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课件(4课+写作指导)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课件(4课+写作指导)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0-03 20:0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7张PPT。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上单元复习课件第 一 单 元
第1课 沁园春 雪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他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高原,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眼前时,他不禁感慨万千,过后写下了这首豪放之词。 3.文体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1.正音辨形
分外( ) 妖娆( ) 沁园春( )
稍逊( ) 今朝( ) 成吉思汗( )
风sāo( ) 天jiāo( ) 原chí( )蜡象
答案:fèn ráo qìn xùn zhāo hán
骚 骄 驰﹒﹒﹒﹒﹒﹒2.据义填词
(1)________: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________: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3)________: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4)________:娇艳美好。
答案:(1)惟余莽莽 (2)红装素裹 (3)风流
人物 (4)妖娆3.走进文本
(1)词的题目是“雪”,上阕集中描写了_______,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2)词的下阕对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的宏伟抱负,其中一个“________”字表明了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答案:(1)北国雪景 (2)古代帝王进行评价 惜1.赏析上阕
(1)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句子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阅读中学会圈点批注,用自己熟悉的符号画出相应的句子或词语,并在旁边的空白处进行点评。)
答案:前三句总写北方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2)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词的意境。
答案:虚景。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2.赏析下阕
(1)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答案: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3.语言品析
这首词语言凝练、精当,极富表现力,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极为巧妙。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并仿照参考示例进行赏析。
参考示例: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点拨:赏析:这句话中“惜”“略输”“稍逊”等词语,从历史的角度对历代英雄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既肯定和赞赏历代英雄的才能,又叹惜和点出了他们的不足。一试身手:
(1)赏析“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答案:这句话中,“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景色是惟一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生动地写出了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2)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群山比喻成一条条银蛇在舞动,把高原上的丘陵比喻成许多白象在奔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丘陵的动态美。(3)赏析“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答案:“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作少女的衣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勾画出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学习本文过程中,灿烂阳光(网名)同学在班级QQ群中发出了下面的帖子,请你跟帖。
灿烂阳光:作者认为怎样的人物才能称得上“风流人物”呢?
旭日阳刚:根据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评说,作者心中的风流人物,应该是既有卓著的武功,又有卓越的文治。
蓝色季风:作者在末尾庄严宣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不但是诗人自己的坚强信心和伟大抱负,而且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沁园春 雪》上阕____________,下阕__________,
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表明了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答案:写景 论史 热爱祖国山河,歌颂当代英雄第2课 雨 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1.作者名片 2.题目解读
题目交代了写作对象是“雨”,暗示了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意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福。 3.背景介绍
《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 中国的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1.正音辨形
喑哑( ) 禁锢( ) 喧嚷( )
留滞( ) 襁褓( ) 丝缕( )
田pǔ( ) 油ɡāo( ) suō( )笠
答案:yīn ɡù rǎnɡ zhì qiǎnɡ lǚ 圃
膏 蓑﹒﹒﹒﹒﹒﹒2.据义填词
(1)_________: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2)_________:束缚;强力限制。
(3)_________:滋润光滑得像油脂一样。
(4)_________:声音细而温和委婉。
答案:(1)喑哑 (2)禁锢 (3)润如油膏
(4)温声细语近义词辨析
禁锢、禁闭
【同】都是动词,都有强力限制的意思。
【异】“禁锢”侧重于对人的思想活动的限制束缚,“禁锢”的对象可以是人、人的思想和其他事物。仅用于书面语。
“禁闭”侧重于对人身的关押拘禁。兼用于口语和书面语。3.走进文本
(1)诗歌中,诗人以第____人称叙述,采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春雨生动活泼的灵气。
答案:一 拟人【知识链接】
拟人手法的作用
拟人手法是文学中常见的修辞方式,把事物人格化,使原本没有生命的物体有了人类的感情与形象。
其作用一是色彩鲜明;二是描绘形象,使人或事物更生动形象;三是表意丰富,更利于表达作者鲜明的感彩,增强语言的亲切感,还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变得生动起来。(2)请仿照示例,为下列三部分拟写小标题。
示例:
(1~3节):雨的到来
①(4、5节):____________
②(6~8节):______________
③(第9节):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雨的来意 ②雨的邀请 ③雨的祝福1.理解内容
(1)第1节中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阅读中注意从文中寻找相关词语,并勤于动手,随时标出,做好批注。)
答案:第1节描绘了春雨来前大地枯旱的景象: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2)2~5节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哪些词句表现出春雨对孩子们的爱?
答案:描绘了大地因春雨降临而焕发勃勃生机的画面。“走得很轻”、“温声细语”、“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连用三个“别”字、两个“为什么不……”的反问句,表现出春雨对孩子们的爱。2.分析形象
(1)诗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它具有什么情感?
答案:美丽、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它富有爱心,传递自由、幸福和信念,殷切的希望,诚挚的祝福。(2)诗歌最后四节写了哪些意象?如何理解“教你们勇敢地笑”中“笑”的内涵?
答案: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等。“笑”代表着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3.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主要包括象征、衬托、对比、呼应等。请阅读诗歌并仿照参考示例回答下列各题。参考示例:结合诗歌第1、5两个小节来看,这两节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点拨:赏析:对比、呼应。春雨来之前的景物和春雨来之后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两节又互相呼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大地因春雨降临而焕发出勃勃生机,加深了人们的印象。一试身手:
(1)“雨”象征着什么?这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雨”象征着自由、幸福,“雨”是春天的使者,也是爱的使者。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雨”的内涵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祝福及热切的期盼。(2)“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中的“旗子”“春天”象征什么?这两句诗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旗子”象征国家,“春天”象征青少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表达出要求自由、幸福的愿望,祖国就有希望了。 学习本文过程中,灿烂阳光(网名)同学在班级QQ群中发出了下面的帖子,请你跟帖。
灿烂阳光:这一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是不是多余的?为什么?大家有何看法?畅所欲言吧!
旭日阳刚:不是多余的。《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它提示了读者,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广大儿童。 蓝色季风:当然不多余了。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儿童,中国人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下一代”,儿童应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呢。 【知识拓展】
副标题及其作用
副标题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在正标题的后边,关系到一篇文章的精神、格调。
好的标题能给人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为了明确具体,有的文章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强表达效果。副标题补充或说明正标题,对中心进行提示。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雨说》是诗人借____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
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雨”在文中是温柔亲
切的____________,表达出作者对中国儿童的热爱、亲近及热切期盼和美好祝愿。
答案:雨 爱的使者第3课 *星星变奏曲 1.文体知识
朦 胧 诗
朦胧诗是指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内容含蓄隽永,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等。 2.图解课文1.正音辨形
颤动( ) 安慰( ) 覆盖( )
冻僵( ) 凝望( ) 闪烁( )
寂mò( ) 疲juàn( ) 蜜fēnɡ( )
答案:chàn wèi fù jiānɡ nínɡ shuò
寞 倦 蜂﹒﹒﹒﹒﹒﹒2.据义填词
(1)_________:(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2)_________: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3)_________:月光不明或模糊;不清楚。
答案:(1)闪闪烁烁 (2)凝望 (3)朦朦胧胧近义词辨析
凝望、眺望
【同】都是动词,都有看的意思。
【异】“凝望”侧重于“凝”,注意力集中地看。“眺望”侧重于“眺”,从高处往远处看。3.走进文本
(1)找出两节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填写下表。答案: 【知识链接】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诗歌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
主观之“意”;“象”与“意”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进入诗歌的意境就得先从感受意象开始。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在学习诗歌时,要明确诗中的意象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个意象想要表达什么,从而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3)《星星变奏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但不失坚定的希望。第4课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1.文化常识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创作方法。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2.图解课文1.正音辨形
昏晕( ) 栖息( ) 消逝( )
树lí( ) pí( )劳 草rónɡ rónɡ( )
答案:yūn qī shì 篱 疲 茸茸﹒﹒﹒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大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2)___________: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答案:(1)沉醉 (2)栖息近义词辨析
沉醉、沉湎
【同】都是动词,两者都有迷恋的意思。
【异】“沉醉”是中性词,本指大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多指好的。
“沉湎”是贬义词,指沉迷,与“沉溺”词义相近,常指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不能自拔。 3.走进文本
(1)《蝈蝈与蛐蛐》一诗描写了_____、_____两个季节的景象,主要写了蝈蝈和蛐蛐两种昆虫美妙的歌声。其中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夏 冬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2)诗人把“蝈蝈的乐音”和“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有什么用意?
答案: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及由衷的赞美之情。《夜》
1.文化常识
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等的劳动为题材。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欧洲古代的田园诗是忒俄克里托斯首创的。 2.图解课文1.正音辨形
夜莺( ) 秧鸡( ) 撒下( )
yōu( )暗 xuān( )响 微yànɡ( )
答案:yīnɡ yānɡ sǎ 幽 喧 漾﹒﹒﹒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十分寂静。
(2)__________:欢快地叫嚷。
(3)__________:浸入水中,多比喻人处于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答案:(1)沉寂 (2)欢嚷 (3)沉浸第一单元 单元写作指导 雨,快乐而沉静。它用生命敲击世界,它滴落在屋檐瓦楞之间,花草树木之中,江河湖海之上。练就一对善于聆听自然的耳朵,用心灵去读自然的诗,你会发现,那雨声是那样动人,它在向我们轻轻地诉说……
请以“雨的诉说”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抒情的文章,字数在600字左右。 1.审题
这次作文的主题是“雨的诉说”,要把握好雨“一个季节”的“某一突出感觉”,抓住“雨”的特征,写出自己真实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2.选材
(1)从写景方面选材。既可以描绘眼前的雨景,也可以写雨前、雨后的情景,还可以描摹雨中情景。注意描绘出雨的特征:春雨滋润柔和、夏雨刚劲猛烈、秋雨清冷缠绵。 (2)从叙事记人方面选材。可以选取在雨中发生的难忘的事,如老师雨夜家访、雨中帮助别人或受别人帮助等。还可以描写雨中人的活动,还可以借雨抒情。 3.写法【名家睿语】
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不过,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
——汪国真《雨的随想》 雨还是不知疲倦,只是落,只是落。瓦口上溜下来的雨水,把号房门前那小小沟坑变成一条溪河了。新落下来的雨点,打成许多小泡在上面浮动,一刹那又复消失。一些小小
嫩黄色槐树叶子,小鱼般在水面上漂走。
——沈从文《雨》【好句好段】 
轻细的雨花,像飘忽的雾,白茫茫的,轻吻着人的脸,微微觉着痒;又轻轻濡湿着衣裳。雨伞仿佛是风帆,在雨色蒙蒙中载浮载沉;也像一只只大翅膀,东南西北,无边无垠,因风四处飘航。
——妙用修辞 那年夏天,和友人在春秋阁小坐。那时候,菱角已经成熟,莲池潭上,乡人驾着小船,忙于采摘;天空的白云,和水面的白鹭相映成趣。阵雨骤来,如万马奔腾;半屏山忽然不见了,只有密密的雨,密密地替莲池挂上了珠帘。阵雨里,那些采菱角的船,依然从容地游移摇荡。船上的人连蓑衣也不穿。
——细节描写【好开头】 
黑乎乎的云越来越厚,越来越沉,阵阵狂风卷起地上的尘土、纸屑和杂物呼啸着、翻腾着。突然,一声炸雷猛地撕裂穹苍,漫天的雨水霎时间顺势而下。
——描写切入【好结尾】
也许我会赤身站在雨中,让雨水尽情地冲刷,伴着路上跳动的千万颗晶莹剔透的珠玑和溅起的千万缕细细的水雾,或高歌,或呐喊,或浅唱,或低吟,尽情地抒发胸臆……
——意犹未尽 我 就 是 雨 【批注评析】
我是多变的,温柔而暴躁,宁静 ①运用四组反义短
又快乐,天真而狡猾,不谙世事而又 语,写出了雨多变的
成熟稳重。① 特点,为下面行文做
我的源头是天堂,我的性格取 铺垫。
决于上帝的心情。上帝愉悦时,他
将我塑造成神圣的使者,从天空均
匀地撒向人间。我充满灵动的脸颊,浸润万物的干渴,我就是大地的生
命之源!
枯黄的干草展开新意,干瘦的 ②优美的、富有诗意的语
树叶重新变得翠绿。②“滴答,滴 言,写出了雨的功劳之大。
答”,滴在草叶上的天籁在天地之
间回响。感激我吧!我的功劳多么
大。 当普罗米修斯违背上帝的旨意,将火种窃取,赐予弱
小的人类。啊!上帝暴怒了。他给我强壮的身躯,庞大的
形体,足够的力量。带着愤怒,将我奋力地掷向人间,似
乎要把违背他意愿的一切毁灭!(尽管我是他创造的。)山川像灵蛇一样舞动,河流像
雄狮一样怒吼,乌云像海浪一
样翻涌。③随着我的节奏,向大
地展现上帝的威严与狂暴,摧
毁!摧毁!
当上帝困倦,闭上眼帘,
夜幕降临了。我像害羞的孩子
在屋檐瓦楞之间,低头拥向大③运用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生动地表现了雨暴躁的一面。地母亲的怀抱。观音千相,云
雨万种。有时,我喜欢漫步于
天地之间,用我纤细的足音,
向大地万物展示我的恬静温柔。
我优雅的形体像钻石一样 ④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的
耀眼,柔软的身躯像丝绸一样 修辞手法写出了雨的美丽、
美丽。干裂的河床,干渴的小 快乐。
草,干涸的土地,视我为上帝
的天使。我是如此的快乐,④虽然我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我
旅程的结束就意味着世间万物
迎来了福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
生”这是我的脚步;“天街小
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这是我的婉约;“水光潋滟晴 ⑤这里引用了古诗名句来表现雨
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是 的特点,具有浓浓的文学色彩。
我的风韵。⑤ 我既是上帝的拥有光圈与
白色翅膀的天使,也是炼狱里
有着尖牙利齿和黑色光圈的恶
魔。我有时很慵懒,有时又非 ⑥照应题目,使文章浑然
常勤快——我就是雨。⑥ 一体。 名师点评:本文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抒情主人公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小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易于描写抒情,较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营造出了如诗似画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