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2张PPT。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上单元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第9课 故 乡?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胜利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夺,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1919年12月,鲁迅回到故乡,目睹了人民悲惨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病苦,十分悲痛。之后,便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下了这篇小说。1.正音辨形
祭祀( ) 髀间( ) 寒噤( )
阴晦( ) 嗤笑( ) 瑟索( )
鄙yí( ) 潮xùn( ) è( )然
答案:sì bì jìn huì chī sè 夷 汛 愕﹒﹒﹒﹒﹒﹒2.据义填词
(1) :荒凉、冷落的意思。
(2)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3)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4) :放纵,放任。
答案:(1)萧索 (2)惘然 (3)隔膜 (4)恣睢近义词辨析
惘然、怅然
【同】都是形容词,都有失意的意思。
【异】“惘然”侧重于疑惑、迷糊,多形容人的神态、心情。
“怅然”侧重于不如意,心中不愉快,多用于形容心情。3.走进文本
(1)本文着重塑造了 和 两个人物,运用 手法,从不同角度写出他们的变化,进而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民破产、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
答案:闰土 杨二嫂 对比
(2)这篇小说以 为线索,按照“回故乡”“ ”“ ”的次序安排情节。
答案:“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在故乡 离故乡【知识链接】
如何寻找文章线索
线索可以是物品、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感情变化等。
找到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同类词语(表示时间的虽不是相同的词语却是同一类词),仔细分析,如果它能将文章零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统一而紧密的整体,一般就是文章线索。1.人物形象
(1)闰土。
①细读课文,依据提示,在文中画出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动作、神态、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的句子,并概括其性格特点。答案:②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试从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两方面分析。
答案: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等级制度。(2)杨二嫂。
阅读课文,画出描写杨二嫂形象的语句,并仿照参考示例做批注赏析。
参考示例: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点拨:赏析:运用外貌描写,抓住杨二嫂的面部特征(凸颧骨,薄嘴唇)和形体特征(细脚伶仃的圆规),十分传神地刻画出一个生活艰辛、瘦骨嶙峋的中年妇女的典型形象。一试身手:
①“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赏析: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形象准确地刻画出杨二嫂尖嘴利舌、唯利是图的市侩嘴脸。②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赏析: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了杨二嫂对“我”的愤慨和蔑视,幽默中带有讽刺意味。2.对比手法
(1)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描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变化,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闰土的变化,反映了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2)作者把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和二十年后的杨二嫂做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作者把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和二十年后的杨二嫂做对比,通过杨二嫂二十余年的遭遇和生活的变化,反映出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经济的衰败。【知识链接】
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或人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把握作用:(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通过人物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更鲜明地刻画人物性格。(2)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也就是通过景物的对比,表达人物的情感。
答题模式:运用对比,突出(通过)……特征(的变化),从而表现(反映、揭示)出…… 学习本文过程中,灿烂阳光(网名)同学在班级QQ群中发出了下面的帖子,请你跟帖。
灿烂阳光:文章第87段中写到“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有何看法?
旭日阳刚:因为闰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这种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远”的。
蓝色季风:但是,实现自己的这一希望又是非常艰巨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作者回故乡最大的感受用一个字概括就是“ ”,小说通过记忆中和现实中的故乡及 和 这两个人物的对比,表现故乡二十余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答案:变 闰土 杨二嫂第10课 *孤独之旅? 1.题目解读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标题揭示了文章的内容。 2.经典回眸
《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
说。全书共9章,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
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
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少男
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本课内容节选自这部小说。 3.图解课文1.正音辨形
戳破( ) 逃窜( ) 掺杂( )
撅断( ) 给予( ) 撩逗( )
chóu( )密 xī( )闹 qū( )除
答案:chuō cuàn chān juē jǐ liáo 稠 嬉 驱﹒﹒﹒﹒﹒﹒2.据义填词
(1) :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 :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
答案:(1)歇斯底里 (2)一落千丈3.走进文本
(1)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请同学们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答案:发展: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2)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请填写下表。答案:(3)文章中描写暴风雨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答案:面对芦苇荡中极其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奋力搏斗,表现出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暴风雨成了杜小康成长的催生力量,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到了烘托、暗示、促进、推动的作用。
(4)杜小康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答案:杜小康是一个不怕困难、吃苦耐劳、勇敢坚强的孩子。他懂事,有责任心,坚毅刚强、通情达理,理解父母苦衷,体贴父母疾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第11课 我的叔叔于勒? 1.作者名片 2.题目解读
文题中的“我”指文中的小男孩若瑟夫,“我”是一个线索人物,也是见证者。这一题目强调了“于勒”和“我”的关系。这个称呼包含着对于勒的同情,也包含着对父母的不满。1.正音辨形
拮据( ) 煞白( ) 栈桥( )
狼狈( ) 流氓( ) 诧异( )
糟tà( ) 阔chuò( ) lán( )褛
答案:jié shà zhàn bèi mánɡ chà 蹋 绰 褴﹒﹒﹒﹒﹒﹒2.据义填词
(1) :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2)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3) :形容很有把握。
(4)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答案:(1)拮据 (2)与日俱增 (3)十拿九稳
(4)莫名其妙近义词辨析
莫名其妙、不可名状
【同】都是成语,都有感到很奇怪的意思。
【异】“莫名其妙”侧重于无从明白,可以形容心理、感觉,也可用于其他事物或道理。
“不可名状”侧重于无法形容,一般只用来形容心理、感觉的复杂微妙。3.走进文本
(1)小说直接或间接地交代了几个人物,其中“我”叫______,
于勒与“我”是__________关系,菲利普与于勒是_________关
系,菲利普与克拉丽丝是___________关系。
答案:若瑟夫 叔侄 兄弟 夫妻(2)本文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用明、暗线两条展开曲折的故事情节。其中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 于勒的贫富变化【知识链接】
关于小说的明线和暗线
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作明线。一般是故事发展的情节,在表面用来穿针引线的脉络。
暗线是未直接描绘出来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的种类:①人物的心理变化;②在某个时代下社会思想意识的变更;③还可能是贯串始终的关系,或者暗中歌颂什么,反对什么等作者的想法。1.故事情节
(1)梳理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完成下面的表格。答案:(2)请结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理清小说的情节,完成下面的填空。
( ) 赞于勒 ( ) ( )
开端 → 发展→ 高潮→ 结局
答案:盼于勒 遇于勒 躲于勒【知识链接】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概括故事情节,要注意题目中有限制和提示作用的信息。要在正确划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述,一般都要有主要人物和事件。若是概括事件,可用“人”+“事”+“结果”的方式。2.人物形象
(1)认真读课文,画出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在文中做批注并总结他们的性格特点。
①示例: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批注:这句话运用神态、语言描写,表现出母亲旧怨新恨一齐发作的心理,从而展现出母亲泼辣、自私、冷酷的心理。②示例:“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批注:运用语言描写,菲利普说话语无伦次,生动地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③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性格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案:自私、冷酷、贪婪、唯利是图、势利、爱慕虚荣、嫌贫爱富。(2)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形象及作用。
答案(示例):“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线索贯串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我”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是小说的线索人物。3.环境描写
本文自然环境的描写非常精妙,请在文中画出并仿照参考示例分析其作用。
参考示例: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点拨:赏析:运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方法,从侧面烘托菲利普一家在遇见于勒后的失望、沮丧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主题。一试身手: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赏析:运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方法,烘托了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的喜悦、愉快心情。 学习本文过程中,灿烂阳光(网名)同学在班级QQ群中发出了下面的帖子,请你跟帖。
灿烂阳光: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从行文看,对于勒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着墨,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呢?大家有何看法?请畅所欲言吧!
旭日阳刚: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这短短的一幕。所以,于勒不是主人公。蓝色季风:是啊,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我”作为叙事主体贯串全篇。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对比人与人之间
的金钱关系穷 恨富 盼、赞穷 恨、躲 课文描写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次变化,当于勒有钱时,就盼于勒、赞于勒;当于勒没钱时,就恨于勒、躲于勒。通过______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______关系。
答案:对比 金钱 第12课 *心 声? 1.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发表在1982年第3期《儿童时代》上,有很强的针对性。小说艺术性地揭示了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重视优秀学生,忽视普通学生,歧视“问题”学生;课堂教学弄虚作假,摆花架子等。 2.经典回眸
《万卡》简介
《万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一篇小说。九岁的男孩万卡·茹科夫被送到靴匠阿利亚兴的铺子里当学徒。每天过着非人的生活,觉得快活不下去了,于是写信要爷爷带他回乡下去。万卡的悲惨遭遇因出自这个弱小无援的孤儿对爷爷写信的泣诉而显得格外凄凉动人。万卡可怜的一线希望最终必然成为泡影,因为信封上没有地址、未贴邮票。 3.图解课文1.正音辨形
沙哑( ) 抽噎( ) 从容不迫( )
发窘( ) 祷告( ) 毛毛剌剌( )
piě( )嘴 恍hū( ) zhǎn( )钉截铁
答案:yǎ yē pò jiǒnɡ dǎo là 撇 惚 斩﹒﹒﹒﹒﹒﹒2.据义填词
(1) :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2)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3) :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
答案:(1)置之不理 (2)斩钉截铁 (3)从容不迫3.走进文本
(1)文章共写了四个场景,根据提示概括每个场景的内容。请完成下表。答案:(2)在课文中画出几个描写李京京的句子,分析李京京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答案(示例):①公开教学课前,程老师布置任务时: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
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②回家路上,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课文:他选了一段,轻轻地念出声来。
他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了起来。
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③第二天放学后,听赵小桢朗读时: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万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
“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出来。
京京红着脸,固执地嘟囔着:“不对。不对。”
他委屈地离开教室。走出好远,他还听见赵小桢银铃儿似的笑声。④公开课上,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时: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李京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执着追求、不轻言放弃、铭记亲情友情的学生。【知识链接】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1)注意人物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2)抓住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认真分析归纳;(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4)注重引用作者在文中对相关人物评价的词语。(3)说说李京京和作者的“心声”分别有什么含义。
答案:李京京的心声:渴望亲情、友情;渴望表达感情。
作者的心声:①告诉孩子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的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自信勇敢,执着追求,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②呼吁教育工作者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指导 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的女妖斯芬克斯给俄狄浦斯出了一个谜语:“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这是什么生物?”俄狄浦斯马上回答:“人呀!”——我们步入青春,可以说开始用“两条腿”走路了。
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1.审题
要写好这篇话题作文,首先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在这则材料中,我们应该抓住“两条腿”和“青春”这两个关键词语。也就是说,我们这次作文训练是以“青春”为话题。 2.选材
(1)从现实中选材。我们的现实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库,我们要在这个材料库中,撷取最能表现自己的理想、意志、奋斗等方面的材料,感悟和抒写青春,体现文章的主旨。
(2)多角度选材。可以感悟青春的风采与活力,可以表达对青春的感激与珍惜,可以畅谈青春的激情与梦想。我们可以写把握青春,就会拥有灿烂明天;可以写奋力拼搏,就会拥有美好人生;可以写成功后的欢笑,也可以写失败后的沉思;可以写从依赖走向自立,也可以写从懦弱走向坚强。 3.写法 【名家睿语】
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的青春。
——(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最可贵的东西却不甚为人所爱惜,最易消逝的东西却在促进它的消逝。谁能保持得永远的青春的,便是伟大的人。
——郭沫若【好句好段】
青春是幅迷人的画卷,让人留恋;青春是条湍急的河流,让人徜徉……飞扬吧!青春!飞扬的青春,维系着一颗颗飞扬的心;飞扬的青春,托起一个个飞扬的希望;飞扬的青春,留下了一个个飞扬的故事;飞扬的青春,浸红了我们无悔的年华;飞扬的青春,载着我们的梦,飞向未来!
——妙用修辞 风唆使落叶漫天起舞,兜转于蹁跹百叶之中的,是我,我的梦冻结了,被阻隔在季节之滨。我的心中充满了惆怅和伤感,像南国多雨的天气。我无助极了,我的生命似乎被凉凉的秋意包裹着。紧蹙的眉头封住了心灵的窗口,轻柔的吉他也化解不了心中的忧伤,空荡的思绪如荒芜的沙漠……
——心理描写 有多少时间絮絮叨叨?有多少时间喋喋不休?有多少时间漫不经心?有多少时间追逐幻想?哦,不曾一次地思考,不曾一次地追寻我的青春之路……经历了无数次喜悦,无数次欢笑,无数次悲哀,无数次挫败!原来,青春就这么简单!
——运用排比【好开头】
青春是美丽的。“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言)青春如此珍贵,它对于每个人都公平地光临一次。那么,正拥有青春的青少年该怎样珍惜它、把握它呢?这实在是每一位青年应当回答的难题。
——引用名言【好结尾】
迷失,寻寻觅觅,我再次扬起风帆起航,给生命一份坚定的承诺。成功、失败尽不可论,重要的是我已经慷慨地付出了青春。觉醒吧!青春。 ——画龙点睛 与青春结缘
青春的风铃叩响了心扉,青春的
彩笛吹动了梦想,青春的音符带着我
们奔向希望。
青春是一条曲折而又耐人寻味的
山间小路,每走一步都有那么多的新
奇,①也总会与挫折不期而遇,但只
要我们珍惜它,把握它,它就会在我
们手中放出夺目的光彩。 【批注评析】
①把“青春”比作“山间小路”,新奇而含义丰富 我愿与青春结缘,青春的道路虽然曲
折,但却耐人寻味;我愿与青春结缘,因
为我正处在青春的年龄。②
青春是惊喜与欢乐、烦恼与忧愁的结
合体。
假期中,与几个同学相约郊游,快乐
得如同在天空自由飞翔的燕子,我们在山
间欢笑,自由地呼吸,那些课业的负担、
老师的说教、家长的唠叨都被抛到九霄云
外,留下的只有少年一路追梦、无拘无束②紧扣题目,道出了“与青春结缘”的原因。的浪漫。只因我们有着风华正茂、热情奔
放、活力四射的年龄,③我们愿与青春结
缘,因为青春给了我们火热的心。
我那勇于追求、奋发向上的心啊!你早
已汹涌澎湃,只因为我有着青春的年龄。年
少的轻狂,奋发向上的斗志,在这青春的时
节不会退缩。我愿与青春结缘,只因我有
着青春的年龄。③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突出了青春的独特魅力:风华正茂、热情奔放、活力四射。 与青春结缘,有如阳光洒满大地的灿然;与青春结缘,有如春风抚摸绿树的温柔;与青春结缘,有如夕阳燃烧天空的炽热。我还年轻,所以我愿与青春结缘。④
时间飞逝,光阴荏苒,青春的脚步不会停止,我的心亦不会停止汹涌。我热爱青春,因为青春给了我奋发向上的心;我热爱青春,因为青春充满了新奇;我热爱青春,因为青春给了我汹涌澎湃、勇于挑
战的斗志。⑤④比喻、排比连用,反复吟咏“与青春结缘”,有气势。
⑤运用排比,一气呵成,热情奔放,语言极富感染力。 我愿与青春结缘,因为我的年龄属于青春。⑥⑥结尾扣青春的美好与可贵,抒写了与青春结缘无悔。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语言优美、昂扬向上的抒情散文,小作者以充满激情的笔调讴歌青春,表达自己对青春、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语言较有感染力,能给人一定启发与回味。但本文开头切题过缓,到第三段才入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