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04 21:0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简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B.碳元素以无机物的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
C.生物群落中的碳都是通过①②③过程进入无机环境中的
D.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的CO2通过④过程进入生物群落的量是相对稳定的
2.如图表示某生态农业的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鸡→猪”是该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B.沼渣、塘泥可以为水稻、大豆提供物质和能量
C.鸡粪中的能量不属于鸡同化的能量
D.该生态系统提高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3.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作用散失量
能量/[J/(hm2·a)] 1.05×1010 3.50×109 4.55×109
A.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田鼠粪便量不属于其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C.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J/(hm2·a)
D.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7.0×1010J/(hm2·a)
4.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
D.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可直接联系,消费者无关紧要
5.某稻田中,“水稻→白背飞虱→拟水狼蛛”构成其中一条食物链。下列有关该稻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苗间距均匀栽种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收获水稻种子有利于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物质和能量循环及信息传递方面紧密联系
D.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白背飞虱,从而减少有害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
6.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输入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能不只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除去农田中的杂草,使能量更多的流向人类,体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D.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为生产者提供能量
7.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其中a~d代表能量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各种生物成分组成一条食物链
B.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C.能量c可代表生产者呼吸释放的热能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在生态系统中,b的值不可能超过d的10倍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
B.处于稳态时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等
C.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D.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9.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其中甲、乙、丙代表生物成分,A、B、C、D、E、F代表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E表示的是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B.A流入甲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
C.C/B的数值可代表能量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
D.生态系统中乙的个体数量可能大于甲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
B.自然生态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形,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
C.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1.下图为某农场的年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103 kJ(m2 a)],A、B、C、D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
A.18.75% B.16.67% C.12.50% D.11.11%
12.如图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B.在此生态系统中,若一只狼捕食了一只野兔,则该野兔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这只狼体内
C.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就越少
D.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
13.下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
A.200g B.250g C.500g D.1000g
14.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f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c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有机物
C.d中能量均未被该营养级生物同化
D.为提高羊肉的产量,应该提高图中c/a的比值
1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形式是光能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物体内的能量代谢过程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D.流经任何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都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16.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其中种间竞争最为激烈的是( )
A.狼和兔 B.狼和红狐 C.兔和鼠 D.昆虫和青草
17..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异养生物全是分解者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18.下列有关生态学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指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建立“桑基鱼塘”提高了各营养级问的能量传递效率
B.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用于指导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C.种群落演替规律可用于指导生态恢复工程
D.生态系统稳定性可用于指导防护林建设
19.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和交换,能够形成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取食、居住、社会行为等。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B.生物体内不同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范围
C.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信息传递
D.发现天敌的动物通过鸣叫警示同伴传递的是物理信息
20.金钱豹会用尿液划出自己的领域范围,以此来警告同类。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营养信息
21.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昆虫,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D.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些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
22.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B.公鸡打鸣属于行为信息
C.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D.各种类型的信息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均可进行双向传递
23.北极苔原指北极地区北冰洋与泰加林带之间的永久冻土地和沼泽地带,苔原气候属荒漠气候,年降水量低。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下列关于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食物网相对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B.北极苔原气候条件差,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C.物种特性如抗逆性与抵抗力稳定性有关,与恢复力稳定性无关
D.冰川大量融化会影响北极苔原的现有稳定性
24.北极苔原指北极地区北冰洋与泰加林带之间的永久冻土地和沼泽地带,苔原气候属荒漠气候,年降水量低,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下列关于北极苔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网相对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B.北极荒漠气候条件差,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C.冰川大量融化影响北极苔原的现有的稳定性
D.物种特性与抵抗力稳定性有关,与恢复力稳定性无关
25.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
A.为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围湖造田
B.为发展畜牧业,不断扩大放牧规模
C.为增加生物多样性,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D.为防止土地荒漠化,人工建造防护林
二、非选择题
26.近年来,毕业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报道屡见不鲜。如图是某大学生团队设计的人工生态系统,请回答问题:
(1)该人工生态系统中, “基石”是___________;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_。
(2)该系统明显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其原因之一是充分地多级利用了___________同化(或固定)的能量,该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遵循的原理主要是___________。
(3)在农村实践证明,该生态系统较为理想,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该生态系统优于传统农业的原因:___________。
27.研究人员对某处于群落演替过程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调查。如图是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请回答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_______J/(cm2·a),能量由生产者流到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1位)。
(2)用样方法调查某树种的种群密度时,为尽量减少实验误差,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应注意做到_______。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输出。
(4)在春季,植被越来越茂盛,昆虫的数量也随之而增加,昆虫总体上会呈现_______形增长,主要原因是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环境阻力和_______调节作用。
(5)少量动物的迁入和迁出,不会使该森林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能力。
28.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___________。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_______________。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29.下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的关系称为_____________。
(2)图乙中A、B、C、D合称为_____________,碳在其内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图乙中的分解者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4)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中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一定时期内,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质量为80 g,那么直接消耗雷鸟和植物的质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g和_____________g。
30.生态学家对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进行调查,得到了图甲所示的食物网,乙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太阳鱼位于最长食物链中的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双翅目幼虫,则理论上鲈鱼的产量将有所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_____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3)甲图的食物网中,浮游植物为摇蚊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及栖息的信息,鲈鱼能够根据太阳鱼量的信息控制繁殖,这说明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池塘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而发生水华,导致环境恶化,在此过程中发现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的CO2出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请分析CO2变化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5)乙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对a、b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________________b(填“>”“<”或“=”);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x和y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填“正相关”或“负相关”)。
31.如图为某荒漠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
(1)荒漠中仙人掌的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和充分___________。荒漠中灌木的均匀分布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结构。
(2)在该区域内迁入了蚂蚁,一段时间后仙人掌由于受到啃食而减少,从而抑制了蚂蚁数量的增加,这种对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属于_____________调节。
(3)仙人掌根系发达,茎上的叶刺,能有效减少水分的散失,从达尔文的进化观点来看,这些形态特征的形成是长期____________的结果。
(4)老鹰和响尾蛇分别捕食等量的蜥蜴后,老鹰体重的净增长量__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响尾蛇的净增长量。
(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和___________之间的循环。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通过碳循环图示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碳循环的基本过程。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A错误;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B错误;生物群落中的碳除了通过①②③过程进入无机环境中,还可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进入无机环境,C错误;自然生态系统达到稳定后,生产者所固定的CO2量是相对稳定的,D正确。
2.答案:C
解析:猪并未捕食鸡,“水稻→鸡→猪”不是该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A错误;沼渣、塘泥作为肥料还 田,水稻、大豆利用的是微生物分解时产生的无机盐及CO2,并未直接从沼渣、塘泥中获取能量,B错误;鸡粪 中的能量不属于鸡的同化量,属于鸡的上一营养级水稻和大豆的同化量,C正确;在生态农业中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3.答案:D
解析:田鼠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占的比例为(1.05×1010-3.50×109-4.55×109)÷(1.05×1010–3.50×109)=35%,A正确;田鼠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不属于田鼠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B正确;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05×1010-3.50×109)×20%=1.4×109J/(hm2 a),C正确;田鼠同化量为1.05×1010-3.50×109=7.0×1010J/(hm2 a),故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7.0×109+20%=3.5×1010J/(hm2 a),D错误。
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但不一定都是真核生物,有些原核生物如蓝藻、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A正确;大多数的动物是消费者,极少数动物是分解者,如蜣螂、蚯蚓等,B错误;细菌不一定属于分解者,也可以是消费者(如结核杆菌)和生产者(如硝化细菌),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C错误;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错误。
5.答案:D
解析:水稻苗间距均匀栽种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结构,A项错误;收获水稻种子后暂时储存起来,这不利于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项错误;能量不能循环,C项错误;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白背飞虱,减少其种群密度,从而减少有害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D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A、对于人工生态系统如鱼塘,输入的能量不只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饲料中的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A正确;B、除去农田中的杂草,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没有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B错误;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C错误;D、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为生产者提供矿质元素,但是不能为植物提供能量,D错误。故选:A。
7.答案:C
解析:在同一生物成分中可能包含多种生物,因此各种生物成分可组成多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能量c可代表生产者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b的值可能会超过d的10倍,即相邻两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10%。
8.答案:D
解析:物质经过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9.答案:C
解析: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E表示的是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A正确;
B、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第三营养级丙同化的能量为C,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B+F),故C/(B+F)的数值可代表能量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C错误;
D、图中甲为第一营养级,乙为第二营养级,由于数量金字塔可能存在倒置的现象,因此在生态系统中乙的个体数量可能大于甲,如森林生态系统发生虫灾时,D正确。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A正确;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可存在倒置情形,但因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金字塔不存在倒置情形,B正确;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通过能量的多级利用,可显著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在农田中除草、捉虫是为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
11.答案:B
解析:据题图分析,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为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有机物输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16×103+2×103=18×103 kJ/(m2 a),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是3×103 kJ(m2 a),所以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3×103)/(18×103)100%≈16.67%,B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的传递效率是指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与个体间的捕食获得的能量没有直接关系,若一只狼捕食了一只野兔,则该野兔中的绝大部分的能量传递给了狼;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也越多;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因为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分解者,所以D选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所以至少需要消耗植物20g÷20%÷20%=500g。故选C。
14.答案:D
解析:AB、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B错误;C、d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能量未被该营养级生物同化,C错误;D、图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c/a的比值越高,羊肉a的产量越高,D正确。故选:D。
15.答案:C
解析:在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项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项错误、C项正确;流经某些人工生态系统(如人工塘)的总能量除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包括人工投喂的饲料等有机物中的能量,D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因为共用相同的资源而竞争激烈。狼和兔、昆虫和青草均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D错误;狼和红狐、兔和鼠都处于同一营养级,但狼和红狐还有各自的食物来源,竞争程度小于兔和鼠,B错误、C正确。
17.答案:B
解析: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A错误;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对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异养型生物可以是消费者,C错误;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蚯蚓,D错误。
18.答案:A
解析:生态农业的建立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用于指导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群落演替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根据次生演替规律,指导生态恢复工程;根据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越强的规律,可指导防护林建设。
19.答案:A
解析: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A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体内不同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范围,B正确;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信息传递,C正确;发现天敌的动物通过鸣叫警示同伴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声音属于物理信息,D正确。
20.答案:B
解析: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属于化学信息。故选:B。
21.答案:A
解析:物理信息包括传递信息的声音、光、电、磁、颜色、震动等,既可以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以来源于生物本身,A错误;信息传递的作用有三个,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可以调节生起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昆虫信息素是化学信息,可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雄虫或者警示有害昆虫,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C正确;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些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D正确。
22.答案:C
解析: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来源于无机环境和生物,A错误;
B、公鸡打鸣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C、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C正确;
D、在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息传递有的是双向的,有的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C。
23.答案:C
解析:生物繁殖能力的强弱与恢复力稳定性呈正相关,抵抗力稳定性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北极苔原气候条件差,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较弱,无论是物质的积累还是能量的周转都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恢复力稳定性较低;生态系统的每个结构,包括营养结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均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息息相关,没有任何一种结构要素与稳定性没有关联,只有关联性强与弱的区别;无机环境的变迁时刻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冰小川融化影响北极的气候以及生态系统的边界范围、温度变化等,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故选C。
24.答案:D
解析:抵抗力稳定性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气候条件差,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较弱,无论是物质的积累还是能量的流动都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恢复力稳定性较低;无机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冰川融化影响北极的气候、生态系统边界范围、温度变化等,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每个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物成分均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息息相关。
25.答案:D
解析: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会破坏植被和食物链,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A错误;B、为发展畜牧业,不断扩大放牧规模,使草原失去了防风固沙的能力,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B错误;C、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会造成生物入侵,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C错误;D、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如人工建造“生态屏障”,能有效的防风固沙,保护草原和农田,D正确;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26.答案:(1)生产者(农作物);太阳能
(2)生产者;循环和整体原理
(3)从资源化的角度分析,该途径优于传统农业是由于多层次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的物质,能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从无害化角度分析,该途径减少了环境污染
解析:(1)该人工生态系统中,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农作物,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2)在农村实践证明,该生态系统较为理想,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能量实现多级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其原因是充分利用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能量,遵循了物质循环再 生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
(3)在农村实践证明,该生态系统较为理想,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能量实现多级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其原因是充分利用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能量,遵循了物质循环再 生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
27.答案:(1)2.31×107;13.6
(2)随机取样,计算平均值
(3)大于;分解者
(4)S;负反馈
(5)自我调节
解析:(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即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能量由生产者流到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约为(3.27×106-1.31×105/(2.31×107)×100%=13.6%。
(2)采用样方法调查某树种的种群密度时要做到随机取样,最后计算各样方的平均值。
(3)由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于生产者及消费者和分解者所需的能量,故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大于输出,据图中能量值分析可知,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是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
(4)在自然状况下,由于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负反馈调节,各生物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5)少量动物的迁入和迁出,不会使森林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8.答案:(1)水草→甲→丁
(2)丙和丁;捕食和竞争
(3)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4)大于
(5)丁
(6)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
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图1中遗漏的能量流动途径是水草→甲→丁。
(2)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故图1所示食物网中的次级消费者为丙和丁;丁可以捕食丙,而丁和丙又均可以乙为食,故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乙在图中所示食物链中不是最高营养级,所以乙的能量有三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包括丁和丙);流向分解者;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4)因为乙同化的能量为1900kJ/(m2 a),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25000kJ/(m2 a),1900/25000×100%=7.6%,而生产者同化的能量除了流向乙外还流向了甲,所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大于7.6%。
(5)由题意可知,该农药可沿食物链或食物网富集,则该农药在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含量最高。
(6)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每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超过这个调节能力,则生态系统会崩渍。题中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说明污染物排放已经超过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9.答案:(1)捕食
(2)生物群落;有机物(或含碳的有机物);C
(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缺一不可)
(4)200;100
解析:(1)从图甲分析可知,狼以雪兔为食,故两者之间的关系应为捕食。
(2)根据图乙分析可知,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C为分解者,D为次级消费者,四者合在一起构成生物群落。碳在生物群落内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的。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功能。
(4)若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质量为80 g,则直接消耗雷鸟的质量为80×1/2÷20%=200(g),直接消耗植物的质量为80×1/8÷10%=100(g)。
30.答案:(1)四
(2)增加;降低
(3)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开始时藻类大量繁殖,光合作用消耗CO2增多,环境中CO2下降;后期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大量死亡,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产生的CO2增多,环境中CO2增加(合理即可)
(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正相关
解析:(1)图甲的食物网由3条食物链构成,即浮游植物→摇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太阳鱼→鲈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太阳鱼→鲈鱼。在最长食物链中,太阳鱼位于第四营养级。
(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如果去除该池塘中的双翅目幼虫,会使生态系统中损失的能量减少,则鲈鱼的产量将有所增加。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被去除后,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3)浮游植物为摇蚊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及栖息的信息,鲈鱼能够根据太阳鱼量的信息控制繁殖,这些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
(4)开始时藻类大量繁殖,光合作用消耗CO2增多,环境中CO2下降;后期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大量死亡,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产生的CO2增多,环境中CO2增加。
(5)乙图的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处于动态平衡,说明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在相同强度的干扰下ya>yb,表明a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更大,其抵抗力稳定性低。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偏离正常范围越大,恢复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故x和y呈正相关。
31.答案:(1)利用水分;水平
(2)负反馈
(3)自然选择
(4)小于
(5)非生物环境
解析:(1)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它们的间隔和根系分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荒漠中灌木的均匀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蚂蚁取食仙人掌,仙人掌因为蚂蚁捕食而数量减少,从而抑制了蚂蚁的数量,属于负反馈调节。
(3)仙人掌的根系发达,茎上有叶刺,能有效减少水分散失,从达尔文的进化观点来看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4)老鹰是恒温动物,响尾蛇是变温动物,老鹰和响尾蛇分别捕食等量的蜥蜴后,恒温动物每时每刻都消耗着大量的能量,因此体重净增长量比变温动物净增长量少。
(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如C、H、O、N等在无机环境(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