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语文园地
部编版 六年级上
教学目标:
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并把这种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去。了解“说”的几种不同表达方式,并尝试运用。学会按照正确的格式创作书法作品。读懂积累一些古代的爱国名言。
交流平台
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了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要求大家在读写活动中注意场面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在描写场面时,一般会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用来烘托气氛的热烈,突出气势的壮观。
交流平台
比如,《开国大典》一文的阅兵式场面,描写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那种整齐威武的情景,是从整体上来写的,是“面"的描写。描写受阅部队的人员数量、制服颜色、武器种类、方阵阵容等各个方面的情景,是从细节上来写的,是“点”的描写。这样“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既表现了阅兵仪式的热烈庄重,又让我们领略到了各个队伍的特色。
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词句段运用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词句段运用
先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找出加点的部分的相同点:加点的部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词句段运用
加点的部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样写可以加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第一句话中的两个“只听见” 强调了开国大典的现场非常肃静;第二旬话中的两个“是那么”强调了“空气”和“天空”“ 比别处的更可爱”。
词句段运用
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读句子,仿照着写一写。
词句段运用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玩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
词句段运用
这四个句子在描写人物语言时都没有使用“说”,前两句话分别用表示“说”的词语“赞叹”和“婉言谢绝” 代替了“说”。
词句段运用
(1)表示“说”的一字词语:喊、叫、呼、吼、吟、读、问、答等。
(2)表示“说”的两字词语:恳求、责备、质问、提议、劝告、训斥、抗议、抱怨、祝福、吹牛、唠叨、商量、狡辩、嘲笑、讽剌、怒吼、表扬、嘱咐等。
词句段运用
(3)表示“说”的多字词语:打圆场、耍贫嘴、窃窃私语、胡言乱语、议论纷纷、破口大骂等。后两句话则是用人物的心理措写和神态描写代替了“说”,另外,人物的动作描写也可以代替“说”,例如:"小心!"他及时拉了我一把。这样做既可以避免重复,又使书面的提示语更能体现言者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及话语的含义。
词句段运用
(1)他气愤地怒吼:“哪天你们必须给我一个说法!”
(2)“总是这么丢三落四的!”妈妈一边唠叨,一边拿起了爸爸的公文包。
仿写
词句段运用
(3)“好了好了,”马小刚及时出来打圆场,“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咱们都先冷静一下。”
(4)水上飞机笑了:“我是降落在这里的。我是海上救护机,可以迅速救援海上遇难的船只。”
仿写
书写提示
书写提示
参加展览的作品,在书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一方面要关注纸张的大小和形状,一方面还要确定书写的内容是古诗、现代诗还是优美文段,以及是选择横写还是竖写等,如古诗和楹联最好从右往左竖着写。
(2)书写正确,写字规范。在书写时要注意用笔的轻重,讲求提、按、顿、挫,笔画流畅,书写到位,还要注意标点符号与整行字应疏密有度。
书写提示
(3)自我检视,不断提高。下笔前应认真观察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走势,认真揣摩字的布局、大小、形状等,注意字与字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使所写的内容正确、美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写好后可以自我检视是否有错误的地方,并从不同角度评价自己的作品,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进行评析,并在今后书写时有意识地改正和提高。
日积月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李纲
位卑未敢忘优国。——陆游
日积月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意思是(为了国家)小心谨慎,不辞劳苦,竭尽全力。
日积月累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两句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白马篇》。意思是为了解除国家危难而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这句话是宋朝著名抗金英雄李纲的奏言。意思是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一寸土地也不能让给别人。
日积月累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病起书怀》中的一句诗:意思是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来没有忘掉优国忧民的责任。
知识拓展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