;废井田,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
(2)根据材料二“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即一方面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了拓跋英勇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全盘汉化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和活力。
(3)根据材料三“‘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中小工商业者发展,从根本上巩固并扩大税源”可知发展农业和中小工商业以扩大税源;根据材料三“强迫逃避税负成性的大地主大商人和特权阶层多交税费,强迫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市民、未成丁、单丁、女户、佛寺道观和官员家庭交纳免役钱”得出强迫地主、富商和特权阶层交税;征收免役钱以扩大征税对象。
(4)根据材料四“核心是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改造和扩张国家资本的同时,也放宽了对私人资本的限制,鼓励和允许他们在一些领域中的发展,个别的还给予一定的资助与扶持”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第(3)问,可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财政的严重困难;都采取了放宽私人工商业的政策;都相对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回答相似之处。
26.
【答案】(1)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想的传播。
(2)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一次伟大的救亡图存运动;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势力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缺乏群众基础;急于求成,缺乏全盘考虑。
【详解】(1)根据材料“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可以得出维新思想的传播;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甲午战争后的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问题要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来回答。积极,可以从对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的激发、形成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是救亡图存运动。局限,从当时半殖半封的社会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从而势力弱小;缺乏群众基础和策略上急于求成等角度入手。
27.【答案】示例论题:执政为民是党的一贯坚持与追求。
阐述:随着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党的八大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明确国内的基本矛盾,指出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党的十大也坚持建设的目的是为人民。改革开放后,历次党的大会都强调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人民所需。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事业的核心领导,其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执政为民,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相关决议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执政为民理念。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拟定一个论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论题”,依据材料信息“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备战、备荒、为人民”“应当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得出:执政为民是党的一贯坚持与追求。“阐述”,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理念、党的八大、十大、改革开放后历次党的大会的目的等角度分析论述。
B:教师版(模拟试题后附答案解析)
【模拟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福建部分校2022模拟(一)]商鞅认为“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反对官员的“私善”,要求秦国官吏将对百姓的“私善”转变为对君主的“奉公”,将官员的为善行为限定于“自治奉公”,即对君主效忠。这反映出商鞅变法意在
A.否定官员善行 B.强化社会控制 C.首倡官员尽忠 D.轻视民众价值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要求秦国官吏将对百姓的“私善”转变为对君主的‘奉公’”“对君主效忠”可知,商鞅反对“私善”,提倡“自治奉公”,即对君主效忠,目的是首倡官员尽忠,加强君主权威,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否定官员善行,而是否定官员的“私善”行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员对君主的效忠,和“强化社会控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官员要对君主效忠,没有体现商鞅对民众价值的看法,排除D项。
2.[安徽蚌埠2022四模]商鞅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上世是“天地设而民生”的时代,“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中世是“上贤而悦仁”的时代,这是说推选贤者来主事;下世是“贵贵而尊官”的时代,国家建立,君主、职官和禁令也都有了。据此可知,商鞅认为
A.生产力发展推动了文明产生 B.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C.应当尽快建立血缘等级制度 D.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鞅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并认为这三个阶段是不断进化的,其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力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改革的作用,排除D项。
3.[辽宁名校2022联考]明堂起源于西周,是对朝堂及太庙的美称。汉武帝曾复原明堂,此后长期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此举意在
A.彰显北魏政权的合法性 B.加大汉化改革的力度
C.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 D.缓和阶级与民族矛盾
【答案】A
【详解】由材料“明堂起源于西周,是对朝堂及太庙的美...此后长期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可知明堂是国家礼制的代表性政治符号,北魏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体现了北魏国家政权正统性、合法性的构建,A项正确;北魏的汉化改革主要指改姓氏、断北语、易服饰等文化建设和以均田制,官僚制为代表的一系列封建化建设,主要目的是促进北魏社会转型与进步。北魏修建明堂是为了彰显对中国统治的合法性、正统性,与汉化改革的出发点不同,排除B项;北魏建明堂主要目的是宣扬统治正统合法性,并非学习借鉴,排除C项;根据材料与史实,阶级与民族矛盾在此处并无体现,排除D项。
4.[湖南岳阳2022考前冲刺卷(一)]北魏时,朝廷专门在洛阳设归正里接收南朝人,设归德里接收北方各族人,设慕化里接收"东夷"来人,设慕义里接收"西夷"来人。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
C.北魏正统地位得以确认 D.北方经济水平仍超过南方
【答案】B
【详解】政府在首都分区安置、接收各族人民,体现了德政与民本,反映出当时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B项正确;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与专门划定区域接收流民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北魏正统地位得到了被统治者的确认,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南北方经济水平的比较,排除D项。
5.[湖北十一校2022二联]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王安石在太学中实行“三舍法”,规定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同时,颁布《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王安石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充实完善儒家思想 B.争夺变法的主导权
C.寻找变法理论依据 D.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颁布《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可分析出王安石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剥夺保守派对儒学的的解读权,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B项正确;充实完善儒家思想不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寻找变法理论依据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王安石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完善科举制度,完善科举制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D项。
6.[广东江门开平2022考前热身]王安石在《上五事札子》中指出,“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今一旦变之,使行什伍相维,邻里相属,察奸而显诸仁,宿兵而藏诸用”。这一论断旨在
A.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 B.宣扬法家思想 C.抨击反对派的保守性 D.强调以民为本
【答案】A
【详解】根据“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要得出王安石强调保甲法起源早,前人已经有实行过,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A项正确;其指导思想不是法家,排除B项;CD项不是其主旨,排除CD项。
7.[山东2022模拟]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明确指出:“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其知识,练其艺能。”由此可知当时
A.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尊孔复古的思潮已兴起 D.维新思想影响深远
【答案】A
【详解】材料“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体现了“中学为体”;材料“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体现了“西学为用”,A项正确;B项中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与《奏定学堂章程》的具体内容无关,排除。尊孔复古思潮出现于民国初年,排除C项;维新思想主要强调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与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8.[山东实验中学2022一模]如表为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简表。这些规定
名称 规定
《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
《公司律》(1904年)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
A.促进了商业组织的近代化 B.否定了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C.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推动了商人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时期颁布的部分商务法规、章程简表,突破了旧式商业组织的束缚,促进了商业组织的近代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重农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的内容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的观点促进了商业组织的近代化,“普遍提高”说法绝对,排除D项。
9.[甘肃兰州2022一模]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为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决议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这表明
A.辛亥革命推动民主建设 B.中央集权开始受到冲击
C.清末新政探索政治改革 D.基层直接民主不断深化
【答案】C
【详解】清末新政中明确了地方自治的大致改革方向,规定设立议事会为决议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这体现了清末新政时期探索政治改革的尝试,C项正确;1911年辛亥革命,排除A项;B项错在“开始”,排除B项;材料只是列举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的内容,尚未落实,因此无法得出基层直接民主不断深化的结论,排除D项。
10.[海南海口四校2022联考]1910年8月,《国风报》一篇文章中写道:“十年以来,我国朝野上下莫不奋袂攘臂,嚣然举行新政。兴学堂也,办实业也,治警察也,行征兵也,兼营并举,日不暇给。然而多举一新政,即多增一乱端,事变益以纷,国势益以抢攘。”这揭示出清末新政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B.没有取得实质的成效
C.在多个领域同时并举 D.以加速近代化为目标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多举一新政,即多增一乱端,事变益以纷,国势益以抢攘”,可知清末新政导致了统治的混乱,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新政措施的具体成效,排除B项;在多个领域同时并举只体现了材料“兴学堂也,办实业也,治警察也,行征兵也,兼营并举,日不暇给。”不能反映整个材料意思,排除C项;以加速近代化为目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河南部分学校2022质检]1911年9月,清末立宪运动的议会准备机构——资政院设立。同年10月3日,资政院召开了第一届常会,会上提出的《剪辫易服与世大同》《剪除发辫改良礼服》两项议案经资政院决议通过。此后,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剪辫运动席卷全国。这说明
A.剪辫易服具有革命色彩 B.清政府对全国失去控制
C.政治变革推动习俗变迁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C
【详解】由材料可知,清末立宪运动中资政院通过了两项剪辫易服议案,推动了群众性剪辫运动的展开,表明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的变迁,C项正确;材料中的剪辫运动是在清政府的指导下开展的,体现不出“革命色彩”,A项错误;剪辫运动的“声势浩大”不足以说明清政府失去对全国的控制,B项错误;当时处于晚清时期,武昌起义尚未爆发,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项错误。
12.[山东潍坊2022模拟(二)]1903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基本上照搬了当时的日本学制,只是将学科名称作了改换,如将“理科”改称“格致科”,“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经济学”改称“理财学”等等。这反映了晚清政府是在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B.坚守传统教育,抗拒制度变革
C.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D.顺应世界潮流,追求全盘西化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基本采用日本学制,并用格致、金石、理财等传统概念命名新学科,反映了晚清政府在回应社会改革诉求的同时,兼顾文化尊严,C项正确;复兴传统教育与“照搬了当时的日本学制”不符,排除A项;“癸卯学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坚守”,清末“新政”整体上是对形势的顺应,“预备立宪”等体现的是回应潮流并非抗拒制度变革,排除B项;追求全盘西化与“将学科名称作了改换”,设立“金石文字学”等不符,排除D项。
13.[黑龙江哈尔滨2022一模]李鸿章在戊戍之后,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启超,要他“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实境遇,遽灰初心”。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洋务派和维新派有相通之处 B.君主立宪是中国发展的方向
C.李鸿章支持维新派制度变革 D.抵制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身为地主阶级的李鸿章寄意逃亡日本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实境遇,遽灰初心”,是因为两人在主张上是一致的,即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A项正确;材料未表明君主立宪是中国发展的方向,排除B项;李鸿章是地主阶级官僚,不会支持维新派制度变革,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抵制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排除D项。14.[河北2022模拟(七)]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A.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具有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C.以农业生产合作社方式进行 D.成为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开端
【来源】2022届河北省新高考模拟历史试卷(七)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土地改革有利于巩固革命胜利果实,发展农村生产力和进行工业化,在当时是必要的,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将土地由地主私有改变为农民私有,私有制并没有改变,排除A项;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三大改造时期,排除C项;三大改造确立了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
15.[辽宁鞍山2022六模]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他指出,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开展土地改革、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少数民族等举措,“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这一讲话旨在
A.团结党外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B.调整方针政策,加强城乡治理
C.肃清官僚资本,推动经济复苏 D.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
【答案】D
【详解】根据“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开展土地改革、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少数民族等举措,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可得出,毛泽东强调在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调整的过程中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D项正确;社会主义还没有建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要治理城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农业、手工业等,并不是针对 官僚资本,排除C项。
16.[河北2022模拟(四)]毛泽东曾说“从1953起,我们就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立起来,为了完成重工业,必须发展农业并完成农业社会化。”这反映出
A.新中国工业化照搬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B.党和国家对农业和工业的理性认识
C.发展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迫切任务
D.“一五”计划的制定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立起来,为了完成重工业,必须发展农业并完成农业社会化”,可以得出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理性探索,即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B项正确;中国在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了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并非完全对苏联工业化的照抄照搬,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迫切任务是采取各种措施巩固政权,排除C项;材料是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并非制定“一五”计划,排除D项。
17.[甘肃兰州2022一模]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指出:“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他们进行这种试验。”这表明当时
A.改革开放拉开序幕 B.经济特区开始试点
C.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D.积极探索改革之路
【答案】D
【详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主张可以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可以从部分地区进行试点,这表明当时中央积极探索改革之路,D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排除A项;1980年经济特区开始试点,排除B项;C项内容与题无关,排除C项。
18.[福建泉州2022模拟]1978年9月,邓小平视察东北三省工业重镇及大型企业,发表了“北方谈话”,强调“思想僵化,就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我们的上层建筑非改不行”……“北方谈话”立即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激起巨大反响。这
A.完成了思想解放任务 B.启动了国企全面改革
C.指明了改革开放方向 D.宣告了新时期的到来
【答案】C
【详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在东北视察的重要谈话,涉及对未来变革的思考,从实践上看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新时期的到来,C项正确,排除D项;改革开放前掀起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但未彻底根除“左”的错误,排除A项;国企全面改革是从1984年开始的,排除B项。
19.[湖北襄阳五中2022适应考(一)]如图所示为1978年11月11日《贵州日报》刊载的《“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安顺县)顶云公社部分干部座谈会>《“定产到组,超产奖励”行之有效》两篇通讯。这反映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与完善 B.安徽农村改革的深远影响
C.新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D.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两篇通讯是对“定产到组”的肯定,定产到组突破了原来了人民公社体制,所以是新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C项正确;根据题意中的时间可知此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尚未开始推行,因此不能说安徽农村改革影响深远,排除AB项;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实行的,排除D项。
20.[西南名校联盟“3 3 3”2022质量诊断性联考(三)]1978年,中国政府派出以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考察团赴西欧、日本、新加坡等国考察,回国后的考察报告说明了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的可能性,提供了考察国经济发展和管理经济的经验。这一做法
A.导致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推动改革开放基本政策的确立
C.有利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标志我国推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答案】B
【详解】题干中“1978年的考察,回国后的考察报告说明了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的可能性,提供了考察国经济发展和管理经济的经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提供了条件,推动改革开放基本政策的确立,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A项;C项是在1992年后,排除C项;材料与外交无关,排除D项。
21.[河北部分学校2022冲刺压轴(一)]在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上,许多经济学家批评了要求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左”倾观点,提出应更多地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例如,孙冶方重提“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薛暮桥提出应当为长途贩运平反,要利用市场活跃流通等。这些观点意在
A.重新估计市场的主导作用 B.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C.推动改革向更深领域前进 D.引入市场调节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详解】结合材料中的“应更多地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第一条”“要利用市场活跃流通”等信息可知,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家,主张使用市场经济,为计划经济注入活力,D项正确;材料只是意在引入市场调节计划经济,并未重新估计市场的主导作用,排除A项;扩大企业自主权属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内容,排除B项;1978年改革开放还未正式开始,因而不存在改革向更深领域前进,排除C项。
22.[江西赣州2022适应考]如图是著名漫画家廖冰兄1979年创作的作品《自嘲》,其意在说明
A.人们对农村改革滞后于城市的不满
B.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之后面临的困境
C.党的政治路线应该进一步拨乱反正
D.改革开放需要更大的勇气解放思想
【答案】D
【详解】作品绘制于1979年,图中禁锢人们思想的“坛罐”已打破,寓意党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拨乱反正,但图中人物仍卷缩成坛罐状,说明人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D项正确;农村改革先于且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排除C项。
23.[重庆2022十质检]号称“中国第一商顺”的年广久干1979年12月注册了“傻子瓜子”商标。《邓小平文选》中这样解释“傻子瓜子”:“指安徽省芜湖市的一家个体户,他雇工经营,制作和销售瓜子,称为傻子瓜子’,得以致富。”“傻子瓜子”的成功经营表明当时
A.商标品牌意识已经普及 B.城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承认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傻子瓜子”之所以能够成功经营主要得益于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允许个体经济的出现,即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承认,D项正确;“已经普及”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在国有企业中,与傻子瓜子关系不大,排除B项;我国到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
24.[山东济南2022二模]下表为中国共产党两次会议公报的内容节编,这反映出两次会议都( )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决不允许损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应该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A.主张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强调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决定作用
C.发出了根本性体制变革的时代强音 D.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答案】D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强调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给予地方和工农业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意在进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项正确;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张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告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只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告中强调了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决定作用,排除B项;发出根本性体制变革时代强音的说法仅适用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C项。
二、材料解析题
25.[江苏2022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 ……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于制度创新》
材料二 对孝文帝汉化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 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
观点二 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
——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
材料三 为了解决当时的“积贫”问题,王安石的指导原则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中小工商业者发展,从根本上巩固并扩大税源;强迫逃避税负成性的大地主大商人和特权阶层多交税费,强迫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市民、未成丁、单丁、女户、佛寺道观和官员家庭交纳免役钱。
——摘编自姜锡东《“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
材料四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内外交困的清朝政府对其经济政策作了调整。核心是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清政府在采取措施维持、改造和扩张国家资本的同时,也放宽了对私人资本的限制,鼓励和允许他们在一些领域中的发展,个别的还给予一定的资助与扶持。
——摘编自徐卫国《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改革不合时宜的旧制度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
(3)指出材料三中王安石变法是如何解决“积贫”问题的。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经济政策调整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
【答案】(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奖励耕战,实行按军功授爵;废井田,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
(2)认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了拓跋英勇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全盘汉化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和活力。
(3)措施:发展农业和中小工商业以扩大税源;强迫地主、富商和特权阶层交税;征收免役钱以扩大征税对象。
(4)相似之处:都是为了解决国家财政的严重困难;都采取了放宽私人工商业的政策;都相对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的制度是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奖励耕战,实行按军功授爵;废井田,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
(2)根据材料二“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即一方面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了拓跋英勇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全盘汉化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和活力。
(3)根据材料三“‘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中小工商业者发展,从根本上巩固并扩大税源”可知发展农业和中小工商业以扩大税源;根据材料三“强迫逃避税负成性的大地主大商人和特权阶层多交税费,强迫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市民、未成丁、单丁、女户、佛寺道观和官员家庭交纳免役钱”得出强迫地主、富商和特权阶层交税;征收免役钱以扩大征税对象。
(4)根据材料四“核心是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改造和扩张国家资本的同时,也放宽了对私人资本的限制,鼓励和允许他们在一些领域中的发展,个别的还给予一定的资助与扶持”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第(3)问,可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财政的严重困难;都采取了放宽私人工商业的政策;都相对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回答相似之处。
26.[贵州黔南2022热身模拟(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戊戌变法。
【答案】(1)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想的传播。
(2)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一次伟大的救亡图存运动;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势力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缺乏群众基础;急于求成,缺乏全盘考虑。
【详解】(1)根据材料“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可以得出维新思想的传播;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甲午战争后的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问题要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来回答。积极,可以从对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的激发、形成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是救亡图存运动。局限,从当时半殖半封的社会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从而势力弱小;缺乏群众基础和策略上急于求成等角度入手。
27.[河北邯郸2022模拟(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决议的内容摘选
时间 会议 内容(摘选)
1956年 八大 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1973年 十大 要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工农联盟,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备战、备荒、为人民
1982年 十二大 工作的重点,是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应当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007年 十七大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摘编自王昭《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执政为民是党的一贯坚持与追求。
阐述:随着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党的八大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明确国内的基本矛盾,指出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党的十大也坚持建设的目的是为人民。改革开放后,历次党的大会都强调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人民所需。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事业的核心领导,其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执政为民,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相关决议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执政为民理念。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拟定一个论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论题”,依据材料信息“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备战、备荒、为人民”“应当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得出:执政为民是党的一贯坚持与追求。“阐述”,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理念、党的八大、十大、改革开放后历次党的大会的目的等角度分析论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