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1)穆青(1921-2003)河南杞县人,当代著名新闻记者,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创作了多篇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为我国新闻队伍的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著有《穆青散文选》《彩色的世界》《十个共产党员《新闻工作散论》等。
(2)冯健,解放前夕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1949年后调新华社工作。建国后,历任新华通讯社开封分社、江西分社记者,新华社中南总分社、湖北分社记者、编委。撰有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管得宽》等。
(3)周原(本名乔元庆),新华社高级记者,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周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调入新华社任记者、高级记者、国内部机 主办: 新动采访室主任,写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其作品曾多次获奖。
2.走近焦裕禄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 东淄博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他在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时,兰考正在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2009年禄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焦裕禄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2009年, 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兰考,致敬忠魂。在干部群众座谈会上,习主席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 难而上、忘我奉献”。习总书记强调: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3.了解背景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裁种泡桐的办法。呕心沥血带领兰考县人民摆脱“盐、碱、旱”等难题,直至牺牲在工作岗位上1965年冬与穆青、周原一道赴河南兰考采访焦裕禄的事,撰写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二、了解文体知识
1.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基本特点:
严格的真实性。
报道的客观性。
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
描写的形象性。
议论色彩较浓。
3.新闻通讯的种类:
按内容分: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
按形式分: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等。
4.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常见的写法:(一)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二)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三)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速读文本,整体感知
(概括主要内容,典型事迹)
导语:焦裕禄来到兰考的背景,初到兰考的有力作为。
第一节:焦裕禄身先士卒,带领县委班子深入一线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
第二节:兰考县遭遇洪灾,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全力救灾。
第三节:焦裕禄身患肝癌,但心中只有人民,不顾自身。
第四节:焦裕禄因肝癌住院,即使在病中依旧没有忘记关心兰考县的人民。
第五节:焦裕禄的精神永远流传,带给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
图示
四、精读文本,深入探究
(一)本文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1.选取典型材料,通过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
(见上面“概括主要内容,典型事迹”的内容)
2.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焦裕禄的形象。
本文在写焦裕禄时,注意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严重的自然灾害内涝、风沙、盐碱做斗争;二是同自己的病痛做斗争。文章正是在十分尖锐的斗争中显示出了焦裕禄“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革命性格。
人物思想在矛盾冲突激烈的时候最容易显现出来。把典型人物放在矛盾斗争中去写,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展示人物思想,能够使文章波澜起伏、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3.语言描写。本文重视“以言见人”,焦裕禄的许多话语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例如:
(1)“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这句话表现了焦裕禄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2)“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比喻凡事跟在别人后边学样,不如自己去开拓创新。表现了焦裕禄实事求是、善于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和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3)“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表现了焦裕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精神。
焦裕禄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始终与人民群众心相连、情相依,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4)“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表现了焦裕禄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面貌的斗争中,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动作、神态、细节描写。
如“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他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 ”
“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过了会儿,他又走回来,对办公室的同志们严肃地说……”
“时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部”
“痛得骑不动”
“推着自行车慢慢走”
“有时痛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
以上这些描写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刻画了焦裕禄忘我工作的形象,表现了他一心为民、不顾病痛坚持工作的革命精神。
5.侧面描写
通过公社同志的视角,写焦裕禄病痛时手指发抖,但仍忍着病痛工作,表现了病痛对焦裕禄的折磨和焦裕禄的坚强 ,一个视工作为生命的干部形象跃然纸上。
一次次的转院,医生的惊异、崇敬、流泪,既反映了焦裕禄病情的严重,也侧面凸显了他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意志。
(二)赏析重点语段语句
1.请简要赏析本文开篇第一段文字的作用。
作为全文的引子,作者用简洁、准确、冷静的陈述把焦裕禄所面临的“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和“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的兰考推到读者面前。这段文字充分利用数字,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兰考县所经受的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交代了焦裕禄将要来到兰考时面临的巨大困难,为下文其努力工作、治理兰考埋下了伏笔,侧面展现了焦裕禄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特点。
2.(1)本文最后一段文字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文章的主体部分运用第三人称“他”,客观真实地记录了焦裕禄奋斗的一生。在结尾部分则改用第二人称“你”,一则增加了亲切感,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原文的距离;二则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的效果,表达了作者对焦裕禄的赞颂之情和由衷的敬佩;三则说明作者情感的抒发到了一个最高点,以此收束全篇,能达到撼人心魄的目的,让读者于回味中更深刻地体会焦裕禄精神。
(2)文章的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①结构上,照应这一节的小标题,总结全文。
②内容上,点明了文章中心,深化了文章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
③阅读效果上,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3.“他死后,人们在他病榻的枕下,发现了一本《毛泽东选集》,一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一段的作用?
这一段表面上是写焦裕禄的“遗产”,实际上是通过两本书反映焦裕禄可贵的品质。正是在《毛泽东选集》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两本书的指引下,焦裕禄不顾自身,无私奉献。这正是毛泽东思想的具体化表现,也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修养。焦裕禄同志的所作所为,很好的诠释了毛泽东思想,很好的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修养。
4.“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的含义
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愈来愈发出耀眼的光芒。焦裕禄同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人们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不断开创新的奇迹。他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五、总结艺术特色
1.结构安排精妙。
文章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每个标题都是焦裕禄品质的一个侧面,而加起来则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焦裕禄。用形散神聚的散文化来叙事,打破了新闻通讯的惯常模式。
文章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为读者展现了焦裕禄在兰考县的工作,照应了文章题目中的“榜样”二字。
2.表述有条不紊,繁而不乱。
从叙事顺序上看,全文时间、空间叙事交错结合。时间跨度从1962年冬季到1965年春季,线性呈现焦裕禄被派到兰考上任、工 作、患病、逝世到次年兰考人民祭奠的全过程。空间布局则从兰考县城、兰考火车站到秦塞、赵垛楼、双杨村、韩村等公社,再到幵封 医院、郑州医院、北京医院,还原了焦裕禄工作、生活、患病的位置场景。
3.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通过人物言行、通过细节描写再现人物风范。
4.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
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抒情、描写和议论。
六、总结升华
焦裕禄临危受命来到兰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方位和时代背景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焦裕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七、拓展探究
1.赏析习近平主席的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1)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序交代写作的时间、环境和缘由, “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凝练地勾勒出了彼时彼刻的环境、心境,引导读者提前进入明净、深沉、宏阔的独特意境。
B.开头先声夺人,“盼”字落笔千钧,其热切与执着呼之欲出。“此山此水此地”创造了一个恢宏的情感时空,使“归来”二字有了具体的情感旨归和着力点。
C. “把泪焦桐成雨”的感人场景,既是对上句设问的直接回应,又是百姓对“好官”的“爱”的具体展示,还是对焦裕禄精神的赞美。
D. “依然月明如昔”语带双关,看似是描写环境的一处闲笔,其实是对焦裕禄美好品德的一个美好象征。
C“直接回应”有误。
2.赏析“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诗味浓郁,诗意盎然。一个“绿”字鲜明醒目,艺术地表达了焦裕禄精神的美好影响和榜样意义。简洁利落,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使全词的情绪达到一个更加空明澄澈的境界。
2.下面是焦裕禄陵园徽标,请介绍徽标的构图要素及寓意。不超过80字。
该徽标下方有黑体“焦裕禄陵园”五字,其上采用“焦裕禄”三字汉语拼音首写字母“JYL”进行图形创意。“Y”和上面的四片叶子为泡桐树形,寓意焦裕禄种树,后人乘凉;“Y”上部像书形,寓意其精神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