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会认“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村”、‘童”等8个字。能够借助拼音读准诗歌字音。
2、通过反复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古诗。
3、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孩子们,刚才我们对的诗句和以往有些不同,你们发现了吗?
生:过去我们都是对两句诗,今天对了五六句。
师:一个学期过去,你们积累的古诗词越来越多啦。
生:今天对的诗句都和春天有关。
2.师:是呀,今天,我们就在寒意料峭的冬日,学习一首暖暖的、描写春天的诗。谁来读诗题?生读。
3.师:诗题中有一个字是这一课的生字,村。左右结构,写的时候注意?
生:左窄右宽。
师:右边的寸,可别忘了点哟。伸出手,我们一起把黑板上的诗题补完整。(范写,学生书空)
师:清朝的大诗人高鼎晚年回到家乡山村居住,看到了村里春天的美景,写下了这首村居。【板书补充在诗题后面:春景(绿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师:春天到了,有两个伙伴迫不及待地想来和我们见面。瞧,它们是谁?(出示词语:纸鸢、杨柳)谁来读?生读。
(1)出示图片,师:这就是杨柳。用一句话说一说你看到的杨柳,可以吗?
生:我看到了细细长长的柳枝。
师:你关注到了杨柳的形态。还有吗?
生:我看到了嫩绿色的柳叶。
师:你发现了它的颜色,都很棒!那就奖励你再读读这个词语吧!
(2)出示图片,师:还有一个小伙伴,谁来喊一喊它?生读。
师:你知道什么是纸鸢吗?
生:就是风筝。
师:对,纸鸢就是风筝。出示图片:古时候,人们把布或纸剪成鸟的形状,扎上竹条,就成了纸鸢。多有趣呀,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词。生读。
师: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指名读。
2.师:杨柳和纸鸢把它们的好朋友也带来啦,是谁呢?看——(出示黄莺和儿童)请你迅速浏览诗句,知道这两个好朋友都是谁了吗?
生:儿童。
师:像你们一样的孩子。还有一个是?
生:小黄莺。
师:对啦,他们俩也想走进我们的课堂呢!你能试着把这两句话补充完整吗?
春天到了,黄莺( )。
春天到了,儿童( )。
生:春天到了,黄莺在叽叽喳喳地唱着歌。
生:春天到了,黄莺在枝头快乐地唱着歌。
生:春天到了,黄莺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师:多快活啊!还有儿童呢?
生:春天到了,儿童在草地上放风筝。
生:春天到了,儿童在田野里嬉戏。
师:你能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春天到了,黄莺在枝头快乐地唱着歌。春天到了,儿童在草地上放风筝。
师:你把刚才学到的词语也用上了,真厉害!不过老师告诉你,既然有两个“春天到了”,我们只说一次就够啦。再说一遍?
生:春天到了,黄莺在枝头快乐地唱着歌,儿童在草地上放风筝。
师:多美的画面啊!我们一块儿读好这两个词。生读。
3.师:把词语送到诗中去,还会读吗?先在下面自己试一试!一会儿请小朋友来展示。
生自由读。
师: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你一下子就把“莺”和“忙”两个后鼻音度准确了,真不错!
生读
师:你还读出了七言诗的节奏呢!出示节奏:我们就一起按照这样的节奏读一读吧。
齐读。
三.精读,理解诗意
1. 师:其实呀,这些词语伙伴放在一起,还是一幅画呢。请你们再读一读诗歌,做一回发现者,看看你都能找到哪些画面?老师提醒大家,可以按照顺序,一句一句找哦。
交流:
(1)生:地上长出了小草,黄莺在天空中飞翔。
师:瞧,小草从泥土里冒出了小脑袋。小草刚刚长出来,是什么样的?
生:嫩绿色的。
师:嫩嫩的,你一定是摸过的吧!
生:很柔软。
师:刚刚出生,像小时候的你一样柔软可爱呀!读一读。
生读。
师:除了小草,黄莺也急不可耐了,想不想听黄莺唱歌?
生激动:想!
播放鸟鸣声音频:猜猜看,小黄莺在说什么?
生:春天来啦,春天来啦!
师:报春的使者飞来啦!还会说什么?
生:冬眠的动物都起来吧!
师:来,小黄莺们起立,我们一边飞,一边向大家报告春天到来的好消息。
生起立做飞鸟的动作:春天来啦,春天来啦!
师:万物复苏,这可是春天独有的景色呀!来,请你把黄莺送到蓝天上吧!【板书:长、飞】
生将黄莺板贴贴到黑板。
师:让我们跟着小草和黄莺,一块儿读读这一句。
(2)师:小草生长,黄莺飞舞,这样的景色真让人如痴如醉。我们沉醉了,诗中还有谁也沉醉了?
生:杨柳!
师:什么样的杨柳?
生:拂堤杨柳。
师:拂,提手旁,所以这是一个?
生:动作。
师:表示轻轻擦过的动作。拿出你们的小手,用最轻的动作擦一擦桌面,一定要很轻很轻哦!这就叫“拂”。我们拂的是桌面,杨柳拂的是什么?
生:堤。
师:也就是河岸边,对不对?杨柳最喜欢长在河边,当枝条越长越长,就碰到了堤岸上,只要有风轻轻吹过,柳条就像你的小手掌一样拂过堤岸。谁来读?
生读。
师:轻轻的,柔柔的,你们把杨柳读得像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姑娘。【贴板书:拂】
出示图片2:师:再看看,这片杨柳和你们刚才看见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模模糊糊的。
生:柳树一大片,远远望去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师:细雨蒙蒙的春天到了,空气中常常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水气,远处的景色看的不太真切,这就是春烟。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春烟弥漫,这么美的春景就在我们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
生:很美丽。
师:是啊,真是令人陶醉啊!【板书:醉】完整地读一读一二两句。
生读。
师:现在老师要提高难度了。你会闭着眼睛读吗?
生尝试背诵。
过渡:春天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我们的春景图中不仅有植物、动物,还有什么?
生:还有人物。
师:他们是谁?
生:儿童。
师:小朋友们,春天的你,最想做什么呢?
生:我想去放风筝。
师:你们心有灵犀。
生:我想把又厚又热的衣服脱掉,轻轻松松的。
师:轻装上阵,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生:我想在草地上尽情打滚儿。
师:让浑身上下都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
生:我想去野外画一画春天!
师:哎呀,瞧你的样子,迫不及待地想过春天啦!
2. (1)师:诗中的孩子们也和你们一样,心急得很哪!(把孩子贴到黑板上)他们忙着去干什么?
生:去放纸鸢。
(2)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纸鸢?
生:五彩缤纷的纸鸢。
师:具体说说?
生:我看到了像老鹰一样的纸鸢。
生:还有长龙般的纸鸢。
生:我看到了三角形、四边形的彩色纸鸢。
(3)师:这么多纸鸢啊,你们都想去放吗?你想吗?(问一小组)来,我邀请你把我们的纸鸢送上蓝天。快快快,纸鸢要飞起来啦,谁来读这一句,给纸鸢鼓鼓劲儿?你读得越好,纸鸢就飞得越高哟!
生读: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纸鸢带着我们的梦飞得又高又远!放纸鸢的感觉怎么样?
生:好极了!
生:很开心!
师:怪不得孩子们都忙着赶着去放纸鸢呀!【板书:忙】
(4)师:看来这句话我们都知道意思了,写的是谁?
生:儿童。
师:他们做什么?
生:放纸鸢。
师:你们都懂了吗?老师却有几个地方没弄明白。
出示:散学。这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放学呀!
师:(出示)那归来早呢?
生:放学比较早。
师:放学比较早,所以?
生补充:回来比较早。
师:明白了!还有最后一个,也是老师最不理解的。出示:东风。
生:就是东边刮过来的风。
师:现在这个季节,刮的是?
生:西北风。
师:什么感觉?
生:很冷的。
生:寒风刺骨。
师:等春天到来,西北风转向,就变成了?
生:东风。
师:那是什么样的风?
生:暖意融融的风!
师:刚才我们对诗对到的“等闲识得东风面”,说的也是东风,春天刮的风。
师:现在,再来试试闭上眼睛读诗,好吗?
生读。
总结:一个字都没有错,你的眼睛会背诗啊!
四.再读,进入情境
1.师:这幅“村居春景图”被你们的智慧画好啦,让我们完整地读一读画中的诗。(指名读)
师:你的朗读可以打五颗星,但老师还想给六颗星,谁想挑战?(出示:繁体字古诗内容,指名读)
3.师:好多小朋友已经有六颗星了,没得到不要紧,七颗星在等着你们。(出示:小篆体古诗内容,指名读)
师:你们太厉害了,七颗星都被你们收入囊中!但是我觉得有的小朋友不一定能得到八颗星,还敢试试吗?
生:敢!
4.出示画面:如果你能从这无字的画面里读出有字的诗,就能得到八颗星。
生读。
总结:刚才我们是从诗中读出了一幅幅画,现在我们则从画中读到了一首诗。这就是古人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板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