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二章 声现象导入新课 上图是少女在河边浣衣的场景,曾有诗云“傍晚农村小河旁,姑娘独自洗衣裳。湿衣叠放石板上,棒打衣物响四方。小弟沿河踏歌来,见景一事费思量。棒打衣物悄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你对诗中所云有何思考?棒打衣物是怎样产生声响的呢?声音又是如何传播的?为何会产生“棒打衣物悄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的场景呢? 原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棒打衣物时湿衣物与木棒接触面间的空气柱振动发声,产生的声音又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由于声音传播速度远远小于光速,所以棒打衣物的声音传到小弟耳朵时,棒已举到空中了。温故知新:1、自然界常见的物体可分为三类:
固体、液体、气体。2、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振动,
往返一次即振动一次。3、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
计算路程可用公式 。 观察:如果让发声的物体不再发声,又该怎么做?知识点一: 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3、振动的物体包括各种固体、液体和气体。① 各种弹拨乐器的琴弦是固体,乐器由它们振动发声;
② “泉水叮咚”是液体(水)振动发声;
③ 吹笛子演奏乐曲是由笛管中的气体(空气柱)振动发声。【注意】1、“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并不意味着“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物体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可能仍存在于介质中,并继续传播着。2、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见,如我们慢慢地挥动双臂,尽管双臂也振动,但我们听不到声音;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会发出声音。练习:1、手指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
A、手指 B、琴弦 C、弦柱 D、空气B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D、笛子发声是笛管的振动产生的BD3、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将音叉的振动时间延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观察:知识点二: 声音的传播1、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2、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人在岸上说话时会惊动水中的鱼,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小学科学课上所做的土电话说明固体也能传声。因此,固体、气体、液体都是传播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源振动时,引起周围介质的相应振动,在介质中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就像将一石块投入水中,水面就会形成一圈圈的水波一样,所以叫声波。所以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我们看不到空气,当然也就不能看到水波那样看到声波。但声波确实是存在的。【注意】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结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得出的,由于实验操作过程中,不可能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完,因此只能通过声音的逐渐变小,推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实验推理法。登上月球的航天员即使面对面交流,也必须借助无线电话,原因就在于月球表面没有空气。练习:1、据说,美国研制出一种用超声波做子弹的枪,当超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就能有较强的攻击力。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
A、半导体 B、磁性物质 C、真空带 D、绝缘物质C2、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玻璃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减小直到消失;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说明【 】
A、空气不能传声 B、液体不能传声
C、真空不能传声 D、固体不能传声C水、玻璃和空气固体真空思考:1、为何会产生“棒打衣物悄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的场景呢?2、远处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过一会才会听到隆隆的雷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由于声音传播速度远远小于光速,所以棒打衣物的声音传到小弟耳朵时,棒已举到空中了。 远处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需要一段时间。知识点三: 声 速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不同,我们用声速来描述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单位是米每秒(m∕s 或 m · s-1 )2、不同介质的性质是不相同的,所以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相同,一般来说,气体中声速最慢,液体中较快,固体中最快。3、声速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相同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也不同。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音速,所谓超音速就是比音速还快。4、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声源的振动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传入人耳,人们就会听到回声。对着山崖或高大的建筑物喊话,可以清晰地听到回声。【注意】 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经介质直接传入人耳而听到的声音叫原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耳里的声音叫回声。一、听见回声的条件:
(1)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能听到两次声音,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2)在屋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混合)。二、回声的利用:
(1)利用回声可以测量距离,如测定海底深度、冰山到船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2)测量方法: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信号的时间 t ,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v ,则发声点距物体的距离为 。练习:1、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这个事实说明【 】
A、敲打在空气中形成了两个声波 B、声波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
C、声波在铁管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D2、小明向山崖大声呼喊,2 s 后又听到了一次声音,这是____。若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340 m∕s ,则人离山崖的距离是_____m。回声3403、声音遇到障碍物要反射回来,人要清晰地听到回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必须在 0.1 s 以上,若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 1.5 s 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 340 m∕s 计算)知识点四: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传导方式:
(1)空气传导:
① 声音从声源经空气以声波的形式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的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② 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现故障是神经性耳聋)。(2)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注意】骨传导与空气传导的区别:1、传导方式不同。空气传导传导的是声波;骨传导传导的是振动。2、传导速度不同。空气传导的速度等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 ,骨传导的速度是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空气传导的速度。3、听觉效果不同。骨传导引起的听觉效果往往更强烈——声更大。骨传导的应用实例:贝多芬失聪后牙咬木棒听自己弹琴;捂住双耳我们仍能听见自己的声音等。练习:1、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握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____能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却往往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请从物理学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固体传声效果与传声介质有关2、对于人失去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只要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
B、对于因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的人,只要设法将外界产生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就可以感知声音
C、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D、如果一个人的听觉神经坏了,他将不能感知声音A3、如图所示,是唐朝诗人胡令能的诗《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描述的情景。那么“路人借问”时,该儿童“连忙招手”“不应人”“怕得鱼惊”的原因何在?因为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该儿童怕路人的话惊跑了将要上钩的鱼。4、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
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列有关
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B5、“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产生传播6、根据声音传播速度的关系,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对应的原因:
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远处敌人的踏地声和车辆的轰鸣声,其原因是___________。固体传声比空气快且好7、为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有人建议以下几个方案: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②、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③、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只细小的铅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快速拖过,纸上可以看到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C