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章末检测
第6章生物的进化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遗传变异是生物发生进化的内因
B.猫叫综合征与红绿色盲产生的机理均为基因突变
C.人为因素可以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迁入与迁出、遗传漂变会影响生物进化
2、下列关于物种形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产生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
C.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
3、下列关于进化和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不仅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
B.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唯一因素
C.生物在繁殖过程中直接传递给后代的并不是性状,而是基因
D.种群中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间在存活率和繁殖率上出现了差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了
4、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无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 D.21%
5、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 )
A.在黑褐色环境中,黑色桦尺蛾被保留,浅色桦尺蛾被淘汰
B.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
C.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
D.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产生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
6、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7、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
A.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B.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
C.同一种地雀→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D.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8、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是引起细菌耐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下图是细菌耐药性逐渐增强的部分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耐药性的逐渐增强是抗生素对其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人体内的菌群失调
C.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D.易感菌群中出现具有耐药性细菌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9、达尔文明确指出人类可能与黑猩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但从染色体数目看,人类23对、黑猩猩24对,让人对达尔文的学说产生怀疑。生物学家研究发现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和2B)经拼接与人类2号染色体相似,据此提出融合假说。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融合假说成立,在共同原始祖先进化成人类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B.人和黑猩猩的形态差异较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融合假说说明染色体变化是新物种形成的直接原因
D.DNA分子杂交能为融合假说提供证据
10、下图所示为某种群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A.1950~1980年该种群始终没有发生进化
B.1990年该生物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C.196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为48%
D.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11、考古学家发现,长尾巴恐龙是目前已知体形最大的窃蛋龙,其前肢具有流苏状羽毛,头上有像母鸡一样的冠毛,拥有鸵鸟般细长的双腿,前肢有尖锐的爪子,与鸟类有密切渊源,科学家戏称其为“来自地狱的鸡”。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窃蛋龙的翅膀由于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形成前肢
B.窃蛋龙的基因库与鸟类的基因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类的窃蛋龙应构成一个种群
D.在窃蛋龙进化历程中,基因型频率逐渐发生改变是其进化的实质
12、江汉平原盛产油菜,科技人员非常注重油菜品种的选育。下图表示油菜的含油量随选择世代数的变化情况。选择育种对高含油量油菜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
A.定向诱导了控制高含油量基因的自由组合
B.改变了控制产油的这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
C.改变了油菜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D.淘汰了部分表现型,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
13、下列关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殖隔离不一定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
B.存在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如果人为地放在一起,一定不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C.生殖隔离产生的关键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
D.不同的物种之间一定具有生殖隔离
14、下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P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它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若两个动物交配后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15、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
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
C.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D.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
16、从起源上看,狗是人类在1万多年前,将捕到的狼长期驯化培育得到的。2013年1月,瑞典进化遗传学家Erik Axelsson和同事将狗的DNA与狼的DNA进行了对比,发现狗体内消化淀粉的基因比狼体内的相同基因活跃28倍。下列有关该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与人类以及人类的饮食协同进化
B.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的消化淀粉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
C.在狗的驯化过程中,消化淀粉的基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D.该现象说明了狗与狼的饮食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17.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蛾表现为协同进化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增大
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8.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①~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B.b过程表示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c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
D.在自然状态下,物种1和物种2相互交配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19、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
A.真核生物出现了无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
B.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为进化提供了更丰富的原材料
C.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出现了核膜,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D.真核生物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0、设某种群中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两个种群甲和乙,如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为0.5
C.T时刻甲、乙种群开始出现生殖隔离
D.环境直接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60分。
21、(14分)人们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比用S表示。在下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种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是________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4)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环节。
22、(18分)草本植物报春花多数为二型花柱,少数为同型花柱(如图1所示)。花药的位置明显低于柱头的为长柱型花;柱头位置明显低于花药的为短柱型花。同型花柱的花中,花药与柱头高度相近。
(1)熊蜂、蝴蝶和天蛾等昆虫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它们的喙细而长,在吸食花筒底部花蜜的同时,也起到帮助报春花传粉的作用,这是长期____________的结果。
(2)研究发现,随着海拔高度增加,高山上环境温度降低,传粉昆虫减少,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为研究上述现象,科研人员进行模拟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2所示。
①本实验中,套袋处理可以防止_______,模拟了高山上_______的条件。
②据图可知,套袋处理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同型花柱报春花传粉方式主要为____________(填“自花传粉”或“异花传粉”)。
(3)结合图1和图2分析,二型花柱的花主要传粉方式为__________,这种传粉方式虽然有利于增加报春花的______多样性,但_________________,因而高海拔环境下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
23、(16分)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重组、基因突变、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
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
(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__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预测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2分)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种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请回答:
(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1中杀虫剂处理后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增加的原因:螺旋蛆蝇中存在____________,杀虫剂起到了选择作用,通过选择使____________增大,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
(2)在电离辐射后,会产生图2所示的基因突变。请阐述你从图2获得的基因突变的有关信息: ________________。
(3)用电离辐射促使螺旋蛆蝇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消灭螺旋蛆蝇,但所需时间较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在对螺旋蛆蝇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1、B
解析: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如果没有可遗传变异,就不可能发生进化;猫叫综合征的致病机理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不属于基因突变;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选择某些特定性状的生物进行培育,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例如,人们选择矮秆作物进行培育从而使作物矮秆基因的频率增大等;迁入与迁出能够引起种群部分基因的增加或减少,遗传漂变会使少数个体携带的特有基因不能遗传给下一代而消失,两者都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都会影响生物的进化。
2、C
解析:产生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B正确;长期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不同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情况不同,所以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D正确。
3、B
解析:通过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并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A正确;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还有突变和基因重组等,B错误;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而不是性状,C正确;种群中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间在存活率和繁殖率上出现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4、C
解析:根据遗传平衡定律,种群1中AA=64%、Aa=32%、aa=4%,种群2中AA=36%、Aa=48%、aa=16%;则二者合并后,AA=50%、Aa=40%、aa=10%,所以A=70%、a=30%,随机交配后,子代中Aa=2×70%×30%=42%。
5、C
解析: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黑褐色环境中,黑色桦尺蛾被保留,而浅色桦尺蛾被淘汰,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A能体现生物在进化;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B能体现生物在进化;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但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C不能体现生物进化;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产生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种群基因频率改变,D能体现生物在进化。
6、B
解析: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A错。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对。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而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所以C不对。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
7、A
解析: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祖先属于同一物种,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后,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且被海洋隔开,这样不同种群间形成地理隔离;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在自然选择作用下,使不同种群地雀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也不同,最终使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这标志着形成了不同物种的地雀,A正确。
8、D
解析: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由于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细菌耐药性逐渐增强,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项正确;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耐药菌群的出现,造成人体内的菌群失调,B项正确;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C项正确;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所以易感菌群中出现具有耐药性细菌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项错误。
9、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在进化过程中,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和2B)经拼接和人类2号染色体相似,若融合假说成立,则说明发生了染色体变异;达尔文明确指出人类可能与黑猩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则两者的形态差异较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和2B)经拼接和人类2号染色体相似,因此DNA分子杂交能为融合假说提供证据。
10、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1950~1980年,A基因的频率先减小后增大,a基因的频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到1990年,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增大到90%,a基因的频率减小到10%,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但这些数据不能说明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因此不能说明该生物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如果该种群的个体之间能自由交配,则1960年时种群基因频率为A=40%,a=60%,根据遗传平衡公式,Aa基因型的频率为2×40%×60%=48%,由题图可知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处于不断变化中,不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因此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不一定为48%;1930~1970年,A基因的频率逐渐减小,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生物适应当时的环境,1970~1990年,A基因的频率逐渐增大,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有利于生物适应当时的环境,所以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11、B
解析:“翅膀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成前肢”符合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窃蛋龙与鸟类有密切渊源”且该恐龙前肢和尾巴都有羽毛,头顶有鸡冠,所以两者的基因库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种类的窃蛋龙不能构成一个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12、D
解析:一般情况下,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是定向诱导的结果,A错误;控制产油的这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为1,是不变的,B错误;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从每一代的变异个体中选育出含油量高的油菜品种进行繁殖培育,必然会淘汰含油量低的类型,进而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改变了油菜的基因库,但不一定产生新物种,C错误,D正确。
13、B
解析:经过地理隔离不一定能产生生殖隔离,A正确;存在地理隔离的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如果环境条件相差不大,也可能不会导致生殖隔离,若人为地将不存在生殖隔离的两种群放在一起,则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B错误;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并不断扩大差异,将最终导致生殖隔离,C正确;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D正确。
14、D
解析:图中P表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正确;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比如马和驴可以交配,但产生的后代——骡子是不育的,所以属于不同物种,D错误。
15、D
解析: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60%,a的基因频率是40%,A错误;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Ⅰ、Ⅲ段,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C错误;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AA个体逐渐被淘汰,D正确。
16、B
解析:狼为肉食性动物,经人类长期驯化得到的狗为杂食性动物,由于人类食物以淀粉类为主,导致人喂给狗的食物也以淀粉类为主。经长期的选择过程,不适应这种饮食结构的品种被淘汰,逐渐适应的品种被保留下来。可见,在驯化过程中,发生的是定向的选择而不是定向的变异。
17. D
解析:黑色桦尺蛾与灰色桦尺蛾为同一物种,不能表现为协同进化;基因突变是自发的,抗生素可以选择抗药性细菌,但不会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18、B
解析:根据物种的形成过程可以判断a、b、c分别为地理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及自然选择,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A正确,B错误;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19、B
解析:真核生物出现之后,有性生殖作为一种新的繁殖方式出现了,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这就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A错误,B正确;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与核膜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20、A
解析:T时刻,种群甲中A的基因频率为0.8,则a的基因频率为0.2,则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2×0.8×0.2=0.32;种群乙中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则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2×0.8×0.2=0.32,A正确。T时刻无法判断甲、乙种群的数量是否相等,是否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两种群混合后,不能简单地判断A的基因频率为0.5,B、C错误。通过题图分析,A基因控制的性状有利于种群甲在其生活的环境中生存,a基因控制的性状有利于种群乙在其生活的环境中生存,环境通过作用于表现型间接作用于基因型,从而影响基因频率,D错误。
21、【答案】(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14分)(1)c 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2分)
(2)a 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最相似(2分)
(3)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4)突变和基因重组(2分) 自然选择(2分) 隔离(2分)
解析:(1)在a、b、c三个群体中,c群体最可能出现新物种,理由是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a地区的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理由是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最相似。(3)S值的变化实质上是反映了基因频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4)要形成新物种必须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生殖隔离三个环节。
22、(18分)答案:(每空2分,共16分) (1)消费者 自然选择(或协同进化)
(2)①外来花粉的干扰 无传粉者(或传粉昆虫减少) ②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较高,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明显低或不结实 自花传粉 (3)异花传粉 遗传(或基因) 同型花柱报春花主要为自花传粉,在传粉昆虫减少条件下结实率更高,有利于繁殖
解析:(1)熊蜂、蝴蝶和天蛾等昆虫都直接以植物为食,所以它们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熊蜂、蝴蝶和天蛾等昆虫的喙细而长,在吸食花筒底部花蜜的同时,也起到帮助报春花传粉的作用,这是长期自然选择(或协同进化)的结果。(2)①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套袋处理,模拟高山上无昆虫传粉或传粉昆虫减少的环境条件,探究外来昆虫传粉对结实率(因变量)的影响,所以套袋处理是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模拟高山上无传粉者的环境条件;②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套袋处理后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较高,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明显低或不结实,推测同型花柱报春花传粉方式主要为自花传粉。(3)结合图1和图2分析,二型花柱的花主要传粉方式为异花传粉。异花传粉即有性杂交,有利于增加报春花的遗传(或基因)多样性,但同型花柱报春花主要为自花传粉,在传粉昆虫减少条件下结实率更高,有利于繁殖,因而高海拔环境下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
23、答案:(每空2分,共16分)(1)1/2
(2)1/3
(3)不科学 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
(4)②将子一代果蝇随机分成性状相同、数目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③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种群中的百分比④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5)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
解析:按照题中所说的方法,若每代淘汰残翅果蝇,F2中BB为1/3,Bb为2/3,即B=2/3,b=1/3,所以F3中BB为4/9,Bb为4/9,bb为1/9,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4/8=1/2;若不淘汰,F2之后,果蝇种群的基因频率即不再发生变化,显性纯合子、杂合子、隐性纯合子分别为:1/4、1/2、1/4。该实验缺少对照,只能说明在人工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而不能说明在不进行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在进行人工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中bb的个体被淘汰,因此,B基因的频率增加,b基因的频率减小。
24、答案:(每空2分,共12分) (1)抗药性基因突变 抗药性基因频率
(2)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是可逆的、基因突变可产生复等位基因
(3)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或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
(4)没有 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解析:(1)螺旋蛆蝇中存在抗药性基因突变,图1中杀虫剂处理后,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逐渐形成抗药性新类型,因此群体中具有抗药的个体数逐渐上升。(2)由图2可知;A可突变成a1、a2、a3,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与a1、a2、a3互为等位基因,它们为复等位基因;A可突变成a1,a1也可突变成A,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等。(3)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所以采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所需时间较长。(4)根据题意分析,第一年,AA、Aa、aa分别占10%、20%、70%,则A的基因频率=10%+1/2×20%=20%,a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AA、Aa、aa分别占4%、32%、64%,则A的基因频率=4%+1/2×32%=20%,a的基因频率为80%。可见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生物没有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