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4 21:1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一、课内阅读
阅读《虽有嘉肴》,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莫名其妙 郑重其事
B.然后能自强也 少年强则国强 强人所难
C.虽有至道 津津乐道 林荫小道
D.教学相长也 面面相觑 交相辉映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虽有嘉希,弗食,不知其旨也。
翻译: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就不知道它以味美为主旨。
理解:此句中的“嘉肴”与后文的“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乙】学学半。
翻译: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理解:此句是《兑命》中的句子,用来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3.根据《虽有嘉肴》及【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链接材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①矣,而或不达于事②;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③决焉?
(取材于《孟涂文集》)
注:①明:明白。②而或不达于事: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③奚:怎么。
《虽有嘉肴》阐述了①________的道理:链接材料阐述了②________的道理。请你再写出一则与学习相关的格言警句③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4.用“﹨”符号给划线句子断句。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5.如何理解“鹏”的形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凡傅百金②,将诣郡关③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解溲,复将行,竟狂吠,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摸索行囊,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固。候关出城,细审来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 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潞安:县名。②金:银子。③郡关:州府。④冲衢(qú):交通要道。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诣郡关说 诣:前往
B.鞭逐不返 鞭:鞭子
C.犬始奔去 去:离开
D.金亡其半 亡:丢失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因
A.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因
B.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因
C.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因
D.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因
8.下列对义犬之“义”的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始终尾随主人 B.狂吠提醒主人 C.遭石投不记恨 D.至死为主护金。
9.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有删减)
【乙】
长江入川,谓岷江。岷江之来,合蜀众水,出三峡为荆江。河道凸凹倾折回直捍①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②。顺流之舟顷刻数十里,不及顾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糜渍漂没不见踪迹。故凡蜀之可以充内府、供京师而移用乎诸州者,皆陆出,而其羡余③不急之物,乃下于江,若弃之然,其为险且不测如此。(2)出峡始温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节选自宋·欧阳修《峡州至喜亭记》,有删减)
【注】①捍:同“悍”,强悍。②旋:同“漩”,漩涡。③羡余:地方以赋税盈余的名义向朝廷进贡的财物。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 略:__________
(2)绝巘多生怪柏 绝:__________
(3)不及顾视 顾:__________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见曦月 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B.自非亭午夜分 上自劳军(《周亚夫军细柳》)
C.出三峡为荆江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若弃之然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12.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河道凸凹/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
B.河道/凸凹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
C.河道凸凹/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
D.河道/凸凹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出峡始温为平流。
14.【甲】【乙】两文都对三峡的水进行了描写,请概括它们的写法有何相似之处,都突出了三峡水怎样的特点。
古诗文阅读
【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丙】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
15.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意暇甚 暇:从容、悠闲 B.弛担持刀 弛:解除,卸下
C.缀行甚远 缀:连接、紧跟 D.恐前后受其敌 敌:敌人
16.选出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以 以观沧海 静以修身
B.而 人不知而不愠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之 久之,目似暝 亦毙之
D.去 太丘舍去 一狼径去
17.下面对《次北固山下》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颔联“潮平两岸阔”“阔”是“潮平”的结果;“风正一帆悬”中船帆鼓起,因为是逆风而行。
C.颈联景中寓理,残夜未退,红日升起,寓示着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的力量。
D.尾联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诗人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想托雁捎信给家人,表达思乡之情。
18.下面对《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情节上看,本文是按照“遇狼—御狼—惧狼—杀狼—悟狼”的顺序来写的。
B.从主题上看,本文告诫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应该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C.从形象塑造上看,本文刻画了一个精明勇敢的屠户形象,两只贪婪狡诈的狼的形象。
D.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叙议结合,先叙述屠户智勇斗狼的故事,再嘲讽像狼一样贪婪狡诈的人。
19.下面对【丙】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成龙迅速破案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特点。
B.于成龙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这是一招敲山震虎,也充分利用做贼人心虚的特点。
C.二人多次出城,本因有急事,却又不带行装,其实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
D.盗贼将妆奁席卷而去体现其利令智昏、贪婪特点,而他们竟想到着女装出城足见其狡诈。
20.请用三个“/”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乙】
既罢归国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②。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③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④,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⑤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⑥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⑦?”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⑧,独畏廉将军哉?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⑨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⑩。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既罢归国:指“渑(miǎn)池之会”后回到赵国。秦昭襄王因完璧归赵一事恼羞成怒,三年内占领赵国多座城池,后来秦昭襄王想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为免除后顾之忧,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蔺相如陪同前往。本次会谈中,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且不被羞辱,史称“渑池之会”。②右:上。古人以右为尊。③徒:只,仅仅。④相如素贱人:指蔺相如曾做过太监的家臣,向来微贱。素,向来。⑤舍人:指蔺相如的门客。下文的“宾客”也是指门客。⑥固止:坚决地挽留。⑦孰与秦王:与秦王相比怎么样?孰与,与……相比。孰,谁,哪一个。⑧驽:愚笨,拙劣。⑨因:通过。⑩刎颈之交:指能够共患难、同生死的朋友。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军士吏被甲( )
②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
③去亲戚而事君者( )
④臣等不肖,请辞去( )
2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用法或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已而之细柳军 已而相如出
B.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C.相与步于中庭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D.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4.乙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限两处)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2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①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26.《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李长之语)。甲文写文帝“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与在细柳营两次入营受阻、在营中“不得驱驰”“按辔徐行”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出周亚夫①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乙文将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作对比,可以看出②__________(从“蔺相如”“廉颇”中二选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甲。旨,味美。
3. 教学相长(或: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或: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知新等)
【解析】1.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A.其:它的/其中/这;
B.强:勉励/强大/勉强;
C.道:道理/说/道路;
D.相:均为“互相”;
故选D。
2.考查文言文翻译、理解与辨析。
甲“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就不知道它以味美为主旨”的翻译有误,“旨”指味美,正确翻译为: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
故选甲。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旨把握。
第一空,联系《虽有嘉肴》中“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的内容可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第二空,联系链接材料中“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的内容可知,“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阐述了“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的道理。
第三空,考查格言警句的积累。解答时,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围绕“学习”的主题,选取合适的作答即可。
示例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示例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点睛】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链接材料】
君子学习必定喜爱问。“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但或许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5.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描写大鹏的形象。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天之苍苍”为主语,在其后应断一处;“邪”“也”为句末语气词;
故断为: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5.本题考查形象分析。
根据“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中的“不知其几千里也”可知,极言鹏之背的广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体现其体型庞大(硕大无比);“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范围,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腾飞时气势之壮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写鹏借助大风从海洋拍打水面飞向天空,表现鹏力大无穷、善借长风、志存高远的形象。
【点睛】参考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6.B
7.B
8.A
9.答案示例 1 (他)又想南北的交通要道,行人很多,丢失的银子哪可能还在呢?
答案示例2 (他)又自忖通向南北的交通要道,行人像蚂蚁一样多,丢失的银子哪有还在的道理呢?
答案示例3 (他)又自己估量贯穿南北的交通要道,行人像蚂蚁一样多,丢失的钱哪有还在的道理呢?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B .有误,句意:用鞭子驱逐它也不回去。鞭,鞭打。
故选B 。
7.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他急得直流汗,像掉了魂似的,辗转反侧了一整夜,忽然想起那狗叫定有原因。故断为: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因。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 .有误,根据选文“竟狂吠,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可知,主人扔石头驱赶狗,狗无奈才离开,因此“始终尾随主人”与原文不符;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字词:计,考虑。冲衢,交通要道。如,像。遗,丢失。宁,哪里。
【点睛】参考译文:
山西潞安有个人,他的父亲遭人陷害被关进监狱,快要死去。为了救父,他搜集家中所有的积蓄,一共有一百两银子,准备到郡府里游说,打通关节。他骑着骡子急匆匆地出了门,这时,他家里养的一只黑狗跟着他。忐忑不安的他连忙喝斥狗,要它回家,但他一走,狗又跟上来了,用鞭子驱逐它也不回去。狗跟随他走了几十里路,他下了骡子,快步走到路旁解溲,解完后扔石头打狗,狗这才跑走。他看狗已经走远,才又骑骡飞奔,到郡府时天色已晚。他一摸腰里的袋子,发现银子丢失了一半。他急得像掉了魂似的,辗转反侧了一整夜。忽然,他想到狗叫一定有原因。等到开关出城,仔细地查看来时的道路,又暗自想这条路是南北的交通要道,行人像蚂蚁一样多,丢失的银子哪里还有存在的可能呢?他犹犹豫豫地走到下骡子的地方,见黑狗死在了草丛里。他提起狗耳一看,发现那包银子就在狗的身子下面。他很为它的义气所感动,便买口棺材葬了它。人们说这是义犬的坟墓。
10. 完全 极 看
11.A
12.C
13.(1)这中间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快马,驾御着疾风,也不觉得有这么快。
(2)岷江出了峡口才转为平和的水流。
14.两文都使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申]文中的“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正面描写,“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侧面描写;[乙]文中的“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是正面描写,“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是侧面描写。两文都突出了江水的湍急。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略:完全。
(2)句意为: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绝:极。
(3)句意为:船上的人根本就来不及观赏(岸边美景)。顾:看。
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相同,都是“看见”的意思;
B.不同,如果/亲自;
C.不同,出了、流出/指在国外;
D.不同,像、好像/如,比得上。
故选A。
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河床高低不平,曲折蜿蜒,强悍的水流激荡湍急,就像在发怒争斗,水流聚集为急流,一经触及就成为漩涡。“河道凸凹”与“倾折回直”是对河道的描写。“束之为湍”“触之为旋”表并列关系。故断句为:河道凸凹/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旋。故选C。
1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其间,这中间;虽,即使;奔,飞奔的马;不以疾,也不认为快;(2)出,流出;始,才;温,平和。
14.考查比较阅读。
甲:第二段写江水,其中“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对水的正面描写,突出了夏天江水盛大的特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夸张突出了江水湍急的特点。
乙:“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是正面描写,突出了水道狭窄曲折,水流湍急的特点。“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是侧面描写,通过写船速写水速,突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所以两文在描写水时,都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乙】长江进入四川,称为岷江。岷江是集合了局地大小各条水流形成的,出了三峡就叫做荆江。河床高低不平,曲折蜿蜒,强悍的水流激荡湍急,就像在发怒争斗,水流聚集为急流,一经触及就成为漩涡。顺流而下的船只,极短的时间就驶出几十里,船上的人根本就来不及观赏岸边美景。行舟之时如果偏差一点就会与水道的礁石崖岸相撞,船马上就会被撞得粉碎然后被水流吞没,没了踪影。所以只要是从局地运货充实国库和提供朝廷用于各地州府的产品,一般都是由陆路运输。其余那些用税赋盈余名义进贡的不重要的东西,才走水路运输,就像打算扔掉一样。岷江就是这样凶险莫测。岷江出了峡口才变为平和的水流。所以都些行舟之人到了这里,一定会喝酒感谢老天爷,互相祝贺平安通过峡江,就像再世为人一样。
15.D
16.C
17.B
18.A
19.A
20.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21.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解析】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把握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D.恐前后受其敌: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敌:名词活用为动词,攻击;
故选D。
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以:连词,来;
B.而:连词,表转折;
C.之:音节助词,无实意/代词,代指狼;
D.去:动词,离开;
故选C。
17.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B.“风正一帆悬”的意思是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帆”是笔直而立,并且是顺风,故“船帆鼓起,因为是逆风而行”错误。
故选B。
18.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A.结合【乙】文可知,第①段写遇狼,第②段写惧狼,第③段写御狼,第④段写杀狼,第⑤段写悟狼,故题干“遇狼—御狼—惧狼—杀狼—悟狼”的顺序错误。
故选A。
19.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A.结合【丙】文“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等句子可知,刺史没有办法时,于成龙迅速制定计策,并且抓住了贼人,看出他的机智,但是并没有展现他的勇敢。
故选A。
2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断三处。
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原来是担心第二天大搜查,就急于转移赃物,可是物多又难以携带,所以就这样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出城。
“次日大搜”是原因,“急于移置”是结果,故在“搜”之后断句;“而”是连词,表转折,“物”是主语,“而物多难携”是一个完整句子,故在“而”前面断句;“故”表因果,“故密着而屡出之也”是结果,所以在“故”前面断句。
故断句: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2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重点字词:
亦:也。黠:狡猾。矣:语气词。而:连词,表转折。顷刻:一会。毙:死。之:的。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止:只,只是。笑:笑料。耳:罢了。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乙】
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跟随屠户)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而先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过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齐追赶屠户。
屠户十分害怕,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于是屠户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狼真狡猾啊,但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丙】
中丞于成龙,巡视部属来到高邮。恰逢一大富人家将要嫁女,置办的嫁妆很多,夜晚被强盗挖墙进去席卷一空。刺史对此束手无策。于成龙下令将其他城门全部关闭,只留一个城门让行人来往出入,派吏盯守,严格搜查装载的东西。又发出告示,让全城之人,各自回到家中,等候第二天查点搜寻,务必查出赃物的所藏之处。于是暗地里叮嘱守城官吏:如果有从城门中出出进进达到两次的人,就把他抓住。中午过后就抓得两人,他们除了自身外,身上并没有带着行装。于公说:“他们就是真正的盗贼。”二人不停诡辩。于公下令解开他的衣服搜查,见袍内还穿着两套女装,都是嫁妆衣物。原来是担心第二天大搜查,就急于转移赃物,可是物多又难以携带,所以就这样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出城。
22. 通“披”,穿着 营垒 离开 请允许我
23.D
24.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25.①过了不久,皇上来了,又不能进入(军营)。
②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只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
26. 恪尽职守、治军严明、刚正不阿…… 蔺相如 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廉颇:知错能改。)
【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军中的将士都披挂铠甲。被:通“披”,穿着。
(2)句意为: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壁:营垒。
(3)句意为: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去:离开。
(4)句意为: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请:请允许我。
23.A.副词,不久,一会儿;
B.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
C.副词,一起,共同;
D.之,动词,到;至,名词,极点/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至,动词,到;
故选D。
2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
因此断句为: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2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
(1)居,经过,过了;无何,不久;上,皇上。
(2)加兵,攻打;徒,只是;以,因为。
2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甲文,“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汉文帝,在细柳营两次入营受阻、在营中“不得驱驰”“按辔徐行”形象地勾勒出亚夫恪尽职守、治军严明、不媚俗、不阿谀奉承的耿直个性,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乙文,“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我见相如,必辱之”写廉颇的居功自傲和无理取闹,“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写蔺相如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廉颇开始时的态度“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我见相如,必辱之”到转变为“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可知,廉颇憨厚朴实,知错能改。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奔驰进入,从将军到下属军官都骑马迎进送出。不久文帝到达细柳军营,军中的将士都披挂铠甲,手拿锐利的兵器,张开弓弩,拉满弓弦。天子的先导跑到军营,不能进入。先导说:“天子就快到了!”把守军门的都尉说:“将军命令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文帝到达,又不能进入。于是文帝就派使臣持符节诏令将军说:“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军官对文帝的随从车骑人员说:“将军有规定,军营中不准车马奔跑。”于是天子就拉紧缰绳缓慢行进。到了军营中心,将军周亚夫手拿武器拱手说:“穿铠甲、戴头盔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皇上。”天子深受感动,面容变得庄重,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官兵致敬。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慰劳礼仪结束后离去。
【乙】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规劝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