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测试
地理试题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试卷说明:
1.建议时长:40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到相应的答题区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图a是某校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课上,用橡皮泥制作的一组等高线地形模型作品,图b是同学们制作时使用的底图之一。读下图,完成下面1-2题。
1.根据图b制作出的等高线地形模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b中地形部位标注错误的是( )
A.山脊 B.鞍部 C.山谷 D.陡崖
居住厦门(24°N,118°E)的小东,计划利用暑假与父母前往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马略卡岛旅游。读马略卡岛示意图,完成下面3-5题。
3. 马略卡岛地处( )
A. 南半球、西半球 B. 北半球、西半球
C. 南半球、东半球 D. 北半球、东半球
4. 马略卡岛位于厦门的( )
A. 东北方向 B. 东南方向 C. 西北方向 D. 西南方向
5. 如果图中帕尔马到阿尔库迪亚的图上距离约3厘米,则两地的实地距离约( )
A. 6千米 B. 60千米 C. 600千米 D. 6000千米
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人们的视野会有很大的不同。下图是我国编制的竖版世界地图,读图,完成下面6-7题。
6.图中甲所在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7.图中表示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图”,回答下列8-9题。
8.太阳辐射能量最为集中的波段是( )
A.紫外区(<0.4μm) B.可见光区(0.4~0.76μm)
C.红外区(>0.76μm) D.无法确定
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
B.地球上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C.太阳能量来源于其中心发生的核聚变反应
D.太阳辐射作为一种电磁波,具有一定的波长
下图为某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某次日全食照片。回答下列10-11题。
10.日常观测到的太阳明亮表面所指的外部圈层及其对应的太阳活动是( )
A.色球、耀斑 B.日冕、太阳风
C.色球、日冕物质抛射 D.光球、黑子
11.照片中未被遮住的太阳外部圈层所产生的太阳活动可能导致( )
A.流星现象异常增多 B.手机用户通话时信号时强时弱
C.全球降水异常增加 D.乌鲁木齐的夜空出现绚丽极光
读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回答下列12-13题。
12. 关于甲、乙两地天气特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地为晴天,气温日较差大 B.甲地为阴雨,气温日较差小
C.乙地为晴天,气温日较差小 D.乙地为阴雨,气温日较差大
13. 若该图为海陆间的等压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为白天,甲地为陆地,乙地为海洋
B.若为夜晚,甲地为陆地,乙地为海洋
C.若为白天,图示区域出现陆风
D.若为夜晚,图示区域出现海风
读下面人民币版面图案,回答下列14-15题。
14.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长白山天池 D.黄山
15.该地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冰川侵蚀 B.流水溶蚀 C.风力侵蚀 D.海浪侵蚀
16.下图是“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据图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A.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
17.中国神话故事《封神榜》中的土行孙具有遁地能力。假如他从某处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在他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B.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C.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D.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18.推测下图中左、右两图两处分别属于( )
A.冰川地貌、风成地貌 B.海岸地貌、冰川地貌
C.风成地貌、流水地貌 D.风成地貌、冰川地貌
下图为某年4月5日8时世界海平面气压(hPa)分布(局部)图,据此完成下面19-20题。
19.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力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此时乙地的风向为(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面问题。(15分)
(1)图中数码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分别是:①_______、②_______、⑥_______。(3分)
(2)其中⑥的相对高度不小于_______米,若两地图上距离为3厘米,其实际水平距离是_______千米。(2分)
(3)有AC和BC两种把水引到C处的方案,应选择_______线,理由是__________。(3分)
(4)图中修建水库最适宜的地点是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5)若从甲、乙、丙三处中选其中一处修梯田,以_______最好。(1分)
22.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3分)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_______,乙图是_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__地貌。(3分)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__________处分布,乙在__________处分布。(2分)
(3)说出甲地貌形成的原因。(4分)
(4)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按照颗粒物大小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2分)
(5)根据图甲,说明农业区选择在中下部的原因。(2分)
23.读我国西南某地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指出图中①②③④处喀斯特地貌的名称。(4分)
(2)试从岩石、气候方面综合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多发育有喀斯特地貌的原因。(4分)
(3)试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4分)千阳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测试
地理试题 教师版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试卷说明:
1.建议时长:40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到相应的答题区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图a是某校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课上,用橡皮泥制作的一组等高线地形模型作品,图b是同学们制作时使用的底图之一。读下图,完成下面1-2题。
1.根据图b制作出的等高线地形模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b中地形部位标注错误的是( )
A.山脊 B.鞍部 C.山谷 D.陡崖
【答案】1.B 2.C
【解析】
1. 观察图b可知,西南侧为陡崖,图丙和图丁中没有陡崖,排除C、D;观察图b可知,东北侧山岭大致有向北和向东延伸的两条山脊,图甲只有一条大致向东延伸的山脊,不符合图b特征,排除A;图乙中西南侧有陡崖,大致向北和向东延伸两条山脊,与图b特征吻合,B符合题意。故选B。
2.读图b,标记山谷的位置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表明虚线所在位置比两侧高,不应是山谷,而是山脊,因此图b中山谷地形部位标注错误,C符合题意;图b中标记山脊的位置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表明虚线所在位置比两侧高,是山脊,标注正确,排除A;图b中标记鞍部的位置位于两个山岭之间的过渡地带,应是鞍部,标注正确,排除B;图b中标记陡崖的位置等高线重合,表明该地为陡崖,标注正确,排除D。故选C。
居住厦门(24°N,118°E)的小东,计划利用暑假与父母前往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马略卡岛旅游。读马略卡岛示意图,完成下面3-5题。
3. 马略卡岛地处( )
A. 南半球、西半球 B. 北半球、西半球
C. 南半球、东半球 D. 北半球、东半球
4. 马略卡岛位于厦门的( )
A. 东北方向 B. 东南方向 C. 西北方向 D. 西南方向
5. 如果图中帕尔马到阿尔库迪亚的图上距离约3厘米,则两地的实地距离约( )
A. 6千米 B. 60千米 C. 600千米 D. 6000千米
【答案】3. D 4. C 5. B
【解析】
3. 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据此判断,读图分析可知,马略卡岛地处东半球、北半球。故选择D。
4. 在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据此判断,从经度看,马略卡岛位于厦门的西方,从纬度看,马略卡岛位于厦门的北方,故马略卡岛位于厦门的西北方。故选C。
5. 据图中比例尺为线段式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20千米,帕尔马到阿尔库迪亚的图上距离约3厘米,则两地实地直线距离是3乘以20等于60千米。故选B。
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人们的视野会有很大的不同。下图是我国编制的竖版世界地图,读图,完成下面6-7题。
6.图中甲所在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7.图中表示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6.B 7.C
【解析】
6.由图中的海陆轮廓可判断,甲位于欧洲和北美洲之间,为大西洋,故选B。
7.图中③位于非洲和欧洲之间,为直布罗陀海峡,C正确;①位于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为德雷克海峡,A错误;②位于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之间,为莫桑比克海峡,B错误;④位于亚洲和北美洲之间,为白令海峡,D错误。故选C。
读“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图”,回答下列8-9题。
8.太阳辐射能量最为集中的波段是( )
A.紫外区(<0.4μm) B.可见光区(0.4~0.76μm)
C.红外区(>0.76μm) D.无法确定
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
B.地球上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C.太阳能量来源于其中心发生的核聚变反应
D.太阳辐射作为一种电磁波,具有一定的波长
【答案】8.B 9. B
【解析】
8.结合所学及图示信息可知,根据曲线判断,太阳辐射能量最为集中的波段是可见光区(0.4~0.76μm),B正确。
9.结合所学可知,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能,但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地球内部的能量,如地热能,B错误,符合题意。
下图为某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某次日全食照片。回答下列10-11题。
10.日常观测到的太阳明亮表面所指的外部圈层及其对应的太阳活动是( )
A.色球、耀斑 B.日冕、太阳风
C.色球、日冕物质抛射 D.光球、黑子
11.照片中未被遮住的太阳外部圈层所产生的太阳活动可能导致( )
A.流星现象异常增多 B.手机用户通话时信号时强时弱
C.全球降水异常增加 D.乌鲁木齐的夜空出现绚丽极光
【答案】10. D 11.B
【解析】
10. 结合所学可知,人们日常观测到的太阳的明亮表面为光球层,在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为黑子。
11.太阳大气平时肉眼只能看到光球层,而当日全食时,明亮的光球层被遮挡,只能看到色球层和日冕层。色球层的耀斑活动产生的磁暴现象会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流星现象为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所产生的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全球降水异常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乌鲁木齐看不到极光。故选B。
读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回答下列12-13题。
12. 关于甲、乙两地天气特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地为晴天,气温日较差大 B.甲地为阴雨,气温日较差小
C.乙地为晴天,气温日较差小 D.乙地为阴雨,气温日较差大
13. 若该图为海陆间的等压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为白天,甲地为陆地,乙地为海洋
B.若为夜晚,甲地为陆地,乙地为海洋
C.若为白天,图示区域出现陆风
D.若为夜晚,图示区域出现海风
【答案】12. A 13.B
【解析】
12. 读图可知,甲地等压面向上弯曲,为高压;乙地等压面向下弯曲,为低压。甲地在高压控制下,为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乙地在低压控制下,为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故选A。
13.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地为高压,乙地为低压。若为白天,陆地气温高,陆地为低压,海洋气温低,海洋为高压,则图中甲为海洋,乙为陆地,形成海风,A、C错误;若为夜晚,图示区域出现陆风,甲为陆地,乙为海洋,B正确、D错误。
读下面人民币版面图案,回答下列14-15题。
14.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长白山天池 D.黄山
15.该地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冰川侵蚀 B.流水溶蚀 C.风力侵蚀 D.海浪侵蚀
【答案】14. B 15.B
【解析】
14. 结合所学可知,图中所示景观为桂林的峰林地貌和漓江,B正确。
15.根据上题可知,该景观为广西桂林的峰林地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而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及淀积作用的结果,B正确。
16.下图是“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据图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A.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
【答案】D
【解析】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其分界线分别为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读图可知,①为莫霍界面,所以①上、下名称分别应为地壳和地幔,D正确。②是古登堡界面,②上面是地幔、下面是地核。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坚硬的岩石构成,被称为岩石圈,因此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ABC错误。故选D。
17.中国神话故事《封神榜》中的土行孙具有遁地能力。假如他从某处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在他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B.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C.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D.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答案】D
【解析】
本题以《封神榜》为背景,考查地球内部圈层顺序。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知,在穿越地心前,从地表向下,依次穿越的是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故选D。
18.推测下图中左、右两图两处分别属于( )
A.冰川地貌、风成地貌 B.海岸地貌、冰川地貌
C.风成地貌、流水地貌 D.风成地貌、冰川地貌
【答案】A
【解析】
读左图可知,图中山岭呈尖峰形态,谷地呈“U”形,是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U型谷,因此属于冰川侵蚀地貌;读右图可知,图中地貌呈蘑菇状,岩石裸露,应为风蚀蘑菇,属于风成地貌。故选A。
下图为某年4月5日8时世界海平面气压(hPa)分布(局部)图,据此完成下面19-20题。
19.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力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此时乙地的风向为(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答案】19.D 20.B
【解析】
19.结合所学可知,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越小,风力越小;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等压线最稀疏的是丁地,风力最小。D正确。
20.乙地左侧是高压,右侧是低压,按照风的形成过程可知:由高压指向低压,同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发生偏转。该地位于北半球,故运动中的气流向右偏转,最后乙地的风向应该是西北风,B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面问题。(15分)
(1)图中数码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分别是:①_______、②_______、⑥_______。(3分)
(2)其中⑥的相对高度不小于_______米,若两地图上距离为3厘米,其实际水平距离是_______千米。(2分)
(3)有AC和BC两种把水引到C处的方案,应选择_______线,理由是__________。(3分)
(4)图中修建水库最适宜的地点是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5)若从甲、乙、丙三处中选其中一处修梯田,以_______最好。(1分)
【答案】
(1)鞍部 山谷 陡崖
(2)50 6
(3)AC 从高处到低处,水可以自流。
(4)A 理由:A处为峡谷,在此建坝,坝的长度最短,工程量小;A处上游为盆地,水库的集水面积大,库容大。
(5)丙
【解析】
(1)结合图示可知,①处位于两山峰之间为鞍部,②处等高线由数值低处凸向高处为河谷,⑥处等高线重叠为陡崖。
(2)由图可知,⑥为陡崖,等高距为50米,有两条等高线重叠,50米≤陡崖相对高度<150米,因此其相对高度不小于50米。若图上距离为3厘米,根据图示中比例尺其实际距离应为3×2km=6km。
(3)引水线路一般需要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从而保证水能自流,且线路要短以降低建设成本。BC线路把水引到C处的方案是从低处向高处引水,水不能自流,不合理;而由AC线路把水引到C处的方案是从高处向低处引水,水能自流,较为合理。
(4)修建水库应选择在河流流出山口最狭窄处,建坝坝身短,工程量小,且要求库区蓄水量大。A处较为合适,A处为峡谷,在此建坝,坝身长度短,工程量小;A处上游为盆地,集水面积大,库容较大。
(5)甲乙丙三处中,丙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修建梯田较为合适;甲乙处等高线较为密集,坡度较陡,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22.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3分)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_______,乙图是_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__地貌。(3分)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__________处分布,乙在__________处分布。(2分)
(3)说出甲地貌形成的原因。(4分)
(4)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按照颗粒物大小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2分)
(5)根据图甲,说明农业区选择在中下部的原因。(2分)
【答案】
(1)洪积扇(冲积扇);三角洲;堆积
(2)B A
(3)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水流流出山口时,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冲积扇。
(4)越来越小
(5)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较充足。
【解析】
(1)图中显示,甲图是形成在山麓地区的洪积扇(冲积扇),乙图是形成在河流入海口位置的三角洲,二者都是河流堆积地貌。
(2)甲形成在河流流出山口的位置,从等高线地形图判断,B处位于山谷口,等高线稀疏,坡度变缓,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故甲在B处分布。而乙形成在河流入海口,即等高线图中的A处。
(3)山区地势陡峭,坡度大,地表疏松物质较多,洪水期地表径流速度快,侵蚀和搬运能力强,水流从山区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水流流出山口时,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洪积扇(冲积扇)。
(4)水流到出山口位置时,水流速度下降,搬运能力不断降低,首先是颗粒较大的沉积,然后是颗粒较小的沉积,因此沿A→B方向物质颗粒物越来越小。
(5)山麓冲积扇中下部堆积的泥沙颗粒物较小,土壤比较肥沃,坡度平缓,有利于耕作,地下水比较浅,水源比较充足,因此农业生产多选择在此地。
24.读我国西南某地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指出图中①②③④处喀斯特地貌的名称。(4分)
(2)试从岩石、气候方面综合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多发育有喀斯特地貌的原因。(4分)
(3)试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4分)
【答案】
(1)①为峰林,②为残峰或孤峰,③为石柱,④为溶沟。
(2)西南地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厚度大,空隙和裂隙广泛发育,透水性可溶性好;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水的流动性强,水的溶蚀性强。
(3)不利影响:地表多裂隙,崎岖不平,洞穴系统较发育,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地面塌陷,不利于工程建设等。有利影响:地貌形态丰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解析】
(1)根据图中喀斯特地貌形态可以判断:①为分散碳酸盐岩山峰,因此为峰林;②为峰林发育晚期残存的孤立山峰;③是石钟乳与石笋相接形成的石柱;④为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侵蚀而成的溶沟。
(2)喀斯特地貌是湿热气候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在大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等参与下,经过流水溶蚀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厚度大,空隙和裂隙广泛发育,透水性可溶性好;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水的流动性强,水的溶蚀性强,因此多发育有喀斯特地貌。
(3)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喀斯特地貌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表崎岖不平,洞穴系统较发育,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地面塌陷,不利于工程建设;地形崎岖造成交通不便,土壤贫瘠,溶洞、漏斗等造成地表水贫乏,易干旱缺水。但地貌形态丰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