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艰难的共和之路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4
北洋政府
1912-1928.6
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8.5
1911
10.10
武昌
起义
1911
12
南北
议和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
革命根据地
1931-1945
抗日战争
抗日根据地
1946-1949
解放战争
解放区
中华人民
共和国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探
索
共
和
确立
完善
共和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概念阐释】什么是“共和 Republic”?
近现代共和政治
国家和政府应当为公共利益而努力
国家各级政权机关的领导人由自由公正的选举产生
现代共和主义
分权制衡
自由人权
宪政
民主
代议制民主
政党
政治
人民主权
6大发展
一国家是不是“共和国”,并不在于它的国名是否称之为“共和国”,而是在于它的政体是否“行共和之政”。
源自拉丁文 ,
意为“人民的公共事务”
一、一波三折: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1912年3月)
缔
造
共
和
(1)中华民国的建立:P14 时间、意义、措施
材料: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
——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的《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电》(摘录)
新建立的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中国诞生。
一、一波三折: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1912年3月)
缔
造
共
和
(1)中华民国的建立:P14 时间、意义、措施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①目的:
②原则:
③内容:
④评价:a.积极性: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近代民主政治实践的里程碑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性质),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材料1: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b.局限性:
“因人设法”,总统与总理职权不明,不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反而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府院之争)。
国会权力至上,政府缺乏制约国会的权力
材料2:国务员受参议院弹劾后,临时大总统应免其职。——《临时约法》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的政党政治
破
坏
共
和
(2)转折:“宋教仁案”
1912年
8月
①国民党成立;选举获胜,宋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1913年10-11月
④袁就任
正式大总统
解散国民党
1913年
春
1913年7-8月
②宋教仁
遇刺
③二次
革命
此后,政党政治
名存实亡
(3)结果:1915年袁世凯复辟
(1)开始:辛亥革命后
P14 历史纵横
黄兴在挽联中写道: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赵秉钧,我说却是袁世凯。
议会斗争实现民主政治行不通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通常来说,政权的性质由其执政党的性质决定。
1916年1月1日:袁世凯正式称帝
拓展延伸:袁世凯复辟帝制始末
1915-1916年:护国运动
1914年5月1日,袁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共和名存实亡
《中华民国约法》和《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超长任期
10年
无限连任
提名下任总统
+
+
=
变相世袭
1915年12月31日,下令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1916年1月1日,正式登上帝位。
军阀割据的局面出现,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护国运动”:1915年12月,李烈钧策动反袁,25日云南独立,蔡锷组织讨袁的“护国军”。25日云南、贵州等独立,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唾骂中死去。
材料1: 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材料2: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
——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
政党数量多;参政意识强;党争激烈,不受监督;腐化严重;
【合作探究】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他们会参与选举、选票吗?会关心政府国会议案吗?
一、探索共和:一波三折——民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合作探究】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名存实亡的原因:
材料1:民初的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摘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合作探究】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名存实亡的原因:
材料2: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因此,在当时中国国情下,如果政党要去搞所谓政党政治,要么成为独裁者欺骗民众的工具,要么成为独裁者刀俎下的鱼肉。——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①政党仓促成立,党争激烈;
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④国民民主意识淡薄(缺乏群众基础);
③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⑥当时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
⑦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脱离国情;
⑧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⑤资产阶级对政党政治准备不充分;
【典例研析】 (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典例研析】民国初年,出现了人们竟相从政参政的热潮,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在一些城市中“今日开会,明日结社,不日男女平权,即日财产平等”。对以上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
A.政局变动增强了民众参政意识 B.是对议会斗争道路的成功尝试
C.体现了改良与革命的方式之争 D.违背民主精神并导致军阀割据
B
A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8)
(1)“训政”时期
①背景:P15
【历史纵横】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北洋政府统治正式结束。
1928年8月,国民党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思考】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
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军政:以积极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基础;
训政:以文明法理,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
宪政:待“地方自治完备之后”创制和颁布宪法。
【宪政】①指导宪法制定或推动宪法实施的实践;②建立并推动特定类型政治制度(有限政府、权力分立、代议民主、司法独立)的实践。
大本P17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8)
(1)“训政”时期
②实施
国民大会
国民政府
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代表、领导
指导、监督
行政
立法
司法
考试
监察
总揽五项治权
中国国民党实施总理三民主义,依照建国大纲之训政时期,训练国民使用政权,至宪政开始完成全民政治。 ——1928年《训政纲领》
胡汉民:一切权力皆由党集中,由党发施。
实质: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1928.10颁布《训政纲领》
【思考】《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2)“宪政”时期
①概况:
1928年,规定“训政”时间为六年,结束为1935年
这种以一党“训政”而垄断国家权力的不合理局面,抗战中期起已广受社会各界和舆论的批评,要求实施民主宪政的呼声日渐高涨。中共力量的成长壮大已经成为对国民党统治最大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也需要国民党广为获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中间势力的逐渐兴起及其民主诉求,以及美国出于建立中美稳固的战略同盟关系之考虑,而希望国民党实行美式民主和多党体制。这些都对国民党继续其一党"训政"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压力。——摘编自汪朝光《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抗战胜利前后推动国民党从一党“训政”向“宪政”过渡的因素有哪些?
制宪国大:1946年11月至12月在南京召开的以制订《中华民国宪法》为中心议题的国民大会。
①国民党的宪政承诺
②中共和民主党派的斗争
③美国的压力和影响
(2)“宪政”时期
①概况:
1928年,规定“训政”时间为六年,结束为1935年
制宪国大:1946年11月至12月在南京召开的以制订《中华民国宪法》为中心议题的国民大会。
行宪国大:1948年3至5月,“国民大会”召开,正式实行宪法,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1948年5月20日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民盟和中共采取一致行动,拒绝参加“国民大会”
实质:为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
②结果: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总统在动员戡乱时期,为避免国家或人民遭遇紧急危难,或应付经济上重大变故,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议,为紧急处分。
——1948年3月-5月“行宪国大”决议
实质:用宪法形式确立国民党独裁统治
政治统治 政治特点 宪法
南京临时政府 ①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②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制 (三权分立、内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政府 ①1912年8月,同盟会与几个党派合并,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宋教仁主持党务; ②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③(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政党政治;袁世凯独裁统治 《中华民国约法》
南京国民政府 ①1928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②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 ③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训政、宪政口号下的蒋介石政府的独裁统治 《训政纲领》
《中华民国宪法》
【小结】一波三折: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典例研析】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发扬三民主义理论
C.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营造专制的合法性
【典例研析】1943年重庆出版社署名蒋介石所著《中国之命运》一书,书中指出: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不变之最高原则”,“民族复兴唯一正确之路线”。其主要目的是( )
A.强调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地位
B.用三民主义思想指导国军战略反攻
C.表明国民政府追随孙中山的革命理想
D.弱化中共政治影响以维持独裁统治
D
D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革命根据地建设:各级苏维埃政权
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
抗日根据地建设:“三三制”民主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解放区建设:设置行政区
《论人民民主专政》
01
02
03
新中国
二、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学习聚焦: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背景: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2)探索: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现场及旧址
政权性质:?
1.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二、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材料: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3)内容:
①制定宪法大纲,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②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4)意义: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第一条 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已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老弱残废以及孤寡,不能自己劳动,而且没有家属可依靠的人,应由苏维埃政府实行社会救济,或分配土地后另行处理。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政权性质:工农民主专政
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1.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背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2)目的:
抗日根据地示意图
1937年9月,
国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实行“三三制”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抗日战争接近尾声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二、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①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②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3)措施: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材料1: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2:第三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合作探究】根据以下材料及所学,思考“三三制”有何意义?
(4)意义:
2.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分子各占1/3.
1.背景:1938年10月以后,日本侵略军逐渐将其主力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国民党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发八路军、新四军经费,对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大的困难,军队的供给濒于断绝。为了克服困难,陕甘宁边区留守部队开展了生产运动。
2.过程: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还有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情况下,种粮种菜、养猪养羊、打柴烧炭、纺纱织布,发展以自给为目标的农工商业。
3.意义:大生产运动使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军民胜利地渡过了抗日战争的最困难时期,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物质保证。
大生产运动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双减双交”
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由于日军“扫荡”和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
2.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作用: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决定因素: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合作探究】比较革命根据地与抗日根据地
比较项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不同点 指导思想
斗争对象
分布地区
政权性质
最终结果
相同点 工农武装割据
全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反动派
日本侵略者、顽固派、伪军
主要在江南地区
主要在华北地区
人民革命政权
抗日民主政权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据地丧失
抗击大部分日寇,根据地发展
都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政策,着眼于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力量,都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武装民众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启示:
二、走向共和:艰辛探索——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思考点】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而非建立苏维埃政权,主要是由政党的性质和革命任务所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团结抗战。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统一战线的性质,有利于调动一切抗日阶层共同联合抗日,对边区建设和抗战胜利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更好地巩固、发展和建设根据地。
东北、西北、华东、晋察冀、晋冀鲁豫、中原六大战略区
(1)行政区的建立—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P17 ①背景:②目的:③措施:④意义:
二、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解放区的建设
材料: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大行政区)这样一级的有力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中央和地方的适当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毛泽东
大区制: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a.内容: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b.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材料:对于人们内部,则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的自由权。选举权,只给人民,不给反动派。这两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人民民主专政》
(2)《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解放区的建设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 行政区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合作探究】比较中共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二、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典例研析】 (2022·全国乙卷·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典例研析】 (2022·全国甲卷·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A
A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3个月后,全国政协召开。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59年。时任民革主席李济深,认为这样既不利于工作开展,又增加了财政开支,建议同期举行。惯例至今。
全国两会,为何会同期举行?
三、砥砺前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三、砥砺前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概况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54年确立、1957年后挫折、1982年完善。
1949年确立、1954年职能转变、
1956年八字方针、
1982年十六字方针。
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从城市开始,再推广到农村。
1949年9月
1954
1957
1966-1976
1982
《共同纲领》: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①含义 ②核心
③意义
“文革”结束后逐渐恢复;
1982年宪法
①重要进展
②意义 ③地位
(1)基础
(2)确立
(3)挫折
(4)恢复、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1.过程: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意义:
1949
1956
1978
1982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进一步明确这一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政策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改革开放后
中共十二大
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
2.地位: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1.过程:
(1)确立
(2)发展完善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合作探究】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不同点 性质
职能
产生 方式
相同点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在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物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①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时间 发展历程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设立
1949年 《共同纲领》的规定
1954年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结合教材P20页,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概念解析】
2013
2019
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
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1.发展历程:
2.本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有机结合”
4.评价:
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
在根据地和
解放区的制
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年—1949年)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912年1月-1912年4月)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1912-192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1948)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转折:“宋案”
结果:袁世凯复辟始末
“训政”时期:颁布《训政纲领》
“宪政”时期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国共对峙时期(1927-1937)
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实践:行政区的建立
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缔造
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
共和
确立
完善
共和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