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曹文轩】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等。其中,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宋庆龄文学奖”金奖。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孤独之旅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第八章。选入课本时,作者做了删改,并加了标题。《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着“草房子”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轨迹,既弥漫着艰辛与痛苦,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写作背景
嬉闹( ) 稠密( ) 雍( )
掺杂( ) 胆怯( ) 撅断( )
空旷( ) 觅食( ) 撩逗( )
炊烟( ) 戳破( ) 旧茬( )
镰刀( ) 驱除( ) 逃窜( )
xī
chóu
yōnɡ
chān
qiè
juē
kuànɡ
mì
liáo
chuō
chá
chuī
qū
cuàn
lián
识字记音
浏览课文,概括文章主要情节
整体感知理情节
(开端1)
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2-27)
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28-49)
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50-52)
与鸭共成长,
逐渐成熟
以“杜小康”在放鸭过程中的成长为线索。
多重描写析人物
-
批注文中的细节描写,从中总结主要人物“杜小康”
的性格变化。
格式:从__________描写中,可见谁由_______(四字词语)的人变成了一个______的人
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最多笔墨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茫然、恐惧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害怕、胆怯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孤 独
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不再恐慌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长大、坚强
成 熟
刚刚出发时:
到达芦荡时:
成
长
之
旅
心理变化过程:
芦荡安顿后:
住段时间后:
雨后天晴时:
不成熟
杜小康
茫然、恐惧
害怕、胆怯
孤独、单调
不再忽然地恐慌
长大、坚强
你觉得文中杜小康感受到哪些方面的“孤独”?
离乡背井的孤独
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
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
前途迷茫与未知的孤独
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
寂寞痛苦
恐惧
磨难
孤独
①情感世界的孤独。
失去交流环境。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交流环境的失去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
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
失去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和人群,断绝了人与际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那种看似默契的“言语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
恐惧自然环境。离开村庄,
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自然环境中。陌生的环境下,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的风险,对一个幼小的心灵来说是恐怖的,具有强大的压迫力,造成心理上的恐慌,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③对未来的恐惧。
恐惧未来环境。漫漫放鸭路,
何处是尽头?这一切构成了人生的一段“孤独之旅”。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句子是:“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在放鸭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生活的茫然,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环境描写
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鸭群”
“芦荡”
“暴风雨”
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烘托心情渲染气氛
多重描写析人物
-
暴风雨
鸭群
芦苇荡
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对鸭群、苇荡、暴风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一方面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真实的背景,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烘托气氛、映衬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文笔自然朴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环境描写
①交代了时间、季节、背景是...
②渲染了某种气氛
③烘托人物某种心情或情感
④为后文写什么作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
⑥深化主题,奠定...情感基调
失学后
放鸭是生活的全部
孤独中
鸭群是伙伴、是心灵的安慰
风雨中
护鸭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
鸭下蛋
甘苦中的喜悦——人生的成果
鸭群和杜小康在文中相互依存、相互映衬。“鸭群”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无家的飘游者——长成真正的鸭。其恐惧感衬托主人公的恐慌。它们长大,衬托主人的成长过程。
烘托害怕胆怯
反衬恐慌
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
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青森森一片 浩浩荡荡
空气中满是芦叶清香
掺杂一缕一缕香草香
芦叶边飞着无数萤火虫
宁静美好
广阔
无边
芦苇荡
暴风雨
可怕—搏斗—成长
风雨中搏斗, 成长的环境, 造就勇气和坚强的性格。
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的孩子。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青铜葵花》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
作者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亲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我们:人需要在艰苦、孤寂的环境中磨炼自己,这样才能更加顽强、更加成熟。
深入探究悟主题
后来啊,他的前方出现了很多比孤独更可怕的敌人,他的鸭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重了。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当他穿着破烂的衣服重新出现在油麻地时,他面容清瘦,但一双眼睛却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
拓展阅读
几个月后,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同学们,我们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经可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