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测试卷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测试卷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5 16:4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单元同步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A:学生版(模拟试题+答案解析)
【模拟测试】
单项选择题
1.[江苏2022考前押题密卷]先秦时期,“爵”(下图1)既是饮酒器的通称,也指封爵;“尊”(下图2)既是盛酒器的通称,也是基本身份用词,即“尊卑”之“尊”。深入认识此现象可知,先秦( )
图1爵 图2尊
A.礼制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 B.“爵”与“尊”具有双重含义
C.青铜器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D.礼制具有直观可视化的特点
2.[甘肃武威2022六诊]春秋时,列国之执政,多以宗族任之。秦宗族同姓见于经传记载者仅有公子絷等寥寥数人,而为秦所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外人如百里奚、蹇叔、由余、巫豹、公孙枝、孟明视等济济一堂。这实质上说明当时
A.秦统一过程中善用人才 B.宗法制的藩篱有所突破
C.秦国已建立了官僚政治 D.士阶层的自我意识觉醒
3.[江西赣州2022模拟]“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4.[广东汕头2022三模]东汉至隋唐时期皇帝常与豪强大族联姻,在皇后废立上需要反复征求宰相大臣的意见。唐高宗在改立皇后时,大臣李勣对唐高宗说:“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于是唐高宗不顾众多大臣反对废除了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这表明当时
A.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B.君主专制强化
C.社会风气相对开放 D.市民阶层兴起
5.[福建泉州2022模拟]唐太宗依据“山河形便”将全国三百多个州分为十道,中央根据事务的需要,临时任命如观风俗使、巡察使、安抚使等分道对地方事务进行监察或督导,此类官员逐渐变成正规官制之外的重要职务。这一措施的推行
A.促进三省体制的确立 B.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带来冗官元费的问题 D.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6.[福建漳平、永安2022联考]元代行省以下的路、府、州各级政府,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尹、知府外,还设达鲁花赤一名。达鲁花赤是蒙语,意为镇守者、制裁者、掌印者,代表中央驻扎地方。达鲁花赤的设立
A.完善了元朝的监察体系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D.削弱了门阀势力
7.[陕西宝鸡2023一模]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古代雅典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皆得为官吏”的口号下,所有公职岗位均向每一个等级的公民开放,公职人员通过抽签的方式产生,由此,担任公职岗位的财产资格限制被取消。这一举措
A.否定了梭伦的政制设计 B.导致雅典民主走向衰落
C.废除了氏族贵族的特权 D.加速了公民阶层的流动
8.[广西河池2022考前定位]伯里克利认为,民主政治是多数人掌权的制度。时人阿特那哥拉斯强调,在民主政治下,所有人都能够行使自己的权利,都有平等的机会。这反映出,他们
A.反思雅典城邦的衰落 B.主张城邦居民平等
C.试图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D.重视公民的参政权利
9.[湖南衡阳(百校联考)2022二模]公元前509年,古罗马人在废除王权之后,建立了共和国。在古罗马,共和国被理解为是“人民的共同事务”,它不是在某一个地域中的人的偶然聚合,而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这一理解
A.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逻辑 B.维护了国家多数群体的根本利益
C.彰显了政治思想发展的进步趋势 D.实现了罗马法制体系的最终完善
10.[河北衡水2022二模]据记载,雅典在伯利克里时期,其公民人数从三万人降至二万一千人。罗马的公民人数在公元前6世纪不过八万三千人,而到公元前319年时,公民人数已达到二十五万人。这主要说明( )
A.人口数量关系国家兴衰 B.古雅典比罗马更加理性
C.古罗马比雅典更加民主 D.政治实践影响国家发展
11.[河北2022模拟]1840年4月7日到9日,英国下议院就是否对华宣战一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终下议院以271票对262票通过了发动战争的决议。但在战争期间,原来的反对党上台执政,对战争更加狂热,发动了更大规模和范围的战争行动。由此看来,两党并无本质分歧。这是由于
A.工业革命的拓展与深入 B.议会成为了权力中心
C.贵族权力已经日渐衰微 D.代议制民主流于形式
12.[河北部分学校2022冲刺压轴(一)]在美国政治领域有这样一段论述:人们把政治家送上政治舞台,不是让他们做抽象原则的讲演,而是要他们表演怎样解决实际政治问题。一个只知道顽固坚持所谓“原则”而拒绝一切谈判的政治家被认为不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而只是“狂热分子”。这一论述体现了美国
A.政治领域中的妥协因素 B.精英政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优越性
C.权力部门间矛盾的尖锐 D.民主政治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13.[重庆2022二模]在约翰·马歇尔担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期间,最高法院创造性地“发明”了司法审查权,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推翻国会立法和总统行政命令的权力,将最高法院抬升为宪法的最终解释者。美国最高法院此举的核心意图是
A.完善国家的司法实施体系 B.打破总统对行政权的垄断
C.改造当时的三权分立制度 D.维护最高法院的司法权威
14.[浙江金华十校2022模拟]如图漫画中房间内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蓝白红三色帽。该漫画反映了被称为“各种政体的试验场”的某国经历长期震荡和反复较量后终于确立了适合自己国情的政体。“女郎终于挑好帽子”的年份是
A.1689年 B.1787年 C.1871年 D.1875年
15.[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2022二联]1879年,共和派击败了保守派,取得了参议院的优势地位,保王党人麦克马洪被迫辞去总统职务。格雷维任总统,将政府迁回巴黎,确定了国歌和国庆日,并赦免了巴黎公社革命的参与者等。这一系列措施(  )
A.消除了封建保守势力的影响 B.强化了法国总统的立法权力
C.保障了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力 D.巩固了民主共和政治的基础
16.[河北省级联测2022八联]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能对省制及中央与各省权限予以规定。1923年,孙中山认为,“临时约法既知规定人民权利义务,而于地方制度付之阙如,徒沾沾于国家机关,铸成大错者也。”孙中山这一反思
A.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意在强调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C.分析了军阀割据出现的根源 D.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17.[吉林2022模拟(二)]相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反映出人民政协
A.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
C.促使各党派与中共的利益趋同 D.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18.河北2022模拟(三)[]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这体现了
A.工人阶级居于主导地位 B.人民代表大会的广泛性
C.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 D.我国工农联盟的优越性
19.[湖南隆回2022考前押题]北魏早期,祭祀以自然崇拜和女性祖先为主。孝文帝执政后改革传统祭祀制度,华夏圣君日益与北魏统治者的血缘祖先结合成为北魏政权的祖先神并与儒家先贤共同成为祭祀的主要对象。这一改变意在
A.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B.削弱鲜卑旧贵族势力
C.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D.变革传统的社会习俗
20.[湖北2022预测卷(一)]针对王安石推行的均输法,苏辙上奏说“旧日官岁乘米,钱散于民,故农不大伤,无钱荒之弊。今发运司以所象米代供,而责钱于诸路;诸路米无所售,而敏钱以偿发运司,则钱日益荒,而农民最病,此东南之大患也。”由此可知,苏辙认为均输法
A.损害了富商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B.违背了商品经济交换规律
C.客观上加剧了东南地区的钱荒 D.加重了广大农民赋役负担
21.[湖北宜昌2022模拟]有人认为:辛酉政变在晚清史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清王朝从此进入了慈禧太后的时代。这是个不同于嘉道以来不思改革、墨守成规,在中世纪徘徊的新时代,这也是一个不同于以往自我封闭而力图面向世界的新时代其理由是,这个时代( )
A.有曾国藩、李鸿章等中兴名臣,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
B.慈禧太后推动改革变法开辟了晚清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C.经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推动中国近代化
D.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战争等多次打断中国近代化
22.[重庆2022联考(二)]据统计,康有为在百日维新期间以自己名义及代他人草拟或授意他人所上的诸多奏折中,废八股为中心的文教改革建议最多,涉及政治制度变革的折子最少。而康有为最具宪政意义的主张,如“立开制度局”等内容在奏折中均未见踪影。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A.严重损害士人群体利益 B.政治改良时机尚不成熟
C.旨在维护皇权独尊地位 D.效仿西方改革流于形式
23.[陕西榆林2022三模]下表所示为某位学者的观点。他试图集中说明维新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维新派
第一,康有为的本意是借助孔子的力量推行维新变法,然而,儒学在当时为士大夫们安身立命的学问,康有为这种废古倡今(借今文经学反对古文经学)的说法,大大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恐慌,这又使维新派丧失了很多力量
第二,《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本书未经严密考证,内容牵强附会,难以获得当时民众的广泛认同
第三,当时占据主流的儒学,实际.上是僵化了的理学思想,其中含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是统治者用来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
A.改革操之过急 B.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C.宣传动员不力 D.缺乏完整的组织体系
24.[江苏淮安2022模拟]陈云在中共八大中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这表明中国
A.全面突破“斯大林模式” B.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肯定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 D.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
25.(25分)[河北九师联盟2022质量检测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情况下,中国古代新政区的设置多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人口的逐渐增加而从容进行。王朝初建,出于开疆拓土的需要,有大量政区同时建立,如秦征服南越后,设置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又在北方置九原等郡。也有雄才伟略的帝王,为现固国家统一而对四夷用兵,设置大量新的行政区,如汉武帝元鼎六年起,“连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今广州)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隋末天下大乱,晋阳李唐为了壮大势力,表示凡归附者都给予州刺史的名号,因而大量“权置州郡”,州数膨胀到五六百之多。因此,唐太宗于贞观元年将全国划分为10道,分辖各州,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模式。元朝在全国各地设置行中书省代行政府管理职能,边疆地区的云南等地也建立起了行省,省制逐步成为后世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最高层级。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各中央政府为了提高政权运转效率通常会减少地方行政层级,但自秦国推行郡县制以来,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也从来没有被取消过。但为了解决管理幅员过大和军事问题又会设立监察区和军管区,这些非行政区最终演变为州、道、路、省等地方高层政区,使得地方行政层级变多。秦朝在郡政区实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汉朝设置13州刺史,唐朝设道对地方派遣监察官员,宋朝设置互不统属的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动无不是中央加强集权的创新。自古以来,财政就在行政体制中占据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商鞅变法中制土分民、履亩而税、重农抑商等财政改革措施,保证了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形成和完善。以后各朝从国家安全出发,同时也为了涵养财源,徒民边塞,实行军民屯垦,建立起都尉、都督、都护府或都司卫所等军管型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并逐渐融入地方行政层级中来。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化的因素。(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基本规律。(12分)
26.(15分)[海南海口2022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朝和清朝的地方管理制度。(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和清朝地方管理变化的特点及影响。(10分)
三、论述题
27.(12分)[湖北2022信息卷(一)]【制度的“可视化”】
下图为小楚同学在开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探究学习时,绘制的某一时期君权和相权的受力分析图。
君权和相权的受力分析
请以小楚同学的分析图为范本,围绕中外历史上的某一制度,绘制一幅类似的示意图,并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模拟测试】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详解】通过观察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爵”“尊”作为酒器,承载着显示贵族身份,彰显“尊卑”之意,在深层次上反映出先秦礼制具有直观可视化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礼制已渗透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排除A项;“爵”与“尊”具有双重含义并非对材料现象的深入分析,排除B项;仅从“爵”“尊”的用处不能得出青铜器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的结论,排除C项。
2.【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列国重用宗族同姓,秦重用非宗族同姓的外人,这实质上说明当时秦国宗法制的藩篱有所突破,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官僚政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士阶层的自我意识觉醒,排除D项。
3.【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
4.【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至隋唐时期皇帝常与豪强大族联姻,在皇后的废立问题上,皇帝要征求宰相大臣的意见,这是因为当时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皇权需要依托于当时最有势力的集团或阶层,需要依靠他们来巩固统治。而唐高宗不顾众多大臣反对废立皇后,说明地方豪强势力衰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材料表明当时社会结构发生变化,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社会风气相对开放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唐朝时期市民阶层尚未兴起,排除D项。
5.【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涉及措施是唐代使职差遣制度,官员代表中央出使地方,处理专项事务,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提升效率,B项正确;材料涉及中央集权,与三省体制无关,排除A项;冗官冗费的现象出现在宋代,冗费更多由于养兵费用庞大,排除C项;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原因在于唐代军事体制的内轻外重失衡和安史之乱削弱中央集权,并非是使职差遣制度,排除D项。
6.【答案】C
【详解】元朝在地方行政体系中设置达鲁花赤,这一机构凌驾于地方行政长官之上,代表中央驻扎地方,意在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达鲁花赤并不负责监察,排除A项;达鲁花赤的设置和行政效率的提升无关,排除B项。唐宋以来,门阀势力就在不断下降,而达鲁花赤的设置并不是为了解决门阀势力,排除D项。
7.【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不受财产资格限制,下层的贫穷公民也可以通过抽签选举担任公职,上升到上层,同样上层公民也有可能下降到下层,这加速了公民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它是对梭伦设计的民主制的发展,而不是否定,排除A项;材料是雅典民主发达的表现,而非衰弱,排除B项;废除氏族贵族的特权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8.【答案】D
【详解】伯里克利和阿特那哥拉斯的主张虽有差异,但都强调多数人参政的民主政治,故选D项;伯里克利执政时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期,排除A项;城邦公民参政权利平等,但外邦人、奴隶和妇女等不享有参政权,排除B项;梭伦到克里斯提尼的改革,逐步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控制,排除C项。
9.【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509年,古罗马人废除王权,建立了共和国。共和国被理解为是“人民的共同事务”,它不是在某一个地域中的人的偶然聚合,而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掌握,相对于王政时代的独裁专制,共和国的建立这彰显了政治思想发展的进步趋势,C项正确;古罗马处于奴隶制时代,不可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排除A项;罗马共和国维护的仍是少数奴隶制贵族的根本利益,排除B项;罗马法制体系的最终完善发生在东罗马帝国时期,6世纪《查士丁尼法典》的问世,完善了罗马法制体系,排除D项。
10.【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者公民人数的变化,与其实施的公民政策有直接关系,雅典实施了相对封闭的公民政策,如妇女、奴隶、外邦移民不具有公民权等,使公民的人数下降,影响了雅典城邦的发展,古罗马实施了相对开放包容的公民政策,使公民的人数提升,促进了罗马的发展,可见政治实践对国家发展有重要影响,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仅从公民人数的变化不同并不能断定古罗马与雅典民主程度的高低和两者的理性程度,排除BC项。
11.【答案】A
【详解】由材料可知,执政党和反对党都对华发动或扩大了鸦片战争,表明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势力壮大,经过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A项正确;议会是权力中心,应该体现议会与内阁、国王之间的关系对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旨在比较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对华战争的共通之处,并未涉及贵族,排除C项;对华宣战,通过了议会表决,说明英国代议制民主并非流于形式,排除D项。
12.【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不是让他们做抽象原则的讲演……而拒绝一切谈判的政治家被认为不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的政治领域中,真正的政治家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是讲求谈判和妥协的,而不是一味地坚持原则,A项正确;其余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CD项。
13.【答案】D
【详解】美国最高法院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推翻国会立法和总统行政命令的权力,将最高法院抬升为宪法的最终解释者,其意在维护最高法院的司法权威,D项正确;完善国家司法实施体系的目的依然是为了维护最高法院的司法权威,排除A项;最高法院不掌握行政权,排除B项;最高法院并未改变三权分立制度,排除C项。
14.【答案】D
【详解】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尝试了各种政体,最终确立了共和制,而三色帽正是共和的象征,时间是在1875年,D项正确;1689年英国确立君主立宪,排除A项;1787年美国确立了联邦共和制,排除B项;1871年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
15.【答案】D
【详解】材料“共和派击败了保守派,取得了参议院的优势地位,保王党人麦克马洪被迫辞去总统职务”巩固了民主共和政治的基础,D项正确;A错在“消除”,排除A项;法国立法权掌握在议会手中,排除B项;C项错在“保障了”,排除C项。
16.【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地方制度付之阙如”“未对省制及中央与各省权限予以规定”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局限性,并为后来的军阀割据混战埋下隐患。孙中山在1923年进行这一反思,将革命的斗争目标指向军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在1924年建立,B项时间错误,排除;近代军阀割据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的存在和帝国主义国家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排除C项;D项结论在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17.【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能够使代表不同信仰、利益和观念的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土参政议政,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D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在1954年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故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B项主要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作用,故排除;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18.【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可知,人大代表中农村和城市的比例为1:4。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工业化发展方向,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法,不能体现人民代表大会的广泛性,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农民和工人的选举比例问题,并不涉及工农联盟,排除D项。
19.【答案】A
【详解】材料反映了北魏从祭祀自然神和女性祖先变为祭祀华夏圣君和儒家先贤,这体现了北魏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既可以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性,又可以加速其封建化,故选A;材料强调的是对汉族文化的认同,证明北魏政权的正统性,没有涉及到削弱旧贵族势力的措施,故排除B;北魏时期的中国处于分裂时期,不是大一统的局面,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文化的认同,没有涉及到社会习俗变革,故排除D。
20.【答案】C
【详解】从题干中可看出,苏辙指责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均输法采取折米征钱的做法,导致了市场上的钱荒现象,故选C项;题干中未涉及富商的态度,苏是官员,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像,排除A项;均输法推行的用近易远的原则是符合商品经济交换规律的,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折米征钱的举措加重了农民负担,而非役负担,排除D项。
21.【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辛酉政变是1861年,因此慈禧太后的时代是从1861年开始,因此经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推动中国近代化,C项正确;洋务运动最后失败,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战争并没有打断中国近代化,排除D项。
22.【答案】B
【详解】据题意可知,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关于政治改革的主张被接受程度最小,说明当时政治改良的时机还不成熟,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士人群体利益的损害,排除A项;戊戌变法主张进行改良,并不是维护皇权独尊,排除C项;废八股为中心并不是效仿西方,排除D项。
23.【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康有为这种废古倡今(借今文经学反对古文经学)的说法大大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恐慌,这又使维新派丧失了很多力量”“内容牵强附会,难以获得当时民众的广泛认同”“当时占据主流的儒学,实际上是僵化了的理学思想,其中含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是统治者用来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可分析出这一时期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操之过急,排除A项;宣传动员不力体现不出表格中的第三点,排除C项;材料提到的是思想理论,无法体现组织体系,排除D项。
24.【答案】C
【详解】据“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等信息可知,中共八大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中都体现了个体和市场的作用,说明中国肯定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C项正确;“全面突破”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此时我国尚未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三个主体,三个补充”主要是强调以国营和集体经营为主,并不是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排除D项。
二、材料解析题
25.
【答案】(1)因素: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开疆拓土;巩固统一;政局变化;管理边地;制度变革。(任答4点即可(12分)。)
(2)规律: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点;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12分)
【详解】(1)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新政区的设置多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人口的逐渐增加而从容进行”,可以得出经济发展;人口变化;根据材料“王朝初建,出于开疆拓土的需要”,可以得出开疆拓土;根据材料“为现固国家统一而对四夷用兵,设置大量新的行政区”,可以得出巩固统一;根据材料“秦征服南越后,设置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可以得出管理边地;根据材料“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模式”,可以得出制度变革。
(2)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各中央政府为了提高政权运转效率通常会减少地方行政层级”,可以得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根据材料“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也从来没有被取消过”,可以得出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根据材料“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动无不是中夹加强集权的创新”,可以得出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点;根据材料“自古以来,财政就在行政体制中占据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可以得出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
26.
【答案】(1)制度:秦朝实行郡县制;清朝以行省制为主,辅以盟旗制度、将军辖区和驻藏大臣管理。(5分)
(2)特点:地方管理体系日益严密;地方管理体制不断创新;更注重因地制宜。(6分)
影响: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4分)
【详解】(1)制度:根据两幅疆域图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清朝以行省制为主,辅以盟旗制度、将军辖区和驻藏大臣管理。
(2)特点:根据疆域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地方行政区划越来越密,管理体系日益严密;由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管理体制不断创新;清朝更注重对边疆地区因地制宜的管理,说明更注重因地制宜。
影响:根据上述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从对国家、对中央、对地方、对民族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可知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三、论述题
27.
【答案】制度: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2分)
解读:美国三权分立制度,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交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三个国家机关互相独立,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相互制约保持平衡。三权分立制度中各国家机关相互合作,相互制约,能有效防止国家权力滥用,利于维护公民权利。但同时也影响国家权力的统一, 三权之间的互相牵扯易导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发生,因此要辩证看待。(10分)
【详解】图中的“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可看出是元朝政治制度,三个“力”的合力为零体现权力的制衡,相应的中外制度还有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互相制约保持平衡。考生同时要注意运用唯物史观来辩证看待问题,注意答出制度的利弊影响。即美国三权分立制度,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交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三个国家机关互相独立,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相互制约保持平衡。三权分立制度中各国家机关相互合作,相互制约,能有效防止国家权力滥用,利于维护公民权利。但同时也影响国家权力的统一, 三权之间的互相牵扯易导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发生,因此要辩证看待。
B:教师版(模拟试题后附答案解析)
【模拟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江苏2022考前押题密卷]先秦时期,“爵”(下图1)既是饮酒器的通称,也指封爵;“尊”(下图2)既是盛酒器的通称,也是基本身份用词,即“尊卑”之“尊”。深入认识此现象可知,先秦( )
图1爵 图2尊
A.礼制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 B.“爵”与“尊”具有双重含义
C.青铜器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D.礼制具有直观可视化的特点
【答案】D
【详解】通过观察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爵”“尊”作为酒器,承载着显示贵族身份,彰显“尊卑”之意,在深层次上反映出先秦礼制具有直观可视化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礼制已渗透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排除A项;“爵”与“尊”具有双重含义并非对材料现象的深入分析,排除B项;仅从“爵”“尊”的用处不能得出青铜器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的结论,排除C项。
2.[甘肃武威2022六诊]春秋时,列国之执政,多以宗族任之。秦宗族同姓见于经传记载者仅有公子絷等寥寥数人,而为秦所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外人如百里奚、蹇叔、由余、巫豹、公孙枝、孟明视等济济一堂。这实质上说明当时
A.秦统一过程中善用人才 B.宗法制的藩篱有所突破
C.秦国已建立了官僚政治 D.士阶层的自我意识觉醒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列国重用宗族同姓,秦重用非宗族同姓的外人,这实质上说明当时秦国宗法制的藩篱有所突破,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官僚政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士阶层的自我意识觉醒,排除D项。
3.[江西赣州2022模拟]“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
4.[广东汕头2022三模]东汉至隋唐时期皇帝常与豪强大族联姻,在皇后废立上需要反复征求宰相大臣的意见。唐高宗在改立皇后时,大臣李勣对唐高宗说:“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于是唐高宗不顾众多大臣反对废除了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这表明当时
A.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B.君主专制强化
C.社会风气相对开放 D.市民阶层兴起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至隋唐时期皇帝常与豪强大族联姻,在皇后的废立问题上,皇帝要征求宰相大臣的意见,这是因为当时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皇权需要依托于当时最有势力的集团或阶层,需要依靠他们来巩固统治。而唐高宗不顾众多大臣反对废立皇后,说明地方豪强势力衰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材料表明当时社会结构发生变化,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社会风气相对开放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唐朝时期市民阶层尚未兴起,排除D项。
5.[福建泉州2022模拟]唐太宗依据“山河形便”将全国三百多个州分为十道,中央根据事务的需要,临时任命如观风俗使、巡察使、安抚使等分道对地方事务进行监察或督导,此类官员逐渐变成正规官制之外的重要职务。这一措施的推行
A.促进三省体制的确立 B.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带来冗官元费的问题 D.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涉及措施是唐代使职差遣制度,官员代表中央出使地方,处理专项事务,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提升效率,B项正确;材料涉及中央集权,与三省体制无关,排除A项;冗官冗费的现象出现在宋代,冗费更多由于养兵费用庞大,排除C项;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原因在于唐代军事体制的内轻外重失衡和安史之乱削弱中央集权,并非是使职差遣制度,排除D项。
6.[福建漳平、永安2022联考]元代行省以下的路、府、州各级政府,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尹、知府外,还设达鲁花赤一名。达鲁花赤是蒙语,意为镇守者、制裁者、掌印者,代表中央驻扎地方。达鲁花赤的设立
A.完善了元朝的监察体系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D.削弱了门阀势力
【答案】C
【详解】元朝在地方行政体系中设置达鲁花赤,这一机构凌驾于地方行政长官之上,代表中央驻扎地方,意在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达鲁花赤并不负责监察,排除A项;达鲁花赤的设置和行政效率的提升无关,排除B项。唐宋以来,门阀势力就在不断下降,而达鲁花赤的设置并不是为了解决门阀势力,排除D项。
7.[陕西宝鸡2023一模]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古代雅典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皆得为官吏”的口号下,所有公职岗位均向每一个等级的公民开放,公职人员通过抽签的方式产生,由此,担任公职岗位的财产资格限制被取消。这一举措
A.否定了梭伦的政制设计 B.导致雅典民主走向衰落
C.废除了氏族贵族的特权 D.加速了公民阶层的流动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不受财产资格限制,下层的贫穷公民也可以通过抽签选举担任公职,上升到上层,同样上层公民也有可能下降到下层,这加速了公民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它是对梭伦设计的民主制的发展,而不是否定,排除A项;材料是雅典民主发达的表现,而非衰弱,排除B项;废除氏族贵族的特权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8.[广西河池2022考前定位]伯里克利认为,民主政治是多数人掌权的制度。时人阿特那哥拉斯强调,在民主政治下,所有人都能够行使自己的权利,都有平等的机会。这反映出,他们
A.反思雅典城邦的衰落 B.主张城邦居民平等
C.试图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D.重视公民的参政权利
【答案】D
【详解】伯里克利和阿特那哥拉斯的主张虽有差异,但都强调多数人参政的民主政治,故选D项;伯里克利执政时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期,排除A项;城邦公民参政权利平等,但外邦人、奴隶和妇女等不享有参政权,排除B项;梭伦到克里斯提尼的改革,逐步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控制,排除C项。
9.[湖南衡阳(百校联考)2022二模]公元前509年,古罗马人在废除王权之后,建立了共和国。在古罗马,共和国被理解为是“人民的共同事务”,它不是在某一个地域中的人的偶然聚合,而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这一理解
A.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逻辑 B.维护了国家多数群体的根本利益
C.彰显了政治思想发展的进步趋势 D.实现了罗马法制体系的最终完善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509年,古罗马人废除王权,建立了共和国。共和国被理解为是“人民的共同事务”,它不是在某一个地域中的人的偶然聚合,而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掌握,相对于王政时代的独裁专制,共和国的建立这彰显了政治思想发展的进步趋势,C项正确;古罗马处于奴隶制时代,不可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排除A项;罗马共和国维护的仍是少数奴隶制贵族的根本利益,排除B项;罗马法制体系的最终完善发生在东罗马帝国时期,6世纪《查士丁尼法典》的问世,完善了罗马法制体系,排除D项。
10.[河北衡水2022二模]据记载,雅典在伯利克里时期,其公民人数从三万人降至二万一千人。罗马的公民人数在公元前6世纪不过八万三千人,而到公元前319年时,公民人数已达到二十五万人。这主要说明( )
A.人口数量关系国家兴衰 B.古雅典比罗马更加理性
C.古罗马比雅典更加民主 D.政治实践影响国家发展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者公民人数的变化,与其实施的公民政策有直接关系,雅典实施了相对封闭的公民政策,如妇女、奴隶、外邦移民不具有公民权等,使公民的人数下降,影响了雅典城邦的发展,古罗马实施了相对开放包容的公民政策,使公民的人数提升,促进了罗马的发展,可见政治实践对国家发展有重要影响,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仅从公民人数的变化不同并不能断定古罗马与雅典民主程度的高低和两者的理性程度,排除BC项。
11.[河北2022模拟]1840年4月7日到9日,英国下议院就是否对华宣战一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终下议院以271票对262票通过了发动战争的决议。但在战争期间,原来的反对党上台执政,对战争更加狂热,发动了更大规模和范围的战争行动。由此看来,两党并无本质分歧。这是由于
A.工业革命的拓展与深入 B.议会成为了权力中心
C.贵族权力已经日渐衰微 D.代议制民主流于形式
【答案】A
【详解】由材料可知,执政党和反对党都对华发动或扩大了鸦片战争,表明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势力壮大,经过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A项正确;议会是权力中心,应该体现议会与内阁、国王之间的关系对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旨在比较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对华战争的共通之处,并未涉及贵族,排除C项;对华宣战,通过了议会表决,说明英国代议制民主并非流于形式,排除D项。
12.[河北部分学校2022冲刺压轴(一)]在美国政治领域有这样一段论述:人们把政治家送上政治舞台,不是让他们做抽象原则的讲演,而是要他们表演怎样解决实际政治问题。一个只知道顽固坚持所谓“原则”而拒绝一切谈判的政治家被认为不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而只是“狂热分子”。这一论述体现了美国
A.政治领域中的妥协因素 B.精英政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优越性
C.权力部门间矛盾的尖锐 D.民主政治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不是让他们做抽象原则的讲演……而拒绝一切谈判的政治家被认为不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的政治领域中,真正的政治家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是讲求谈判和妥协的,而不是一味地坚持原则,A项正确;其余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CD项。
13.[重庆2022二模]在约翰·马歇尔担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期间,最高法院创造性地“发明”了司法审查权,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推翻国会立法和总统行政命令的权力,将最高法院抬升为宪法的最终解释者。美国最高法院此举的核心意图是
A.完善国家的司法实施体系 B.打破总统对行政权的垄断
C.改造当时的三权分立制度 D.维护最高法院的司法权威
【答案】D
【详解】美国最高法院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推翻国会立法和总统行政命令的权力,将最高法院抬升为宪法的最终解释者,其意在维护最高法院的司法权威,D项正确;完善国家司法实施体系的目的依然是为了维护最高法院的司法权威,排除A项;最高法院不掌握行政权,排除B项;最高法院并未改变三权分立制度,排除C项。
14.[浙江金华十校2022模拟]如图漫画中房间内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蓝白红三色帽。该漫画反映了被称为“各种政体的试验场”的某国经历长期震荡和反复较量后终于确立了适合自己国情的政体。“女郎终于挑好帽子”的年份是
A.1689年 B.1787年 C.1871年 D.1875年
【答案】D
【详解】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尝试了各种政体,最终确立了共和制,而三色帽正是共和的象征,时间是在1875年,D项正确;1689年英国确立君主立宪,排除A项;1787年美国确立了联邦共和制,排除B项;1871年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
15.[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2022二联]1879年,共和派击败了保守派,取得了参议院的优势地位,保王党人麦克马洪被迫辞去总统职务。格雷维任总统,将政府迁回巴黎,确定了国歌和国庆日,并赦免了巴黎公社革命的参与者等。这一系列措施(  )
A.消除了封建保守势力的影响 B.强化了法国总统的立法权力
C.保障了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力 D.巩固了民主共和政治的基础
【答案】D
【详解】材料“共和派击败了保守派,取得了参议院的优势地位,保王党人麦克马洪被迫辞去总统职务”巩固了民主共和政治的基础,D项正确;A错在“消除”,排除A项;法国立法权掌握在议会手中,排除B项;C项错在“保障了”,排除C项。
16.[河北省级联测2022八联]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能对省制及中央与各省权限予以规定。1923年,孙中山认为,“临时约法既知规定人民权利义务,而于地方制度付之阙如,徒沾沾于国家机关,铸成大错者也。”孙中山这一反思
A.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意在强调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C.分析了军阀割据出现的根源 D.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地方制度付之阙如”“未对省制及中央与各省权限予以规定”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局限性,并为后来的军阀割据混战埋下隐患。孙中山在1923年进行这一反思,将革命的斗争目标指向军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在1924年建立,B项时间错误,排除;近代军阀割据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的存在和帝国主义国家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排除C项;D项结论在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17.[吉林2022模拟(二)]相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反映出人民政协
A.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
C.促使各党派与中共的利益趋同 D.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能够使代表不同信仰、利益和观念的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土参政议政,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D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在1954年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故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B项主要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作用,故排除;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18.河北2022模拟(三)[]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这体现了
A.工人阶级居于主导地位 B.人民代表大会的广泛性
C.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 D.我国工农联盟的优越性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可知,人大代表中农村和城市的比例为1:4。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工业化发展方向,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法,不能体现人民代表大会的广泛性,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农民和工人的选举比例问题,并不涉及工农联盟,排除D项。
19.[湖南隆回2022考前押题]北魏早期,祭祀以自然崇拜和女性祖先为主。孝文帝执政后改革传统祭祀制度,华夏圣君日益与北魏统治者的血缘祖先结合成为北魏政权的祖先神并与儒家先贤共同成为祭祀的主要对象。这一改变意在
A.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B.削弱鲜卑旧贵族势力
C.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D.变革传统的社会习俗
【答案】A
【详解】材料反映了北魏从祭祀自然神和女性祖先变为祭祀华夏圣君和儒家先贤,这体现了北魏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既可以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性,又可以加速其封建化,故选A;材料强调的是对汉族文化的认同,证明北魏政权的正统性,没有涉及到削弱旧贵族势力的措施,故排除B;北魏时期的中国处于分裂时期,不是大一统的局面,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文化的认同,没有涉及到社会习俗变革,故排除D。
20.[湖北2022预测卷(一)]针对王安石推行的均输法,苏辙上奏说“旧日官岁乘米,钱散于民,故农不大伤,无钱荒之弊。今发运司以所象米代供,而责钱于诸路;诸路米无所售,而敏钱以偿发运司,则钱日益荒,而农民最病,此东南之大患也。”由此可知,苏辙认为均输法
A.损害了富商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B.违背了商品经济交换规律
C.客观上加剧了东南地区的钱荒 D.加重了广大农民赋役负担
【答案】C
【详解】从题干中可看出,苏辙指责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均输法采取折米征钱的做法,导致了市场上的钱荒现象,故选C项;题干中未涉及富商的态度,苏是官员,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像,排除A项;均输法推行的用近易远的原则是符合商品经济交换规律的,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折米征钱的举措加重了农民负担,而非役负担,排除D项。
21.[湖北宜昌2022模拟]有人认为:辛酉政变在晚清史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清王朝从此进入了慈禧太后的时代。这是个不同于嘉道以来不思改革、墨守成规,在中世纪徘徊的新时代,这也是一个不同于以往自我封闭而力图面向世界的新时代其理由是,这个时代( )
A.有曾国藩、李鸿章等中兴名臣,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
B.慈禧太后推动改革变法开辟了晚清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C.经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推动中国近代化
D.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战争等多次打断中国近代化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辛酉政变是1861年,因此慈禧太后的时代是从1861年开始,因此经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推动中国近代化,C项正确;洋务运动最后失败,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战争并没有打断中国近代化,排除D项。
22.[重庆2022联考(二)]据统计,康有为在百日维新期间以自己名义及代他人草拟或授意他人所上的诸多奏折中,废八股为中心的文教改革建议最多,涉及政治制度变革的折子最少。而康有为最具宪政意义的主张,如“立开制度局”等内容在奏折中均未见踪影。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A.严重损害士人群体利益 B.政治改良时机尚不成熟
C.旨在维护皇权独尊地位 D.效仿西方改革流于形式
【答案】B
【详解】据题意可知,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关于政治改革的主张被接受程度最小,说明当时政治改良的时机还不成熟,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士人群体利益的损害,排除A项;戊戌变法主张进行改良,并不是维护皇权独尊,排除C项;废八股为中心并不是效仿西方,排除D项。
23.[陕西榆林2022三模]下表所示为某位学者的观点。他试图集中说明维新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维新派
第一,康有为的本意是借助孔子的力量推行维新变法,然而,儒学在当时为士大夫们安身立命的学问,康有为这种废古倡今(借今文经学反对古文经学)的说法,大大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恐慌,这又使维新派丧失了很多力量
第二,《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本书未经严密考证,内容牵强附会,难以获得当时民众的广泛认同
第三,当时占据主流的儒学,实际.上是僵化了的理学思想,其中含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是统治者用来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
A.改革操之过急 B.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C.宣传动员不力 D.缺乏完整的组织体系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康有为这种废古倡今(借今文经学反对古文经学)的说法大大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恐慌,这又使维新派丧失了很多力量”“内容牵强附会,难以获得当时民众的广泛认同”“当时占据主流的儒学,实际上是僵化了的理学思想,其中含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是统治者用来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可分析出这一时期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操之过急,排除A项;宣传动员不力体现不出表格中的第三点,排除C项;材料提到的是思想理论,无法体现组织体系,排除D项。
24.[江苏淮安2022模拟]陈云在中共八大中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这表明中国
A.全面突破“斯大林模式” B.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肯定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 D.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答案】C
【详解】据“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等信息可知,中共八大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中都体现了个体和市场的作用,说明中国肯定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C项正确;“全面突破”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此时我国尚未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三个主体,三个补充”主要是强调以国营和集体经营为主,并不是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排除D项。
二、材料解析题
25.(25分)[河北九师联盟2022质量检测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情况下,中国古代新政区的设置多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人口的逐渐增加而从容进行。王朝初建,出于开疆拓土的需要,有大量政区同时建立,如秦征服南越后,设置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又在北方置九原等郡。也有雄才伟略的帝王,为现固国家统一而对四夷用兵,设置大量新的行政区,如汉武帝元鼎六年起,“连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今广州)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隋末天下大乱,晋阳李唐为了壮大势力,表示凡归附者都给予州刺史的名号,因而大量“权置州郡”,州数膨胀到五六百之多。因此,唐太宗于贞观元年将全国划分为10道,分辖各州,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模式。元朝在全国各地设置行中书省代行政府管理职能,边疆地区的云南等地也建立起了行省,省制逐步成为后世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最高层级。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各中央政府为了提高政权运转效率通常会减少地方行政层级,但自秦国推行郡县制以来,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也从来没有被取消过。但为了解决管理幅员过大和军事问题又会设立监察区和军管区,这些非行政区最终演变为州、道、路、省等地方高层政区,使得地方行政层级变多。秦朝在郡政区实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汉朝设置13州刺史,唐朝设道对地方派遣监察官员,宋朝设置互不统属的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动无不是中央加强集权的创新。自古以来,财政就在行政体制中占据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商鞅变法中制土分民、履亩而税、重农抑商等财政改革措施,保证了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形成和完善。以后各朝从国家安全出发,同时也为了涵养财源,徒民边塞,实行军民屯垦,建立起都尉、都督、都护府或都司卫所等军管型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并逐渐融入地方行政层级中来。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化的因素。(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基本规律。(12分)
【答案】(1)因素: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开疆拓土;巩固统一;政局变化;管理边地;制度变革。(任答4点即可(12分)。)
(2)规律: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点;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12分)
【详解】(1)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新政区的设置多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人口的逐渐增加而从容进行”,可以得出经济发展;人口变化;根据材料“王朝初建,出于开疆拓土的需要”,可以得出开疆拓土;根据材料“为现固国家统一而对四夷用兵,设置大量新的行政区”,可以得出巩固统一;根据材料“秦征服南越后,设置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可以得出管理边地;根据材料“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模式”,可以得出制度变革。
(2)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各中央政府为了提高政权运转效率通常会减少地方行政层级”,可以得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根据材料“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也从来没有被取消过”,可以得出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根据材料“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动无不是中夹加强集权的创新”,可以得出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点;根据材料“自古以来,财政就在行政体制中占据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可以得出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
26.(15分)[海南海口2022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朝和清朝的地方管理制度。(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和清朝地方管理变化的特点及影响。(10分)
【答案】(1)制度:秦朝实行郡县制;清朝以行省制为主,辅以盟旗制度、将军辖区和驻藏大臣管理。(5分)
(2)特点:地方管理体系日益严密;地方管理体制不断创新;更注重因地制宜。(6分)
影响: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4分)
【详解】(1)制度:根据两幅疆域图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清朝以行省制为主,辅以盟旗制度、将军辖区和驻藏大臣管理。
(2)特点:根据疆域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地方行政区划越来越密,管理体系日益严密;由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管理体制不断创新;清朝更注重对边疆地区因地制宜的管理,说明更注重因地制宜。
影响:根据上述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从对国家、对中央、对地方、对民族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可知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三、论述题
27.(12分)[湖北2022信息卷(一)]【制度的“可视化”】
下图为小楚同学在开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探究学习时,绘制的某一时期君权和相权的受力分析图。
君权和相权的受力分析
请以小楚同学的分析图为范本,围绕中外历史上的某一制度,绘制一幅类似的示意图,并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制度: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2分)
解读:美国三权分立制度,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交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三个国家机关互相独立,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相互制约保持平衡。三权分立制度中各国家机关相互合作,相互制约,能有效防止国家权力滥用,利于维护公民权利。但同时也影响国家权力的统一, 三权之间的互相牵扯易导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发生,因此要辩证看待。(10分)
【详解】图中的“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可看出是元朝政治制度,三个“力”的合力为零体现权力的制衡,相应的中外制度还有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互相制约保持平衡。考生同时要注意运用唯物史观来辩证看待问题,注意答出制度的利弊影响。即美国三权分立制度,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交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三个国家机关互相独立,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相互制约保持平衡。三权分立制度中各国家机关相互合作,相互制约,能有效防止国家权力滥用,利于维护公民权利。但同时也影响国家权力的统一, 三权之间的互相牵扯易导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发生,因此要辩证看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